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以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理论为主,分析了该理论在我国适用性。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高失业率使得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受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因此只靠城市根本无法吸纳,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二元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88-02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向城市化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手段之一,也是推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对富裕,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劳动力不足,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有必要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城市工业化发展的人力要素短缺。
1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对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刘易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发展要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由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刘易斯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经济关系是一个二元经济关系,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部门,一个是以现代方式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该部门集中了大量资本;另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该部门缺乏资本,劳动生产率极低,农民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但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刘易斯指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又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低效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边际生产率趋近于零,致使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缺乏丰富廉价劳动力的现代工业部门。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可以缓解劳动力与耕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既可以解决工业发展所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可因工业部门的高收入而提高城乡整体收入水平,从而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现代工业部门通过利润再投资形成新的资本积累,从而进行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一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为止。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業部门吸收完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被转移完时,工业部门想进一步雇佣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与农业竞争。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农村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二元经济也就变成了一元经济,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变过程。当今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第一阶段。
费景汉和拉尼斯进一步完善了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他们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的转移,应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增加为前提,应该更关注城市现代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形成了刘易斯·费·拉尼斯劳动力转移模型。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的政策含义在于,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农业传统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的结构差异,这种结构差异促使现代部门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劳动力转移的拉动。同时,保持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平衡增长,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有效的保证了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近十多年来为什么我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又解释了总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向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但是,现阶段一些城市已出现劳动力的相对短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民工荒”逐渐显现,劳动力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已经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城乡二元经济已经快速向一元经济转变。
2 托达罗模型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发展的分析
在刘易斯模型中,劳动者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原因在于是城乡收入差距,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收入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就愿意迁移到城市寻求新的职业,并能够充分就业,不存在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和城市的需求相适应,是一种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失业问题,但是农村人口还在继续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入,导致城市失业人口逐渐增多,失业现象逐渐恶化,使得建立在充分就业假定上的刘易斯模型丧失了它的有效性。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托达罗模型——建立在不充分就业假定上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托达罗认为,农业劳动力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原因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距,还取决于城市的不充分就业状况,即存在失业率。当城市失业率升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农村劳动力也不会简单地作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托达罗模型如下:
d=Wπ-R(1)
M=f(d),f′>0(2)
(1)式中,d为预期城乡收入差距,π为就业概率,w为城市实际工资率,R为农村市场实际收入;(2)式中,M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f′>0表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是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数。托达罗模型的含义是预期城乡收入差距(d)等于城市实际工资率(W)与就业概率(π)的乘积与农村市场实际收入(R)的差,即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M)是预期收入差距(d)的增函数。
托达罗模型在于探讨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度相关性问题。其政策含义在于:第一,依靠城市工业化不可能解决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的就业概率(π)问题。一方面,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对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得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就业概率(π)就越大,从而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村就业的收入,或者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大于预期农村收入的“现值”,人口就会向城市流动。结果就是,城市工业化发展的越快,就业机会创造得越多,失业人口就越多。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重要途径。托达罗认为,政府应当改变“重工业,轻农业”和“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在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同时,促使资本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缩小城乡差距。
从托达罗模型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若城市存在过高失业率,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动力减弱甚至消失,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和城市劳动力“刘易斯拐点”的出现。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也出现“民工荒”问题,但是并非完全是该地区存在高失业率问题,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城市CPI的上涨使得劳动者对于城市的预期收入降低。所以,基于这样的状况,托达罗模型中预期城乡收入差距还要考虑当地CPI的上涨因素,做进一步的修正。根据修正后的托达罗模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需要在控制城市工资增长的同时,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业经济,就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避免“一刀切”式的向城市转移而产生“刘易斯拐点”现象。
3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看出,二者都旨在探求解决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路径选择。尽管与现代的经济现状存在差异,但是给我们提出了探索城乡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思路,即通过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城乡经济发展正逐渐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在保证城市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同时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情况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在于转变工农发展战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力度,努力拆除阻碍人口流动的藩篱。
(1)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当前,我国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靠自发转移实现的。这种自发的盲目流动,不仅使农民易陷入生活困境,加剧城市失业,而且还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同时,劳动力大规模、过度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也会影响农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劳动力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充分地提供求职和用人方面的信息服务,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盲目性。
(2)调整工农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逐步改变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逐步减少托达罗模型中的预期城乡收入差距,调整“重工轻农”和“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以城带乡”的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劳动力就业。
(3)发展城乡第三产业,吸引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促进城市服务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扩大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劳动力就业,而且所需的从业人员恰恰是那些外出就业难的广大妇女和中老年农民,是吸纳消化农村劳动力一条最有效、便捷的途径。这不仅解决了农民在农村的就业问题,而且扩大了农民的就业途径。
(4)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内部载体。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乡镇企业布局适度向农村小城镇集中,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构加工业、建筑建材业、能源矿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效益,延长农产品产品链。在扶持壮大一批技术型乡镇企业集团的同时,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創造条件。
(5)加强对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按刘易斯模型的分析,城市工业的扩张需源源不断的从农村吸纳剩余劳动力,但如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也将阻碍这种转移。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水平,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能力。
(6)发展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向城镇集聚是农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城镇建设和以县城为中心、有发展潜力、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模式选择。以城镇人口的聚集促进较大公共需求的形成,进而有效刺激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化解农村劳动力进城难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2]崔传义.进入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3]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二元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88-02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向城市化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手段之一,也是推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对富裕,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劳动力不足,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有必要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城市工业化发展的人力要素短缺。
1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对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刘易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发展要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由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刘易斯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经济关系是一个二元经济关系,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部门,一个是以现代方式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该部门集中了大量资本;另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该部门缺乏资本,劳动生产率极低,农民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但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刘易斯指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又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低效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边际生产率趋近于零,致使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缺乏丰富廉价劳动力的现代工业部门。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可以缓解劳动力与耕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既可以解决工业发展所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可因工业部门的高收入而提高城乡整体收入水平,从而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现代工业部门通过利润再投资形成新的资本积累,从而进行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一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为止。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業部门吸收完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被转移完时,工业部门想进一步雇佣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与农业竞争。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农村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二元经济也就变成了一元经济,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变过程。当今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第一阶段。
费景汉和拉尼斯进一步完善了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他们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的转移,应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增加为前提,应该更关注城市现代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形成了刘易斯·费·拉尼斯劳动力转移模型。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的政策含义在于,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农业传统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的结构差异,这种结构差异促使现代部门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劳动力转移的拉动。同时,保持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平衡增长,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有效的保证了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近十多年来为什么我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又解释了总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向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但是,现阶段一些城市已出现劳动力的相对短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民工荒”逐渐显现,劳动力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已经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城乡二元经济已经快速向一元经济转变。
2 托达罗模型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发展的分析
在刘易斯模型中,劳动者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原因在于是城乡收入差距,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收入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就愿意迁移到城市寻求新的职业,并能够充分就业,不存在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和城市的需求相适应,是一种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失业问题,但是农村人口还在继续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入,导致城市失业人口逐渐增多,失业现象逐渐恶化,使得建立在充分就业假定上的刘易斯模型丧失了它的有效性。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托达罗模型——建立在不充分就业假定上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托达罗认为,农业劳动力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原因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距,还取决于城市的不充分就业状况,即存在失业率。当城市失业率升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农村劳动力也不会简单地作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托达罗模型如下:
d=Wπ-R(1)
M=f(d),f′>0(2)
(1)式中,d为预期城乡收入差距,π为就业概率,w为城市实际工资率,R为农村市场实际收入;(2)式中,M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f′>0表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是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数。托达罗模型的含义是预期城乡收入差距(d)等于城市实际工资率(W)与就业概率(π)的乘积与农村市场实际收入(R)的差,即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M)是预期收入差距(d)的增函数。
托达罗模型在于探讨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度相关性问题。其政策含义在于:第一,依靠城市工业化不可能解决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的就业概率(π)问题。一方面,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对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得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就业概率(π)就越大,从而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村就业的收入,或者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大于预期农村收入的“现值”,人口就会向城市流动。结果就是,城市工业化发展的越快,就业机会创造得越多,失业人口就越多。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重要途径。托达罗认为,政府应当改变“重工业,轻农业”和“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在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同时,促使资本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缩小城乡差距。
从托达罗模型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若城市存在过高失业率,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动力减弱甚至消失,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和城市劳动力“刘易斯拐点”的出现。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也出现“民工荒”问题,但是并非完全是该地区存在高失业率问题,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城市CPI的上涨使得劳动者对于城市的预期收入降低。所以,基于这样的状况,托达罗模型中预期城乡收入差距还要考虑当地CPI的上涨因素,做进一步的修正。根据修正后的托达罗模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需要在控制城市工资增长的同时,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业经济,就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避免“一刀切”式的向城市转移而产生“刘易斯拐点”现象。
3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看出,二者都旨在探求解决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路径选择。尽管与现代的经济现状存在差异,但是给我们提出了探索城乡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思路,即通过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城乡经济发展正逐渐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在保证城市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同时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情况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在于转变工农发展战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力度,努力拆除阻碍人口流动的藩篱。
(1)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当前,我国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靠自发转移实现的。这种自发的盲目流动,不仅使农民易陷入生活困境,加剧城市失业,而且还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同时,劳动力大规模、过度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也会影响农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劳动力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充分地提供求职和用人方面的信息服务,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盲目性。
(2)调整工农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逐步改变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逐步减少托达罗模型中的预期城乡收入差距,调整“重工轻农”和“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以城带乡”的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劳动力就业。
(3)发展城乡第三产业,吸引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促进城市服务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扩大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劳动力就业,而且所需的从业人员恰恰是那些外出就业难的广大妇女和中老年农民,是吸纳消化农村劳动力一条最有效、便捷的途径。这不仅解决了农民在农村的就业问题,而且扩大了农民的就业途径。
(4)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内部载体。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乡镇企业布局适度向农村小城镇集中,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构加工业、建筑建材业、能源矿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效益,延长农产品产品链。在扶持壮大一批技术型乡镇企业集团的同时,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創造条件。
(5)加强对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按刘易斯模型的分析,城市工业的扩张需源源不断的从农村吸纳剩余劳动力,但如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也将阻碍这种转移。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水平,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能力。
(6)发展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向城镇集聚是农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城镇建设和以县城为中心、有发展潜力、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模式选择。以城镇人口的聚集促进较大公共需求的形成,进而有效刺激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化解农村劳动力进城难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2]崔传义.进入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3]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