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并在课程结构中安排了相应的学习任务群进行素养培养的强化。为此,笔者从任务群教学的开展出发,结合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学科核心素养侧重点,来谈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式。
一、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在任何一个学习任务群教学中,都不可能回避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深入挖掘语言意蕴,通过碎片化整合形成较系统的语言培养方式,并通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来实现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挖掘语言意蕴不仅是因为重视最基础素养的培养,更是因为通过语言文字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笔者挑出学生喜欢的徐志摩诗歌作为研习教学对象,并让学生结合课本作品《再别康桥》谈谈徐志摩诗歌的“绘画美”,即语言美。以“金柳”“新娘”为例,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深意。既然诗人着力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而告别无法避免,那么这种诗意的语言建构就是为了掩饰诗人难舍难分的情绪。而由此对“轻轻的”“悄悄的”叠用就形成了对情感掩饰与淡化的经典写照。而以此类比,在《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中,“温柔”“娇羞”也是通过语言独特的魅力,建构了一幅还未开始却要离别的痴情儿女之景。放在异国情调的大背景下,那么这种朦胧美的追求与写照就显得愈加明显。这种以语言意蕴挖掘的方式介入到学习任务群教学,不仅有助于实现学习任务群本来的目标,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并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二、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发展学生思维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初衷来看,通过学习任务所组建的群学目标,本质上就是学生在同一视野下对学习任务的整合学习,一般具有比较一致的思维方式。因此,以学习任务群教学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目标之一。从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来看,专门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不仅仅是论述类文本写作的需要,更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显性表现。
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设计有针对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较直观而有效的训练。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目标,设置一场有全员参与的“奇葩说”式的一对一辩论赛,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实现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目标。当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准备好相关辩题或話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能有条理地阐述出来。第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要重视运用的反馈。学以致思,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最有效的检测手段与方法,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最佳方式。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将舞台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如通过演讲稿或议论文的写作,来体现出学习目标的检测要求,从而保障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辨的目标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对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而言,要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就要在学习任务群中学以致用,重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在高中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并在这三个过程中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所谓发现美就是要在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背后独特的美学审视。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发现美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阶段的有效手段。
如在《雨巷》中,丁香姑娘的意象美的发现,是一个既实又虚的过程。一方面,如果在诗歌中被带入到诗人视角,那么这个姑娘的形象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对象;另一方面,如果从创作视角进行审视,那么丁香姑娘就是诗人臆想出来的美学对象。而这个对象与诗人自我共鸣的产生、消融过程,既展示出象征主义幽微的审美,又展示出古典朦胧美的追求。只有发现了这种美学意蕴,学生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无穷韵味。所谓理解美,即是对美学意蕴有认同感。《雨巷》通过诗人与丁香姑娘的擦肩而过,完成了情感的交流与审美的交互——在共鸣与同病相怜的孤独感中,展示出一种迷茫、愁苦、看不到出路又不愿放弃的精神困境。而这种精神困境,恰恰又是诗歌中朦胧恍惚美的创造,是发现美的重要体现。
四、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潜在的核心任务。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根本。因此,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高于其他三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并对其他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除了“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在其他的学习任务群中,都与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密不可分。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没有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上层建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只能一知半解,无法深入其中进行细读,更无法体会到经典文学的永恒生命力。
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为例,如果不对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理解,对生活中儒家思想的表现有一定的体会,那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很可能出现偏差。如《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仕”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就与整本书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也不可分割。从本质上看,这两句话是做好一件事情之后应总结经验,进行迁移完善,从而达到仕与学两者之间的平衡。反映在认识论中则是认识—实践—升华—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但现实中却是静态的处理。这显然违反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因此,只有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才能使优秀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以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并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之需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每个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又有针对性地施行,既推动了学习任务群目标的实现,更体现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差异,有助于学生逐步从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向文化传承与理解发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处理好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并反馈到学习任务群教学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510000)
一、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在任何一个学习任务群教学中,都不可能回避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深入挖掘语言意蕴,通过碎片化整合形成较系统的语言培养方式,并通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来实现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挖掘语言意蕴不仅是因为重视最基础素养的培养,更是因为通过语言文字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笔者挑出学生喜欢的徐志摩诗歌作为研习教学对象,并让学生结合课本作品《再别康桥》谈谈徐志摩诗歌的“绘画美”,即语言美。以“金柳”“新娘”为例,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深意。既然诗人着力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而告别无法避免,那么这种诗意的语言建构就是为了掩饰诗人难舍难分的情绪。而由此对“轻轻的”“悄悄的”叠用就形成了对情感掩饰与淡化的经典写照。而以此类比,在《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中,“温柔”“娇羞”也是通过语言独特的魅力,建构了一幅还未开始却要离别的痴情儿女之景。放在异国情调的大背景下,那么这种朦胧美的追求与写照就显得愈加明显。这种以语言意蕴挖掘的方式介入到学习任务群教学,不仅有助于实现学习任务群本来的目标,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并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二、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发展学生思维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初衷来看,通过学习任务所组建的群学目标,本质上就是学生在同一视野下对学习任务的整合学习,一般具有比较一致的思维方式。因此,以学习任务群教学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目标之一。从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来看,专门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不仅仅是论述类文本写作的需要,更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显性表现。
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设计有针对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较直观而有效的训练。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目标,设置一场有全员参与的“奇葩说”式的一对一辩论赛,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实现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目标。当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准备好相关辩题或話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能有条理地阐述出来。第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要重视运用的反馈。学以致思,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最有效的检测手段与方法,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最佳方式。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将舞台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如通过演讲稿或议论文的写作,来体现出学习目标的检测要求,从而保障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辨的目标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对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而言,要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就要在学习任务群中学以致用,重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在高中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并在这三个过程中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所谓发现美就是要在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背后独特的美学审视。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发现美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阶段的有效手段。
如在《雨巷》中,丁香姑娘的意象美的发现,是一个既实又虚的过程。一方面,如果在诗歌中被带入到诗人视角,那么这个姑娘的形象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对象;另一方面,如果从创作视角进行审视,那么丁香姑娘就是诗人臆想出来的美学对象。而这个对象与诗人自我共鸣的产生、消融过程,既展示出象征主义幽微的审美,又展示出古典朦胧美的追求。只有发现了这种美学意蕴,学生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无穷韵味。所谓理解美,即是对美学意蕴有认同感。《雨巷》通过诗人与丁香姑娘的擦肩而过,完成了情感的交流与审美的交互——在共鸣与同病相怜的孤独感中,展示出一种迷茫、愁苦、看不到出路又不愿放弃的精神困境。而这种精神困境,恰恰又是诗歌中朦胧恍惚美的创造,是发现美的重要体现。
四、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潜在的核心任务。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根本。因此,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高于其他三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并对其他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除了“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在其他的学习任务群中,都与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密不可分。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没有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上层建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只能一知半解,无法深入其中进行细读,更无法体会到经典文学的永恒生命力。
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为例,如果不对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理解,对生活中儒家思想的表现有一定的体会,那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很可能出现偏差。如《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仕”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就与整本书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也不可分割。从本质上看,这两句话是做好一件事情之后应总结经验,进行迁移完善,从而达到仕与学两者之间的平衡。反映在认识论中则是认识—实践—升华—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但现实中却是静态的处理。这显然违反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因此,只有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才能使优秀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以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并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之需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每个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又有针对性地施行,既推动了学习任务群目标的实现,更体现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差异,有助于学生逐步从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向文化传承与理解发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处理好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并反馈到学习任务群教学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