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军团精准出击 “才”到一线硕果累累

来源 :党员生活·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sz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人才济济。
  此前,第一批501名院士专家、239名“科技副总”,奔赴全省各地数百家中小微企业,为湖北疫后重振献智献力。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带动2000余名科技人才下沉企业服务,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有效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2021年7月,第二批509名院士专家、285名“科技副总”,再赴企业,大力助推湖北高质量发展。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荣灿勉励专家人才积极献智献力,更大力度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持续当好“技术顾问”“科研保姆”“参谋助手”。
  一批又一批专家,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在企业里开展课题研究,将成果运用到企业中去。
  一个个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市场化。全省上下人才资源熠熠生辉,一家家学校和企业结出累累硕果。
  精准送“才”到一线
  2020年上半年,湖北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帮助更多企业活下去、留下来、发展好,是疫后重振的当务之急。
  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才工作支持营商环境建设“六条措施”,将“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和“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作为两个重要抓手,积极为企业纾难解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给什么。”
  省委组织部发挥牵头抓总职能,统筹协调省经信厅、省人社厅等部门,明确责任、成立专班、细化方案、建立机制。
  “精准”成为此次选派人才的关键词。
  精准把握需求,深挖企业需求1700余项。省级专班主动沟通协调,找准企业痛点、堵点。武汉健民药业集团需要儿童用药领域的专家;武汉百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潜江市昌云纺织有限公司刚刚进口的生产设备急需技术人才……一时间,一项项迫切的“需求清单”传来。
  精准推荐人选,各地将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指导开展报名、推荐和遴选工作。襄阳市搭建校企沟通平台,在武汉理工大学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黄石市将人才细化分为企业科技副总、金融副总、人力资源副总等五类,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精准匹配对接,科研专家们主动认领任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罗小平对接武汉健民药业,助推儿童用药事业发展;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高洵主动前往百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他说:“我迫切希望助一臂之力,和他们一起应对疫情,共克时艰。”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彭育园介绍:“2020年、2021年该校报名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达230余人次,报名人数占教师总数近20%。专家教授们都十分乐于深入一线,助力企业发展。”
  “精准”的成果,是企业“点餐式”争取到心仪的专家人才,各地企业纷纷感叹:“很解渴!”
  生产难题变成攻关课题
  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为企业解难,为基层解忧。各行各业专家们的到来,各地企業期盼已久。
  随着专家们沉到一线,学校和企业逐渐发现,这并不是单方面的“助企”而是“双赢”。
  在黄石,湖北省中医院原党委书记巴元明频频到访,为劲牌持正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在巴元明为该企业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通过深入交流,双方又发现一个新课题,开发抗疫中药新药,合力开展技术攻关。
  在咸宁,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冬青说出困扰企业的两大技术难题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丁华锋当即考虑课题立项。“选派一批团队、攻克一批技术、转化一批专利、共建一批研发中心。”丁华锋说,针对新的课题,双方计划共有知识产权,共同开发新产品。
  在武汉,对接服务武汉百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高洵说:“我本来以为‘科技副总’就是推动校企合作和自己科研成果转化,后来发现在各级各部门支持下,产学研形成合力,我们还能做得更多。”高洵表示,原来学校安排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专家不参与企业运营管理,相当于“成果与成果”的对接;而“科技副总”是去企业一线,完成发现需求、分析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仿真、实验、论证、落地等一系列流程,从“背对背”变成“面对面”。
  产学研的合作远不止技术方面,还开辟出了全新的路径。
  在襄阳,致远农业科技公司与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平教授合作,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学校以技术入股占20%,企业占80%,杂交培育出“神南一号”天麻,亩产9000斤,每亩净利润5.5万元,带动1250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正在开发天麻汁、天麻酒、天麻罐头等新产品。
  “产学研合作是中小微企业营商环境改善、不断发展壮大的尖兵利器,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需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院长、教授张勇慧提出,接下来,学院要进一步引导教师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在企业实践中发现难题,主动“揭榜挂帅”,在服务企业实践中为学院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从而实现“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效益最大化。
  有求必应的“店小二”
  专家人才奔赴各个企业,各类项目如火如荼开展。全省各地各相关部门则当起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力求协助人才“才尽其用”。
  省级按“科技副总”每人5万元、“企业行”院士专家每人5000元标准给予保障,全省多地纷纷比照省级标准1:1进行配套。
  各地“店小二”们竭尽全力做优服务。微信群、QQ群纷纷建立,联络专员确保专家们有呼必应。襄阳市安排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恩施州向专家发放《惠企政策摘要》;黄石市在部分企业成立专家工作室,支持人才自主组建技术团队。
  “我们要用足用活政策,让专家人才在襄阳大显身手、名利双收。”襄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国安介绍,襄阳市出台人才支持计划,鼓励专家人才与企业联合组建团队,申报入选隆中人才支持计划C类、B类、A类的,分别无偿资助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此办法极大地激发专家和企业的活力。仅2020年,就有6个专家人才领衔项目入选,共获得500万元资助。襄阳国铁机电公司与武汉大学赵齐乐教授合作,研发出全国首台网检轨检综合检测定位系统,还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不仅如此,襄阳还优先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对企业新建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分别给予20万元、20万元、10万元资助。目前已对16个科技创新平台资助300万元。   各个派出单位也并没有“一派了之”。很多学校主动将先进技术、好的项目、优秀团队向人才服务倾斜,做到“一人选派、团队支持、全体有责”。
  湖北工业大学出台相关规定:参加“院士专家企业行”和“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活动的教师,圆满完成科技服务工作的,在服务企业期间,校内工作按全勤对待,工资待遇不受影响,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在职称评聘、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年度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或给予优惠政策。
  “结对子”结出累累硕果
  解决了2548项技术难题,740项取得突破性进展;
  促成了1767项校企校所合作项目,成交额53.4亿元;
  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5万余人次,通过专家人才引进人才2439人;
  校地校企共建和协议筹建创新平台200多个,推动1790项科技成果转化……
  这是上一批“院士专家”和“科技副总”结出的硕果,而这些数字正在不断增加。
  一个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武汉大学的高洵带领百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攻克无人驾驶路测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无人驾驶项目落地运营;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兰希园帮助企业解决工业烟气脱硫环保设备技术问题,突破12项难题并形成专利,为企业净增利润1000余万元;
  三峡大学教授李德江帮助湖北萬锦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产品阻燃性低、耐寒性差难题,预计每年可增产5000万元。
  一批批合作项目全面开花——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任永申促成校企合作,湖北长江制药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开展葛厚石苓胶囊联合研发;
  湖北工业大学教授苏正定与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甾体激素中间体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合作,年增产销售收入3.5亿元。
  一支支“不走的”专家队伍落地——
  赴襄阳的院士专家们推荐109名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帮助企业培训2180人次,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
  中南民族大学陈瑶博士,在服务的天门纺织机械公司开设智慧工厂培训项目,每期50人,不断提升员工信息化和专业技术水平。
  一个个科研平台全新亮相——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邀请刘经南院士成立工作站,共建13个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技术攻关;
  武汉纺织大学夏治刚博士积极促成学校和襄阳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共同筹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该院研发多组分复合材料高阻燃防护面料,已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7月,新一批509名院士专家、285名“科技副总”再出发。
  襄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国安欣喜地说:“2020年承接45名专家人才来襄服务,许多企业尝到甜头,今年共122家企业申报,增幅较大,质量更高。”
  专家们也纷纷再次报名,正如巴元明教授所说:“虽然‘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的空间是无限的。”
其他文献
今年来,漳州市龙文区坚持问题导向,从百姓最关切的难点环节入手,成立“红色物业联盟”,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破解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沉珂积弊,全面推进近邻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全域协同齐抓共治。建立上下贯通、三级联动的物业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搭建起物业、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区级统筹指导抓,成立漳州市首个物业行业党委,构建“党建引领、行业主管、基层主抓”的物业管理新格
期刊
自部分小区、社区被封控管理后,一群党员志愿者主动站在了为民服务的最前沿,毅然承担起送饭、送菜、送药、取包裹等工作,不让群众因隔离而堵心。  “姨妈,今天的菜蛮多,有卷心菜、茄子、苦瓜、番茄、四季豆、土豆,够您吃几天啦。”自8月2日荆州市沙市区崇文街道洪垸社区封闭管理以来,每当社区配送的蔬菜包到了,下沉党员万文诚就和同伴一起爬楼为老人们送菜。  洪垸社区是老旧社区,老年人居多。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劝阻
期刊
2021年7月21日16时,许昌长葛,大周镇王皮庙村,大雨持续,洪水漫灌。  负责搜救的襄阳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宦吉飞和队友阮艺龙发现一个老人和两个孩子被困屋内,孩子在6、7岁间,已紧张得说不出话。宦吉飞边安抚孩子情绪,边赶紧询问一家人的身体情况,确定无碍后,他决定与队友各肩扛一个孩子,带着老人涉水转移至安全地带。这一幕刚好被同事无意拍下——两名消防员顶着孩子在齐腰深的水中前行,背影如山。
期刊
“太阳红满山,人民把身翻,没有往日血和汗,哪有今日甜?回忆把党建,这一百周年,翻天覆地的巨变,迎难走向前……”在宣恩县李家河镇金陵寨村文化广场上,清脆明快、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三棒鼓说唱,引来现场观众一阵阵的叫好声和掌声。  这位表演三棒鼓说唱的,是该村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陆海全。今年73岁的他,当过兵,参加过电站建设。1964年,年仅16岁的陆海全就开始学习三棒鼓表演,并利用空闲时间学写三棒鼓词
期刊
“中建三局某项目工地需要核酸检测,检测人员做好准备,即刻出发。”8月6日中午12时,正在上班的武汉市汉口医院主管护师张玉华接到了紧急核酸检测任务。  项目工地正是此次疫情重点检测单位,必须以最快速度完成检测,遏制病毒传播。张玉华和同事迅速开始检测准备工作,穿上闷热的防护服,直奔工地现场。  下午3时,张玉华和同事对施工人员开始了核酸采样。简陋的操作环境,临时搭建的棚子,烈日的直射,张玉华和同事顾不
期刊
“我们看到大量被淹没的汽车,看到需要转移的老人和小孩,一心只想把人救出来!”2021年7月21日,河南遭遇特大暴雨,荆门市蓝天救援队队长石险峰立即带領5名队员,携带一艘动力艇、10件救生衣、2台弥雾机,冒雨紧急驰援郑州。  在郑州市白沙镇,他们连续奋战20多小时,解救被困人员89人,转运物资16趟。“22日凌晨4点,我们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在医院大厅休整。凌晨6点,接到新的救援任务后,我们毫不犹豫赶
期刊
近年来,咸宁市通城县大力实施能人回乡兴村工程,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建立“微工厂”,有效激活“回归经济”。截至目前,通城县共有“微工厂”94家,带动就业1039人,其中脱贫户367人,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精心搭建返乡“微工厂”  早在2019年5月,通城县委便开始谋划:全县整体脱贫后,如何实现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如何巩
期刊
“中建三局武汉沌口建筑工地发现新冠肺炎患者,沌口街道枫桦苇岸社区等社区执行只进不出政策。”8月2日上午8点40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传来,新冠病毒迭代升级再度侵入武汉。  “我是党员,我不去谁去!”得知枫桦苇岸社区马上要开始核酸检测,急需人手,对口该社区的武汉经开区工委巡察办干部朱红祥主动请缨。  9点20分,朱红祥带领1名下沉党员步行进入社区。他对下沉的同志说:“我们下来不仅仅是守门的,还要帮社
期刊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用担当争创新作为。  学习党史,不仅要回望过去、赓续传统,更要着眼未来、砥砺奋进。审计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用担当争创新作为,把党的光辉历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担当审计新使命、推动事业新发展的强大动能。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进入新征程,我们还面临许多风险挑战,要发扬新时代斗争精神,增强斗争
期刊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與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之前我一直在学校从事理论研究,这次难得的实践经验让我收获颇丰。”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高级实验师、共产党员李相敏,是2020年7月全省239名赴企担任“科技副总”中一名科研人员。在他看来,“科技副总”之行,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难题,更让他自己的科研成果有了绝佳的转化机会。  “2020年7月,我从荆州赶到我所对接的潜江市昌云纺织有限公司,当时工厂的场景让我印象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