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务部公布《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国商务领域将实现六大发展目标
商务部日前公布《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商务领域将实现六大发展目标,包括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外贸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等。
“三陆”开放将具不同模式和定位
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我国将形成东中西互动、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三海三陆”开放新格局。
“三海”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及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等三个沿海开放带。“三陆”是指东北、西南和西北等三个地区的沿边、沿陆开放。
同沿海开放相比,“三陆”开放将具有不同的模式和定位。第一,“三海”借助的是其港口优势、产业优势和信息优势,开放的通道是海路。“三陆”开放更多借靠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和沿边区位优势,开放的通道是陆路。西南开放主要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平台,西北地区的开放主要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东北地区开放主要以我国与俄、朝、韩、日等国家经济合作为平台。第二,“三海”地区主要以吸收海外资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三陆”开放主要是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对外投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物流、信息资源和技术合作。第三,“三陆”开放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紧密结合,还承担富边、安边、睦邻、富邻的任务,要与周边国家一起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国际走廊和国际经济合作带。我国将研究探索切合“三陆”开放实际的新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政策、边境贸易政策、边境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区、国际物流合作区等。
三大新举措推动企业“走出去”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采取三个新举措,推动企业“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深度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在境外投资建厂,形成若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关联程度高、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第二,推动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投资企业,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鼓励服务业“走出去”,开展工程承包、劳务、电讯、交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四个环节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将重点从四个环节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第一,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品牌、技术和营销为重点,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重点依托品牌战略。企业要加快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到2010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20%上升到35%以上。第二,全面提升贸易的综合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增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贸易比较利益。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动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第三,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中游集约发展、下游营销服务延伸,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土地承载能力较强、劳动力充裕的中部地区转移,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向实行封闭管理的特殊区域转移。第四,建立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外贸调控机制。构建质量效益导向的外贸考核体系和调控体系,增强对外贸发展的自主调控能力。
五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商务领域将重点开展“四个网络”“一个机制”建设。一是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重点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即到“十一五”末期,力争在全国85%以上的乡镇和65%以上的行政村,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基本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二是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在100个城市建立100个农产品直销网络,在每个省、区、市重点支持5到10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推进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培育100个全国性和跨区域的大型标准化批发市场、2000个区域和地方性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100家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使其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三是构建农资流通网络。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提高农资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四是构建农业国际市场网络。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引导外资投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利用我国种植技术优势,开展境外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开发。与此同时,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流通发展。建立4万个农民流通合作组织,实施“农商对接”行动计划,在农村培养现代商业人力资源。
(摘自《民营经济报》2006.10.16)
商务部日前公布《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商务领域将实现六大发展目标,包括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外贸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等。
“三陆”开放将具不同模式和定位
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我国将形成东中西互动、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三海三陆”开放新格局。
“三海”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及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等三个沿海开放带。“三陆”是指东北、西南和西北等三个地区的沿边、沿陆开放。
同沿海开放相比,“三陆”开放将具有不同的模式和定位。第一,“三海”借助的是其港口优势、产业优势和信息优势,开放的通道是海路。“三陆”开放更多借靠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和沿边区位优势,开放的通道是陆路。西南开放主要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平台,西北地区的开放主要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东北地区开放主要以我国与俄、朝、韩、日等国家经济合作为平台。第二,“三海”地区主要以吸收海外资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三陆”开放主要是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对外投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物流、信息资源和技术合作。第三,“三陆”开放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紧密结合,还承担富边、安边、睦邻、富邻的任务,要与周边国家一起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国际走廊和国际经济合作带。我国将研究探索切合“三陆”开放实际的新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政策、边境贸易政策、边境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区、国际物流合作区等。
三大新举措推动企业“走出去”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采取三个新举措,推动企业“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深度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在境外投资建厂,形成若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关联程度高、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第二,推动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投资企业,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鼓励服务业“走出去”,开展工程承包、劳务、电讯、交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四个环节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将重点从四个环节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第一,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品牌、技术和营销为重点,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重点依托品牌战略。企业要加快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到2010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20%上升到35%以上。第二,全面提升贸易的综合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增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贸易比较利益。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动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第三,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中游集约发展、下游营销服务延伸,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土地承载能力较强、劳动力充裕的中部地区转移,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向实行封闭管理的特殊区域转移。第四,建立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外贸调控机制。构建质量效益导向的外贸考核体系和调控体系,增强对外贸发展的自主调控能力。
五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商务领域将重点开展“四个网络”“一个机制”建设。一是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重点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即到“十一五”末期,力争在全国85%以上的乡镇和65%以上的行政村,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基本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二是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在100个城市建立100个农产品直销网络,在每个省、区、市重点支持5到10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推进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培育100个全国性和跨区域的大型标准化批发市场、2000个区域和地方性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100家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使其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三是构建农资流通网络。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提高农资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四是构建农业国际市场网络。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引导外资投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利用我国种植技术优势,开展境外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开发。与此同时,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流通发展。建立4万个农民流通合作组织,实施“农商对接”行动计划,在农村培养现代商业人力资源。
(摘自《民营经济报》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