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叩开中小企业创新之门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w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江苏省海门市正在以广阔的胸怀敞开“开放、创新”的海之门!
  
  靠江靠海靠上海的海门
  海门——江之岸、海之门,一个传奇的名字、一座美丽的小城,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东濒黄海,南依长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与上海隔江相望,是长三角北翼联通上海的第一桥头堡,被誉为“金三角上小浦东”。
  2007年建成苏中、苏北全面小康第一市。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名列第32位,六度蝉联“全国百强县(市)”,连续三年成为苏中苏北惟一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的县级市。
  海门是全国著名的“科技之乡”,随着苏通长江大桥的开通,崇海、崇启长江大桥、沪通铁路大桥建设的加速推进,海门正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交通圈、都市圈、经济核心圈,海门“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已经初步显现。
  
  “五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在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资金链紧张、融资不畅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有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新增小企业贷款只有225亿元,比上年只增长了1.4%,而全国的贷款额却增加了14.9%。今年,中央四万亿刺激计划启动后,上半年信贷达到7.38万亿,但民营中小企业得到的却很少。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话题。海门市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信贷模式,有效地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用地抵押:300多家小企业获贷30多亿
  
  作为省政府确定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市,海门市从2003年起尝试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结合地方实际制订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等,通过集体土地的流转,企业能够以市场价格取得集体建设用地50年的使用权,同时以土地作为资产抵押融资。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操作的办法得到了金融系统的支持,化解了企业和银行的担忧,大大方便了当地企业融资。按照已流转的工业用途集体出让土地及地上建筑物评估价测算,400多家中小企业可增加融资空间15~20亿元。目前全市开办的这一抵押贷款业务覆盖了80%以上中小企业,累计向300多家小企业发放抵押贷款30多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工业基金:累计放贷2000万
  
  海门市已设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基金1000万元,其中500万元注入市工业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和工业企业应急互助基金,500万元作为金融机构奖励扶持基金。截至目前,全市有20多家企业和单位成为互助基金成员,筹集资金1250万元,共帮助22家企业办理了38笔借款还贷业务,受助企业包括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等多个行业。目前,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融资余额接近2000万元。
  
  担保公司:融资中显身手 助贷1亿多
  
  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海门市整合政府及社会各方面资源,出台了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建立担保机构备案管理、业务考核、信用评级等制度,健全担保机构的激励补偿机制,全市担保机构实收资本达2亿元、担保总额达10亿元。海门市组建的担保公司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商业性担保公司,由企业或个人出资,完全市场化运作;二是会员制担保公司,由多家企业共同自愿出资,主要为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目前,海门市中叠贷款担保有限公司、海门市嘉信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分别挂牌运行。今年以来已帮助10余家企业贷款1亿余元。
  
  政策激励:催生小额贷款公司
  
  海门市出台政策,对批准新开办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其放贷规模达到注册资本50%以上后,按其注册资本的5%给予开办费用补贴。小额贷款公司自成立之日起,3年内对其经营收入所征收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予以全部返还。
  
  “银企面对面”:累计授信120亿
  
  鼓励发展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推动票据融资、授信贷款、个人创业贷款、循环额度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截至目前,海门市新增贷款总量达到50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海门市政府与江苏银行南通分行签订合作协议,江苏银行南通分行将对海门授信22亿元放贷额度,支持重点市政工程、交通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海门市还多次组织政银企互动、促进经济发展汇报会,共促成200多个项目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累计授信总额达120亿元。
  
  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生力军
  
  一个地区要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激发中小企业技术革新的潜力,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海门市市委市政府近几年科技兴市之路中的共识。海门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打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力军。
  
  激 励
  科技成果拥有者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时,经评估后的科技成果可作为非货币财产参与入股和增资扩股,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最高可达到70%。
  科技人员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可分3年到位;引进国家级学科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人员等高层次创新人才,政府视情给予10~100万元的资助。
  对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并领取专利证书后,分别给予1300元、1900元、3500元的资助和奖励。
  对获得受理的重大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所需申请费、实审费给予全额补贴;鼓励和帮助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对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财政给予奖励。
  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或星火龙头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分别在3年、2年内,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的新增部分,由同级财政将其中的50%对其新投入的科技开发项目给予补贴,并分别给予3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
  新办企业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按注册资金7‰奖励。
  对实施的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每项分别奖3万元、1.5万元,对获得上级资助的项目地方予以专项资金匹配;被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每项奖励1万元。
  对产学研项目按企业实际支付给对方技术费用的10%给予奖励。
  
  集 群
  龙头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产业集聚发展壮大的带动力量。海门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通过政策引导、经济奖励等措施把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金银铜牌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不断将一些配套产品、上下游产品或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专业化配套企业。鼓励中小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对其配套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或引进战略伙伴,争取市外著名企业入股,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和裂变式发展。
  同时,海门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以海门工业园区三星叠石桥为中心的西部家纺产业集聚区,以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区为主体的南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临江新区为主体的沿江化工医药产业集聚区,以临江新区为主体的东部缝纫机针产业集聚区,以通吕运河沿线乡镇为主体的北部沿河机电产业集聚带。
  
  相关链接
  新海门 新材料 新技术
  ●上世纪90年代初,海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定以特种钢材、特种铜材、特种陶瓷、玻璃钢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
  ●经国家科委火炬办组织专家论证,于1995年6月批准成立全国首家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11月召开成立大会,国家科委火炬办领导亲临授牌。
  ●同年11月,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在成都全国火炬计划成果展览会上参观了海门新材料展区后称赞:“海门新材料工业搞得不错。”并于12月15日亲临海门视察,欣然题写“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
  ●经过10多年的打造,基地已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8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组织实施省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119项,国家863引导项目1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6项,其他国家级项目37项,有156个产品被确认为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海门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实现产业的“双轮驱动”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海门市中小企业的各种影响逐步显露。产品出口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开工普遍不足,企业的盈利能力下滑。市政府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精神,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企业营造最宽松、最优越、最便利的发展环境。
  在政策引导方面,注重引导企业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避免资金链断裂,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金融风暴使企业面临的成本、需求“双约束”更加显著,海门市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市政府加快制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优惠政策,重点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落实好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8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违规涉企收费项目,努力实现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
  在营造服务环境方面,经过深入调研,出台了《关于提升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十项制度》,全力为企业“宁静生产”创造环境。建立了市领导挂点企业制度,17位市领导和30多个部门驻点帮扶21家重点企业,采取一厂一策、个案处理方式,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审批中心推行“一个窗口办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全程服务;国税部门开展“百名税干帮百企”活动,科技部门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最大限度享受科技政策带来的优惠,工商联举办“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关政策、法规解读”活动,邀请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释义。
  目前,全市80多个部门均已向社会公开了服务承诺。优化的政务环境,不但有效促进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也大大提升了海门经济的支撑力。今年上半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财政总收入24.26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5.6%。
  在搭建创业平台方面,海门市在企业、机关和城乡群众中,广泛开展“支持创业、服务创业、投身创业”活动,掀起“干部创事业、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的创业热潮。创业者协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民营企业家帮助创业者掌握创业基本技能,提供创业服务。
  与此同时,全市共规划和建设了滨江工贸园区、滨海工业新区、临江工业园区、海门工业园区等四大增长极,吸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民营企业进区发展。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600家,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落户园区。各乡镇把集中区建设与区域特色优势结合起来,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协作,形成了麒麟机械、货隆机电、包场电碳等20多个民营经济特色镇、50多个特色村。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70%以上。
  (作者为江苏省海门市人民政府市长 )
  摄影/赵蓓莉
  
  编者语:
  魅力海门——它靠江靠海靠上海,是长三角北翼联通上海的第一桥头堡,被誉为“金三角上小浦东”;
  信用海门——政策激励、工业基金、担保(贷款)公司、银企面对面,化解了海门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今年以来已帮助10余家企业贷款1亿余元,共促成200多个项目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累计授信总额达120亿元;
  创新海门——科技成为这个城市发展的引擎,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通过创新和规范,实现地域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政府的有力扶持与服务,海门市有着科技含量的民营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角,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已达70%以上。
  随着海门市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独特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凸显,这个城市的科技作用将越来越显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将逐步化解。在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江苏省海门市正在以广阔的胸怀敞开“开放、创新”的海之门!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楚雄师范学院各年级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分析了各年级大学生环境意识状况,并对楚雄师范学院开展环境意识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为了适应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性,文章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情况,对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