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接受教育和成才就业的机会,对于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财政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北京市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公平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地实践。
目前,我国已经把促进教育公平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公平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现阶段,北京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日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北京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导致人们日益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追求更高的学历,在“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主导下,职业教育仍然被认为是应试教育失败者的无奈选择。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高学费和低收益又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更加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选择。因此研究切实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的目标和措施,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北京市的职业教育,为尽早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服务。
北京经验:投入与建设并重
中等职业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接受教育和成才就业的机会,对于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财政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北京市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公平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地实践。
建立健全助学制度,加大资助力度和范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实行的是成本分担机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助学制度的建设无疑是实现职业教育机会公平的必要保障。近年来,北京市在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为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也为北京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基础。
2006年12月1日,北京市实施了《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助学金制度实施办法》,结束了中职学校没有助学金的历史。最困难的学生每年可以得到3200元的资助。2007年9月1日,北京市颁布实施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文件的意见》,进一步发展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奖学金制度和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覆盖面达到100%,而且最高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4000元,经费由市财政负担。
增加财政投入,提高生均定额标准近年来,北京市财政一直比较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2003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大会后,市财政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拿出20%用于区县职业教育投入,2003、2004两年共投入2.6亿元,重点扶持每区县两所职业学校的发展。
同时,职业教育的生均定额标准也在不断调整。2006年9月,北京市上调了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财政生均定额标准,使中专和技校首次达到相同的财政投入水平,为此北京市年增加财政支出约8000万元。
加大布局结构调整,重视示范校建设北京市职业院校的总体布局结构长期以来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问题,中心地区分布的学校总量及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数量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新兴地区、产业发展带上的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明显不足。为此,北京市开始加快调整和优化学校的布局结构。
同时,“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生源较好、专业对路、学生就业率高、形成规模效益、可以起到骨干带头作用的30所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通过示范校建设,提高资源整合的力度,发挥优势资源的示范效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2007年1月18日,北京市教委会同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启动了“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市财政设立1.5亿元的专项经费作为保障,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师资力量的加强,为促进职业教育公平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也是打造高质量职校毕业生的重要基础。
面临挑战:成本与收益不对等
虽然北京市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努力,但是从首都教育的整体发展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依然是首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费偏高,造成了私人教育成本上的不公平2005年,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平均在2000元/生.年左右,远远高于一般普通高中700元/生.年的学费标准。与此相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农村以及城乡中、低收入家庭。据市教委对全市157所中职学校调查显示,2007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7%,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占总数的3%。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与相对较高的学费形成强烈的反差,高昂的学费给广大群众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个人和家庭的受教育成本,严重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性失衡,造成了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目前,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发展规模明显不足。2001年到2007年,无论是在校生职普比还是招生职普比都在呈现下降趋势,从2004年开始,在校生职普比和招生职普比都低于1:1,尤其是招生职普比在2004年达到最低0.83:1。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公民受教育机会的结构性短缺。
就业质量和升学途径得不到保障,造成了私人教育收益上的不公平虽然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次就业率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平均基本达到90%以上的水平,但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却是令人担忧的:一是就业巩固率不高;二是就业待遇普遍偏低。此外,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途径不畅,学生和家长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就大打折扣,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预期收益不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目标对策:政策主动引导
教育公平的内涵是复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更是如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需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特点相适应,结合北京市未来教育及城市发展规划,笔者提出北京市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公平的系列目标:
目标一:降低就学的经济门槛,促进起点公平,提供充足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目标二: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条件,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目标三: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校建设,打造优质职业学校;
目标四:打通出口,保证高质量就业和升学,构建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政府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制度和学生资助制度建立灵活的学费调整机制。逐步降低职业学校的学费标准,达到与普通高中相当的学费水平,并最终实现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从而为更多的农村学生和城乡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加快首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步伐。
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加大学生资助的力度,研究制定资助制度中的奖惩机制,加强资助资金的管理,发挥资助的最大效益。
制定适合北京特点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制定适合北京市特点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保障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条件。办学标准作为指导性的标准,规定各个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
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人事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以及福利保障机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选拔、任用制度,为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企业实践提供政策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积极性。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提高学校专业技能教学质量。继续做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改革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放宽中职招生限制,允许中职学校采取提前招生、推荐入学、注册入学、自主招生、集中录取、多次录取、春秋两季招生等多种方式招生。逐步放开对中职招生对象的限制,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选择北京的职业教育。
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改革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推行单考单招,增大职业技能在高职招生考试中的比重。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及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从而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严格“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
目前,我国已经把促进教育公平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公平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现阶段,北京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日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北京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导致人们日益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追求更高的学历,在“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主导下,职业教育仍然被认为是应试教育失败者的无奈选择。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高学费和低收益又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更加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选择。因此研究切实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的目标和措施,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北京市的职业教育,为尽早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服务。
北京经验:投入与建设并重
中等职业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接受教育和成才就业的机会,对于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财政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北京市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公平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地实践。
建立健全助学制度,加大资助力度和范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实行的是成本分担机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助学制度的建设无疑是实现职业教育机会公平的必要保障。近年来,北京市在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为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也为北京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基础。
2006年12月1日,北京市实施了《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助学金制度实施办法》,结束了中职学校没有助学金的历史。最困难的学生每年可以得到3200元的资助。2007年9月1日,北京市颁布实施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文件的意见》,进一步发展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奖学金制度和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覆盖面达到100%,而且最高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4000元,经费由市财政负担。
增加财政投入,提高生均定额标准近年来,北京市财政一直比较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2003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大会后,市财政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拿出20%用于区县职业教育投入,2003、2004两年共投入2.6亿元,重点扶持每区县两所职业学校的发展。
同时,职业教育的生均定额标准也在不断调整。2006年9月,北京市上调了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财政生均定额标准,使中专和技校首次达到相同的财政投入水平,为此北京市年增加财政支出约8000万元。
加大布局结构调整,重视示范校建设北京市职业院校的总体布局结构长期以来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问题,中心地区分布的学校总量及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数量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新兴地区、产业发展带上的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明显不足。为此,北京市开始加快调整和优化学校的布局结构。
同时,“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生源较好、专业对路、学生就业率高、形成规模效益、可以起到骨干带头作用的30所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通过示范校建设,提高资源整合的力度,发挥优势资源的示范效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2007年1月18日,北京市教委会同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启动了“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市财政设立1.5亿元的专项经费作为保障,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师资力量的加强,为促进职业教育公平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也是打造高质量职校毕业生的重要基础。
面临挑战:成本与收益不对等
虽然北京市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努力,但是从首都教育的整体发展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依然是首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费偏高,造成了私人教育成本上的不公平2005年,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平均在2000元/生.年左右,远远高于一般普通高中700元/生.年的学费标准。与此相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农村以及城乡中、低收入家庭。据市教委对全市157所中职学校调查显示,2007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7%,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占总数的3%。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与相对较高的学费形成强烈的反差,高昂的学费给广大群众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个人和家庭的受教育成本,严重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性失衡,造成了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目前,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发展规模明显不足。2001年到2007年,无论是在校生职普比还是招生职普比都在呈现下降趋势,从2004年开始,在校生职普比和招生职普比都低于1:1,尤其是招生职普比在2004年达到最低0.83:1。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公民受教育机会的结构性短缺。
就业质量和升学途径得不到保障,造成了私人教育收益上的不公平虽然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次就业率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平均基本达到90%以上的水平,但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却是令人担忧的:一是就业巩固率不高;二是就业待遇普遍偏低。此外,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途径不畅,学生和家长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就大打折扣,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预期收益不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目标对策:政策主动引导
教育公平的内涵是复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更是如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需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特点相适应,结合北京市未来教育及城市发展规划,笔者提出北京市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公平的系列目标:
目标一:降低就学的经济门槛,促进起点公平,提供充足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目标二: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条件,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目标三: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校建设,打造优质职业学校;
目标四:打通出口,保证高质量就业和升学,构建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政府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制度和学生资助制度建立灵活的学费调整机制。逐步降低职业学校的学费标准,达到与普通高中相当的学费水平,并最终实现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从而为更多的农村学生和城乡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加快首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步伐。
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加大学生资助的力度,研究制定资助制度中的奖惩机制,加强资助资金的管理,发挥资助的最大效益。
制定适合北京特点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制定适合北京市特点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保障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条件。办学标准作为指导性的标准,规定各个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
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人事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以及福利保障机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选拔、任用制度,为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企业实践提供政策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积极性。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提高学校专业技能教学质量。继续做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改革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放宽中职招生限制,允许中职学校采取提前招生、推荐入学、注册入学、自主招生、集中录取、多次录取、春秋两季招生等多种方式招生。逐步放开对中职招生对象的限制,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选择北京的职业教育。
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改革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推行单考单招,增大职业技能在高职招生考试中的比重。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及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从而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严格“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