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我家孩子今年上高中,学校要求学生尽量住校,可是孩子总是提出回家住,走读。既然孩子不愿意住就走读吧,反正离家很近。可是看到别家孩子都在住校心里总是有些担忧,不住校会不会有什么危害?
A:步入中学之后,按照常理来说,学生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个体意识突出,独立意识增强,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时候,让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住宿学校,是每一个家长都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选择住宿。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十分顾及孩子的感受,也尊重孩子的选择,往往听之任之。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住宿?归结起来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生活和学习的惯性在作怪。从孩子第一天开始上学起,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接送上学。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六七年,甚至更长。当有一天他们突然要中断这样的生活,没有了长辈的接送,晚上不能回家,要自己洗衣服,自己打饭吃饭,还要和其他同学同住一屋,再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的走读生活使得孩子对原有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依赖感,导致他们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在的中国十分普遍,大家常常听到一些家长陪读之类的话题,不要奇怪,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一切都有可能。
其次,有些孩子在选择住宿之后,没多久又向父母提出走读的要求。他们的理由往往是,学校的住宿环境太差,宿舍太吵太闹,休息不好,没有精神学习;或者抱怨学校的伙食太差,吃不下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真实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处理好和室友之间的关系,一赌气便要脱离这种集体住宿的环境。学校里的住宿和伙食是最让家长揪心的事情,孩子一提到食宿不好而且严重影响学习,大多数家长就缴械投降了,孩子的“阴谋”就得逞了。而事实是现在正规住宿学校的食宿条件都是要受到正规检查的,卫生部门会定期对学校的食宿卫生和条件进行核查,凡不合格者都要进行整顿。同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习惯,为什么你的孩子不能?
其三,有些家长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在学校里吃不好,睡不香;害怕孩子被人欺负,不想让孩子受这份苦。于是宁可在孩子学校周围租房住,也不愿意让孩子过住宿生活。孩子本身就不愿意过住宿生活,再加上家长鼓励,一拍即合。可事实却证明,这样做往往既苦了家长也害了孩子。这样做能不能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先不提,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孩子想融入集体很难。一旦习惯了独处,适应了家里家外有父母照顾,团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便会成为一种奢侈品。
最后,有些管理制度不规范的学校在住宿方面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的学习风气极其恶劣,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熏陶之下,不变坏的几率很小。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幸被分到了这样的学校,选择走读也算是明智之举。当然如有可能,这样的学校还是不去为妙。
培养孩子独立判断和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固然不错,但是家长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孩子做出的选择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呢?孩子做出的选择真的是基于想提高自己学习成绩吗?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可能思考问题的方式大相径庭,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上可能会存在代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经历过中学生活,甚至是大学生活的父母,凭借自己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更有发言权。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十分顾及孩子的感受,言语谨慎,唯恐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于是一切关于学习和生活的选择都顺着孩子的意思走。但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不可否认,中学生选择走读,有一定的好处。学生回到家之后可以不受学校规章制度的制约,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能够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保证衣食无忧,能够更加专注的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必要时还可以给出一些辅导。但是情况真是这样的吗7
姑且不论有多少家长能够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不论有多少家长能够真正辅导自己的孩子,能够让他在学习上有一个质的提高。我们这里有两个问题:在家里,孩子真的能够安下心来学习吗?让孩子只专注于学习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吗?
电视的诱惑,电脑游戏的吸引,美味佳肴、零食触手可及,没有压力,没有约束,原本在学校里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结果拖到了半夜十二点,孩子的学习战线被尽可能的拉长。还有一种可能,家长和学生可能都不陌生。走读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是很努力地去听课,发现问题也不会积极地去解决,因为他们知道回家之后还有大把自由的时间可以去支配,他们相信到时候这些问题都可以慢慢解决。虽然这样他们的学习时间比别人长,可是学习的效果未必见得比别人好,学习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及时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没有养成。这样的问题在考试的卷子上可以看出来,无论考试时间多长,他们总是完不成,不是他们不会,而是日久天长形成的习惯使他们在没用的问题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中国的父母,我想是世界上最关注学生分数和班级排名的家长。家长之间永恒的话题就是孩子在最近的考试中得了多少分,在班级中排到了多少名,进步了多少退步了多少。是的,在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的中国,我们关注学生的分数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它和升学紧密挂钩。其实家长最怕的是,住校会让自己的孩子无法专心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但是当孩子走进大学,再踏上社会找工作,以前所取得的分数一文不值的时候,你让他们拿什么安身立命?放眼当今的大学和社会,有多少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不会自己打饭提水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屋子,收拾房间,不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愿意或者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独来独往,自私自利,人际关系处理的一塌糊涂。
踏上社会之后,由于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工作上处理不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上下级的关系,即使很努力的工作也经常是处处碰壁。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由于从小就缺少独立的生活体验,一切生活所需均有父母来掏腰包,父母所给的一些零花钱只是买一点零食而已。所以很多学生没有理财意识,也不知道怎样去开源节流,花钱不计后果,大手大脚,没有钱也要摆阔。现在新出现有一些群体如“月光族”,“啃老族”,我们不难找到他们的根源。
中学生住校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往往包含着教书育人的长远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大计,任何一个关于教育的细节,我们都不能忽视,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疏忽就可能会酿成后患。中学生的住校问题应当引起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努力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住宿环境,让住校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共处、学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真正能够成为国家的未来。
A:步入中学之后,按照常理来说,学生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个体意识突出,独立意识增强,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时候,让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住宿学校,是每一个家长都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选择住宿。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十分顾及孩子的感受,也尊重孩子的选择,往往听之任之。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住宿?归结起来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生活和学习的惯性在作怪。从孩子第一天开始上学起,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接送上学。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六七年,甚至更长。当有一天他们突然要中断这样的生活,没有了长辈的接送,晚上不能回家,要自己洗衣服,自己打饭吃饭,还要和其他同学同住一屋,再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的走读生活使得孩子对原有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依赖感,导致他们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在的中国十分普遍,大家常常听到一些家长陪读之类的话题,不要奇怪,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一切都有可能。
其次,有些孩子在选择住宿之后,没多久又向父母提出走读的要求。他们的理由往往是,学校的住宿环境太差,宿舍太吵太闹,休息不好,没有精神学习;或者抱怨学校的伙食太差,吃不下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真实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处理好和室友之间的关系,一赌气便要脱离这种集体住宿的环境。学校里的住宿和伙食是最让家长揪心的事情,孩子一提到食宿不好而且严重影响学习,大多数家长就缴械投降了,孩子的“阴谋”就得逞了。而事实是现在正规住宿学校的食宿条件都是要受到正规检查的,卫生部门会定期对学校的食宿卫生和条件进行核查,凡不合格者都要进行整顿。同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习惯,为什么你的孩子不能?
其三,有些家长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在学校里吃不好,睡不香;害怕孩子被人欺负,不想让孩子受这份苦。于是宁可在孩子学校周围租房住,也不愿意让孩子过住宿生活。孩子本身就不愿意过住宿生活,再加上家长鼓励,一拍即合。可事实却证明,这样做往往既苦了家长也害了孩子。这样做能不能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先不提,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孩子想融入集体很难。一旦习惯了独处,适应了家里家外有父母照顾,团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便会成为一种奢侈品。
最后,有些管理制度不规范的学校在住宿方面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的学习风气极其恶劣,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熏陶之下,不变坏的几率很小。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幸被分到了这样的学校,选择走读也算是明智之举。当然如有可能,这样的学校还是不去为妙。
培养孩子独立判断和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固然不错,但是家长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孩子做出的选择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呢?孩子做出的选择真的是基于想提高自己学习成绩吗?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可能思考问题的方式大相径庭,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上可能会存在代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经历过中学生活,甚至是大学生活的父母,凭借自己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更有发言权。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十分顾及孩子的感受,言语谨慎,唯恐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于是一切关于学习和生活的选择都顺着孩子的意思走。但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不可否认,中学生选择走读,有一定的好处。学生回到家之后可以不受学校规章制度的制约,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能够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保证衣食无忧,能够更加专注的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必要时还可以给出一些辅导。但是情况真是这样的吗7
姑且不论有多少家长能够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不论有多少家长能够真正辅导自己的孩子,能够让他在学习上有一个质的提高。我们这里有两个问题:在家里,孩子真的能够安下心来学习吗?让孩子只专注于学习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吗?
电视的诱惑,电脑游戏的吸引,美味佳肴、零食触手可及,没有压力,没有约束,原本在学校里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结果拖到了半夜十二点,孩子的学习战线被尽可能的拉长。还有一种可能,家长和学生可能都不陌生。走读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是很努力地去听课,发现问题也不会积极地去解决,因为他们知道回家之后还有大把自由的时间可以去支配,他们相信到时候这些问题都可以慢慢解决。虽然这样他们的学习时间比别人长,可是学习的效果未必见得比别人好,学习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及时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没有养成。这样的问题在考试的卷子上可以看出来,无论考试时间多长,他们总是完不成,不是他们不会,而是日久天长形成的习惯使他们在没用的问题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中国的父母,我想是世界上最关注学生分数和班级排名的家长。家长之间永恒的话题就是孩子在最近的考试中得了多少分,在班级中排到了多少名,进步了多少退步了多少。是的,在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的中国,我们关注学生的分数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它和升学紧密挂钩。其实家长最怕的是,住校会让自己的孩子无法专心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但是当孩子走进大学,再踏上社会找工作,以前所取得的分数一文不值的时候,你让他们拿什么安身立命?放眼当今的大学和社会,有多少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不会自己打饭提水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屋子,收拾房间,不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愿意或者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独来独往,自私自利,人际关系处理的一塌糊涂。
踏上社会之后,由于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工作上处理不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上下级的关系,即使很努力的工作也经常是处处碰壁。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由于从小就缺少独立的生活体验,一切生活所需均有父母来掏腰包,父母所给的一些零花钱只是买一点零食而已。所以很多学生没有理财意识,也不知道怎样去开源节流,花钱不计后果,大手大脚,没有钱也要摆阔。现在新出现有一些群体如“月光族”,“啃老族”,我们不难找到他们的根源。
中学生住校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往往包含着教书育人的长远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大计,任何一个关于教育的细节,我们都不能忽视,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疏忽就可能会酿成后患。中学生的住校问题应当引起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努力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住宿环境,让住校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共处、学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真正能够成为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