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难,难习作”这是小学生习作的通病。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走出这种不良的困境。我认为习作指导,还必须从“心”开始。
一、 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积累写作素材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用“心”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习作源于生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有一篇课文《莫泊桑拜师》,文中福楼拜在引导莫泊桑平时如何观察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一连串的问题让莫泊桑明白了平时应该如何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仅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还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大自然与生活就是一本本无字的书。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在平时的实践活动期间,每学期我都根据习作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课内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习作的氛围。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唱歌、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并随时将自己耳闻目睹的、感到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东西用写观察日记的形式记下来,久而久之,学生就获得了习作的很多材料。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勤写观察日记,通过写观察日记,学生不仅强化了观察能力,还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练就了学生一双敏锐的眼睛。
2 用“心”去阅读,积累语言,丰富写作素材
积累写作的素材,我觉得不光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观察、还要适当积累一些科学知识,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读和思相结合。读书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轻松的事。这样逐渐就会形成一个大而全的写作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阅读,这是学生习作成功的基石。
二、 开导学生用“心”去揣摩,提高写作能力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常常表现为就事论事,刚刚动笔写了个三五几句话,就觉得已经说清楚、写明白了,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也写不出来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根据观察引发联想。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之景。眼前之物,眼前之人,眼前之事,而不能将此景、此物、此人、此事和与此有关的他景、他物、他人、他事联系起来想。要想让学生有话可写,我觉得必须教会学生根据观察引发联想。
我们再以《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作为例子来说明。福楼拜在开导莫泊桑如何揣摩时他这样说:“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比如你要描写一段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记在心头,平时不仅用心去观察,更用心去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三、 诱导学生用“心”去习作,提升写作素养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作家巴金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巴金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指明了习作的思路与方向,那就是必须让学生学会用“心”去习作,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与思想在作文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在习作中学会倾诉、学会表达自己发自内心地对他人、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真正做到“我手抒我口,我口抒我心。”这样就能呈现出更多的富有童真、童趣、童言、童心的七彩习作。
(作者单位:泰兴市大庆路小学)
一、 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积累写作素材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用“心”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习作源于生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有一篇课文《莫泊桑拜师》,文中福楼拜在引导莫泊桑平时如何观察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一连串的问题让莫泊桑明白了平时应该如何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仅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还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大自然与生活就是一本本无字的书。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在平时的实践活动期间,每学期我都根据习作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课内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习作的氛围。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唱歌、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并随时将自己耳闻目睹的、感到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东西用写观察日记的形式记下来,久而久之,学生就获得了习作的很多材料。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勤写观察日记,通过写观察日记,学生不仅强化了观察能力,还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练就了学生一双敏锐的眼睛。
2 用“心”去阅读,积累语言,丰富写作素材
积累写作的素材,我觉得不光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观察、还要适当积累一些科学知识,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读和思相结合。读书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轻松的事。这样逐渐就会形成一个大而全的写作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阅读,这是学生习作成功的基石。
二、 开导学生用“心”去揣摩,提高写作能力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常常表现为就事论事,刚刚动笔写了个三五几句话,就觉得已经说清楚、写明白了,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也写不出来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根据观察引发联想。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之景。眼前之物,眼前之人,眼前之事,而不能将此景、此物、此人、此事和与此有关的他景、他物、他人、他事联系起来想。要想让学生有话可写,我觉得必须教会学生根据观察引发联想。
我们再以《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作为例子来说明。福楼拜在开导莫泊桑如何揣摩时他这样说:“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比如你要描写一段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记在心头,平时不仅用心去观察,更用心去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三、 诱导学生用“心”去习作,提升写作素养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作家巴金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巴金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指明了习作的思路与方向,那就是必须让学生学会用“心”去习作,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与思想在作文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在习作中学会倾诉、学会表达自己发自内心地对他人、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真正做到“我手抒我口,我口抒我心。”这样就能呈现出更多的富有童真、童趣、童言、童心的七彩习作。
(作者单位:泰兴市大庆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