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发病机制新假说

来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7561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是以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搐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世界各地均有报道,而东方人发病率居高[1],紧张、激动时易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root exit zone)受到压迫[2-4],这已被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的良好疗效所证实[5-6],然而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明。一、历史回顾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面肌痉挛患者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揭开了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研究的序幕。1934年Danddy[7]首先提出了通过微血管减压术解除面神经受压迫这一方法治疗面肌痉挛。到了
其他文献
大学物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基础性强和抽象、应用性弱的特点,由于"3+2"专本贯通班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弱,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理解困难,造成学生学习效
目的评价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肾衰竭(CKD)Ⅱ~Ⅳ期非透析阶段肾性贫血的疗效,并讨论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方法将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
定义了多送出多馈入直流系统(multi-send & multi-infeed DC,MS-MIDC),分析了此类系统的特点及问题。从MS-MIDC角度出发,研究了利用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ic var compensator,S
<正>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
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网站2017年11月3日消息,新加坡国立大学在2017年5月推出的校友终身学习计划(Lifelong Learning Initiative for NUS Alumni)引起了国立大学校友的巨大反响。该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0例青年(年龄≤35岁)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住院时间、主要症状、血清甲胎蛋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兴起了一种新的数字化学习手段——移动学习(M—Learning)。移动学习是使用数字化移动设备(如手机等)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的四大领域之一,希望借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但很多教师认为,课题学习难以操作、费时费力,更难
静脉深度栓塞这种严重疾病往往能使久坐不动、且坐姿不舒服的航空班机旅客致命。这是苏格兰阿伯丁市一个研究小组所得出的最新结论。
在当前的检察文化理论研究中,描述性的检察文化内涵、经验化的多元"线型"检察文化结构模式、单纯的检察文化性质界定,导致检察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偏差性以及检察文化建设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