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大致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教科书体系形成”——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到80年代“教科书体系
【机 构】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大致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教科书体系形成”——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到80年代“教科书体系改革”——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教学体系”,再到21世纪“后教科书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不但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构,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变革.这一体系重构和观念变革,既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
其他文献
类概念是马克思哲学回答“历史之谜”的必要环节,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并没有摒弃类概念,而是在超越费尔巴哈抽象类概念和反驳施蒂
存在论始于古代希腊,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代表了两条不同的存在论道路.这种存在论本质上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哲学存在论.我们一般所说的哲学存在论局限于事物性领域,就连逻
学界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关注从未间断,但该理论通常只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之作.海德格尔曾称赞马克思触及“历史本质性”维度,即一种有别于历史性维度而专注于呈现客观
尽管早期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启发提出了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命题,但他此时恰恰对形而上学采取拒绝的态度,并立足于一种“非哲学的立场”.直至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马克思从物
剩余劳动概念一直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是被高度遮蔽却又重要的哲学概念,它关系“唯物史观”走向“资本论”之可能.剩余劳动Ⅰ的哲学性质是异化劳动,其社会样态是私有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