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天启年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无心朝政,一心沉迷于刀锯斧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娴熟,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无不精通,一般的能工巧匠也只能望尘莫及。大太监魏忠贤趁机投其所好,不但全国各地搜刮各种精美的斧凿刨锯、珍贵木料,还举荐了不少能工巧匠,整日陪着皇上宅在密室钻研木工新法。斧锯齐响、木屑横飞,朱由校整日玩得不亦可乎。魏忠贤便故意挑皇上木匠活做到最关键的时刻禀报朝政事宜。皇上正投入呢,自然不乐意被打扰,往往会来一句,“行了行了,朕知道了,你就看着办吧。”魏忠贤便趁机为所欲为、大权独揽,谁违逆了他的意思,就挟私报复。这不,一位叫李兴的老臣,见皇上终日沉湎于嬉乐而荒废朝政,又搬出祖训,准备冒死直谏。这老头是三朝元老,以忠义贤良著称,朝中拥护他的官员不少。平日里李兴处处和魏党作对,魏忠贤正想找个茬整治他呢,此刻他故意惹怒李兴,说陛下玩兴正浓,你莫要倚老卖老坏了陛下的雅兴。李兴果然大为光火,情急之下便硬闯进去,劝皇上莫要玩物丧志。这下正中魏忠贤下怀,他给李兴扣上个大不敬之罪,欲打入大牢找个机会处死。因多人求情,魏忠贤只得将其官职一撸到底,贬为守城门的小官。
李兴一气之下大病一场,朝廷的腐败让他伤透了心,无奈心里始终放不下江山社稷。当了城门官后,更接近平民的生活,这让李兴深知百姓的疾苦以及朝廷管理制度的各种缺失,他将这些总结成文,偷偷地拜托以前的旧同僚呈给皇上,期待朱由校能采纳自己的意见,成为一代明君。可是那些与他志同道合的老人儿纷纷感叹成日里连皇上的面都难见,还不如那些陪伴皇上做活的木匠呢。意兴阑珊的李兴终日愁眉不展,一日,儿子拉他去市场闲逛解闷,看到一个摊位跟前围着很多人,他们凑过去想瞧个究竟。只见两个年轻人正在贩卖各种木质手工艺品,有手造的漆器、木凳、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还有造型各异的人物摆件,那些人物男女老幼皆有,或蹲或站或走或卧,无不栩栩如生。惹得路人围观赞叹,很多小孩子更是爱不释手。可是这些均价格不菲,围观者也是看的多,没几个人买得起。
李兴打眼一看便知这些精妙的木质手工艺品正是出自当今万岁爷朱由校之手,再仔细一看,摊主不是皇上寝宫中的小太监吗?他心中十分愤怒,这真是在丢祖宗的脸!真想冲过去将摊位推翻。这时,只见一异乡打扮的人挤到摊位跟前,拿起那一个个小玩偶把玩着,然后问那太监,“小兄弟,这些我全要了,多少银两?”
两个太监一看来了大主顾,端着尖细的嗓子道:“哟,这位大爷,您要是都喜欢,一口价——十五两银子。”按说这银两不算个小数目,没想到那人也不还价,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包圆了。两个太监一下子卖光了货品,很是开心地收拾摊子回去了。李兴看着这一幕思忖道,皇上如若得知自己的这些东西如此讨好,难免会更加得意忘形,岂不是还要再多做来玩?
果然,第二天夜市上,这个售卖木质小玩意的摊位又支起来,明熹宗朱由校居然微服亲临,还卖力地向路人推销自己的作品呢。李兴远远望去,心中酸楚不已,实在不愿看到皇上昏庸至此,忙打发儿子过去,将那摊位上所有的货品全部买下。来到一僻静之所,李兴号啕大哭,将那些漆器木雕扔在地上,胡乱踩踏捣毁,捶胸顿足哀号着,“玩物丧志啊!我大明社稷难不成就这样完了……”两个儿子看着伤心的父亲,怎么劝解也无济于事。
这时,一个人跑过来,从地上捡起那些尚完好的木雕和玩偶,惋惜地抚摸着,“你这人怎么回事,不喜欢干吗买?买了又这般糟蹋,真真是暴殄天物!”李兴抬眼一看,这不是昨天那个花十五两银子买货的人吗?想到就是这人的豪气之举引得皇上来了兴致,在不务正业的邪道上越陷越深,便没好气地推开他,“要你管?”不料那人非但没生气,反而冲李兴深深一揖,压低声音道:“李大人,请借一步说话。”
李兴一惊,不知此人是何用意,遂遣散儿子,跟随他来到一酒馆小酌。那人边替李兴斟酒边自我介绍说自己名叫黄立,是已故武将黄柏青的家臣,黄柏青镇守边疆、屡克金人,却因得罪了魏党而被诬陷下狱,若不是当时李兴帮忙求情,恐怕连命都没了,因而识得他。
一听黄立乃是忠良家臣,李兴顿生惺惺相惜之情,悲从中来,把自己如何被贬官,又如何苦心孤诣撰写治国安邦之策,却无奈皇上游戏人生的事全说了。越说越伤心,痛悔自己毫无回天之力。黄立严肃地对李兴道:“李大人若想兴国,就必须在朝中安置有志报国的力量。不能让朝野上下全是阉党的爪牙,否则大明岂有不亡之理?”李兴哀叹:“可是现在的科举选拔以及官吏晋升的大权全在魏党手中把持,如何能安排良臣能将入围呢?”
黄立从袖中拿出一个小木人,往桌子上一摆:“投其所好!圣上不是喜欢这个吗,咱就好好学学这木工手艺,争取比他的技艺还精,以此近君,再设法力谏圣上还政。不比您直谏更好吗?”见李兴似乎若有所思有了赞许之意,那黄立又道:“只可惜小人乃一介莽夫,没本事参朝论政,不过我家祖上就是木匠,我的祖传手艺甘愿倾囊传授给志同道合之人。”李兴此时才明白,原来黄立买下那些木制小玩意竟是这般深意,当即表示赞同,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志和李向拜师学艺。
李志和李向都是大孝子,虽说对这般“曲线救国”的想法有些质疑,但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还是坚定地弃文学艺。他们成立了木匠培训班,取名“精英社”,又陆续引导多名有识之士来此研习木工技艺。这些人有的是被魏党迫害的忠良之后,有的是考不上功名的秀才,被李兴和黄立那“投其所好”、“曲线救国”的计划征服,在这里卖力学习。从此,李兴在城门前风吹日晒做他的芝麻小官,其余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皇上写励精图治的宏伟蓝图上。而他的儿子和那些年轻人则跟着黄立苦学木匠活。那黄立真不是吹的,拥有一双鬼才之手,大到打家具,小到刻章,无一不精,更懂得因材施教。这群年轻人在他的教导下,不但对此渐渐有了兴趣,且各通一项,有主攻刨挫的,有钻研雕刻的,还有专学制作各种小玩意的……不出两年,他们的木工作品已经有模有样,绝对不输皇上朱由校的水平。
就在这时,机会来了,朝廷要举办一场木工大赛。原来,朱由校身体每况愈下,玩木匠活的兴趣随之大减。为了阻止皇上亲政,魏忠贤特地策划了这场比赛,果然赢得了皇上欢心,令全国各个地方官推荐最优秀的木匠到京师参赛。精英社凭借过硬的技艺和非凡的创意杀入重围,夺得多项个人奖和团体奖,李志和李向双双闯入了决赛。眼看筹划多年的“曲线救国”计划有了希望,积劳成疾的李兴却病倒了。 为了实现爹的理想,将他耗尽毕生精力撰写的治国宝典交到明熹宗手里,李志和李向对决赛夺冠志在必得。黄立说魏忠贤作为决赛主审考官,在皇帝跟前说话举足轻重,不如提前送上份有新意的重礼。当时官场举行宴会,一定要恭请魏忠贤的塑像,以示恭敬。于是哥俩雕琢了一个魏忠贤塑像敬上,这塑像与真人比例一致、形神兼备,甚至还可以像真人一样享受大家的进酒。
原来塑像腹中置放了锡制的肚肠,估计将装满时,只需恭请塑像出厅至庭下“小遗”——拔掉锡肠下部的塞子,使酒流出即可。
魏忠贤见到塑像十分喜欢,他在国子监建了自己的生祠,正缺个塑像呢,当即派亲信把塑像摆到国子监,大言不惭地要与先圣孔孟并尊。有了魏忠贤的大力举荐,李志和李向兄弟毫无悬念地夺冠,进而得到了皇上赏识,如愿成了皇上跟前的红人。油尽灯枯的李兴听说自己的治国安邦宝典已经由儿子交给了皇上,安心地点点头,心满意足地去了。
可他们哪里想到,天启七年八月,年仅二十三岁的朱由校早被花天酒地的生活掏空了身子,大病一场,便一命呜呼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不动声色地搜集魏忠贤及其党羽的罪证,然后将其一网打尽。
魏忠贤倒台后,李志和李向兄弟因是魏举荐进宫,受到牵连而入狱。审问时哥俩高呼冤枉,表明他们忍辱负重接近魏忠贤,完全迫于无奈,如此“曲线救国”只为有机会向先帝进献一本治国宝典,那可是父亲李兴穷尽毕生精力撰写的。朱由检听说他俩乃忠良之后,答应给他们一个机会,便命人寻找他们所说的那本治国宝典,可是哪里都没有,他们说的那个师傅黄立也遍寻不着。一个内侍说曾见先帝用一本厚书垫过桌角,之后就没印象了。此时的崇祯皇帝初登宝座,朝中又党争不断,他急于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对谁都缺乏信任。既然李志李向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得“宁可错杀一千,不得漏网一个”。
李志、李向正待与一众精英社成员含冤就义时,忽然没人顾得上杀他们了。原来前方战事告急,后金大汗皇太极亲率大军连攻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因为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仓促之下,朱由检无奈听任宦官之言,临时征兵保卫北京城,就连死囚都编入军队。
李志和李向这样的文弱书生也被迫拿着武器上阵,相比之前“曲线救国”的种种委屈和磨难,此刻好歹真刀真枪地杀敌卫国啊。他俩浴血奋战,想着战死沙场总好过冤死狱中。可后金军队异常凶猛,岂是他们这些临时组建的军队所能抵挡。眼看弟弟李向身中数刀倒在血泊之中,李志被血和泪迷糊了视线,他怒吼一声,发疯似的冲到杀死弟弟的敌群中,被乱刃刺死……濒死的瞬间,李志赫然看到阵前敌军主帅身边高头大马上端坐的人,不是师傅黄立是谁?李志哇地吐出一口鲜血,指着远处黄立的方向倒下了……
黄立没看见惨死的李家兄弟,他是后金安插在大明的细作,任务就是想方设法陷害大明的忠臣良将,瓦解爱国志士的报国之念。得知明帝喜好木工手艺,恰好自己之前有点基础,便苦学手艺,本想亲自潜入皇帝身边,伺机煽动更大风浪,没想到意外结识了李兴。于是他顺水推舟,给李家父子说什么曲线救国的计划,引诱众多爱国青年消磨意志,最后还顺手牵羊弄走了李兴的“治国宝典”。此时,他显然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正在和大汗皇太极一起探讨攻下北京城之后,如何借鉴李兴那“治国宝典”中记录的方案治理好天下,成为一代明君呢。
李兴一气之下大病一场,朝廷的腐败让他伤透了心,无奈心里始终放不下江山社稷。当了城门官后,更接近平民的生活,这让李兴深知百姓的疾苦以及朝廷管理制度的各种缺失,他将这些总结成文,偷偷地拜托以前的旧同僚呈给皇上,期待朱由校能采纳自己的意见,成为一代明君。可是那些与他志同道合的老人儿纷纷感叹成日里连皇上的面都难见,还不如那些陪伴皇上做活的木匠呢。意兴阑珊的李兴终日愁眉不展,一日,儿子拉他去市场闲逛解闷,看到一个摊位跟前围着很多人,他们凑过去想瞧个究竟。只见两个年轻人正在贩卖各种木质手工艺品,有手造的漆器、木凳、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还有造型各异的人物摆件,那些人物男女老幼皆有,或蹲或站或走或卧,无不栩栩如生。惹得路人围观赞叹,很多小孩子更是爱不释手。可是这些均价格不菲,围观者也是看的多,没几个人买得起。
李兴打眼一看便知这些精妙的木质手工艺品正是出自当今万岁爷朱由校之手,再仔细一看,摊主不是皇上寝宫中的小太监吗?他心中十分愤怒,这真是在丢祖宗的脸!真想冲过去将摊位推翻。这时,只见一异乡打扮的人挤到摊位跟前,拿起那一个个小玩偶把玩着,然后问那太监,“小兄弟,这些我全要了,多少银两?”
两个太监一看来了大主顾,端着尖细的嗓子道:“哟,这位大爷,您要是都喜欢,一口价——十五两银子。”按说这银两不算个小数目,没想到那人也不还价,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包圆了。两个太监一下子卖光了货品,很是开心地收拾摊子回去了。李兴看着这一幕思忖道,皇上如若得知自己的这些东西如此讨好,难免会更加得意忘形,岂不是还要再多做来玩?
果然,第二天夜市上,这个售卖木质小玩意的摊位又支起来,明熹宗朱由校居然微服亲临,还卖力地向路人推销自己的作品呢。李兴远远望去,心中酸楚不已,实在不愿看到皇上昏庸至此,忙打发儿子过去,将那摊位上所有的货品全部买下。来到一僻静之所,李兴号啕大哭,将那些漆器木雕扔在地上,胡乱踩踏捣毁,捶胸顿足哀号着,“玩物丧志啊!我大明社稷难不成就这样完了……”两个儿子看着伤心的父亲,怎么劝解也无济于事。
这时,一个人跑过来,从地上捡起那些尚完好的木雕和玩偶,惋惜地抚摸着,“你这人怎么回事,不喜欢干吗买?买了又这般糟蹋,真真是暴殄天物!”李兴抬眼一看,这不是昨天那个花十五两银子买货的人吗?想到就是这人的豪气之举引得皇上来了兴致,在不务正业的邪道上越陷越深,便没好气地推开他,“要你管?”不料那人非但没生气,反而冲李兴深深一揖,压低声音道:“李大人,请借一步说话。”
李兴一惊,不知此人是何用意,遂遣散儿子,跟随他来到一酒馆小酌。那人边替李兴斟酒边自我介绍说自己名叫黄立,是已故武将黄柏青的家臣,黄柏青镇守边疆、屡克金人,却因得罪了魏党而被诬陷下狱,若不是当时李兴帮忙求情,恐怕连命都没了,因而识得他。
一听黄立乃是忠良家臣,李兴顿生惺惺相惜之情,悲从中来,把自己如何被贬官,又如何苦心孤诣撰写治国安邦之策,却无奈皇上游戏人生的事全说了。越说越伤心,痛悔自己毫无回天之力。黄立严肃地对李兴道:“李大人若想兴国,就必须在朝中安置有志报国的力量。不能让朝野上下全是阉党的爪牙,否则大明岂有不亡之理?”李兴哀叹:“可是现在的科举选拔以及官吏晋升的大权全在魏党手中把持,如何能安排良臣能将入围呢?”
黄立从袖中拿出一个小木人,往桌子上一摆:“投其所好!圣上不是喜欢这个吗,咱就好好学学这木工手艺,争取比他的技艺还精,以此近君,再设法力谏圣上还政。不比您直谏更好吗?”见李兴似乎若有所思有了赞许之意,那黄立又道:“只可惜小人乃一介莽夫,没本事参朝论政,不过我家祖上就是木匠,我的祖传手艺甘愿倾囊传授给志同道合之人。”李兴此时才明白,原来黄立买下那些木制小玩意竟是这般深意,当即表示赞同,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志和李向拜师学艺。
李志和李向都是大孝子,虽说对这般“曲线救国”的想法有些质疑,但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还是坚定地弃文学艺。他们成立了木匠培训班,取名“精英社”,又陆续引导多名有识之士来此研习木工技艺。这些人有的是被魏党迫害的忠良之后,有的是考不上功名的秀才,被李兴和黄立那“投其所好”、“曲线救国”的计划征服,在这里卖力学习。从此,李兴在城门前风吹日晒做他的芝麻小官,其余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皇上写励精图治的宏伟蓝图上。而他的儿子和那些年轻人则跟着黄立苦学木匠活。那黄立真不是吹的,拥有一双鬼才之手,大到打家具,小到刻章,无一不精,更懂得因材施教。这群年轻人在他的教导下,不但对此渐渐有了兴趣,且各通一项,有主攻刨挫的,有钻研雕刻的,还有专学制作各种小玩意的……不出两年,他们的木工作品已经有模有样,绝对不输皇上朱由校的水平。
就在这时,机会来了,朝廷要举办一场木工大赛。原来,朱由校身体每况愈下,玩木匠活的兴趣随之大减。为了阻止皇上亲政,魏忠贤特地策划了这场比赛,果然赢得了皇上欢心,令全国各个地方官推荐最优秀的木匠到京师参赛。精英社凭借过硬的技艺和非凡的创意杀入重围,夺得多项个人奖和团体奖,李志和李向双双闯入了决赛。眼看筹划多年的“曲线救国”计划有了希望,积劳成疾的李兴却病倒了。 为了实现爹的理想,将他耗尽毕生精力撰写的治国宝典交到明熹宗手里,李志和李向对决赛夺冠志在必得。黄立说魏忠贤作为决赛主审考官,在皇帝跟前说话举足轻重,不如提前送上份有新意的重礼。当时官场举行宴会,一定要恭请魏忠贤的塑像,以示恭敬。于是哥俩雕琢了一个魏忠贤塑像敬上,这塑像与真人比例一致、形神兼备,甚至还可以像真人一样享受大家的进酒。
原来塑像腹中置放了锡制的肚肠,估计将装满时,只需恭请塑像出厅至庭下“小遗”——拔掉锡肠下部的塞子,使酒流出即可。
魏忠贤见到塑像十分喜欢,他在国子监建了自己的生祠,正缺个塑像呢,当即派亲信把塑像摆到国子监,大言不惭地要与先圣孔孟并尊。有了魏忠贤的大力举荐,李志和李向兄弟毫无悬念地夺冠,进而得到了皇上赏识,如愿成了皇上跟前的红人。油尽灯枯的李兴听说自己的治国安邦宝典已经由儿子交给了皇上,安心地点点头,心满意足地去了。
可他们哪里想到,天启七年八月,年仅二十三岁的朱由校早被花天酒地的生活掏空了身子,大病一场,便一命呜呼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不动声色地搜集魏忠贤及其党羽的罪证,然后将其一网打尽。
魏忠贤倒台后,李志和李向兄弟因是魏举荐进宫,受到牵连而入狱。审问时哥俩高呼冤枉,表明他们忍辱负重接近魏忠贤,完全迫于无奈,如此“曲线救国”只为有机会向先帝进献一本治国宝典,那可是父亲李兴穷尽毕生精力撰写的。朱由检听说他俩乃忠良之后,答应给他们一个机会,便命人寻找他们所说的那本治国宝典,可是哪里都没有,他们说的那个师傅黄立也遍寻不着。一个内侍说曾见先帝用一本厚书垫过桌角,之后就没印象了。此时的崇祯皇帝初登宝座,朝中又党争不断,他急于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对谁都缺乏信任。既然李志李向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得“宁可错杀一千,不得漏网一个”。
李志、李向正待与一众精英社成员含冤就义时,忽然没人顾得上杀他们了。原来前方战事告急,后金大汗皇太极亲率大军连攻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因为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仓促之下,朱由检无奈听任宦官之言,临时征兵保卫北京城,就连死囚都编入军队。
李志和李向这样的文弱书生也被迫拿着武器上阵,相比之前“曲线救国”的种种委屈和磨难,此刻好歹真刀真枪地杀敌卫国啊。他俩浴血奋战,想着战死沙场总好过冤死狱中。可后金军队异常凶猛,岂是他们这些临时组建的军队所能抵挡。眼看弟弟李向身中数刀倒在血泊之中,李志被血和泪迷糊了视线,他怒吼一声,发疯似的冲到杀死弟弟的敌群中,被乱刃刺死……濒死的瞬间,李志赫然看到阵前敌军主帅身边高头大马上端坐的人,不是师傅黄立是谁?李志哇地吐出一口鲜血,指着远处黄立的方向倒下了……
黄立没看见惨死的李家兄弟,他是后金安插在大明的细作,任务就是想方设法陷害大明的忠臣良将,瓦解爱国志士的报国之念。得知明帝喜好木工手艺,恰好自己之前有点基础,便苦学手艺,本想亲自潜入皇帝身边,伺机煽动更大风浪,没想到意外结识了李兴。于是他顺水推舟,给李家父子说什么曲线救国的计划,引诱众多爱国青年消磨意志,最后还顺手牵羊弄走了李兴的“治国宝典”。此时,他显然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正在和大汗皇太极一起探讨攻下北京城之后,如何借鉴李兴那“治国宝典”中记录的方案治理好天下,成为一代明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