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药无疑是2018年当之无愧的投资热点,大健康领域中的明星板块。仅去年上半年,国内披露的创新药投资金额就高达172亿元人民币,投资事件达59起,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投资额。
但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在2018年下半年也受到了寒冬的影响,众多创新药项目都经历了融资难和估值调整的过程。
放眼2019年,创新药仍将是中国最值得投资的方向之一。
首先,中国创新药投资回报率仍远高于海外。过去20年国外创新药投资的IRR(内部收益率)持续下滑,由25%逐渐下滑到2%以内。但国内创新药研发企业投资的IRR普遍在20%以上。对标欧美药企新药研发回报率的发展规律,国内创新药行业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一如20年前的欧美。
低成本、低风险是中国创新药IRR领跑全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国内创新药产品研发费用的中值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而欧美近5年获批的部分肿瘤新药的研发费用中值在5亿美元左右,两者相差30倍以上。另一方面,新药研发进入临床阶段后,欧美药企的成功率为10%,而国内药企的成功率在34%左右。
从单个项目来看,新药研发国内外成本相差超过50倍。即使考虑到欧美的市场规模是国内的5~10倍,国内的创新药投资回报率也远超海外。
其次,国内创新药市场的占比还很小。从销售额来看,目前国内创新药占整个处方药市场可能不足10%。预计未来创新药将占整体医药市场的50%,用药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再次,国内创新药研发还有诸多的蓝海领域。未来可能成为超级重磅炸弹品种的药物将具有以下特点:将绝症转为慢病;慢病实现治愈;患者群体较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在一级市场,预计2019年资金供需缺口加剧,企业的估值仍将下调继续。虽然下调幅度应该会低于2018年,但会有更多融资企业出现估值不及预期、甚至可能出现估值“down-round”的情形。
二级市场也会有相应的调整。首先2019年生物技术类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情预计会大幅冷却。
2018年香港交易所募资总额居全球之冠,但港股投资人对新经济中的生物技术企业风险偏好趋于理性。若以2018年底收盘价计算,新上市公司破发比例高达72%。
相应地,美国股市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吸引力今年预计会有所增长。美国股市对生物技术公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2018年在美国上市的71家生物技术公司中有20多家成立时间不超过4年,从成立到上市时间的大幅缩减这一趋势在2019年仍将持续。
随着A股上市公司纷纷布局创新药研发,传统的创新药龙头企业继续加码,仿制药企业也布局创新药谋求转型。长期来看,科创板将成为创新药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利好整个创新药行业的发展。但目前看,科创板对创新药研发企业的门槛比港交所要高。
对创新药投资应回归投资的本质,即最重要的是主要品种的商业化前景,其次是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
新药研发的核心成本是时间成本,价值判断的核心是临床需求和市场空间。因此市场相对较大、竞争小的领域,留给企业的试错机会和发展时间会更多,安全边际将会比较高。
首先,部分进入优先评审或处于后期临床阶段的项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新药、比现有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新药以及重大专项等药品采用优先评审的方式。经统计共有354个批文号获得优先评审资质,上海奥科达医药、北京奥源和力生物、百奥泰生物、前沿生物和四川汇宇制药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其次,能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的肿瘤药物。非传统化疗药物已经占到全球抗肿瘤药物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国内这一比例在20%左右。国内抗肿瘤用药的结构,升级调整空间巨大,这其中蕴藏大量的商业机会和投资机会。小分子靶向药、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疗法是肿瘤领域重点关注的三大方向,也是未来抗肿瘤药物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三,肿瘤免疫疗法中的联合用药。除肿瘤免疫疗法之外,联合用药的优势已有先例。与小分子靶向药相比,肿瘤免疫疗法最大的特点是有部分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缓解。但是,肿瘤免疫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响应率偏低,药物联用是未来解决响应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0个PD-1/PD-L1抑制剂的联合疗法项目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而在中国地区仅有约20项,存在较大差距。
第四,基于biomarker的新药研发和诊疗一体化。生物标志物已成为癌症药物开发的关键要素,随着对癌症分子机制的理解日益深入,所有癌症治疗方法最终都将能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开发。
通过研发biomarker来筛选合适病人,提高药物的有效率,从而实现精准医疗和个性化用药,是肿瘤治疗的趋势。而在开发biomarker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大量诊断方法的开发。诊断与治疗针对的是同样的患者群体,具有天然的协同性。因此,诊疗一体化将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
第五,瞄准海外巨大市场、具有全球权益的自身免疫病项目。自身免疫疾病全球市场巨大,是重磅品种最多的细分领域。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有多达100种以上的疾病种类,但有效的靶点却只有十余个。虽然国内的自身免疫疾病市场目前规模尚小,但是国内开发的针对全球市场、拥有全球权益和知识产权、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药物品种,仍然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
最后是高壁垒、低竞争、大市场的呼吸系统用药与吸入制剂。吸入制剂属于市场空间大、研发壁垒高、成药性高的细分领域,具有明确的投资价值。
吸入制剂在中美都是壁垒极高的细分领域,也是新药开发领域为数不多的蓝海市场。吸入制剂的开发难度不亚于“first in class”的新药。国外有十多种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吸入制剂产品。但是除了原研药,几乎很少有竞争品种或仿制药获批。国内更是被外资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在2018年下半年也受到了寒冬的影响,众多创新药项目都经历了融资难和估值调整的过程。
放眼2019年,创新药仍将是中国最值得投资的方向之一。
创新药为何还能投
首先,中国创新药投资回报率仍远高于海外。过去20年国外创新药投资的IRR(内部收益率)持续下滑,由25%逐渐下滑到2%以内。但国内创新药研发企业投资的IRR普遍在20%以上。对标欧美药企新药研发回报率的发展规律,国内创新药行业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一如20年前的欧美。
低成本、低风险是中国创新药IRR领跑全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国内创新药产品研发费用的中值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而欧美近5年获批的部分肿瘤新药的研发费用中值在5亿美元左右,两者相差30倍以上。另一方面,新药研发进入临床阶段后,欧美药企的成功率为10%,而国内药企的成功率在34%左右。
从单个项目来看,新药研发国内外成本相差超过50倍。即使考虑到欧美的市场规模是国内的5~10倍,国内的创新药投资回报率也远超海外。
其次,国内创新药市场的占比还很小。从销售额来看,目前国内创新药占整个处方药市场可能不足10%。预计未来创新药将占整体医药市场的50%,用药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再次,国内创新药研发还有诸多的蓝海领域。未来可能成为超级重磅炸弹品种的药物将具有以下特点:将绝症转为慢病;慢病实现治愈;患者群体较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资本市场的调整趋势
在一级市场,预计2019年资金供需缺口加剧,企业的估值仍将下调继续。虽然下调幅度应该会低于2018年,但会有更多融资企业出现估值不及预期、甚至可能出现估值“down-round”的情形。
二级市场也会有相应的调整。首先2019年生物技术类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情预计会大幅冷却。
20% 过去20年国外创新药投资的IRR 持续下滑,由25%逐渐下滑到2%以内。但國内创新药研发企业投资的IRR普遍在20%以上。
2018年香港交易所募资总额居全球之冠,但港股投资人对新经济中的生物技术企业风险偏好趋于理性。若以2018年底收盘价计算,新上市公司破发比例高达72%。
相应地,美国股市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吸引力今年预计会有所增长。美国股市对生物技术公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2018年在美国上市的71家生物技术公司中有20多家成立时间不超过4年,从成立到上市时间的大幅缩减这一趋势在2019年仍将持续。
随着A股上市公司纷纷布局创新药研发,传统的创新药龙头企业继续加码,仿制药企业也布局创新药谋求转型。长期来看,科创板将成为创新药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利好整个创新药行业的发展。但目前看,科创板对创新药研发企业的门槛比港交所要高。
对创新药投资应回归投资的本质,即最重要的是主要品种的商业化前景,其次是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
哪些领域更值得投?
新药研发的核心成本是时间成本,价值判断的核心是临床需求和市场空间。因此市场相对较大、竞争小的领域,留给企业的试错机会和发展时间会更多,安全边际将会比较高。
首先,部分进入优先评审或处于后期临床阶段的项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新药、比现有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新药以及重大专项等药品采用优先评审的方式。经统计共有354个批文号获得优先评审资质,上海奥科达医药、北京奥源和力生物、百奥泰生物、前沿生物和四川汇宇制药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其次,能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的肿瘤药物。非传统化疗药物已经占到全球抗肿瘤药物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国内这一比例在20%左右。国内抗肿瘤用药的结构,升级调整空间巨大,这其中蕴藏大量的商业机会和投资机会。小分子靶向药、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疗法是肿瘤领域重点关注的三大方向,也是未来抗肿瘤药物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三,肿瘤免疫疗法中的联合用药。除肿瘤免疫疗法之外,联合用药的优势已有先例。与小分子靶向药相比,肿瘤免疫疗法最大的特点是有部分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缓解。但是,肿瘤免疫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响应率偏低,药物联用是未来解决响应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0个PD-1/PD-L1抑制剂的联合疗法项目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而在中国地区仅有约20项,存在较大差距。
第四,基于biomarker的新药研发和诊疗一体化。生物标志物已成为癌症药物开发的关键要素,随着对癌症分子机制的理解日益深入,所有癌症治疗方法最终都将能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开发。
通过研发biomarker来筛选合适病人,提高药物的有效率,从而实现精准医疗和个性化用药,是肿瘤治疗的趋势。而在开发biomarker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大量诊断方法的开发。诊断与治疗针对的是同样的患者群体,具有天然的协同性。因此,诊疗一体化将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
第五,瞄准海外巨大市场、具有全球权益的自身免疫病项目。自身免疫疾病全球市场巨大,是重磅品种最多的细分领域。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有多达100种以上的疾病种类,但有效的靶点却只有十余个。虽然国内的自身免疫疾病市场目前规模尚小,但是国内开发的针对全球市场、拥有全球权益和知识产权、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药物品种,仍然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
最后是高壁垒、低竞争、大市场的呼吸系统用药与吸入制剂。吸入制剂属于市场空间大、研发壁垒高、成药性高的细分领域,具有明确的投资价值。
吸入制剂在中美都是壁垒极高的细分领域,也是新药开发领域为数不多的蓝海市场。吸入制剂的开发难度不亚于“first in class”的新药。国外有十多种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吸入制剂产品。但是除了原研药,几乎很少有竞争品种或仿制药获批。国内更是被外资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