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大连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项目《“产、学、研、用” 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政策体系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兴起,以“产学研用”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技术转移、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的模式也成为主流。本文在探讨“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实证分析,探索建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企业竞争实力的渠道和方法,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合作共赢的机制。
[关键词]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地方经济
一、引言
当代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协助,提供更多实践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同时学校的科技研发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企事业单位急需与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合作进行产品的升级改造和研发,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校与社会各行业之间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高校获得社会支持,同高校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呈正相关关系。
我国经济经过持续30余年的快速发展,在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之后,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如何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是时代对高水平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 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加上2006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规划三位一体,共同构筑了未来中国竞争力的基石。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产学研合作过程其实就是创新过程,或者说就是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众多研究分析了产学研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发展前景,并就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转型期的产学研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用”合作体制、机制、观念、模式等诸方面的建议与设想。如季国强《关于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互动机制的若干思考》,分析了目前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创新机制;齐艳苓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在政府层面应建立促进保障机制,在学校层面应建立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在企业层面应建立内在需求机制。邹友峰提出“在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将自身密集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好选择之一”;北京理工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正逐步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试点改革工作。
三、“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产学研用”联盟是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关联、利益分摊而构成的致力于实现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紧密衔接的合作组织,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形式。
当前,推进“产学研用”联盟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亦是企业、高等学校改变现状的内在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特别强调“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相互联合而形成的战略联盟正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创新方式。随着产业的全球化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基于区域的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集群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更是产业成长的一种重要路径。
1.以政府职能为导向,构建校企“产学研用”联盟的合作模式。各级政府应出台鼓励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相关政策,以有利于促成实质合作、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利于宏观管理与微观调节为原则。研究制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包括合作方式、管理办法、激励措施等,并进行论证。在“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注重围绕产业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选定关键的技术和领域,选择具有相应优势的高校和企业,构建具有鲜明特色“产学研用”联盟合作模式。
2.以企业需求为主体,共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研究通过“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投入,合作搭建高校人才培养平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用”是关键,是最终目标,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转化为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了培养应用型、具备战略眼光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以高校为中心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强调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引进来、走出去”,并通过制定培养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等的制度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平台的多样化和稳定性。
3.以高校为中心,完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校“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是高校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与企业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以“产学研用”联盟和产业集群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如何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为补充,打造具有差异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应该怎样积极发挥师资、学科建设、教研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应该怎样努力参与,对经济社会的基本态势、市场与企业的基本需求、人才结构与水平的基本构件与标准等,面向教育主体、对象,进行适时介绍与引导。
4.通过“校企”合作,发展集群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校应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使科技服务社会从组织形式、服务方式、支撑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现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联合研发、建设平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由短期的项目和单位合作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设长效机制的转变。在校企合作中,研究制订结盟各方要严格履行协议,不断激发联盟的活力、实现互赢。
5.优化产业集群环境,创新“产学研用”合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讨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机制, 引导银行、保险、风投等金融资本支持产学研合作,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带动、社会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政府部门应优化产业集群环境,积极引导、帮助和扶持;二是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专项经费,激发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项目投入的主体。
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
大连大学是一所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艺术、史、理、工、医、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已经进入了“调结构、建特色、上层次”、努力创建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8年校党委明确提出,“作为地方大学,大连大学必须坚持‘大学为地方服务,地方支持大学’的理念”,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学研用”联盟的“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拓办学新思路的重要举措。经过3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1.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学校现状,全面实施“两调整”、“两改革”、“两提高”的“三两”战略,切实提升学校内涵和层次,彰显特色,凝练品牌。“两调整”是从大连战略定位出发,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使之与大连市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与大连的支柱产业相对接,拓展高校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大连经济建设主战场;“两改革”是指改革学校管理体制与科研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地方产业服务的积极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两提高”是指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与团队攻关能力,解决高难技术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储备创新型人才。
2.将学校学科建设和大连区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学科建设水平上,学科建设水平是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条件设施的综合表征。大连大学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使命,在学科建设方面 “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多学科交叉求创新,以特色求发展”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学校现有25个学院,53个本科专业,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1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7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计划”和“特色突出计划”;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
3.推进科技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互动双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连大学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一是使科技服务社会从组织形式、服务方式、支撑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联合研发、建设平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由短期的项目和单位合作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设长效机制的转变;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实施“校企联盟”行动计划,加强产学研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自2007年以来,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开端和社会声誉。其中,学校与大连市西岗区政府、旅顺口区政府、普湾新区政府、保税区管委会等开展战略合作,解决我校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与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决定双方共同投资1.1亿元,在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大连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项目;保税区慈善总会捐赠二百万元人民币在学校设立保税区励志奖学金。学校还与大连宜华建设集团签订在设立“宜华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参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创新及学生实习指导等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及学生;与大连鸿缘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安波旅游发展项目;与大连航天金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全国第一所“财税一体化实验室项目”;与北京远洋中广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共同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经过四年的“校企”合作实践,学校不仅新增校企合作项目百余项,为大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为社会输送应用型的优秀毕业生万余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展,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将趋势日渐明朗。从“校企”合作的需要出发,构建“产学研用”联盟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活力、保证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地方合作的多赢。
参考文献:
[1]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8)
[2]季国强.关于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互动机制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23)
[3]陈培樗,屠梅曾.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4]邹友峰,孟战福,赵观石. 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育,2010(5)
[摘 要]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兴起,以“产学研用”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技术转移、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的模式也成为主流。本文在探讨“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实证分析,探索建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企业竞争实力的渠道和方法,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合作共赢的机制。
[关键词]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地方经济
一、引言
当代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协助,提供更多实践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同时学校的科技研发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企事业单位急需与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合作进行产品的升级改造和研发,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校与社会各行业之间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高校获得社会支持,同高校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呈正相关关系。
我国经济经过持续30余年的快速发展,在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之后,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如何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是时代对高水平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 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加上2006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规划三位一体,共同构筑了未来中国竞争力的基石。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产学研合作过程其实就是创新过程,或者说就是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众多研究分析了产学研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发展前景,并就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转型期的产学研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用”合作体制、机制、观念、模式等诸方面的建议与设想。如季国强《关于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互动机制的若干思考》,分析了目前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创新机制;齐艳苓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在政府层面应建立促进保障机制,在学校层面应建立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在企业层面应建立内在需求机制。邹友峰提出“在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将自身密集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好选择之一”;北京理工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正逐步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试点改革工作。
三、“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产学研用”联盟是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关联、利益分摊而构成的致力于实现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紧密衔接的合作组织,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形式。
当前,推进“产学研用”联盟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亦是企业、高等学校改变现状的内在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特别强调“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相互联合而形成的战略联盟正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创新方式。随着产业的全球化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基于区域的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集群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更是产业成长的一种重要路径。
1.以政府职能为导向,构建校企“产学研用”联盟的合作模式。各级政府应出台鼓励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相关政策,以有利于促成实质合作、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利于宏观管理与微观调节为原则。研究制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包括合作方式、管理办法、激励措施等,并进行论证。在“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注重围绕产业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选定关键的技术和领域,选择具有相应优势的高校和企业,构建具有鲜明特色“产学研用”联盟合作模式。
2.以企业需求为主体,共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研究通过“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投入,合作搭建高校人才培养平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用”是关键,是最终目标,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转化为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了培养应用型、具备战略眼光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以高校为中心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强调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引进来、走出去”,并通过制定培养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等的制度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平台的多样化和稳定性。
3.以高校为中心,完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校“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是高校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与企业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以“产学研用”联盟和产业集群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如何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为补充,打造具有差异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应该怎样积极发挥师资、学科建设、教研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应该怎样努力参与,对经济社会的基本态势、市场与企业的基本需求、人才结构与水平的基本构件与标准等,面向教育主体、对象,进行适时介绍与引导。
4.通过“校企”合作,发展集群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校应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使科技服务社会从组织形式、服务方式、支撑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现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联合研发、建设平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由短期的项目和单位合作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设长效机制的转变。在校企合作中,研究制订结盟各方要严格履行协议,不断激发联盟的活力、实现互赢。
5.优化产业集群环境,创新“产学研用”合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讨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机制, 引导银行、保险、风投等金融资本支持产学研合作,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带动、社会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政府部门应优化产业集群环境,积极引导、帮助和扶持;二是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专项经费,激发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项目投入的主体。
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
大连大学是一所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艺术、史、理、工、医、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已经进入了“调结构、建特色、上层次”、努力创建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8年校党委明确提出,“作为地方大学,大连大学必须坚持‘大学为地方服务,地方支持大学’的理念”,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学研用”联盟的“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拓办学新思路的重要举措。经过3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1.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学校现状,全面实施“两调整”、“两改革”、“两提高”的“三两”战略,切实提升学校内涵和层次,彰显特色,凝练品牌。“两调整”是从大连战略定位出发,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使之与大连市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与大连的支柱产业相对接,拓展高校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大连经济建设主战场;“两改革”是指改革学校管理体制与科研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地方产业服务的积极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两提高”是指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与团队攻关能力,解决高难技术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储备创新型人才。
2.将学校学科建设和大连区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学科建设水平上,学科建设水平是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条件设施的综合表征。大连大学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使命,在学科建设方面 “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多学科交叉求创新,以特色求发展”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学校现有25个学院,53个本科专业,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1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7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计划”和“特色突出计划”;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
3.推进科技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互动双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连大学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一是使科技服务社会从组织形式、服务方式、支撑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联合研发、建设平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由短期的项目和单位合作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设长效机制的转变;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实施“校企联盟”行动计划,加强产学研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自2007年以来,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开端和社会声誉。其中,学校与大连市西岗区政府、旅顺口区政府、普湾新区政府、保税区管委会等开展战略合作,解决我校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与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决定双方共同投资1.1亿元,在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大连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项目;保税区慈善总会捐赠二百万元人民币在学校设立保税区励志奖学金。学校还与大连宜华建设集团签订在设立“宜华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参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创新及学生实习指导等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及学生;与大连鸿缘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安波旅游发展项目;与大连航天金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全国第一所“财税一体化实验室项目”;与北京远洋中广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共同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经过四年的“校企”合作实践,学校不仅新增校企合作项目百余项,为大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为社会输送应用型的优秀毕业生万余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展,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将趋势日渐明朗。从“校企”合作的需要出发,构建“产学研用”联盟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活力、保证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地方合作的多赢。
参考文献:
[1]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8)
[2]季国强.关于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互动机制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23)
[3]陈培樗,屠梅曾.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4]邹友峰,孟战福,赵观石. 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