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建高水平的民办大学,要遵循高教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科研先行”的理念。民办高校科研力量不强,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因素。国内外的办学实践证明,科研对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有重大作用:对办学理念转变具有引领作用;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拉动作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对办学层次提高的支撑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变革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重要作用
G648.7
在我国,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是一个新事物,也需要有一个新标准。纵观各国高校办学经验,高水平民办高校至少要具有六个“国内一流”,即一流的学术水平,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师生队伍,一流的办学实力,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社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国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在于科技的发展。”对于一所民办高校来说,也是如此。不搞科研就没有出路,激烈竞争中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关键是创建,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如何实现一流的学术水平,关键则是要抓好科研,科研是创新的根基,没有科研,就不会有创新。
国内外的办学实践一再证明,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科研水平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品位提升的生长点;是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集中反映;科研成果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素质的集中反映,也是推进学校本科评估、加强及扩大招生、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条件。科研对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作用格外重要。
一、科研对民办高校办学理念转变的引领作用
传统办学理念,往往把高校理解为单方面搞教学的院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这种理念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有的人甚至把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等同起来,把教学工作与教师的任务等同起来,单方面强调教学工作,这显然是不全面的。严格来说,现代高等院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必须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在办学过程中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教学、科研是任何高校及其任何办学阶段都不可忽视的要素。
国内外成功高校办学经验告诉我们,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单纯靠教学是抓不上去的,是培养不出来高质量人才的,更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应明确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科研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单一靠教学无法实现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高等学校领导和各级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建立和落实现代大学制度,要始终把教育思想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先导,并贯穿到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通过专题立项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的持续研究,通过国内外大量成功高校的办学案例材料和成功的办学经验,取得一批优秀的高教研究理论成果,促使广大教职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而深刻认识、理解和明确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凝练本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增强教职工的科研和教学责任感,有效发挥高校的四大功能,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
办学指导思想是高等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一所民办高校,只有有清晰的办学指导思想,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理念,才有可能把学校办出高水平、高质量和高声誉。为了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就需要深入广泛进行调研,进行比较研究,找准学校的合理定位,做好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学校通过开展高教研究,可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与目标,明确办学教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实现办学理念的转变,为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科研工作不仅可以通过回顾、总结、归纳和凝练办学经验,探索形成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而且可以推动全校广大教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大家的教育教学理念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为创建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做出努力。
二、科研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拉动作用
科研是促进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助推器。民办高校对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评价模式不能沿用公办高校的思路与做法,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应当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这就需要通过科研活动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正确把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个要素及作用发挥。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强调教师要在教学中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和跟踪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的内容,促进教学、实习实训内容不断拓展与更新,使之更加符合当前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需求。高等学校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接触知识前沿,给学生传授前沿知识。民办高校要把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作为评价与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坚持现代高校教学理念,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要求和促进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主动参加教改和教学研究,从科研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以充实创新教学内容,拉动教学质量提高。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民办高校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大人财物投入等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在做好教学、实习实训工作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状况开展科学研究,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开发新型课题体系,编撰一批批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型适用教材。对于科研中获得的优异成果,不失时机地应用于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实践中,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波浪式前进,推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培育一门精品课本身就是一项科研任务,科研会成为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强大支柱。 科研是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的牵引力。民办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重要任务,教学教改研究本身就是科研的组成部分,而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又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结合本校教学方面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通过教学教改的课题科研活动,取得实用性较强的教改课题成果,再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改科研过程中,学校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科研的重点立项课题,组织教师集体攻关,搞出一批现实性、针对性强的教改成果,并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转变为新的教学能力,成为促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改革的重要资源。使教师的教学形式更为生动,教学方法更为先进,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学生更加欢迎,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科研是促进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力。当前民办高校正面临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变革,目的是培养国家和地方急需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科研能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理论指导,反过来,教学模式变革也为科研提供实践平台和丰富的研究内容。在科研中努力探索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用科研成果推动高校的教学模式加速转变,不断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科研能为教学模式变革的思路和决策提供咨询。思路决定出路,教学模式变革需要有理论先导,需要借助于国内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科研为先导推进教学模式变革,是高校办学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机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新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经过科学的研究与论证,将各种改革措施意见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比较、整理和归纳论证,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减少决策失误,也才能提高决策水平,推进教改的深化和稳步发展。科研能为教学模式变革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先进的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依赖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科研的不断进步,依赖科研成果的不断累积。一方面,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模式变革的实践,可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指导,破解难题。对于教学模式变革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科研又以此为课题,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展开研究,有助于破解教学模式变革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总之,科研是深化教学改革最活跃的因素,对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模式变革具有重要拉动作用,能为教学改革决策、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科研成果既是以往教学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又是新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准备和酝酿。它既可以指导新的教学改革,不断为新的教改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措施;又接受教学改革实践的新检验,在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修正和丰富原有的理论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再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这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永无穷尽的认识过程。教改探索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打开新视野、发展新理论的过程,也是科研拉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
三、科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
高校的育人基本方向就是把求知欲强、富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成为创新性国家的建设者,而科研就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
科研能激发形成大学生研究式学风。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渠道。传统的育人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要形式,压抑了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影响了优秀人才的思维潜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以科研为突破口,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开展研究式学习。2008年以来,教育部一再倡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强调教师学生一同进行课题研究。既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又能体现大学生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求知兴趣、激发求知求新的热情,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互动,变讲授为主为协调自学为主,使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单纯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依靠自己的大胆思索,独立地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技能,成为创新性国家的优秀建设者。
科研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这一活动离开了科研的指导,就形同虚设,无功而返。只有坚持以科研为主导,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的统一,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从封闭的教室迈向开放的社会,从封闭性思维走向发散性思维,在广袤的经济社会领域里找到学与用的最佳结合点,加深书本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孕育出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在每一次实践实训中,每个同学或小组主动开展一项小课题研究,结束实践实训要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不要怕失败,把每一次实践实训都作为大学生科研的练兵场。培养出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
参与科研能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参加科研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激发大学生刻苦钻研、敢于挑战权威的大无畏、开拓创新精神,养成大胆探求客观真理,勇于揭示未知领域奥秘的品格。课题组科研活动可以拉近教师学生的关系,可以把老师、学生融入一个课题组之中,在教师带领下,凝练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其的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同步进行;应大力提倡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接轨。指导教师应选择一些前沿性、应用性、开拓性的课题,把大学生引向科技创新的前沿,锻造其敢为人先,勇于涉足未知领域的勇气。只要坚持,多数大学生就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有的甚至成长为出类拔萃的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的根本性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民办高校作为教学型高等学校,要创建高水平大学,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注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应当抓好大学生参与科研,抓好学生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显而易见,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科研。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现代高等教育应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大功能”。其中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来服务社会。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办学理念,充分认识科研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前沿地位,明确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直接关系,明确科研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中的主导作用。
四、科研对办学层次提高的支撑作用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办学层次的提升,必须以雄厚的科研实力、高层次科研成果作为铺垫。不管是开展专业硕士教育还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学校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只有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民办高校的优势学科才能形成自己的学科方向、构建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积淀学术成果,培育精品课程,打造重点专业,为成功申报硕士点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实现学校的办学层次的突破。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它是形成学校丰厚学术成就、打造学校知名品牌学科的重要途径。为此,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开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提高办学水平,培育优势及特色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必须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科研投入。研究所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必须组织精干学术团队,围绕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前沿学术研究,夺取高层次科研成果,孕育学科的新突破。高校科研既要充分重视学科、专业、课程问题的研究,又要重视诸如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校企合作对象、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等基础性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为学校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把学术性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学校的科研水平必然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学科建设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所学校学术品位怎样形成,如何提升?这是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必须观注的问题。归根结底,学术品位主要来源于科研,科研是提升学术品位的主渠道,科研和招生直接相关,具有联动作用。具体来说,学术品位主要在于学校的名师、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学术成果受奖等级及其社会各界的反响。学校的大师愈多,高层次的学术成果愈多,学术大奖愈多且等级愈高,学校的学术品位就愈高,学校的名气就愈大。教职工公开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出版的每一部著作,完成的每一项课题以及每一项学术奖励,都是这所学校的一道永不褪色的光环,都是学校新增加的一份校誉和名气,都是学校的一份宝贵财富,同时,也可以说这是学校招生工作最有力、最过硬的广告。事实证明,科研与招生有密切的关联作用。那家高校的科研工作抓的好,大师多,成果多,质量高,这所高校在生源大战中一定能胜出,成为民办高校的赢家。
五、科研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变革作用
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精神环境,是造就具有学科和技术专长、创新能力人才的基础条件。要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必须建设具有学术精神和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否则,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
校园文化是院校优良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精神、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其内含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校园文化核心是大学精神,就是时代精神、科学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融合。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主体,是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导向,大学精神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是以学术活动为依托的高校人的精神文化,是在长期教学、科研实践中锤炼、锻造出来的精神精粹,校园的灵魂。科研活动是锻造大学精神的主阵地,科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非常突出,尤其引人关注的应是科研对校园文化建设开拓创新作用、丰富拓展作用、发展变革作用。
加强科研利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科研意识和探索精神。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项目研究讲座、专题研讨会、成果发布会;开展科研评奖活动,重奖重大科研成果等科研活动,可以浓厚校园学术创新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这就是崇尚科学、敬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里生活,对于教师成名成家、报效国家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培养以及先进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具有引导作用。
加大科研力度利于形成新校风。实践表明,自1816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学术研究进入大学殿堂,科研在大学校园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发挥愈来愈重大的作用,崇高的学术声望,已经成为一所知名大学的“通行证”,加大科研力度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一个重视科研的民办高校,校园一定充满热烈的学术活动,各类研究所、课题组层出不穷;大学生学术社团、学术小组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学校教职工中就会出名师、出成果,大学生中就会出技术能手、小发明家,小工程师。总之,学校学术实力就会显著增强,学术声望就会大幅提高。无疑,学校的学风、校风就会大转变。崇尚科学、崇尚创造之风会风靡全校,逐渐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产生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文化,必然在社会上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学校出现的每一项科研成果,涌现的每一位名师,都是对全校师生刻苦专研、好学上进学风是一大激励,对崇尚科学、崇尚创造校风的最好褒奖和弘扬,是对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加大科研力度可以增加校园文化的科技元素。校园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其内涵也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科技成就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大力开展科研,鼓励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会出现校园文化新模式、新局面。教授既指导年轻教师教学,又带领青年教师参加学术研究;骨干教师既带领学生直接介入科研项目,又指导学生利用学术社团进行业余科研,师生共同进行学术攻关。与此同时,广泛开展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广泛开展横向学术联合攻关,让广大师生有机会接触到学术前沿,接触到学术大家,打开视野,不惧怕学术权威,敢于向名家挑战,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使得校园学术气氛日益浓烈,校园文化不断增大科技元素的比重,校园里的批判精神、求实创新的精神就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变革校园文化。使之更加务实、更加科学、更具时代特色。 加大科研力度推动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与时俱进。随着科研的深入和发展,科研活动必然波及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各项管理工作也都是一门学问,都可以展开学术研究。通过管理工作的课题研究,可以深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在研究探索中可以引进先进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科研成果,以转化为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使得民办高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通过部门管理工作创新和体制变革,久而久之会导致校园制度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对于每个师生来说,校园里的建筑、道路操场、花草树木、教学设备、办公设施等等,都是校园环境。人们感受到的环境,是环境文化的外化。师生的科研成果,例如小发明、小专利、技术革新、教改方法和措施,不仅可以转化成为社会服务,也可以在校园转化和应用,例如无尘粉笔在教室应用、ppt在课堂上普及、除臭剂在洗手间使用、快速充电器在大学生公寓出现,等等,这些都改变了校园环境,同时也丰富发展了环境文化,使之更具人性化和现代化。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大市场中的主角。优胜劣汰的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成为强者,就要抢占知识高地,抢占科研高地。这是教师走向大师,高校走向一流的必经之路,也是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郭东颖.本科院校发展的两翼:教学与科研[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2]张武升.论教育变革中教育科研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3]解飞厚.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4]雷朝滋.确立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3,(17).
[5]黄灿.基于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途径的探索[J].中国科教育人,2009,(11).
作者简介:汪向东(1949—),男,陕西汉中人,西安培华学院教授,陕西省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会长,全国先进教师。主要研究领域:高教管理和经济管理,研究方向为民办高教。
(责任编辑:陈合营)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安市社科规划办课题(课题编号13PH18)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重要作用
G648.7
在我国,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是一个新事物,也需要有一个新标准。纵观各国高校办学经验,高水平民办高校至少要具有六个“国内一流”,即一流的学术水平,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师生队伍,一流的办学实力,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社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国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在于科技的发展。”对于一所民办高校来说,也是如此。不搞科研就没有出路,激烈竞争中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关键是创建,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如何实现一流的学术水平,关键则是要抓好科研,科研是创新的根基,没有科研,就不会有创新。
国内外的办学实践一再证明,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科研水平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品位提升的生长点;是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集中反映;科研成果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素质的集中反映,也是推进学校本科评估、加强及扩大招生、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条件。科研对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作用格外重要。
一、科研对民办高校办学理念转变的引领作用
传统办学理念,往往把高校理解为单方面搞教学的院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这种理念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有的人甚至把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等同起来,把教学工作与教师的任务等同起来,单方面强调教学工作,这显然是不全面的。严格来说,现代高等院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必须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在办学过程中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教学、科研是任何高校及其任何办学阶段都不可忽视的要素。
国内外成功高校办学经验告诉我们,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单纯靠教学是抓不上去的,是培养不出来高质量人才的,更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应明确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科研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单一靠教学无法实现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高等学校领导和各级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建立和落实现代大学制度,要始终把教育思想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先导,并贯穿到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通过专题立项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的持续研究,通过国内外大量成功高校的办学案例材料和成功的办学经验,取得一批优秀的高教研究理论成果,促使广大教职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而深刻认识、理解和明确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凝练本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增强教职工的科研和教学责任感,有效发挥高校的四大功能,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
办学指导思想是高等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一所民办高校,只有有清晰的办学指导思想,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理念,才有可能把学校办出高水平、高质量和高声誉。为了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就需要深入广泛进行调研,进行比较研究,找准学校的合理定位,做好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学校通过开展高教研究,可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与目标,明确办学教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实现办学理念的转变,为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科研工作不仅可以通过回顾、总结、归纳和凝练办学经验,探索形成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而且可以推动全校广大教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大家的教育教学理念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为创建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做出努力。
二、科研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拉动作用
科研是促进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助推器。民办高校对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评价模式不能沿用公办高校的思路与做法,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应当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这就需要通过科研活动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正确把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个要素及作用发挥。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强调教师要在教学中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和跟踪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的内容,促进教学、实习实训内容不断拓展与更新,使之更加符合当前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需求。高等学校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接触知识前沿,给学生传授前沿知识。民办高校要把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作为评价与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坚持现代高校教学理念,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要求和促进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主动参加教改和教学研究,从科研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以充实创新教学内容,拉动教学质量提高。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民办高校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大人财物投入等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在做好教学、实习实训工作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状况开展科学研究,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开发新型课题体系,编撰一批批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型适用教材。对于科研中获得的优异成果,不失时机地应用于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实践中,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波浪式前进,推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培育一门精品课本身就是一项科研任务,科研会成为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强大支柱。 科研是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的牵引力。民办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重要任务,教学教改研究本身就是科研的组成部分,而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又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结合本校教学方面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通过教学教改的课题科研活动,取得实用性较强的教改课题成果,再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改科研过程中,学校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科研的重点立项课题,组织教师集体攻关,搞出一批现实性、针对性强的教改成果,并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转变为新的教学能力,成为促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改革的重要资源。使教师的教学形式更为生动,教学方法更为先进,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学生更加欢迎,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科研是促进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力。当前民办高校正面临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变革,目的是培养国家和地方急需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科研能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理论指导,反过来,教学模式变革也为科研提供实践平台和丰富的研究内容。在科研中努力探索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用科研成果推动高校的教学模式加速转变,不断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科研能为教学模式变革的思路和决策提供咨询。思路决定出路,教学模式变革需要有理论先导,需要借助于国内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科研为先导推进教学模式变革,是高校办学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机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新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经过科学的研究与论证,将各种改革措施意见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比较、整理和归纳论证,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减少决策失误,也才能提高决策水平,推进教改的深化和稳步发展。科研能为教学模式变革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先进的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依赖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科研的不断进步,依赖科研成果的不断累积。一方面,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模式变革的实践,可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指导,破解难题。对于教学模式变革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科研又以此为课题,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展开研究,有助于破解教学模式变革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总之,科研是深化教学改革最活跃的因素,对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模式变革具有重要拉动作用,能为教学改革决策、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科研成果既是以往教学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又是新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准备和酝酿。它既可以指导新的教学改革,不断为新的教改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措施;又接受教学改革实践的新检验,在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修正和丰富原有的理论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再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这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永无穷尽的认识过程。教改探索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打开新视野、发展新理论的过程,也是科研拉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
三、科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
高校的育人基本方向就是把求知欲强、富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成为创新性国家的建设者,而科研就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
科研能激发形成大学生研究式学风。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渠道。传统的育人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要形式,压抑了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影响了优秀人才的思维潜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以科研为突破口,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开展研究式学习。2008年以来,教育部一再倡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强调教师学生一同进行课题研究。既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又能体现大学生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求知兴趣、激发求知求新的热情,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互动,变讲授为主为协调自学为主,使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单纯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依靠自己的大胆思索,独立地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技能,成为创新性国家的优秀建设者。
科研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这一活动离开了科研的指导,就形同虚设,无功而返。只有坚持以科研为主导,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的统一,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从封闭的教室迈向开放的社会,从封闭性思维走向发散性思维,在广袤的经济社会领域里找到学与用的最佳结合点,加深书本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孕育出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在每一次实践实训中,每个同学或小组主动开展一项小课题研究,结束实践实训要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不要怕失败,把每一次实践实训都作为大学生科研的练兵场。培养出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
参与科研能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参加科研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激发大学生刻苦钻研、敢于挑战权威的大无畏、开拓创新精神,养成大胆探求客观真理,勇于揭示未知领域奥秘的品格。课题组科研活动可以拉近教师学生的关系,可以把老师、学生融入一个课题组之中,在教师带领下,凝练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其的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同步进行;应大力提倡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接轨。指导教师应选择一些前沿性、应用性、开拓性的课题,把大学生引向科技创新的前沿,锻造其敢为人先,勇于涉足未知领域的勇气。只要坚持,多数大学生就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有的甚至成长为出类拔萃的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的根本性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民办高校作为教学型高等学校,要创建高水平大学,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注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应当抓好大学生参与科研,抓好学生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显而易见,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科研。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现代高等教育应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大功能”。其中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来服务社会。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办学理念,充分认识科研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前沿地位,明确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直接关系,明确科研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中的主导作用。
四、科研对办学层次提高的支撑作用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办学层次的提升,必须以雄厚的科研实力、高层次科研成果作为铺垫。不管是开展专业硕士教育还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学校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只有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民办高校的优势学科才能形成自己的学科方向、构建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积淀学术成果,培育精品课程,打造重点专业,为成功申报硕士点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实现学校的办学层次的突破。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它是形成学校丰厚学术成就、打造学校知名品牌学科的重要途径。为此,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开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提高办学水平,培育优势及特色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必须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科研投入。研究所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必须组织精干学术团队,围绕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前沿学术研究,夺取高层次科研成果,孕育学科的新突破。高校科研既要充分重视学科、专业、课程问题的研究,又要重视诸如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校企合作对象、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等基础性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为学校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把学术性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学校的科研水平必然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学科建设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所学校学术品位怎样形成,如何提升?这是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必须观注的问题。归根结底,学术品位主要来源于科研,科研是提升学术品位的主渠道,科研和招生直接相关,具有联动作用。具体来说,学术品位主要在于学校的名师、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学术成果受奖等级及其社会各界的反响。学校的大师愈多,高层次的学术成果愈多,学术大奖愈多且等级愈高,学校的学术品位就愈高,学校的名气就愈大。教职工公开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出版的每一部著作,完成的每一项课题以及每一项学术奖励,都是这所学校的一道永不褪色的光环,都是学校新增加的一份校誉和名气,都是学校的一份宝贵财富,同时,也可以说这是学校招生工作最有力、最过硬的广告。事实证明,科研与招生有密切的关联作用。那家高校的科研工作抓的好,大师多,成果多,质量高,这所高校在生源大战中一定能胜出,成为民办高校的赢家。
五、科研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变革作用
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精神环境,是造就具有学科和技术专长、创新能力人才的基础条件。要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必须建设具有学术精神和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否则,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
校园文化是院校优良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精神、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其内含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校园文化核心是大学精神,就是时代精神、科学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融合。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主体,是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导向,大学精神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是以学术活动为依托的高校人的精神文化,是在长期教学、科研实践中锤炼、锻造出来的精神精粹,校园的灵魂。科研活动是锻造大学精神的主阵地,科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非常突出,尤其引人关注的应是科研对校园文化建设开拓创新作用、丰富拓展作用、发展变革作用。
加强科研利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科研意识和探索精神。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项目研究讲座、专题研讨会、成果发布会;开展科研评奖活动,重奖重大科研成果等科研活动,可以浓厚校园学术创新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这就是崇尚科学、敬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里生活,对于教师成名成家、报效国家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培养以及先进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具有引导作用。
加大科研力度利于形成新校风。实践表明,自1816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学术研究进入大学殿堂,科研在大学校园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发挥愈来愈重大的作用,崇高的学术声望,已经成为一所知名大学的“通行证”,加大科研力度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一个重视科研的民办高校,校园一定充满热烈的学术活动,各类研究所、课题组层出不穷;大学生学术社团、学术小组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学校教职工中就会出名师、出成果,大学生中就会出技术能手、小发明家,小工程师。总之,学校学术实力就会显著增强,学术声望就会大幅提高。无疑,学校的学风、校风就会大转变。崇尚科学、崇尚创造之风会风靡全校,逐渐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产生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文化,必然在社会上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学校出现的每一项科研成果,涌现的每一位名师,都是对全校师生刻苦专研、好学上进学风是一大激励,对崇尚科学、崇尚创造校风的最好褒奖和弘扬,是对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加大科研力度可以增加校园文化的科技元素。校园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其内涵也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科技成就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大力开展科研,鼓励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会出现校园文化新模式、新局面。教授既指导年轻教师教学,又带领青年教师参加学术研究;骨干教师既带领学生直接介入科研项目,又指导学生利用学术社团进行业余科研,师生共同进行学术攻关。与此同时,广泛开展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广泛开展横向学术联合攻关,让广大师生有机会接触到学术前沿,接触到学术大家,打开视野,不惧怕学术权威,敢于向名家挑战,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使得校园学术气氛日益浓烈,校园文化不断增大科技元素的比重,校园里的批判精神、求实创新的精神就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变革校园文化。使之更加务实、更加科学、更具时代特色。 加大科研力度推动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与时俱进。随着科研的深入和发展,科研活动必然波及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各项管理工作也都是一门学问,都可以展开学术研究。通过管理工作的课题研究,可以深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在研究探索中可以引进先进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科研成果,以转化为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使得民办高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通过部门管理工作创新和体制变革,久而久之会导致校园制度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对于每个师生来说,校园里的建筑、道路操场、花草树木、教学设备、办公设施等等,都是校园环境。人们感受到的环境,是环境文化的外化。师生的科研成果,例如小发明、小专利、技术革新、教改方法和措施,不仅可以转化成为社会服务,也可以在校园转化和应用,例如无尘粉笔在教室应用、ppt在课堂上普及、除臭剂在洗手间使用、快速充电器在大学生公寓出现,等等,这些都改变了校园环境,同时也丰富发展了环境文化,使之更具人性化和现代化。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大市场中的主角。优胜劣汰的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成为强者,就要抢占知识高地,抢占科研高地。这是教师走向大师,高校走向一流的必经之路,也是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郭东颖.本科院校发展的两翼:教学与科研[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2]张武升.论教育变革中教育科研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3]解飞厚.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4]雷朝滋.确立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3,(17).
[5]黄灿.基于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途径的探索[J].中国科教育人,2009,(11).
作者简介:汪向东(1949—),男,陕西汉中人,西安培华学院教授,陕西省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会长,全国先进教师。主要研究领域:高教管理和经济管理,研究方向为民办高教。
(责任编辑:陈合营)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安市社科规划办课题(课题编号13PH1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