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云南省矿产资源概况
云南是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150余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9216%,潜在价值占全国的319%,并有36种矿产位于全国前10位(见表一)。以煤炭、有色金属、磷化工为主的矿业是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现已形成了完整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的生产体系。但存在回收率不高、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浪费和破坏资源现象严重,妨碍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
从煤炭产业来看,云南省原煤增长状况从1992年到2012年21年期间,原煤产量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增长率最低是0.9%,最高增长是出现在2002年,增长率高达33.4%,最近几年增长都维持在0.5%左右(见图一)。
二、云南省矿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群度低。云南企业百强的总体规模偏小,营业收入总额偏低,基本上以生产经营型企业为主,缺乏资本经营型企业;企业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特别是有色金属行业和化工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营业收入大幅降低。
2、有色产业上下游产能不匹配,产业链不完善。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有色产业迅猛发展,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目前,突出问题表现为矿山原料供应不足、冶炼规模过大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滞后。主要表现为:勘探投入不足,资源保障能力差;冶炼规模大、原料自给率低;多数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装备技术水平低、综合回收利用差;技术创新能力弱,深加工水平低。
3、煤炭产业规模小,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生态环境压力大。云南大多为小规模的个体私营煤矿,煤炭资源回采率采区回采率不足40%,资源浪费与破坏严重。到2012年底,云南省持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的1128个煤矿中,有1094个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以下矿井,90%以上的矿井规模较小,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山区煤矿开采造成用水资源紧张,河流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生态恶化。
4、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长期依靠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和土地的制约。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对产业发展形成严重阻碍;落后产能仍有相当大的比例,还存在相当数量企业采用落后工艺的现象;粗放增长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矛盾。
5、产业链延伸度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云南省大部分矿业产业以资源开发、原材料加工为主,资源的深加工环节相对欠缺。受技术水平限制,产业链未能得到有效延伸,导致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过度开发、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极其严重,经济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
三、云南省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壮大有色产业
云南省有色金属产业,是依托有色金属资源发展起来的,应该围绕资源集约开采、资源综合回收、资源清洁生产、资源深度加工、资源循环利用,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控制好生产边界,在延长自身生产链条上多下功夫,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工序和管理手段,适应市场的发展。
2、以生态化、低碳化发展为目标
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系统高效、和谐、优化原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运用现代生态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消除高能耗、高污染的根源,协调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集约、高效、无害化生产。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矿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矿业产业由粗放化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关键。应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循环经济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手段,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利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矿业产业,革新生产工艺,构建产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提高自然资源开采率、利用率、回采率,实现排放物的再循环利用。
4、延长产业链,提升资源附加价值
以产业链的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为基础,不断完善矿业产业链。在横向上向产业基础技术相通、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拓展,实现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横向转移;在纵向上可以考虑延伸原有产业链,增加产品加工深度,提高资源附加值,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5、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推行地区间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发达地区向对口开发的资源省份予以各种形式的实物转移支付(如技术、设备、资产转移等)和价值转移支付;实行税收差异类优惠政策,扶持引导环境无害产业、废品回收利用产业、环保产业,降低各种税收的税率、进口关税;研究环境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调节市场主体行为,引导矿业产业发展方向,争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6、以产业集群作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
通过集群优势提高资源型产业自主创新水平。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阶段提供支持,加快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并使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更加迅速。
7、建设产业基地,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以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围绕钢铁、化工、煤炭、有色金属产业等建设一批区域代表性资源产业基地,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国外先进勘探、开发、加工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率,摆脱以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局面;借助产业基地平台,逐步融入国际高端产业价值链,增强企业活力。
8、培育新型产业,实现资源型产业"软着陆"
选择合适的新型产业,改变对原有资源优势的依赖,带动建立新的城市产业体系。政府应加强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资源开发中已经造成破坏的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配套、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就业培训和开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合,为产业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雷.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M].商务印书馆, 2004163-941
[2]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426)4361
[3]欧玲,沙景华.云南矿业产业经济发展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8,(2):50-53.
[4]吕玉广. 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4.
[5]伏润民、赵果庆,云南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云南:学术探索,2003,(10)
云南是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150余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9216%,潜在价值占全国的319%,并有36种矿产位于全国前10位(见表一)。以煤炭、有色金属、磷化工为主的矿业是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现已形成了完整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的生产体系。但存在回收率不高、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浪费和破坏资源现象严重,妨碍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
从煤炭产业来看,云南省原煤增长状况从1992年到2012年21年期间,原煤产量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增长率最低是0.9%,最高增长是出现在2002年,增长率高达33.4%,最近几年增长都维持在0.5%左右(见图一)。
二、云南省矿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群度低。云南企业百强的总体规模偏小,营业收入总额偏低,基本上以生产经营型企业为主,缺乏资本经营型企业;企业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特别是有色金属行业和化工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营业收入大幅降低。
2、有色产业上下游产能不匹配,产业链不完善。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有色产业迅猛发展,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目前,突出问题表现为矿山原料供应不足、冶炼规模过大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滞后。主要表现为:勘探投入不足,资源保障能力差;冶炼规模大、原料自给率低;多数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装备技术水平低、综合回收利用差;技术创新能力弱,深加工水平低。
3、煤炭产业规模小,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生态环境压力大。云南大多为小规模的个体私营煤矿,煤炭资源回采率采区回采率不足40%,资源浪费与破坏严重。到2012年底,云南省持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的1128个煤矿中,有1094个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以下矿井,90%以上的矿井规模较小,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山区煤矿开采造成用水资源紧张,河流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生态恶化。
4、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长期依靠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和土地的制约。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对产业发展形成严重阻碍;落后产能仍有相当大的比例,还存在相当数量企业采用落后工艺的现象;粗放增长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矛盾。
5、产业链延伸度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云南省大部分矿业产业以资源开发、原材料加工为主,资源的深加工环节相对欠缺。受技术水平限制,产业链未能得到有效延伸,导致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过度开发、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极其严重,经济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
三、云南省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壮大有色产业
云南省有色金属产业,是依托有色金属资源发展起来的,应该围绕资源集约开采、资源综合回收、资源清洁生产、资源深度加工、资源循环利用,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控制好生产边界,在延长自身生产链条上多下功夫,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工序和管理手段,适应市场的发展。
2、以生态化、低碳化发展为目标
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系统高效、和谐、优化原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运用现代生态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消除高能耗、高污染的根源,协调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集约、高效、无害化生产。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矿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矿业产业由粗放化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关键。应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循环经济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手段,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利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矿业产业,革新生产工艺,构建产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提高自然资源开采率、利用率、回采率,实现排放物的再循环利用。
4、延长产业链,提升资源附加价值
以产业链的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为基础,不断完善矿业产业链。在横向上向产业基础技术相通、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拓展,实现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横向转移;在纵向上可以考虑延伸原有产业链,增加产品加工深度,提高资源附加值,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5、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推行地区间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发达地区向对口开发的资源省份予以各种形式的实物转移支付(如技术、设备、资产转移等)和价值转移支付;实行税收差异类优惠政策,扶持引导环境无害产业、废品回收利用产业、环保产业,降低各种税收的税率、进口关税;研究环境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调节市场主体行为,引导矿业产业发展方向,争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6、以产业集群作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
通过集群优势提高资源型产业自主创新水平。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阶段提供支持,加快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并使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更加迅速。
7、建设产业基地,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以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围绕钢铁、化工、煤炭、有色金属产业等建设一批区域代表性资源产业基地,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国外先进勘探、开发、加工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率,摆脱以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局面;借助产业基地平台,逐步融入国际高端产业价值链,增强企业活力。
8、培育新型产业,实现资源型产业"软着陆"
选择合适的新型产业,改变对原有资源优势的依赖,带动建立新的城市产业体系。政府应加强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资源开发中已经造成破坏的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配套、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就业培训和开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合,为产业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雷.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M].商务印书馆, 2004163-941
[2]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426)4361
[3]欧玲,沙景华.云南矿业产业经济发展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8,(2):50-53.
[4]吕玉广. 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4.
[5]伏润民、赵果庆,云南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云南:学术探索,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