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西省白河县彭家村于2011年7月1日被纳入新农保试点,截至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完善与改进。
关键词:新农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86-02
一、研究概况
2011年7月1日,陕西省白河县彭家村开始新农保试点,2012年全面启动,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采用偶遇的方法对白河县彭家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结合定性分析,从而总结彭家村新农保推广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为:男性53人,女性47人,符合彭家村的男女比例,能较真实地反映彭家村的参保情况以及村民对新农保的态度。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16至30岁为20人,31岁至45岁为20人,46岁至60岁之间22人,60岁及以上受访者较多,共38人,其中村干部5人,占调查总数的5%。
二、彭家村新农保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不太了解。在调查中发现仅有1%(1人)是非常了解新农保政策的,而有72%(72人)对新农保了解较少或者基本不了解。值得注意的是,非常了解新农保的这个人其学历至少是大专,而72个对新农保了解较少或基本不了解的人中,学历在初中以下(含初中)的就有65人。另外,很多村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投保档次、基础养老金发放数额、缴费及养老金领取基本手续等一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参保的最基本知识层面。由安康市统一制定的城乡养老实施细则在逐级下发过程中,各级执行人员在接收政策精神后的理解中,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损,而在向下一级传达(递)时,又有损耗,等到了村负责人这一级时政策精神就有可能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最为关键的是处于政策传递链条的最末端和政策最终指向的对象——村民,囿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知识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关注关切等因素,在接收、理解、行动等环节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政策的潜在效能未被充分释放出来。
2.农民收入水平束缚投保能力。近年来,彭家村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生活收入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样本中,家里有1至2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且家庭年收入为3000~5000元或5000~10000元的比例较为集中,为64%。如果再算上没有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这部分应有较大比例,因为调查中仅有42%的人的生活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以及留守或非留守儿童,那么人均年收入实际上极为有限。因此,一个直接相关的表现就是当问及被调查对象在选择新农保投保档次主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在89位已参保的人中有69人(占参保人数的77.5%)选择了“自身经济情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89位投保人中有83人选择了100元/年的缴费档次,而仅有1人选择了每年缴费1500元。而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或桑蚕、畜牧业居多,那么在扣除各项生活必需的刚性支出后,所剩不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投保能力产生制约。
3.新农保政策中的捆绑条例难免会削弱政策吸引力。新农保政策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在调查样本中,共有89人参加了新农保,其中有38人参加新农保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及时顺利地领到养老金,因为不缴费就没法领取。在这38人中,45岁(含)以下的有24人,强制规定倒是有助于降低逆选择(指风险越大的人越积极投保,而风险越小的人越不积极投保,因而易造成整体风险程度增加的现象)的概率,但外部强力作用到底在多大意义上能够内化为人们的参保意识,从而增强制度本身的内在延续能力,尚有待时间检验。换言之,该政策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缴费捆绑,虽然初衷是为了引导更多的中青年农民参保,却不符合新农保的自愿原则。
4.新农保的养老金标准过低,难以发挥养老保障的功能。根据安康市新农保实施意见,年满60周岁的农民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6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139元。按照国内学者朱国龙(2012)的测算,如果选择每年1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达到新农保的最低期限,新农保的替代率(参保农民在年满60岁后第一年所领取的养老金与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前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仅为14.11%。当然,数学模型的推演未必能够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真实景象,但调查中却不乏现实写照——38位已经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在看待养老金的作用时,认为帮助“相当大,解决了养老问题”的仅有1人,而“不太大,但缓解了养老压力”和“帮助不大”的有37人。问题的另一面是在全体调查对象中有62%的人最希望的养老方式就是子女赡养,而仅有28%最希望通过新农保来养老。这其中固然是千百年来传统历史文化因素使然,以致有着相适应的意识、观念,即便遭遇急剧变革、转型的社会大时代,也难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但仅就当前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而言,要想让人脱离养老的家庭基础而进入到纯粹的社会养老形式是不切实际的,哪怕这只是观念上的假设。
三、對策建议
1.加强新农保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参保意识。新农保工作开展中,村负责人应该灵活把握政策规定,掌握政策的实质精神,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他们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新农保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制度的意义和优越性,消除农民对新农保的疑虑。另外,在宣传过程中,还应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即使有子女养老,也应该参加新农保,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同时也可以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加快新农保的普及和深入。 2.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购买能力。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已参保的89名被调查者中有83人选择了最低的投保档次,而选择这一投保档次最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经济情况,可见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比较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要想促进新农保的推广,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应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抓好特色经济促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支付能力。
3.优化制度设计,提高政策吸引力。应让捆绑缴费政策具有一定弹性,比如子女不缴费,其年满60岁或以上的父母也可以领取养老金,但僅局限在某一时限内(一年或两年,应经过严谨测算)。在此期限内工作人员为这些不参保子女做思想工作,也留出一定时间让其树立自我保障意识。如超越期限子女还未参保,那么再暂停发放他们父母的养老金,藉此推动子女的思想、意识、观念转变,从而产生相应行动。这样有助于提升新农保的推广速度,惠及农村贫困人口,扩大受益面,对于撬动农村内需也有益处。
4.动态、适时调整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在已经参加新农保的89位受访者当中,当问到“参保后,您最担心的问题”时,有14人表示担心“待遇不能提高”,25人担心“物价上涨,造成收益不多”,共占总参保人数的43.8%。由此可见,动态调整养老金待遇很有必要。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根据彭家村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情况,科学设计新农保养老金的调整机制,适时调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建议根据货币供给的平均增长速度调整基础养老金的数额,以避免通货膨胀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安康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Z].2010-08-21.
[2]李逸波,彭建强,赵邦宏.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2011,(9).
[3]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EB/OL].国发[2009]32号(2009-09-01).
http://www.gov.cn/zwgk/2009-09/04/content_1409216.Htm,2009-9-1.
[4]胡尹燕.“新农保”试点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河北省农户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技,2011,39(30).
[5]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测算与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4).
[6]朱国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2,(8).
[7]王章华,黄丽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2,28(4).
[8]赵秀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前沿,2012,3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十二五”重点培育扶持学科(“社会保障”)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进燕(1990—),女,陕西安康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保障;马莎(1980—),女,云南昆明人,硕士,药师,研究方向:医疗、药物研究。
通讯作者:俞群俊(1977—),男,云南昆明人,硕士,昆明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养老保障。
关键词:新农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86-02
一、研究概况
2011年7月1日,陕西省白河县彭家村开始新农保试点,2012年全面启动,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采用偶遇的方法对白河县彭家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结合定性分析,从而总结彭家村新农保推广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为:男性53人,女性47人,符合彭家村的男女比例,能较真实地反映彭家村的参保情况以及村民对新农保的态度。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16至30岁为20人,31岁至45岁为20人,46岁至60岁之间22人,60岁及以上受访者较多,共38人,其中村干部5人,占调查总数的5%。
二、彭家村新农保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不太了解。在调查中发现仅有1%(1人)是非常了解新农保政策的,而有72%(72人)对新农保了解较少或者基本不了解。值得注意的是,非常了解新农保的这个人其学历至少是大专,而72个对新农保了解较少或基本不了解的人中,学历在初中以下(含初中)的就有65人。另外,很多村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投保档次、基础养老金发放数额、缴费及养老金领取基本手续等一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参保的最基本知识层面。由安康市统一制定的城乡养老实施细则在逐级下发过程中,各级执行人员在接收政策精神后的理解中,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损,而在向下一级传达(递)时,又有损耗,等到了村负责人这一级时政策精神就有可能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最为关键的是处于政策传递链条的最末端和政策最终指向的对象——村民,囿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知识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关注关切等因素,在接收、理解、行动等环节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政策的潜在效能未被充分释放出来。
2.农民收入水平束缚投保能力。近年来,彭家村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生活收入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样本中,家里有1至2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且家庭年收入为3000~5000元或5000~10000元的比例较为集中,为64%。如果再算上没有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这部分应有较大比例,因为调查中仅有42%的人的生活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以及留守或非留守儿童,那么人均年收入实际上极为有限。因此,一个直接相关的表现就是当问及被调查对象在选择新农保投保档次主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在89位已参保的人中有69人(占参保人数的77.5%)选择了“自身经济情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89位投保人中有83人选择了100元/年的缴费档次,而仅有1人选择了每年缴费1500元。而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或桑蚕、畜牧业居多,那么在扣除各项生活必需的刚性支出后,所剩不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投保能力产生制约。
3.新农保政策中的捆绑条例难免会削弱政策吸引力。新农保政策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在调查样本中,共有89人参加了新农保,其中有38人参加新农保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及时顺利地领到养老金,因为不缴费就没法领取。在这38人中,45岁(含)以下的有24人,强制规定倒是有助于降低逆选择(指风险越大的人越积极投保,而风险越小的人越不积极投保,因而易造成整体风险程度增加的现象)的概率,但外部强力作用到底在多大意义上能够内化为人们的参保意识,从而增强制度本身的内在延续能力,尚有待时间检验。换言之,该政策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缴费捆绑,虽然初衷是为了引导更多的中青年农民参保,却不符合新农保的自愿原则。
4.新农保的养老金标准过低,难以发挥养老保障的功能。根据安康市新农保实施意见,年满60周岁的农民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6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139元。按照国内学者朱国龙(2012)的测算,如果选择每年1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达到新农保的最低期限,新农保的替代率(参保农民在年满60岁后第一年所领取的养老金与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前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仅为14.11%。当然,数学模型的推演未必能够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真实景象,但调查中却不乏现实写照——38位已经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在看待养老金的作用时,认为帮助“相当大,解决了养老问题”的仅有1人,而“不太大,但缓解了养老压力”和“帮助不大”的有37人。问题的另一面是在全体调查对象中有62%的人最希望的养老方式就是子女赡养,而仅有28%最希望通过新农保来养老。这其中固然是千百年来传统历史文化因素使然,以致有着相适应的意识、观念,即便遭遇急剧变革、转型的社会大时代,也难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但仅就当前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而言,要想让人脱离养老的家庭基础而进入到纯粹的社会养老形式是不切实际的,哪怕这只是观念上的假设。
三、對策建议
1.加强新农保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参保意识。新农保工作开展中,村负责人应该灵活把握政策规定,掌握政策的实质精神,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他们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新农保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制度的意义和优越性,消除农民对新农保的疑虑。另外,在宣传过程中,还应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即使有子女养老,也应该参加新农保,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同时也可以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加快新农保的普及和深入。 2.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购买能力。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已参保的89名被调查者中有83人选择了最低的投保档次,而选择这一投保档次最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经济情况,可见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比较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要想促进新农保的推广,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应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抓好特色经济促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支付能力。
3.优化制度设计,提高政策吸引力。应让捆绑缴费政策具有一定弹性,比如子女不缴费,其年满60岁或以上的父母也可以领取养老金,但僅局限在某一时限内(一年或两年,应经过严谨测算)。在此期限内工作人员为这些不参保子女做思想工作,也留出一定时间让其树立自我保障意识。如超越期限子女还未参保,那么再暂停发放他们父母的养老金,藉此推动子女的思想、意识、观念转变,从而产生相应行动。这样有助于提升新农保的推广速度,惠及农村贫困人口,扩大受益面,对于撬动农村内需也有益处。
4.动态、适时调整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在已经参加新农保的89位受访者当中,当问到“参保后,您最担心的问题”时,有14人表示担心“待遇不能提高”,25人担心“物价上涨,造成收益不多”,共占总参保人数的43.8%。由此可见,动态调整养老金待遇很有必要。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根据彭家村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情况,科学设计新农保养老金的调整机制,适时调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建议根据货币供给的平均增长速度调整基础养老金的数额,以避免通货膨胀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安康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Z].2010-08-21.
[2]李逸波,彭建强,赵邦宏.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2011,(9).
[3]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EB/OL].国发[2009]32号(2009-09-01).
http://www.gov.cn/zwgk/2009-09/04/content_1409216.Htm,2009-9-1.
[4]胡尹燕.“新农保”试点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河北省农户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技,2011,39(30).
[5]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测算与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4).
[6]朱国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2,(8).
[7]王章华,黄丽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2,28(4).
[8]赵秀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前沿,2012,3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十二五”重点培育扶持学科(“社会保障”)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进燕(1990—),女,陕西安康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保障;马莎(1980—),女,云南昆明人,硕士,药师,研究方向:医疗、药物研究。
通讯作者:俞群俊(1977—),男,云南昆明人,硕士,昆明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养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