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气泡病
1.病因,鱼的肠道出现较多气泡或体表、鳃上附着许多小气泡,使鱼体上浮或游动失去平衡,严重进可引进大量死亡,这种病主要危害鱼苗。其原因如下:
(1)池塘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肥料在池底不断分解,消耗水中氧气,并释放出很多细小的甲烷和硫化氢的小气泡。鱼苗误将这种小气泡当作浮游生物吞入。气泡在肠内积累较多时,使鱼体上浮,失去下沉的控制力。
(2)水中气体过饱和。如水中含氧量达到14.4mg/升,即饱和度为192%时,体长1cm的鱼苗便可发生气泡病。水中氮的饱和度达到153-161%时,也会发生气泡病。
2.症状,发病鱼苗浮于水面,随着气泡的增多而失去自由游动的能力,身体失去平衡,尾部向上,头部朝下,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在水面打转,随着体力的耗尽而死亡。用解剖显微镜或低倍显微镜检查,可见病鱼肠内含有气泡,也可以在体表、鳃或血管内发现气泡。
3.流行情况,夏秋两季是此病的流行季节,鱼苗最易患病。随着鱼的长大,发病逐渐减少,成鱼偶尔可见。鳊鱼对氧气饱和病最敏感,草鱼次之,鲢、鳙、鲤、鲫鱼敏感性较差。
4.防治方法;
(1)不施放未经发酵的肥料,严格掌握投饲和施肥的数量,避免池中腐殖质过多。
(2)注意水质,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多。
(3)鱼苗运输时不要进行急剧送气。
(4)鱼池中发现气泡病时,应迅速注入新水或换水,可防止病情恶化。病情轻的能在水中排出气泡,恢复正常。或向池内泼洒黄泥浆水,以减轻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效果。
二、弯体病
1.病因:又称畸形病,这种病大多发生于新开鱼塘中的鱼苗和鱼种。其中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由于池中含有重金属盐类,刺激鱼的神经和肌肉收缩所致。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虽然微小,但很普遍,久经养鱼的鱼塘,其金属盐类大都已溶解,含量极微,一般不会引起弯体。但新开塘就容易引起这种病。
(2)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如钙和维生素C等而产生畸形。
(3)鱼的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受粘孢子虫或双穴吸虫的侵袭,会引起身体。如鲢碘泡虫侵入白鲢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后半部弯曲等。
(4)胚胎发育时受外界环境影响或鱼苗阶段受机械损伤,都会促使鱼体弯曲变形。
2.症状,病鱼身体弯曲,有时呈“S”形,有时身体弯曲成2-3个屈曲,有时只是尾部弯曲,鳃盖凹陷或嘴部上下颚和鳍条等都出现畸形。病鱼发育缓慢,消瘦,严重时引起死亡。
3.流行情况 弯体病在新建鱼塘较易出现,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草鱼、鳙鱼、白鲢和鲤鱼都可发生此病。
4.防治方法:
(1)新开鱼塘,最好先养1-2年成鱼,以后再放养鱼苗或鱼种,因为成鱼一般不生此病。
(2)发病的鱼塘要经常换水,改良水质。同时要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
三、泛池
1.病因:鱼生活在水中,水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溶氧,鱼便不能生活。在不同季节,不同的种类、不同年龄的鱼,对氧的要求都不相同。当水中溶氧量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需求时,轻者,鱼类出现浮头;重者(水中溶氧量低于1mg/升以下),鱼会窒息而死亡。泛池大多发生于盛夏和初秋,尤其是在雷鸣无雨或在下过大雷雨之后,这时气压偏低,池底水温高于表层,热水由底层急剧上升,池底腐殖质随之上翻,从而造成池水缺氧。泛池最容易发生于后半夜,因夜间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停止,而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仍需进行呼吸或耗氧,加上底层腐殖质上翻分解消耗氧气,使池水出现严重缺氧,此时全池鱼类狂游乱窜,或横卧水面,或头撞岸边,如不及时抢救,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2.病状,由于水中缺氧,出现鱼浮水面呼吸。若发现鱼在池中狂游乱窜,横卧水中现象,说明池水严重缺氧。
3.防治方法
(1)冬季清塘时,挖去池塘底部部分淤泥,防止淤泥过多,而影响水质。
(2)正确掌握鱼种放养密度。
(3)高产鱼塘应安装增氧机,定时进行增氧。
(4)投饲要做到“四定”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食场内的残剩饲料应及时清除。
(5)发现鱼类浮头,要立即灌注新水。进水口应铺以芦席或木板,不使水直接冲击池底而翻起淤泥。
(6)发生泛池时,每亩水深1m,用石膏粉2.5-3.5kg或明矾1.5kg,或黄泥5kg泼洒入池,对池中悬浮有机物的澄清起着一定作用,浮头可缓和。
(7)用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急救。每亩施用鱼浮灵2.5kg左右。
四、感冒
1.病因:鱼是冷血动物,其体温随着水温而改变,一般与水温仅相差0.1℃。但℃当水温急剧改变时,会引起鱼体内部器官活动的失调而发生感冒。
2.症状,皮肤失去原有光泽,运动失常,严重时可使鱼死亡。
3.防治方法,将鱼从一水体转移到另一水体时,两个水体温度不要相差太大,℃鱼苗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5℃。已发病的鱼,应即设法调节水温,或转移至适宜水温的水体中。
五、冻伤
1.病因:水温的变化,会严重地影响到鱼类的生理机能。当水温降到很低时,鱼会被冻伤,严重时保引起死亡,当温度下降到1℃时,鱼类一般会进入麻痹状态,温度降到0.5℃时,草鱼、白鲢、鲤鱼即会冻死。
2.症状:冻伤的鱼体为暗色或皮肤坏死、脱落,有的鱼类鳃丝末端肿胀,鱼侧卧水面,失去游动能力。
3.防治方法:主要做好防寒工作,冬季要多投喂一些富含脂肪的饲料,如豆饼、菜籽饼等,加深池水,以增加鱼的抗寒能力。越冬的罗非鱼,要提高水温,或加入食盐,使水成0.5-0.8%的浓度可避免冻伤。至于已冻伤的鱼,目前尚无治疗方法。
1.病因,鱼的肠道出现较多气泡或体表、鳃上附着许多小气泡,使鱼体上浮或游动失去平衡,严重进可引进大量死亡,这种病主要危害鱼苗。其原因如下:
(1)池塘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肥料在池底不断分解,消耗水中氧气,并释放出很多细小的甲烷和硫化氢的小气泡。鱼苗误将这种小气泡当作浮游生物吞入。气泡在肠内积累较多时,使鱼体上浮,失去下沉的控制力。
(2)水中气体过饱和。如水中含氧量达到14.4mg/升,即饱和度为192%时,体长1cm的鱼苗便可发生气泡病。水中氮的饱和度达到153-161%时,也会发生气泡病。
2.症状,发病鱼苗浮于水面,随着气泡的增多而失去自由游动的能力,身体失去平衡,尾部向上,头部朝下,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在水面打转,随着体力的耗尽而死亡。用解剖显微镜或低倍显微镜检查,可见病鱼肠内含有气泡,也可以在体表、鳃或血管内发现气泡。
3.流行情况,夏秋两季是此病的流行季节,鱼苗最易患病。随着鱼的长大,发病逐渐减少,成鱼偶尔可见。鳊鱼对氧气饱和病最敏感,草鱼次之,鲢、鳙、鲤、鲫鱼敏感性较差。
4.防治方法;
(1)不施放未经发酵的肥料,严格掌握投饲和施肥的数量,避免池中腐殖质过多。
(2)注意水质,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多。
(3)鱼苗运输时不要进行急剧送气。
(4)鱼池中发现气泡病时,应迅速注入新水或换水,可防止病情恶化。病情轻的能在水中排出气泡,恢复正常。或向池内泼洒黄泥浆水,以减轻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效果。
二、弯体病
1.病因:又称畸形病,这种病大多发生于新开鱼塘中的鱼苗和鱼种。其中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由于池中含有重金属盐类,刺激鱼的神经和肌肉收缩所致。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虽然微小,但很普遍,久经养鱼的鱼塘,其金属盐类大都已溶解,含量极微,一般不会引起弯体。但新开塘就容易引起这种病。
(2)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如钙和维生素C等而产生畸形。
(3)鱼的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受粘孢子虫或双穴吸虫的侵袭,会引起身体。如鲢碘泡虫侵入白鲢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后半部弯曲等。
(4)胚胎发育时受外界环境影响或鱼苗阶段受机械损伤,都会促使鱼体弯曲变形。
2.症状,病鱼身体弯曲,有时呈“S”形,有时身体弯曲成2-3个屈曲,有时只是尾部弯曲,鳃盖凹陷或嘴部上下颚和鳍条等都出现畸形。病鱼发育缓慢,消瘦,严重时引起死亡。
3.流行情况 弯体病在新建鱼塘较易出现,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草鱼、鳙鱼、白鲢和鲤鱼都可发生此病。
4.防治方法:
(1)新开鱼塘,最好先养1-2年成鱼,以后再放养鱼苗或鱼种,因为成鱼一般不生此病。
(2)发病的鱼塘要经常换水,改良水质。同时要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
三、泛池
1.病因:鱼生活在水中,水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溶氧,鱼便不能生活。在不同季节,不同的种类、不同年龄的鱼,对氧的要求都不相同。当水中溶氧量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需求时,轻者,鱼类出现浮头;重者(水中溶氧量低于1mg/升以下),鱼会窒息而死亡。泛池大多发生于盛夏和初秋,尤其是在雷鸣无雨或在下过大雷雨之后,这时气压偏低,池底水温高于表层,热水由底层急剧上升,池底腐殖质随之上翻,从而造成池水缺氧。泛池最容易发生于后半夜,因夜间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停止,而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仍需进行呼吸或耗氧,加上底层腐殖质上翻分解消耗氧气,使池水出现严重缺氧,此时全池鱼类狂游乱窜,或横卧水面,或头撞岸边,如不及时抢救,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2.病状,由于水中缺氧,出现鱼浮水面呼吸。若发现鱼在池中狂游乱窜,横卧水中现象,说明池水严重缺氧。
3.防治方法
(1)冬季清塘时,挖去池塘底部部分淤泥,防止淤泥过多,而影响水质。
(2)正确掌握鱼种放养密度。
(3)高产鱼塘应安装增氧机,定时进行增氧。
(4)投饲要做到“四定”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食场内的残剩饲料应及时清除。
(5)发现鱼类浮头,要立即灌注新水。进水口应铺以芦席或木板,不使水直接冲击池底而翻起淤泥。
(6)发生泛池时,每亩水深1m,用石膏粉2.5-3.5kg或明矾1.5kg,或黄泥5kg泼洒入池,对池中悬浮有机物的澄清起着一定作用,浮头可缓和。
(7)用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急救。每亩施用鱼浮灵2.5kg左右。
四、感冒
1.病因:鱼是冷血动物,其体温随着水温而改变,一般与水温仅相差0.1℃。但℃当水温急剧改变时,会引起鱼体内部器官活动的失调而发生感冒。
2.症状,皮肤失去原有光泽,运动失常,严重时可使鱼死亡。
3.防治方法,将鱼从一水体转移到另一水体时,两个水体温度不要相差太大,℃鱼苗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5℃。已发病的鱼,应即设法调节水温,或转移至适宜水温的水体中。
五、冻伤
1.病因:水温的变化,会严重地影响到鱼类的生理机能。当水温降到很低时,鱼会被冻伤,严重时保引起死亡,当温度下降到1℃时,鱼类一般会进入麻痹状态,温度降到0.5℃时,草鱼、白鲢、鲤鱼即会冻死。
2.症状:冻伤的鱼体为暗色或皮肤坏死、脱落,有的鱼类鳃丝末端肿胀,鱼侧卧水面,失去游动能力。
3.防治方法:主要做好防寒工作,冬季要多投喂一些富含脂肪的饲料,如豆饼、菜籽饼等,加深池水,以增加鱼的抗寒能力。越冬的罗非鱼,要提高水温,或加入食盐,使水成0.5-0.8%的浓度可避免冻伤。至于已冻伤的鱼,目前尚无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