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 新河 055650)
近几年,全国中小学都在进行对素质教育的探讨,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已不仅仅是关心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应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三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这三类课程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同样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科课程。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偏重于工具性的体现,即让学生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能够在考试中得分为原则,极少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下功夫的。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显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没有激情,全在如何得高分上下功夫,这和新课程标准是南辕北辙的。这种教学目标只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的掌握,轻情感态度的养成。使原本应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如同嚼蜡,无味之极。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的有机整合,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
(1)教师直接给出教学目标,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在讲解一些较晦涩难懂的文章的时候,这样提出目标可以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直接进入角色。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较好的参与进来,彻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 坚持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 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往往是“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素质教育在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材机构,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我以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关系,确定教学的“序”。学生要系统掌握语文知识,就必须依照语文学科的逻辑系统,掌握其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是以简约的形式来反映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它有利于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然而,语文的知识结构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要让它为学生所掌握 ,还必须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相结合,以学生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现实性。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他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把教材的逻辑体系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的“序”,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旧”知识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新”知识是“旧 ”知识的引申和发展。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如果注意由旧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 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负担。如教学《硕鼠》中“莫我肯顾”一句时, 可联系初中学过的“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城中皆不之觉”(《夜袭蔡州》、“吾子未之思也” (《卖柑者言》)等旧句,让学生比较这些句式,从而可获得如下认识:这些句子都有否定词(莫、不、未) ,宾语由代词(我、之)充当,都放在动词前,只是“莫我肯顾”这个句子的主语承上省略。在这基础上,教 师引导学生找出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规律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理 解这句的含义,而且掌握了规律,以后再遇到这种句子就能够独立分析了。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语文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语 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与技能、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自主能力为根本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完全是“教”与“教的内容”(即教材),还应当有“学”,有学生 自主的学习活动(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这就要有“学的内容”(即学材),教师在组织阅读和写作教学时 ,应处理好教材和学材的关系(比例、序列、轻重等),并逐步向学材倾斜,教法中融进学法指导,这样,“ 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
3. 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多样性、准确性 好的课堂应做到对学生的评价的准确性、多样性、灵活性,避免对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表现作蜻蜓点水似的评价,那样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无指导意义。那么怎样评价比较好呢?
(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包括: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发现问题的质量,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和深度,表述自我观点见解的积极性及质量等。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与他们有的放矢的评价指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教师要有一种和学生相互探讨的平等的心态来评价,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
(2)学生间的作业作文的交互指导式批改等。学生的作业和作文可以适当的放给他们自己相互的评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教师间或作中肯的评价,这样可让学生明得失,加深了印象,突出了学生的主导性,让他们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语文变得像是做游戏一样,使他们乐学、善学。
(3)阶段性测验或阶段性学习(以课或单元为单位)后学生的自我评定,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制订下一步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这样通过多方面的评价,让学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了传统的对学生的简单的对错辨别,让学生明白了辩证的、多角度的看待问题、事物的重要性。
总之,就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它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永远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几年,全国中小学都在进行对素质教育的探讨,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已不仅仅是关心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应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三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这三类课程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同样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科课程。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偏重于工具性的体现,即让学生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能够在考试中得分为原则,极少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下功夫的。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显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没有激情,全在如何得高分上下功夫,这和新课程标准是南辕北辙的。这种教学目标只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的掌握,轻情感态度的养成。使原本应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如同嚼蜡,无味之极。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的有机整合,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
(1)教师直接给出教学目标,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在讲解一些较晦涩难懂的文章的时候,这样提出目标可以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直接进入角色。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较好的参与进来,彻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 坚持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 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往往是“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素质教育在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材机构,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我以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关系,确定教学的“序”。学生要系统掌握语文知识,就必须依照语文学科的逻辑系统,掌握其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是以简约的形式来反映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它有利于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然而,语文的知识结构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要让它为学生所掌握 ,还必须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相结合,以学生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现实性。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他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把教材的逻辑体系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的“序”,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旧”知识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新”知识是“旧 ”知识的引申和发展。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如果注意由旧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 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负担。如教学《硕鼠》中“莫我肯顾”一句时, 可联系初中学过的“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城中皆不之觉”(《夜袭蔡州》、“吾子未之思也” (《卖柑者言》)等旧句,让学生比较这些句式,从而可获得如下认识:这些句子都有否定词(莫、不、未) ,宾语由代词(我、之)充当,都放在动词前,只是“莫我肯顾”这个句子的主语承上省略。在这基础上,教 师引导学生找出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规律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理 解这句的含义,而且掌握了规律,以后再遇到这种句子就能够独立分析了。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语文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语 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与技能、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自主能力为根本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完全是“教”与“教的内容”(即教材),还应当有“学”,有学生 自主的学习活动(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这就要有“学的内容”(即学材),教师在组织阅读和写作教学时 ,应处理好教材和学材的关系(比例、序列、轻重等),并逐步向学材倾斜,教法中融进学法指导,这样,“ 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
3. 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多样性、准确性 好的课堂应做到对学生的评价的准确性、多样性、灵活性,避免对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表现作蜻蜓点水似的评价,那样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无指导意义。那么怎样评价比较好呢?
(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包括: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发现问题的质量,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和深度,表述自我观点见解的积极性及质量等。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与他们有的放矢的评价指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教师要有一种和学生相互探讨的平等的心态来评价,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
(2)学生间的作业作文的交互指导式批改等。学生的作业和作文可以适当的放给他们自己相互的评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教师间或作中肯的评价,这样可让学生明得失,加深了印象,突出了学生的主导性,让他们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语文变得像是做游戏一样,使他们乐学、善学。
(3)阶段性测验或阶段性学习(以课或单元为单位)后学生的自我评定,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制订下一步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这样通过多方面的评价,让学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了传统的对学生的简单的对错辨别,让学生明白了辩证的、多角度的看待问题、事物的重要性。
总之,就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它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永远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