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发布已一年有余,相比老课标,其所呈现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厘清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情况及实施新课标的条件状况,文章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调查问卷,从教师的兴趣态度、感知的能力基础、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和师资条件、模块开设意向四个维度对江苏、海南、浙江、天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新课标中各模块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师资欠缺、硬件配备不到位是影响模块开设率的最大因素。新课标的有效实施需要多主体协作探索条件建设的系统方案,尤其需要关注师资和硬件的条件建设问题,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为课程实施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教师; 课程实施;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司秋菊(1995—),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的研究。E-mail: [email protected]。钟柏昌为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一、引 言
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以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作出了新的修订,其中包括《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相比《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老课标”),新课标所呈现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围绕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大概念,精心安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共十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两个模塊[1]。然而,理论与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距离,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究竟如何看待新课标,实施新课标各个模块的条件是否成熟,影响实施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厘清这些问题将对落实新课标提供可参考的建议。为此,笔者拟从新课标所涉及的十个课程模块出发,采用问卷法调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情况及实施新课标的条件状况,以期回答上述疑问。
二、调查设计
在借鉴“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关于样本基础信息的调查[2],以及肖广德、韩忠强等人设计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的调研问卷[3-4]的基础上,笔者编制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是对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性别、学历、专业、教龄、所在学校的位置;第二部分是主体调查,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的问题:教师对该模块的兴趣态度、该模块对应的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学校开设该模块的条件、学校开设该模块的意向。问卷设计完成后进行了小范围试测,试测对象均表示问卷易于理解和回答。采用问卷正式施测后,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0.964;经题项分析,无需要删除的题目;所有分问卷(针对每个模块的调查)的信度均在0.8以上。
考虑到只有经过多轮培训的教师才会对新课标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才能为调查提供较为客观的回答,同时为尽可能扩大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课题组根据各地进入新课改的先后顺序,选择了2017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三个地区(天津、浙江和海南),以及开展了多次省级和地市级教师培训的江苏省开展问卷调查,由四个省市的省级信息技术教研员通过在线链接的形式向全面接受了新课标培训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发放问卷。问卷调查工作自2018年5月课题组设计问卷开始,至2018年11月问卷回收截止,历时6个月,共回收有效问卷377份。
有效调查样本中,94人来自海南省,150人来自浙江省,69人来自江苏省,64人来自天津市。从性别来看,男性教师(52.8%)略多于女性教师(47.2%)。从文化水平来看,99.5%的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学科背景来看,66.8%的教师毕业于计算机类专业,25.2%的教师来自教育技术专业。从教龄来看,76.6%的教师拥有9年及以上教龄,拥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经验,而1—3年教龄的人数与4—8年教龄的人数分别占11.9%、11.5%。此外,来自乡镇、县城和城市的教师比例比较均衡,分别占31.0%、38.7%、30.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新课标的整体认知情况
1. 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1)教师对各模块兴趣态度的差异分析
教师对“数据与计算”(M=8.06)、“网络基础”(M=8.02)、“信息系统与社会”(M=7.94)、“人工智能初步”(M=7.94)和“算法初步”(M=7.71)模块的兴趣态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对“移动应用设计”(M=7.18)、“数据管理与分析”(M=7.1)、“三维设计与创意”(M=7.08)和“数据与数据结构”(M=7.07)模块的兴趣态度较低,对“开源硬件项目设计”(M=6.63)模块的兴趣态度最低。
(2)不同模块下教师所感知的能力基础差异分析
“信息系统与社会”(M=14.7)、“网络基础”(M=14.54)、“数据与计算”(M=13.95)和“算法初步”(M=13.93)模块下教师所感知的能力基础较强,这一结果与教师的兴趣态度刚好吻合,表明教师不仅对这些模块兴趣态度较高,而且可以胜任这些模块的教学。此外,“人工智能初步”(M=11.57)、“三维设计与创意”(M=11.38)、“移动应用设计”(M=11.23)和“开源硬件项目设计”(M=10.37)模块下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较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初步”模块,教师虽然对该模块兴趣态度较高,但在能力方面却有所欠缺。 4.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4,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80,决定系数为0.774,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7.4%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四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师资条件、硬件设施条件、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而师资条件最为重要。
5. “三维设计与创意”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5,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76,决定系数为0.767,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6.7%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教师的兴趣态度对开设意向的影响为负向,其他三个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硬件设施条件、师资条件、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而硬件设施条件最为重要。
6. “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6,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76,决定系数为0.768,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6.8%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四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硬件设施条件、师资条件,前者最为重要。
7. “算法初步”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7,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40,决定系数为0.705,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0.5%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教师的兴趣态度对开设意向的影响为负向,其他三个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师资条件、硬件设施条件、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而师资条件最为重要。
8. “移动应用设计”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8,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87,决定系数为0.787,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8.7%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教师的兴趣态度对开设意向的影响为负向,其他三个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师资条件、硬件设施条件、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而师资条件最为重要。
四、结论与讨论
(一)教师对新课标中各模块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两个必修模块和“网络基础”模块的兴趣态度、感知的能力基础、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师资条件和开设意向都很高。该结果与李维明等人[5]的调查基本一致。由此表明,老课标“信息技术基础”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为新课标相关模块的理解和接受奠定了重要基础。
肖广德等人[6]在其调查中曾指出,“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内容可操作性较低、对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再加上师资水平及软硬件配置不到位,难以实施。本调查结果显示,这一现象在新课标中依旧存在。虽然教师对“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兴趣态度较高,但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比较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和师资条件都难以满足该模块的开設,因而开设该模块的意向也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三维设计与创意”“移动应用设计”“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教师的兴趣态度、能力基础、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师资条件和学校的开设意向都较低;其中,直指创客教育的“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在上述五个维度中的得分均为最低。相比老课标,这三个模块均为新设内容,在课程内容上与老课标没有继承关系,教师普遍感觉比较陌生,缺乏信心,导致得分较低。以“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为例,创客教育正在我国基础教育界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课程、比赛、宣传和展示活动层出不穷,早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一方面,对于“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属于创客教育”“创客教育究竟应该教什么”“创客教育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学界并无定论,创客教育成了什么都可以装的“筐”[7],导致很多教师对创客教育认识模糊,无法把握创客教育的本质,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创客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实施条件;另一方面,在企业利益裹挟和“重硬轻软”传统思维的影响下,一些学校的高配置建设创客空间的做法给教师传导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创客教育不是普通学校可以开展的活动,此外,中学高年级是推进创客教育的高压区,升学压力已然成为创客教育在中学阶段普及的一个重要障碍[8]。可见,创客教育要从表面繁荣走向更大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师资和硬件设施是影响模块开设率的最大因素
调查显示,“网络基础”“算法初步”“数据与数据结构”“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的开设意向相对较高,影响以上模块开设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的师资条件。换言之,大部分学校的师资条件能够满足以上模块的开设。这一结果与肖广德等人的调查基本一致,他们发现,“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的选修率及开课率较高,其次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3]。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模块的内容操作性和可测性较强,难度较低,且只需要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室就可以实现模块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以上模块内容在老课标中均有涉及,教师对相关内容较为熟悉,具备相关的教学经验,方便实施。
对“人工智能初步”与“移动应用设计”模块来说,学校开设这两个模块的意向相对较低,而师资条件是影响其开设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硬件设施条件和感知的能力基础。人工智能与移动应用属于新兴的前沿技术,涉及技术发展的尖端话题,内容新、理论性强,具有超前性。一方面,对现有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虽然他们对先进技术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但充分掌握技术要领,开展深入、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仍尚需时日;另一方面,从职前教师培养角度来看,开设有“人工智能”与“移动应用设计”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师范院校尚少。高校专业课程调整具有一定的周期,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新课标中相对超前的课程设计,新课程师资的供给侧可谓捉襟见肘。 学校对“三维设计与创意”和“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的开设意向也较低,与前几个模块不同的是,影响这两个模块开设概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其次才是师资条件。三维设计是一种立体化、形象化的新兴设计方法,适合在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实验室中开展教学,用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要具备较好的三维图形处理功能,并配备3D打印机。而“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除了需要能够联网的计算机以外,还需要根据项目实施需要,配置开源硬件的设计工具、包装工具与耗材、测试测量工具与仪器等,此外,还需要配备创客空间。因此,建设包含专业教具与学具的信息技术实验室显得格外必要。然而,一直以来大多数学校只重视机房建设,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场所局限在计算机教室。大部分学校的机房以配置台式机为主,缺少其他信息技术设备和教学资源;机房多采用秧田式布局,沿用普通教室大班授课制模式,缺少活动空间[9]。显然,学校目前的软硬件设施配备难以满足新课标有关模块的开设需求。另外,尽管一些学校认识到改善软硬件配备的重要性,但在资金方面难以获得足够支持,尤其对乡镇和县城的学校来说,难度更大。
(三)新课标的有效实施需要多主体协作探索条件建设的系统方案
综上所述,师资和硬件设施是影响新课标实施的两大关键条件,根据目前的国情,可以推测其完善过程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课程实施相关单位需要协同开展工作,努力探索“高站位”的系统化的建设方案。
1. 反求诸己,多方协力开展师资建设
新课标中十个模块与老课标相比有明显的内容差异,对教师的专业功底尤其是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信息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只有走出老课标的舒适地带,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课标实施的需要。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技术素养,特别是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处理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具备学习和创新精神,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持续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改进教师培训质量,针对新课标内容前沿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学校,采用线上知识学习和线下体验式、项目式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在培训前有期待、培训中有锤炼、培训后有变化。高校职前教师培养单位则应当肩负起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的责任,不仅要努力开好与信息技术教学法等相关的课程[10],而且应主动研究新课标的理念和内容,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建设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的实验室条件,为基础教育系统输送一批能够较快适应新课程角色的优秀毕业生。
2. 面向实际,新旧并举打造硬件环境
针对硬件建设,一方面需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各种新的教学活动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新建信息技术实验室或对旧机房进行升级改造,做好软硬件设备的维护,尽量挖掘设施设备的潜能,提高其利用率;另一方面,需要努力争取社会力量、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支持,增加经费来源渠道。除此之外,建议课程实施者和管理者能够“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使用有限的教育經费开展课程条件建设,深入理解课程开设的实际需求,跳出过分重视硬件建设的窠臼;可以采用迭代式采购策略,避免一次性大批量的购置行为,尤其是一些智能设备尚处于高速迭代升级阶段,分批量购置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浪费宝贵的教育经费[9]。
3. 革新认识,从国家战略理解课程价值
上述举措能否奏效,与对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和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密切相关。在课程价值方面,无论是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校长、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或称“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价值,重视和大力支持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从STEM教育的角度,信息技术教育扮演了非常独特的角色,它既是一门技术学科,同时作为STEM教育的一个部分,又是一种中介纽带,为跨学科STEM教育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就人工智能教育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未来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教育之基;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开展在线教育所暴露的问题看,学生信息素养是确保在线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主阵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亟待强化,尤其需要尽快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规范化、体系化、低龄化培养。
4. 持续发展,用制度建设保障课程实施
首先是考试评价制度,毋庸讳言,高考指挥棒始终影响着每一门课程的师资和条件建设,作为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程自然成为“边缘学科”,导致投入力度有限,制约了教师的发展和软硬件设备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考试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信念产生直接影响[11],由此导致与高考科目的授课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认同感较低,缺乏专业发展意识,不愿或难于应对新课标提出的新技术、新要求。为此,我们强烈建议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选考科目或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之中,这不仅是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地位之举,也是对那些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专门兴趣的学生发展需求的尊重,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应有之义。其次,为加强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还需建立健全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维护、更新等有效投入的标准和保障机制[12],以确保条件建设有章可循。
(特别感谢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高淑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丁婧、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魏雄鹰、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徐强四位教研员对问卷数据收集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魏雄鹰.新课标,新挑战,新机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5):14.
[2] 丁钢,陈莲俊,孙玫璐.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 [3] 肖广德,郭芳,樊磊,黄荣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结果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1):50-55.
[4] 韩忠强,王世军,董玉琦.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63-68.
[5] 李维明,李金洲.四川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及相关思考——从调研数据看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23-25.
[6] 肖广德,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新课标的考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0-15.
[7] 钟柏昌.创客教育究竟是什么——从政策文本、学术观点到狭义创客教育定义[J].电化教育研究,2019(5):5-11.
[8] 钟柏昌,张禄,王艳霞.创客教育的现在与未来[J].人民教育,2018(5):63-66.
[9] 鐘柏昌.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实验与实验室建设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9(3):16-21.
[10] 于素云.新课标下的高师“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55-59.
[11] 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94-100.
[12] 李锋,熊璋,任友群.聚焦数字化竞争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从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看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7(7):26-31.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High School (2017 Editio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short) has been released for more than a year. Compared with the old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presented by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conditions of implementi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 questionnaire is constructed to investig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n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Jiangsu, Hainan, Zhejiang, and Tianji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rom four dimensions, namely, teachers' interests and attitudes, perceived ability basis, school's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faculty, and willingness to offer cour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modules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hortage of faculty and hardware are the biggest factor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to offer cours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ires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to explore a systematic scheme for constructing conditions, esp. the conditions for faculty and hardwar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hould be understood correc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o as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guarantee for course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教师; 课程实施;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司秋菊(1995—),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的研究。E-mail: [email protected]。钟柏昌为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一、引 言
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以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作出了新的修订,其中包括《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相比《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老课标”),新课标所呈现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围绕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大概念,精心安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共十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两个模塊[1]。然而,理论与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距离,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究竟如何看待新课标,实施新课标各个模块的条件是否成熟,影响实施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厘清这些问题将对落实新课标提供可参考的建议。为此,笔者拟从新课标所涉及的十个课程模块出发,采用问卷法调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情况及实施新课标的条件状况,以期回答上述疑问。
二、调查设计
在借鉴“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关于样本基础信息的调查[2],以及肖广德、韩忠强等人设计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的调研问卷[3-4]的基础上,笔者编制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是对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性别、学历、专业、教龄、所在学校的位置;第二部分是主体调查,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的问题:教师对该模块的兴趣态度、该模块对应的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学校开设该模块的条件、学校开设该模块的意向。问卷设计完成后进行了小范围试测,试测对象均表示问卷易于理解和回答。采用问卷正式施测后,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0.964;经题项分析,无需要删除的题目;所有分问卷(针对每个模块的调查)的信度均在0.8以上。
考虑到只有经过多轮培训的教师才会对新课标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才能为调查提供较为客观的回答,同时为尽可能扩大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课题组根据各地进入新课改的先后顺序,选择了2017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三个地区(天津、浙江和海南),以及开展了多次省级和地市级教师培训的江苏省开展问卷调查,由四个省市的省级信息技术教研员通过在线链接的形式向全面接受了新课标培训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发放问卷。问卷调查工作自2018年5月课题组设计问卷开始,至2018年11月问卷回收截止,历时6个月,共回收有效问卷377份。
有效调查样本中,94人来自海南省,150人来自浙江省,69人来自江苏省,64人来自天津市。从性别来看,男性教师(52.8%)略多于女性教师(47.2%)。从文化水平来看,99.5%的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学科背景来看,66.8%的教师毕业于计算机类专业,25.2%的教师来自教育技术专业。从教龄来看,76.6%的教师拥有9年及以上教龄,拥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经验,而1—3年教龄的人数与4—8年教龄的人数分别占11.9%、11.5%。此外,来自乡镇、县城和城市的教师比例比较均衡,分别占31.0%、38.7%、30.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新课标的整体认知情况
1. 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1)教师对各模块兴趣态度的差异分析
教师对“数据与计算”(M=8.06)、“网络基础”(M=8.02)、“信息系统与社会”(M=7.94)、“人工智能初步”(M=7.94)和“算法初步”(M=7.71)模块的兴趣态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对“移动应用设计”(M=7.18)、“数据管理与分析”(M=7.1)、“三维设计与创意”(M=7.08)和“数据与数据结构”(M=7.07)模块的兴趣态度较低,对“开源硬件项目设计”(M=6.63)模块的兴趣态度最低。
(2)不同模块下教师所感知的能力基础差异分析
“信息系统与社会”(M=14.7)、“网络基础”(M=14.54)、“数据与计算”(M=13.95)和“算法初步”(M=13.93)模块下教师所感知的能力基础较强,这一结果与教师的兴趣态度刚好吻合,表明教师不仅对这些模块兴趣态度较高,而且可以胜任这些模块的教学。此外,“人工智能初步”(M=11.57)、“三维设计与创意”(M=11.38)、“移动应用设计”(M=11.23)和“开源硬件项目设计”(M=10.37)模块下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较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初步”模块,教师虽然对该模块兴趣态度较高,但在能力方面却有所欠缺。 4.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4,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80,决定系数为0.774,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7.4%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四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师资条件、硬件设施条件、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而师资条件最为重要。
5. “三维设计与创意”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5,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76,决定系数为0.767,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6.7%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教师的兴趣态度对开设意向的影响为负向,其他三个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硬件设施条件、师资条件、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而硬件设施条件最为重要。
6. “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6,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76,决定系数为0.768,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6.8%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四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硬件设施条件、师资条件,前者最为重要。
7. “算法初步”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7,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40,决定系数为0.705,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0.5%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教师的兴趣态度对开设意向的影响为负向,其他三个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师资条件、硬件设施条件、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而师资条件最为重要。
8. “移动应用设计”模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8,四个预测变量与开设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87,决定系数为0.787,表明四个因素共可解释开设意向78.7%的变异量,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教师的兴趣态度对开设意向的影响为负向,其他三个自变量对开设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其中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师资条件、硬件设施条件、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而师资条件最为重要。
四、结论与讨论
(一)教师对新课标中各模块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两个必修模块和“网络基础”模块的兴趣态度、感知的能力基础、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师资条件和开设意向都很高。该结果与李维明等人[5]的调查基本一致。由此表明,老课标“信息技术基础”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为新课标相关模块的理解和接受奠定了重要基础。
肖广德等人[6]在其调查中曾指出,“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内容可操作性较低、对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再加上师资水平及软硬件配置不到位,难以实施。本调查结果显示,这一现象在新课标中依旧存在。虽然教师对“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兴趣态度较高,但教师感知的能力基础比较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和师资条件都难以满足该模块的开設,因而开设该模块的意向也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三维设计与创意”“移动应用设计”“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教师的兴趣态度、能力基础、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师资条件和学校的开设意向都较低;其中,直指创客教育的“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在上述五个维度中的得分均为最低。相比老课标,这三个模块均为新设内容,在课程内容上与老课标没有继承关系,教师普遍感觉比较陌生,缺乏信心,导致得分较低。以“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为例,创客教育正在我国基础教育界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课程、比赛、宣传和展示活动层出不穷,早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一方面,对于“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属于创客教育”“创客教育究竟应该教什么”“创客教育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学界并无定论,创客教育成了什么都可以装的“筐”[7],导致很多教师对创客教育认识模糊,无法把握创客教育的本质,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创客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实施条件;另一方面,在企业利益裹挟和“重硬轻软”传统思维的影响下,一些学校的高配置建设创客空间的做法给教师传导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创客教育不是普通学校可以开展的活动,此外,中学高年级是推进创客教育的高压区,升学压力已然成为创客教育在中学阶段普及的一个重要障碍[8]。可见,创客教育要从表面繁荣走向更大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师资和硬件设施是影响模块开设率的最大因素
调查显示,“网络基础”“算法初步”“数据与数据结构”“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的开设意向相对较高,影响以上模块开设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的师资条件。换言之,大部分学校的师资条件能够满足以上模块的开设。这一结果与肖广德等人的调查基本一致,他们发现,“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的选修率及开课率较高,其次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3]。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模块的内容操作性和可测性较强,难度较低,且只需要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室就可以实现模块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以上模块内容在老课标中均有涉及,教师对相关内容较为熟悉,具备相关的教学经验,方便实施。
对“人工智能初步”与“移动应用设计”模块来说,学校开设这两个模块的意向相对较低,而师资条件是影响其开设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硬件设施条件和感知的能力基础。人工智能与移动应用属于新兴的前沿技术,涉及技术发展的尖端话题,内容新、理论性强,具有超前性。一方面,对现有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虽然他们对先进技术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但充分掌握技术要领,开展深入、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仍尚需时日;另一方面,从职前教师培养角度来看,开设有“人工智能”与“移动应用设计”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师范院校尚少。高校专业课程调整具有一定的周期,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新课标中相对超前的课程设计,新课程师资的供给侧可谓捉襟见肘。 学校对“三维设计与创意”和“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的开设意向也较低,与前几个模块不同的是,影响这两个模块开设概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其次才是师资条件。三维设计是一种立体化、形象化的新兴设计方法,适合在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实验室中开展教学,用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要具备较好的三维图形处理功能,并配备3D打印机。而“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除了需要能够联网的计算机以外,还需要根据项目实施需要,配置开源硬件的设计工具、包装工具与耗材、测试测量工具与仪器等,此外,还需要配备创客空间。因此,建设包含专业教具与学具的信息技术实验室显得格外必要。然而,一直以来大多数学校只重视机房建设,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场所局限在计算机教室。大部分学校的机房以配置台式机为主,缺少其他信息技术设备和教学资源;机房多采用秧田式布局,沿用普通教室大班授课制模式,缺少活动空间[9]。显然,学校目前的软硬件设施配备难以满足新课标有关模块的开设需求。另外,尽管一些学校认识到改善软硬件配备的重要性,但在资金方面难以获得足够支持,尤其对乡镇和县城的学校来说,难度更大。
(三)新课标的有效实施需要多主体协作探索条件建设的系统方案
综上所述,师资和硬件设施是影响新课标实施的两大关键条件,根据目前的国情,可以推测其完善过程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课程实施相关单位需要协同开展工作,努力探索“高站位”的系统化的建设方案。
1. 反求诸己,多方协力开展师资建设
新课标中十个模块与老课标相比有明显的内容差异,对教师的专业功底尤其是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信息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只有走出老课标的舒适地带,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课标实施的需要。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技术素养,特别是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处理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具备学习和创新精神,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持续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改进教师培训质量,针对新课标内容前沿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学校,采用线上知识学习和线下体验式、项目式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在培训前有期待、培训中有锤炼、培训后有变化。高校职前教师培养单位则应当肩负起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的责任,不仅要努力开好与信息技术教学法等相关的课程[10],而且应主动研究新课标的理念和内容,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建设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的实验室条件,为基础教育系统输送一批能够较快适应新课程角色的优秀毕业生。
2. 面向实际,新旧并举打造硬件环境
针对硬件建设,一方面需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各种新的教学活动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新建信息技术实验室或对旧机房进行升级改造,做好软硬件设备的维护,尽量挖掘设施设备的潜能,提高其利用率;另一方面,需要努力争取社会力量、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支持,增加经费来源渠道。除此之外,建议课程实施者和管理者能够“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使用有限的教育經费开展课程条件建设,深入理解课程开设的实际需求,跳出过分重视硬件建设的窠臼;可以采用迭代式采购策略,避免一次性大批量的购置行为,尤其是一些智能设备尚处于高速迭代升级阶段,分批量购置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浪费宝贵的教育经费[9]。
3. 革新认识,从国家战略理解课程价值
上述举措能否奏效,与对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和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密切相关。在课程价值方面,无论是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校长、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或称“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价值,重视和大力支持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从STEM教育的角度,信息技术教育扮演了非常独特的角色,它既是一门技术学科,同时作为STEM教育的一个部分,又是一种中介纽带,为跨学科STEM教育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就人工智能教育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未来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教育之基;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开展在线教育所暴露的问题看,学生信息素养是确保在线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主阵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亟待强化,尤其需要尽快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规范化、体系化、低龄化培养。
4. 持续发展,用制度建设保障课程实施
首先是考试评价制度,毋庸讳言,高考指挥棒始终影响着每一门课程的师资和条件建设,作为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程自然成为“边缘学科”,导致投入力度有限,制约了教师的发展和软硬件设备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考试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信念产生直接影响[11],由此导致与高考科目的授课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认同感较低,缺乏专业发展意识,不愿或难于应对新课标提出的新技术、新要求。为此,我们强烈建议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选考科目或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之中,这不仅是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地位之举,也是对那些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专门兴趣的学生发展需求的尊重,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应有之义。其次,为加强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还需建立健全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维护、更新等有效投入的标准和保障机制[12],以确保条件建设有章可循。
(特别感谢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高淑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丁婧、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魏雄鹰、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徐强四位教研员对问卷数据收集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魏雄鹰.新课标,新挑战,新机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5):14.
[2] 丁钢,陈莲俊,孙玫璐.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 [3] 肖广德,郭芳,樊磊,黄荣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结果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1):50-55.
[4] 韩忠强,王世军,董玉琦.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63-68.
[5] 李维明,李金洲.四川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及相关思考——从调研数据看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23-25.
[6] 肖广德,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新课标的考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0-15.
[7] 钟柏昌.创客教育究竟是什么——从政策文本、学术观点到狭义创客教育定义[J].电化教育研究,2019(5):5-11.
[8] 钟柏昌,张禄,王艳霞.创客教育的现在与未来[J].人民教育,2018(5):63-66.
[9] 鐘柏昌.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实验与实验室建设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9(3):16-21.
[10] 于素云.新课标下的高师“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55-59.
[11] 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94-100.
[12] 李锋,熊璋,任友群.聚焦数字化竞争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从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看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7(7):26-31.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High School (2017 Editio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short) has been released for more than a year. Compared with the old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presented by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conditions of implementi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 questionnaire is constructed to investig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n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Jiangsu, Hainan, Zhejiang, and Tianji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rom four dimensions, namely, teachers' interests and attitudes, perceived ability basis, school's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faculty, and willingness to offer cour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modules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hortage of faculty and hardware are the biggest factor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to offer cours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ires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to explore a systematic scheme for constructing conditions, esp. the conditions for faculty and hardwar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hould be understood correc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o as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guarantee for course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