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我国是全球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国,但是荷兰是全球马铃薯种薯第一出口大国,荷兰种薯出口量超过了其他国家出口量的总和。众所周知,种薯是马铃薯高产和高品质的保障。马铃薯种薯质量差是限制单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想提高马铃薯单产和品种,探索荷兰的马铃薯发展情况显得尤为必要。
荷兰发达的马铃薯产业不仅得益于荷兰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几乎完美的土壤条件,还有专业的高水平的马铃薯专家,包括生产者、育种者、种植者和经销者;不仅有先进的基础设施,还有联系紧密的相关农业组织和完善的马铃薯种薯检测、认证体系。这样,只有经过官方认证的种薯才可以在这个国家作为种子进行销售。
改良品种
具有特定目标的新品种和种子法保证的认证种子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基点。种薯认证程序为高质量种子提供了保证。
马铃薯品种多样。荷兰马铃薯品种超过了250个。在过去几十年里,新品种重点关注了对于诸如线虫、癌肿病以及主要病毒病的抗性,同时也注重了品质性状的提升。
马铃薯加工企业对于新品种的要求则关注一些特殊性状,比如块茎大小和炸条性状。这些企业倾向于寻找那些适合特定用途的马铃薯品种。这对于维持马铃薯种薯出口领导地位和种薯投资开发十分关键。荷兰马铃薯育种完全来自私人融资。每年荷兰的马铃薯公司对于马铃薯品种研究和推广投入约2000万欧元。这些庞大的私人的研究经费来自于新开发品种种植许可收费和农户种植许可收费。
官方认证种薯
提高特定国家马铃薯单产水平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开始设立官方认证机构并进行立法。荷兰的马铃薯平均单产世界最高。
认证保障品质
成功种植马铃薯并获得盈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和使用健康优质的种薯。种薯认证制度能够最大可能地为获得高质量种薯提供保障,为种植提供高净度的种薯、保证种薯遗传稳定和最佳的生理状态,以及保证提供健康的种薯。在荷兰,只有认证种薯才能进入市场,这是保证种植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管理制度,因此一些非认证的马铃薯也能作为种薯销售,这就使得种植出来的马铃薯品质低下、产量较低。
在荷兰的马铃薯生产中,质量检测得到高度重视,承担种薯监测和认证工作的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服务公司”(NAK)。NAK建立于1932年,荷兰农业部制定NAK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和定级的唯一权威组织,该机构的成立对荷兰种薯质量的意义重大。受益于荷兰高质量种薯的地区超过了荷兰国界,近年来荷兰种薯的出口量约为70万吨。
NAK检测以荷兰农业部的马铃薯种植材料和标准为基础,任何在荷兰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和申请种薯合格证,必须得到NAK的批准。此外,在荷兰只有合格种薯可以被使用和销售。生产者和经销商必须服从NAK现行委员会为其指定的检测规则和标准。这个体系中规定了荷兰的标准必须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的标准和准则相符合,NAK的质量标准能符合任何国家的最严格的质量要求。
荷兰马铃薯种薯繁育由生产体系、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组成,种薯繁育须具备繁育资格,生产田经检疫性病害检测合格后,准予繁种。种薯的选择、分级和认证与质量检测关系密切,种薯选择时质量检测决定选择结果,各级种薯都有相应质量标准。
检测程序从种植者提交种薯繁育资格申请开始,经田间检测、收获后检测和销售的种薯出库前检测等一系列严格的检测,完全达到相应级别检测标准的,NAK出具相应级别种薯的合格证,进入市场。
种薯选择和分级
马铃薯种薯分S、SE、E和A级、C级,种薯种植一年后自动地降为下一级,目的是为了确保健康种薯有规律地供应,防止产量和质量的退化,如果一批种薯相关质量(健康、纯度等)都达到相关级别种薯标准,则被定为该级别。
NAK严格的检测程序
荷兰马铃薯种薯检测体系包括种薯生产许可申请、田间检测、收获后检测和出库前检测,种薯质量必须符合每次检测的标准。
马铃薯种薯生产许可申请
每年5月上旬,种植者提交地块检测报告到NAK,检测程序由此开始。种植者必须列出种源、品种、种薯级别和计划播种地块序号、面积和位置,这些信息与检测结果存入计算机,被作为每个地块基本数据,每个地块代码都是唯一的,如果有问题产生日后追踪原因。
田间检测
从6月份开始,NAK100多名经验丰富的检测员有规律地检查每个地块,共检查三次。第一次检测在株高≥25cm时,病害发生情况可高于标准1倍,通过拔除病株,在第二次检测时必须达到标准要求。第三次检测在杀秧前。
收获后检测
收获后检测用来检测病毒的出现,病毒侵染特别是后期侵染,田间经常观察不到,所以NAK除执行田间检测,还要执行实验室检测病毒的发生。
出库前检测
马铃薯种薯生理状况对质量和活力有重要影响,因此荷兰在种薯生产非常注重出库前检测。种薯生产者在防霜冻、通风良好的仓库内存贮种薯,这样可以防止种薯过早发芽。
种薯认证
欧盟规定所有植物材料在欧盟内交易必须提供合格证,荷兰每批出售的种薯所有相关信息被列在NAK合格证上,合格证有规定的尺寸,不同颜色标明是基础种薯还是合格种薯。合格证上还列出种植者在NAK注册的代码、种薯规格、品种名称、繁育地点和符合欧盟检疫标准标志。
(本刊记者魏龙飞整理)
因此,要想提高马铃薯单产和品种,探索荷兰的马铃薯发展情况显得尤为必要。
荷兰发达的马铃薯产业不仅得益于荷兰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几乎完美的土壤条件,还有专业的高水平的马铃薯专家,包括生产者、育种者、种植者和经销者;不仅有先进的基础设施,还有联系紧密的相关农业组织和完善的马铃薯种薯检测、认证体系。这样,只有经过官方认证的种薯才可以在这个国家作为种子进行销售。
改良品种
具有特定目标的新品种和种子法保证的认证种子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基点。种薯认证程序为高质量种子提供了保证。
马铃薯品种多样。荷兰马铃薯品种超过了250个。在过去几十年里,新品种重点关注了对于诸如线虫、癌肿病以及主要病毒病的抗性,同时也注重了品质性状的提升。
马铃薯加工企业对于新品种的要求则关注一些特殊性状,比如块茎大小和炸条性状。这些企业倾向于寻找那些适合特定用途的马铃薯品种。这对于维持马铃薯种薯出口领导地位和种薯投资开发十分关键。荷兰马铃薯育种完全来自私人融资。每年荷兰的马铃薯公司对于马铃薯品种研究和推广投入约2000万欧元。这些庞大的私人的研究经费来自于新开发品种种植许可收费和农户种植许可收费。
官方认证种薯
提高特定国家马铃薯单产水平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开始设立官方认证机构并进行立法。荷兰的马铃薯平均单产世界最高。
认证保障品质
成功种植马铃薯并获得盈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和使用健康优质的种薯。种薯认证制度能够最大可能地为获得高质量种薯提供保障,为种植提供高净度的种薯、保证种薯遗传稳定和最佳的生理状态,以及保证提供健康的种薯。在荷兰,只有认证种薯才能进入市场,这是保证种植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管理制度,因此一些非认证的马铃薯也能作为种薯销售,这就使得种植出来的马铃薯品质低下、产量较低。
在荷兰的马铃薯生产中,质量检测得到高度重视,承担种薯监测和认证工作的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服务公司”(NAK)。NAK建立于1932年,荷兰农业部制定NAK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和定级的唯一权威组织,该机构的成立对荷兰种薯质量的意义重大。受益于荷兰高质量种薯的地区超过了荷兰国界,近年来荷兰种薯的出口量约为70万吨。
NAK检测以荷兰农业部的马铃薯种植材料和标准为基础,任何在荷兰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和申请种薯合格证,必须得到NAK的批准。此外,在荷兰只有合格种薯可以被使用和销售。生产者和经销商必须服从NAK现行委员会为其指定的检测规则和标准。这个体系中规定了荷兰的标准必须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的标准和准则相符合,NAK的质量标准能符合任何国家的最严格的质量要求。
荷兰马铃薯种薯繁育由生产体系、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组成,种薯繁育须具备繁育资格,生产田经检疫性病害检测合格后,准予繁种。种薯的选择、分级和认证与质量检测关系密切,种薯选择时质量检测决定选择结果,各级种薯都有相应质量标准。
检测程序从种植者提交种薯繁育资格申请开始,经田间检测、收获后检测和销售的种薯出库前检测等一系列严格的检测,完全达到相应级别检测标准的,NAK出具相应级别种薯的合格证,进入市场。
种薯选择和分级
马铃薯种薯分S、SE、E和A级、C级,种薯种植一年后自动地降为下一级,目的是为了确保健康种薯有规律地供应,防止产量和质量的退化,如果一批种薯相关质量(健康、纯度等)都达到相关级别种薯标准,则被定为该级别。
NAK严格的检测程序
荷兰马铃薯种薯检测体系包括种薯生产许可申请、田间检测、收获后检测和出库前检测,种薯质量必须符合每次检测的标准。
马铃薯种薯生产许可申请
每年5月上旬,种植者提交地块检测报告到NAK,检测程序由此开始。种植者必须列出种源、品种、种薯级别和计划播种地块序号、面积和位置,这些信息与检测结果存入计算机,被作为每个地块基本数据,每个地块代码都是唯一的,如果有问题产生日后追踪原因。
田间检测
从6月份开始,NAK100多名经验丰富的检测员有规律地检查每个地块,共检查三次。第一次检测在株高≥25cm时,病害发生情况可高于标准1倍,通过拔除病株,在第二次检测时必须达到标准要求。第三次检测在杀秧前。
收获后检测
收获后检测用来检测病毒的出现,病毒侵染特别是后期侵染,田间经常观察不到,所以NAK除执行田间检测,还要执行实验室检测病毒的发生。
出库前检测
马铃薯种薯生理状况对质量和活力有重要影响,因此荷兰在种薯生产非常注重出库前检测。种薯生产者在防霜冻、通风良好的仓库内存贮种薯,这样可以防止种薯过早发芽。
种薯认证
欧盟规定所有植物材料在欧盟内交易必须提供合格证,荷兰每批出售的种薯所有相关信息被列在NAK合格证上,合格证有规定的尺寸,不同颜色标明是基础种薯还是合格种薯。合格证上还列出种植者在NAK注册的代码、种薯规格、品种名称、繁育地点和符合欧盟检疫标准标志。
(本刊记者魏龙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