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认知智慧发展,而且对学生情感人格素质的形成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人格与品德的形成,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初级阶段,教师任何言行所传达的信息他们都会无选择性的吸收。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可忽视。但在调查中发现,学校中大量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往往以恐吓者、鞭笞者、审问官的身份出现,忽视学生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要求民主的心理感受。
一、课堂教学管理中师德失范问题严重
1.教师语言失范。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主要形式,所以,当教师面对学生讲话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适当得体,在对犯错误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更应注意语言语调的运用。首先应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为前提。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纠正学生错误时,往往对学生口不择言、随意辱骂。语言及语气中时常带有讽刺挖苦嘲笑之意。某次听课中教师提问,一个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用异常惊讶的语气说:”“哎呀,你终于举手了,我简直可以用‘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形容你,你这手举得都不是通过我的鼓励举起来的,简直是我严刑逼供逼出来的。”课堂中,能经常听见教师用否定学生人生性质的语言来批评学生,例如“猪头、猪脑、废物、垃圾”等。某次教师冲着班里学生大喊:“是人的都给我下去打扫卫生!”
2.教师行为失范。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时经常是随心所欲,甚至不顾忌自己的教师形象,更不在意自己的行为后果将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伤害。对屡犯错误的同学直接上手上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学生上课走神、回答问题错误、没写作业、迟到等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经常惯用的手段则是用手指使劲戳学生的头、用手使劲拍学生的头部、扇巴掌、用脚踹、用物体打击学生的身体、拉扯学生的衣服等等。学生犯错,教师很少用具有教导性意义的语言对其进行教育,往往是劈头盖脸的辱骂甚至拳脚并用。教师任意发火、发脾气的行为非常普遍,而且在何时何地都如此“教育”学生。
二、师德失范影响下的学生发展
教育的神圣性就在于教育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持续性。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会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结。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不仅只体现在知识的增长上,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是学生人格的塑成,尤其是那些经常受教师“特殊照顾”的差等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他们大部分都有着相同的命运即进入职业高中。他们大部分也都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职业学校的部分后进生的了解,发现以下不良心理现状及人格表征:
1.自卑。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现象,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什么干不好。这是由于教师经常非教育性的惩罚手段所致。
2.自尊心差。大部分教师批评此类学生的常用语是“不要脸、厚脸皮”。这些学生往往会重复犯错,无论教师、家长如何“教育”,他们仍然会我行我素。造成此类学生的原因是当这些学生在初犯错误或之后的重复犯错时,教师往往只使用单纯的批评或惩罚,而这种批评惩罚不是责怪就是尖酸刻薄的侮辱,甚至不惜拳脚相加或者变相体罚。在长时间的磨炼下,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还会留有多少呢?难怪教师们会埋怨如今的学生越来越“不怕老师”。而这些教师们为什么不反问一下自己,这些学生的“厚脸功”是如何练成的呢?
三、教师良好职业道德成就学生健康人格
教师职业道德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教师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儿童成长将具有潜移默化、持续性的影响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儿童的“向师性”及其教育学意义。年龄越小的学生,向师性就越强,因而受教师的传教行为的影响就越大。而我国小学教师一般带班时间为三到六年不等,学生从7岁起开始便受到教师的教育及影响。教师不仅用言传教育着孩子,更会以“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其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教师对教育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带着这种理解进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并呈现出特殊的教育实践面貌。比如,一个教师如果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以后能谋求好的职业与高额工资,那么这样的教师只会实施灌输性教学,只会注重学生的卷面分数。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看作是塑造学生“人生”的使者,那么教师就会把儿童积极生活态度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看的更重要。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应具备以下内容:
尊重。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实而有效的教育。部分教师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师对学生不尊敬、不理解,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学生在他个性成长的过程中,自我肯定及对自己判断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候他心理最需要的是鼓励与尊重,最讨厌的是干涉与责罚。如果学生个性强烈,那他遇到干涉与责罚就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形成师生不愉快的关系。随着这种敌对情绪的持续,该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会背道而驰,最终导致“坏学生”的产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体生命的自主选择、兴趣爱好、情感愿望、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借助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概括为:一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纠正其错误应照顾学生的面子,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允许学生保持自己的尊严。三是不公开在课堂里,或者私下在同事面前损害学生的名誉;四是对学生表示信任,乐意与学生交朋友,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五是允许学生保守自己的“小秘密”。期望。期望对生命成长而言是一种能量,是对生命信任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可以成为学生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动力。
教师之所以应该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的职能要求教师们不仅要关心儿童的现实人生,更要关心儿童的未来成长与发展;不仅要关心儿童的认知素质的发展,也要关心儿童的情感性素质的发育与成长。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有能力将教育的艺术性、科学性与伦理性融为一体,并以极大的热情将自己的知识、信念、人格、自由精神和创造时间奉献给学生,以期待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成长提供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是以自己整个的人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
一、课堂教学管理中师德失范问题严重
1.教师语言失范。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主要形式,所以,当教师面对学生讲话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适当得体,在对犯错误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更应注意语言语调的运用。首先应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为前提。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纠正学生错误时,往往对学生口不择言、随意辱骂。语言及语气中时常带有讽刺挖苦嘲笑之意。某次听课中教师提问,一个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用异常惊讶的语气说:”“哎呀,你终于举手了,我简直可以用‘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形容你,你这手举得都不是通过我的鼓励举起来的,简直是我严刑逼供逼出来的。”课堂中,能经常听见教师用否定学生人生性质的语言来批评学生,例如“猪头、猪脑、废物、垃圾”等。某次教师冲着班里学生大喊:“是人的都给我下去打扫卫生!”
2.教师行为失范。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时经常是随心所欲,甚至不顾忌自己的教师形象,更不在意自己的行为后果将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伤害。对屡犯错误的同学直接上手上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学生上课走神、回答问题错误、没写作业、迟到等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经常惯用的手段则是用手指使劲戳学生的头、用手使劲拍学生的头部、扇巴掌、用脚踹、用物体打击学生的身体、拉扯学生的衣服等等。学生犯错,教师很少用具有教导性意义的语言对其进行教育,往往是劈头盖脸的辱骂甚至拳脚并用。教师任意发火、发脾气的行为非常普遍,而且在何时何地都如此“教育”学生。
二、师德失范影响下的学生发展
教育的神圣性就在于教育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持续性。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会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结。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不仅只体现在知识的增长上,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是学生人格的塑成,尤其是那些经常受教师“特殊照顾”的差等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他们大部分都有着相同的命运即进入职业高中。他们大部分也都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职业学校的部分后进生的了解,发现以下不良心理现状及人格表征:
1.自卑。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现象,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什么干不好。这是由于教师经常非教育性的惩罚手段所致。
2.自尊心差。大部分教师批评此类学生的常用语是“不要脸、厚脸皮”。这些学生往往会重复犯错,无论教师、家长如何“教育”,他们仍然会我行我素。造成此类学生的原因是当这些学生在初犯错误或之后的重复犯错时,教师往往只使用单纯的批评或惩罚,而这种批评惩罚不是责怪就是尖酸刻薄的侮辱,甚至不惜拳脚相加或者变相体罚。在长时间的磨炼下,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还会留有多少呢?难怪教师们会埋怨如今的学生越来越“不怕老师”。而这些教师们为什么不反问一下自己,这些学生的“厚脸功”是如何练成的呢?
三、教师良好职业道德成就学生健康人格
教师职业道德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教师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儿童成长将具有潜移默化、持续性的影响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儿童的“向师性”及其教育学意义。年龄越小的学生,向师性就越强,因而受教师的传教行为的影响就越大。而我国小学教师一般带班时间为三到六年不等,学生从7岁起开始便受到教师的教育及影响。教师不仅用言传教育着孩子,更会以“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其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教师对教育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带着这种理解进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并呈现出特殊的教育实践面貌。比如,一个教师如果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以后能谋求好的职业与高额工资,那么这样的教师只会实施灌输性教学,只会注重学生的卷面分数。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看作是塑造学生“人生”的使者,那么教师就会把儿童积极生活态度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看的更重要。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应具备以下内容:
尊重。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实而有效的教育。部分教师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师对学生不尊敬、不理解,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学生在他个性成长的过程中,自我肯定及对自己判断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候他心理最需要的是鼓励与尊重,最讨厌的是干涉与责罚。如果学生个性强烈,那他遇到干涉与责罚就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形成师生不愉快的关系。随着这种敌对情绪的持续,该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会背道而驰,最终导致“坏学生”的产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体生命的自主选择、兴趣爱好、情感愿望、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借助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概括为:一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纠正其错误应照顾学生的面子,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允许学生保持自己的尊严。三是不公开在课堂里,或者私下在同事面前损害学生的名誉;四是对学生表示信任,乐意与学生交朋友,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五是允许学生保守自己的“小秘密”。期望。期望对生命成长而言是一种能量,是对生命信任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可以成为学生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动力。
教师之所以应该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的职能要求教师们不仅要关心儿童的现实人生,更要关心儿童的未来成长与发展;不仅要关心儿童的认知素质的发展,也要关心儿童的情感性素质的发育与成长。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有能力将教育的艺术性、科学性与伦理性融为一体,并以极大的热情将自己的知识、信念、人格、自由精神和创造时间奉献给学生,以期待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成长提供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是以自己整个的人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