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民的生活出路:捕鱼采珠,落海为盗,募为水军
蛋民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水上活动展开的。一般而言,蛋民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造船、制盐、捕鱼、采珠和运输等等,间或也有少量的妇女从事竹类编织活动。总体来说,蛋民很难进入到主流社会,属于边缘群体,基本以捕鱼采珠为生,亦有不甘久居人下者落海为盗,成为沿海的盗患,颇令官府头疼。另有一部分则是被招募为水军,用以剿灭盗患或者抗击外敌,算是进入主流社会的唯一通路。
捕鱼采珠,大海里的性命相搏
捕鱼,是蛋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7“新会县”条记载:蛋民“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活。”南宋诗人杨万里《蛋户》诗云:
天公吩咐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
点蟹当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
夜来春涨吞沙嘴,急遣儿童砍获芽。
蛋民将“捕鱼为活、点蟹当粮”,采集捕捞水域周围的食物等,视为上天的安排。捕鱼又有“讨小海”与“讨大海”之分,前者在内港捕鱼,如寻捕贝类、蟳、虾、淡水鳗、鲫、螺等,后者出海捕鱼,如捕取鲂鱼、鲨鱼、带鱼之类,且一定要年轻力壮的男子始能胜任。
古时蛋民出海主要依靠木船和钩、网、周缣等粗陋工具,若遇狂风巨浪,每遭不测,因此他们往往抱有消极的人生观,喜欢喝酒,不事积蓄。
然而比捕鱼更能获得收入,也更危险的生计是另外一种方式:采珠。
三国时期,吴政权的丹阳太守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合浦民善游,采珠儿年十余岁,便教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这是至今为止见到最早的,关于合浦珠民采珠的记录。这里所说的采珠儿,就是蛋民中采珠为生的群体。
由于古代沿海地区普遍都比较贫困,没有田地种植,他们只能通过采集珍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他们这种方式在古代叫“耕海采珠,以珠易米”。可以想象,在茫茫大海通过徒手的方式,找到一颗珍珠是何等艰难,很多珍珠往往都是在一些地势非常险要的地方,这些采珠人的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很多采珠人也因此丧命。
宋代曾任钦州教授的周去非在《岭外代割》中记述了采珠的危险:“旧时蛋人采珠之法,每以长绳系腰,携竹篮入水,拾蚌置篮内则振绳,令舟人汲上之,不幸遇恶鱼,一线之血浮水上,则已葬鱼腹矣。亦有望恶鱼而急浮,至伤股断臂者。”
采珠人的死亡率之高,可谓触目惊心。明朝廉州知府在《采珠行》说: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嘉靖八年,两广巡抚林富上书说:“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余人,而得珠仅八十两。天下谓以人易珠,今日恐以人易珠亦不可得。”明弘治12年,明孝宗组织了8000艘船,强征了8000采珠人进行大规模的采珠活动,这一次大行动,就有将近680名采珠人死亡。就是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海底作业中,采珠人与大海相搏,换来了璀璨夺目的珍珠,也付出了无数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落海为盗,不甘久居人下的铤而走险
由于饱受严重盘剥和社会歧视,蛋民一直过着极为艰辛的生活,且几乎没有任何上岸居住,进入正常社会体系的通道。因此蛋民里有很多不甘久居人下之辈,他们的“晋身之道”大多是去做海盗,铤而走险,掠海行劫。清朝嘉庆年间的番禺蛋家仔郭婆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酷爱读书,日常起居的海盗船里摆满了书籍,船舱上则挂了副对联:“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郭婆带建立了战船数百艘,部众万余人的海上大帮,以黑色为记,号曰黑旗帮,官兵剿捕多年,皆损兵折将,无功而返,眼睁睁看着郭婆带在海上做大,却又无可奈何。
清朝著名的海盗王张保仔,也是蛋民出身。张保仔盗帮经常活动于清政府势力偏远的南洋海域,所到之处经常杀掠沿海村落,抢劫来往商船货物,勒索通行费,购买大量火器船备,扩张势力。全盛时期有部属7万多人,大小船1000多艘。大船装有大炮,备有不少短刀、长矛等,小船装有旋转炮,横行于南海海域。张保仔的劫掠对象以过往的官船、洋船为主,清政府多次派兵剿灭,均遭失败。嘉庆十五年,张保仔投诚官府,成为清朝水师官员,积极参与剿匪,屡立战功,获得了副将之职。
对于海盗,各地方蛋家史书多有记载恶评:“蛋家本鲸鲵之族,其性嗜杀”、“无巢穴者之盗多,则蛋家其一類”、“其性凶善盗,多为水乡祸患”、“粤故多盗,而海洋聚劫,多起蛋家”。事实上,蛋民海盗,一般是亦商亦盗,帮人押标,运送货物,为商;见有富家商船或官家商船,有大利可图即抢,而为盗。所以,海盗往往又称为海商集团,单纯的海盗多是小股不成气候的。当然,海盗所抢,绝大多数是富家官家,而绝少贫苦的渔民,因其无利可图。
募为水军,官府认证的“进身之阶”
由于蛋民常年舟行海上,长于水性,且在航海、水战等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往往成为朝廷水师的招募对象。北宋年间,朝廷就曾征集蛋民以增置“广东水军”;元代吸纳蛋民的“白沙水军”巡海范围远达西沙;郑和下西洋中也有不少蛋民。
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为了除去海上的盗匪隐患,官府开始怀柔招安,收编蛋民。用其擅水不惧风浪的长处,招做水军为朝廷所用,借以压制海盗加强海防。此外,戚继光、郑成功的部队有不少是蛋民;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亦曾招募了大量“渔民蛋户”组成水勇,乘快艇出击沿海的英国侵略军。“蛋家军”在海上的战斗能量,正如清广州左卫指挥使花茂向皇帝所奏的那样:“上无养兵之劳,而水师自足。一旦有事,旦暮可集矣。”
蛋民被收编为军,其身份就转化为军户,逐渐与原来蛋户的身份脱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些人用不同的方法再转成民户。其中一些人参加科举猎取功名,踏入仕途,也有宣称自己是士宦后代的人,建立起显赫的宗族。
编辑/徐展
蛋民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水上活动展开的。一般而言,蛋民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造船、制盐、捕鱼、采珠和运输等等,间或也有少量的妇女从事竹类编织活动。总体来说,蛋民很难进入到主流社会,属于边缘群体,基本以捕鱼采珠为生,亦有不甘久居人下者落海为盗,成为沿海的盗患,颇令官府头疼。另有一部分则是被招募为水军,用以剿灭盗患或者抗击外敌,算是进入主流社会的唯一通路。
捕鱼采珠,大海里的性命相搏
捕鱼,是蛋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7“新会县”条记载:蛋民“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活。”南宋诗人杨万里《蛋户》诗云:
天公吩咐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
点蟹当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
夜来春涨吞沙嘴,急遣儿童砍获芽。
蛋民将“捕鱼为活、点蟹当粮”,采集捕捞水域周围的食物等,视为上天的安排。捕鱼又有“讨小海”与“讨大海”之分,前者在内港捕鱼,如寻捕贝类、蟳、虾、淡水鳗、鲫、螺等,后者出海捕鱼,如捕取鲂鱼、鲨鱼、带鱼之类,且一定要年轻力壮的男子始能胜任。
古时蛋民出海主要依靠木船和钩、网、周缣等粗陋工具,若遇狂风巨浪,每遭不测,因此他们往往抱有消极的人生观,喜欢喝酒,不事积蓄。
然而比捕鱼更能获得收入,也更危险的生计是另外一种方式:采珠。
三国时期,吴政权的丹阳太守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合浦民善游,采珠儿年十余岁,便教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这是至今为止见到最早的,关于合浦珠民采珠的记录。这里所说的采珠儿,就是蛋民中采珠为生的群体。
由于古代沿海地区普遍都比较贫困,没有田地种植,他们只能通过采集珍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他们这种方式在古代叫“耕海采珠,以珠易米”。可以想象,在茫茫大海通过徒手的方式,找到一颗珍珠是何等艰难,很多珍珠往往都是在一些地势非常险要的地方,这些采珠人的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很多采珠人也因此丧命。
宋代曾任钦州教授的周去非在《岭外代割》中记述了采珠的危险:“旧时蛋人采珠之法,每以长绳系腰,携竹篮入水,拾蚌置篮内则振绳,令舟人汲上之,不幸遇恶鱼,一线之血浮水上,则已葬鱼腹矣。亦有望恶鱼而急浮,至伤股断臂者。”
采珠人的死亡率之高,可谓触目惊心。明朝廉州知府在《采珠行》说: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嘉靖八年,两广巡抚林富上书说:“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余人,而得珠仅八十两。天下谓以人易珠,今日恐以人易珠亦不可得。”明弘治12年,明孝宗组织了8000艘船,强征了8000采珠人进行大规模的采珠活动,这一次大行动,就有将近680名采珠人死亡。就是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海底作业中,采珠人与大海相搏,换来了璀璨夺目的珍珠,也付出了无数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落海为盗,不甘久居人下的铤而走险
由于饱受严重盘剥和社会歧视,蛋民一直过着极为艰辛的生活,且几乎没有任何上岸居住,进入正常社会体系的通道。因此蛋民里有很多不甘久居人下之辈,他们的“晋身之道”大多是去做海盗,铤而走险,掠海行劫。清朝嘉庆年间的番禺蛋家仔郭婆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酷爱读书,日常起居的海盗船里摆满了书籍,船舱上则挂了副对联:“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郭婆带建立了战船数百艘,部众万余人的海上大帮,以黑色为记,号曰黑旗帮,官兵剿捕多年,皆损兵折将,无功而返,眼睁睁看着郭婆带在海上做大,却又无可奈何。
清朝著名的海盗王张保仔,也是蛋民出身。张保仔盗帮经常活动于清政府势力偏远的南洋海域,所到之处经常杀掠沿海村落,抢劫来往商船货物,勒索通行费,购买大量火器船备,扩张势力。全盛时期有部属7万多人,大小船1000多艘。大船装有大炮,备有不少短刀、长矛等,小船装有旋转炮,横行于南海海域。张保仔的劫掠对象以过往的官船、洋船为主,清政府多次派兵剿灭,均遭失败。嘉庆十五年,张保仔投诚官府,成为清朝水师官员,积极参与剿匪,屡立战功,获得了副将之职。
对于海盗,各地方蛋家史书多有记载恶评:“蛋家本鲸鲵之族,其性嗜杀”、“无巢穴者之盗多,则蛋家其一類”、“其性凶善盗,多为水乡祸患”、“粤故多盗,而海洋聚劫,多起蛋家”。事实上,蛋民海盗,一般是亦商亦盗,帮人押标,运送货物,为商;见有富家商船或官家商船,有大利可图即抢,而为盗。所以,海盗往往又称为海商集团,单纯的海盗多是小股不成气候的。当然,海盗所抢,绝大多数是富家官家,而绝少贫苦的渔民,因其无利可图。
募为水军,官府认证的“进身之阶”
由于蛋民常年舟行海上,长于水性,且在航海、水战等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往往成为朝廷水师的招募对象。北宋年间,朝廷就曾征集蛋民以增置“广东水军”;元代吸纳蛋民的“白沙水军”巡海范围远达西沙;郑和下西洋中也有不少蛋民。
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为了除去海上的盗匪隐患,官府开始怀柔招安,收编蛋民。用其擅水不惧风浪的长处,招做水军为朝廷所用,借以压制海盗加强海防。此外,戚继光、郑成功的部队有不少是蛋民;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亦曾招募了大量“渔民蛋户”组成水勇,乘快艇出击沿海的英国侵略军。“蛋家军”在海上的战斗能量,正如清广州左卫指挥使花茂向皇帝所奏的那样:“上无养兵之劳,而水师自足。一旦有事,旦暮可集矣。”
蛋民被收编为军,其身份就转化为军户,逐渐与原来蛋户的身份脱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些人用不同的方法再转成民户。其中一些人参加科举猎取功名,踏入仕途,也有宣称自己是士宦后代的人,建立起显赫的宗族。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