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7世纪初,歌剧的创立“孕育了”美声唱法,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和发展,美声唱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训练体系;流行唱法形成于19世纪的欧美地区,由于出现较晚,到今天依旧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均设有美声唱法课程,却只有少数专业音乐院校专门设有流行唱法课,对于想要学习流行唱法的音乐爱好者,却常常被一些所谓“美通”、“民通”的老师用美声或民族的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
关键词:美声唱法;流行唱法;训练方法;特点;风格
1.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概述
1.1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欧洲最早的资产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闻名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束缚,建立新文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宗教时期的复调音乐就显得格格不入,“圣咏”①的复调合唱音乐愈显得单调,音乐的发展站在了进步和发展的风头浪尖。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产生了一种新的抒情音乐剧,这就是早期的歌剧[1],这种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结合了戏剧和音乐的特点,力求在剧中突出人物的形象、性格,要求歌唱者对演唱方法进行革新,这就为美声唱法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条件,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美声唱法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发声体系,衍生出了美声学派。
1.2流行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流行唱法,也称通俗唱法,最早的流行唱法起源于19世纪的美洲、拉丁美洲、欧洲地区的黑人音乐。流行唱法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流行音乐,大大推动了世界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流行音乐发展的“基石”,其在世界流行乐坛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3],具有流行音乐标志的爵士乐(Jazz)、摇滚乐(Rock)、节奏布鲁斯(R&B)都是在美国产生的[4]。到了21世纪的今天,流行音乐的类型更是繁多,流行唱法更是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全面的发展,可谓人才辈出、佳作纷呈。
2.两种唱法在训练方法中具有相对统一性的方面
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是普及性最广的两大唱法,都是通过人声来表现情感的音乐表达方式。正因为两种唱法都是通过人体的发声器官相互协作来发出声音,也就是说都是以人体作为“乐器”,所以两者在训练方法中具有相对统一性。
2.1气息训练的统一性
气息无论对于美声唱法还是流行唱法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训练,但相比之下,美声唱法比流行唱法对气息的要求更加严格和规范。
美声唱法有系统的呼吸训练方法,對气息的要求十分规范。美声唱法讲求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吸气要吸到小腹,演唱时要“让气息托着声音”、“声音坐在气上”,这些描述都是为了找到气息的支点。美声唱法强调,只有正确用气,声音才能纯正、圆润,才能有良好的歌唱位置和状态,才能得到充足的共鸣;
流行唱法在气息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大多采用胸式呼吸,比起美声唱法的吸气量,流行唱法的气息相对较浅、较少。这也与流行唱法所要求的音色效果有关,流行唱法要求声音自然,就如平常说话一般,大多数时候所需要的气息量并不大。但在高音区的演唱,气息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所以流行唱法的气息训练也非常有必要。
2.2共鸣训练中的统一性
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流行唱法,都需要借助共鸣腔来达到美化声音、统一声区和扩展音域的目的,但正如两种唱法在气息上要求的差异性,美声唱法较之流行唱法,更加强调共鸣腔的全面运用。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为了塑造优美圆润、充实统一、穿透力强的声音,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充分运用共鸣腔,我们在歌唱时所能利用的三大共鸣腔是共鸣、口腔和头腔,而掌握面罩共鸣是统一三大共鸣腔的必要条件。
相比于美声唱法,流行唱法在共鸣上更加强调口腔共鸣,这与流行唱法所要求的音色特点与咬字要求是分不开的,在共鸣的训练上,流行唱法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但由于流行歌曲的风格多样,流行唱法的共鸣应当在大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演唱中来得到训练。
3.两种唱法在训练方法中具有相对对立性的方面
3.1打开喉咙中的对立性
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都要求打开喉咙,但两者在喉咙打开的程度上的要求却大不相同。美声唱法要求演唱时始终保持喉咙的打开,并且是保持最大化的打开;流行唱法则要求自然地打开。
在美声唱法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但对于很多声乐初学者,常常误认为打开喉咙就是张大嘴巴,其实打开喉咙指的是打开“内口”,而打开“外口”是为了让初学者找到打开“内口”的感觉。正确的喉咙打开方式,正如我们经常说到的“打哈欠”的状态,初学者可以用这个动作来达到放松喉头的训练效果,
流行唱法并不需要像美声唱法那样强调喉咙的打开,由于流行唱法发声位置靠前,主要用嘴唇和舌头来完成咬字,并要求每一个字的清晰度,如果流行唱法像美声唱法中如此夸张地打开喉咙,那么对咬字会产生很大的阻碍,并且失去了流行唱法所强调的自然、亲切感。
3.2发声位置和咬字训练中的对立性
在发声位置和咬字方面,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美声唱法强调每一个字都应该圆润通畅,以字行腔。咬字时应当保持“贴着咽壁歌唱”、“打着哈欠唱歌”,中声区多用“开贴”唱法,高音区适当“关闭”。在美声唱法中还特别强调连奏(Legato),要求字与字之间尽量没有缝隙,保持连贯性。
流行唱法对咬字的要求相对较低,讲求吐字清晰,更加偏向于口语,咬字较为靠前,要求以字传情,以情带声。简单来说,这种发声位置和咬字是“点小”的。保持喉部的适当放松后,应使发声点越小越好,产生的音色就会稳定、富有穿透力却又不失亲切、自然的感觉。在流行唱法的训练中,常用“气泡音”训练发声位置。
结语
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是人类在音乐历史长河中挖掘出的两大瑰宝,在声乐的发展中都有各自重要的地位。我们决不能将这两种形成时间相隔200多年、表现形式和要求截然不同的唱法混为一谈,而应当严格按照各自的训练体系来分门别类。理清两种唱法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才能在声乐的教学和学习中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注释:
①“圣咏”是指“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教会单声圣歌的主要传统,是一种单声部、无伴奏的罗马天主教宗教音乐
参考文献:
[1]杨俊平.西方歌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0(19):110.
[2]雷晶.“中国唱法”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1.
[3]曹海旦.流行歌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1.
[4]王英君.美国黑人音乐对流行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4):48—49.
[5]彭芳.流行歌曲唱法中区别于传统的声乐唱法发声特点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22):232.
关键词:美声唱法;流行唱法;训练方法;特点;风格
1.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概述
1.1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欧洲最早的资产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闻名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束缚,建立新文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宗教时期的复调音乐就显得格格不入,“圣咏”①的复调合唱音乐愈显得单调,音乐的发展站在了进步和发展的风头浪尖。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产生了一种新的抒情音乐剧,这就是早期的歌剧[1],这种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结合了戏剧和音乐的特点,力求在剧中突出人物的形象、性格,要求歌唱者对演唱方法进行革新,这就为美声唱法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条件,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美声唱法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发声体系,衍生出了美声学派。
1.2流行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流行唱法,也称通俗唱法,最早的流行唱法起源于19世纪的美洲、拉丁美洲、欧洲地区的黑人音乐。流行唱法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流行音乐,大大推动了世界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流行音乐发展的“基石”,其在世界流行乐坛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3],具有流行音乐标志的爵士乐(Jazz)、摇滚乐(Rock)、节奏布鲁斯(R&B)都是在美国产生的[4]。到了21世纪的今天,流行音乐的类型更是繁多,流行唱法更是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全面的发展,可谓人才辈出、佳作纷呈。
2.两种唱法在训练方法中具有相对统一性的方面
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是普及性最广的两大唱法,都是通过人声来表现情感的音乐表达方式。正因为两种唱法都是通过人体的发声器官相互协作来发出声音,也就是说都是以人体作为“乐器”,所以两者在训练方法中具有相对统一性。
2.1气息训练的统一性
气息无论对于美声唱法还是流行唱法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训练,但相比之下,美声唱法比流行唱法对气息的要求更加严格和规范。
美声唱法有系统的呼吸训练方法,對气息的要求十分规范。美声唱法讲求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吸气要吸到小腹,演唱时要“让气息托着声音”、“声音坐在气上”,这些描述都是为了找到气息的支点。美声唱法强调,只有正确用气,声音才能纯正、圆润,才能有良好的歌唱位置和状态,才能得到充足的共鸣;
流行唱法在气息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大多采用胸式呼吸,比起美声唱法的吸气量,流行唱法的气息相对较浅、较少。这也与流行唱法所要求的音色效果有关,流行唱法要求声音自然,就如平常说话一般,大多数时候所需要的气息量并不大。但在高音区的演唱,气息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所以流行唱法的气息训练也非常有必要。
2.2共鸣训练中的统一性
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流行唱法,都需要借助共鸣腔来达到美化声音、统一声区和扩展音域的目的,但正如两种唱法在气息上要求的差异性,美声唱法较之流行唱法,更加强调共鸣腔的全面运用。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为了塑造优美圆润、充实统一、穿透力强的声音,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充分运用共鸣腔,我们在歌唱时所能利用的三大共鸣腔是共鸣、口腔和头腔,而掌握面罩共鸣是统一三大共鸣腔的必要条件。
相比于美声唱法,流行唱法在共鸣上更加强调口腔共鸣,这与流行唱法所要求的音色特点与咬字要求是分不开的,在共鸣的训练上,流行唱法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但由于流行歌曲的风格多样,流行唱法的共鸣应当在大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演唱中来得到训练。
3.两种唱法在训练方法中具有相对对立性的方面
3.1打开喉咙中的对立性
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都要求打开喉咙,但两者在喉咙打开的程度上的要求却大不相同。美声唱法要求演唱时始终保持喉咙的打开,并且是保持最大化的打开;流行唱法则要求自然地打开。
在美声唱法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但对于很多声乐初学者,常常误认为打开喉咙就是张大嘴巴,其实打开喉咙指的是打开“内口”,而打开“外口”是为了让初学者找到打开“内口”的感觉。正确的喉咙打开方式,正如我们经常说到的“打哈欠”的状态,初学者可以用这个动作来达到放松喉头的训练效果,
流行唱法并不需要像美声唱法那样强调喉咙的打开,由于流行唱法发声位置靠前,主要用嘴唇和舌头来完成咬字,并要求每一个字的清晰度,如果流行唱法像美声唱法中如此夸张地打开喉咙,那么对咬字会产生很大的阻碍,并且失去了流行唱法所强调的自然、亲切感。
3.2发声位置和咬字训练中的对立性
在发声位置和咬字方面,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美声唱法强调每一个字都应该圆润通畅,以字行腔。咬字时应当保持“贴着咽壁歌唱”、“打着哈欠唱歌”,中声区多用“开贴”唱法,高音区适当“关闭”。在美声唱法中还特别强调连奏(Legato),要求字与字之间尽量没有缝隙,保持连贯性。
流行唱法对咬字的要求相对较低,讲求吐字清晰,更加偏向于口语,咬字较为靠前,要求以字传情,以情带声。简单来说,这种发声位置和咬字是“点小”的。保持喉部的适当放松后,应使发声点越小越好,产生的音色就会稳定、富有穿透力却又不失亲切、自然的感觉。在流行唱法的训练中,常用“气泡音”训练发声位置。
结语
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是人类在音乐历史长河中挖掘出的两大瑰宝,在声乐的发展中都有各自重要的地位。我们决不能将这两种形成时间相隔200多年、表现形式和要求截然不同的唱法混为一谈,而应当严格按照各自的训练体系来分门别类。理清两种唱法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才能在声乐的教学和学习中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注释:
①“圣咏”是指“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教会单声圣歌的主要传统,是一种单声部、无伴奏的罗马天主教宗教音乐
参考文献:
[1]杨俊平.西方歌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0(19):110.
[2]雷晶.“中国唱法”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1.
[3]曹海旦.流行歌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1.
[4]王英君.美国黑人音乐对流行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4):48—49.
[5]彭芳.流行歌曲唱法中区别于传统的声乐唱法发声特点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2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