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研究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转型使农民步入了再社会化的进程,然而,目前农民在再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而导致的行为失范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并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关注到农民在转型期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才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农民 新农村建设 转型期 社会心理学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后又有连续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大批惠农政策的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国农村第三次改革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而且意味着我国九亿农民步入了社会转型期的再社会化进程。农民的再社会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对新型农民的要求,整合新、旧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二是农民主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并主观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过程。
  近年来,“三农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较多停留在政策话语的层面,对于中国农民在社会转型期的再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社会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此探讨农民在转型期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希望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开展。
  
  农民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据相关调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有三怕:一怕穷折腾,二怕硬强迫,三怕搞形式。他们担心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不会从实际出发,尊不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不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在深入了解农民需要的过程中,应关注到三个方面:第一,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在尊重农民客观需要的同时,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第二,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新农村建设应根据需要的差异,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针对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试点村与非试点村、社会角色的农民制订不同的重点和阶段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第三,分析农民的优势需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调查研究农民的真实需要,从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入手进行新农村建设,才能提高新农村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农民,才能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各项政策也才能对农民具有持续的激励作用。
  
  农民的受挫心理和行为失范
  
  “挫折攻击”的理论认为,人在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欲求满足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而挫折有时会使人情绪激昂,进而做出攻击行为。具体说来,从经济情况看,穷困者的挫折要比富裕者的大;从年龄看,青少年要比成年人的挫折大。此外,家庭地位低下者、身体有缺陷者、受种族歧视者等的挫折较大,所以攻击行为也相对较多。同时,美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的标签论认为,行为失范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因而控制失范的关键是改造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①。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影响下,农民在转型期受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排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农民面临的各种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产生心理危机的几率日益增多。如果受挫农民不能客观、合理地分析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就有可能铤而走险,做出一些极端的应对方式,如常见的自杀和犯罪。农民在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受挫心理导致的行为失范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成为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农民的社会认知与态度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一般情况下,很多行为都是内隐态度引起的,即:内隐态度决定着行为的发生②。社会认知和态度都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社会认知的价值影响着社会态度的形成,而态度中的内隐成分又决定着行为的发生。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了解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他们有些怎样的认识和态度,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首先,要了解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其次,关注农民的价值理念及演变,从而把握农民态度的方向;再次,关注农民的态度形成与转变;最后,关注农民的社会认知归因模式及存在的社会认知偏差。可见,转型期农民的社会认知和态度的把握是新农村建设中应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心理问题,把握其在改革进程中的特殊性和阶段性,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将对政策的实施,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的人际关系与伦理变迁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生态伦理观念在本质上提出了以生态(包括资源和环境)为中介的人际伦理规范,其主要是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人们对环境利益的享有应保持公平,也就是说当人们在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的时候,不能剥夺同时代其他人满足自身需要的权利。而代际公平是指人类在世代更替过程中对环境利益的享有应保持公平,也就是说当代人在满足自己利益需要的时候,不能剥夺后代人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③。
  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乡风文明”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和谐的内容。然而,当前乡风文明涉及到的人际关系的和谐问题,例如:邻里关系、代际关系、婆媳关系、干群关系等,却成为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道屏障。有研究表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层面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情感化减弱,功利化增强;从众化减弱,个性化增强等趋势,并由此引发了大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安问题④。同时,乡村生活的人际伦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矛盾与冲突,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伦理危机,并呈普遍化、本能化的险峻态势。在取消农业税以后,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治理性危机趋于消解,乡村社会中的各种文化性问题逐步浮出水面,中国农村开始出现了如在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生活上的伦理性危机,这种伦理性危机表现为伦理标准的缺失,很多事情开始说不清楚,并且不同人群对生活的体验和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甚至是断裂。农民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灵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要求。因此,关注农民人际心理问题,研究农民人际关系和伦理的变迁给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内在原因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农民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有了集群的力量,才能把分力变成合力,变弱为强,这也需要农民的思想观念从“独”向“群”转变。只有农民的群体意识增强了,在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农民就不再是一个单薄个体,就可以靠合作的力量、集群的力量,走出“小农意识”的桎梏,适应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然而,现阶段农民的集体观念存在着弱化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村级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文化组织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导致农民中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业者、农业劳动者和打工族等多种阶层,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接触的社会层次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其思想认识、生活方式、政治态度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难于结成统一的思想和群体组织。因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农民在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加强农民群体的凝聚力。
  
  结语
  
  当前社会转型造成的农民再社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必然会引起农民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由于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农民的心理适应依照转型的性质和特点反映出不同的应对方式。然而,在新农村建设时期,过多地关注社会层面上的制度、结构、组织等诸要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却忽略和淡化了农民心理层面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势必会造成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节奏与农民主体的心理与行为方式之间的不合拍,影响社会变迁的进程及效能。通过以上对农民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分析可知,新农村建设中深藏着种种社会心理学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并解决,它们势必会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各种矛盾和摩擦累积效应的发生机制。因此,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中的“政策、投入、科技、改革”八字方针,就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心理层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消解农民在转型期社会心理的消极性和负向性,使农民的心理结构优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作者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黄红东:“转型期中国农民心理文化习惯探析”,《桂海论丛》,2008年第1期,第79~82页。
  ②俞彦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期,第285~286页。
  ③王琪瑛:“自治与变迁:农民政治心理嬗变的历史图像与反思”,《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08~112页。
  ④李祖平:“新农村建设中弱势群体政治心理的引导与调适”,《长白学刊》,2007年第5期,第41~44页。
其他文献
【摘要】民族地区企业危机沟通管理首先要重视并了解沟通和危机管理,在具体危机沟通中,需要识别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区分不同的沟通对象,在具体沟通策略中,除了通常的沟通技巧外,还要特别重视跨文化沟通。  【关键词】民族地区企业危机沟通管理    近年来,民族地区企业危机爆发频繁,很多给企业带来了很大打击(如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伊利、蒙牛),有些还成为了地方群体事件的导火索(如孟连事件),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下,“中西方农民市民化之路”根本不同.“西方农民市民化”生成完全丧失自己的对象性的市民,产生仅作为“活劳动能力”存在的工人;而“中国农民市民化之
【摘要】文章在对中国当前民间金融中高利贷的现状、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金融改革型的治理对策。认为高利贷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在于严厉打压,而在于认识到金融市场的扭曲,疏导民间金融改革的措施,包括民间借贷的合法化、民间借贷利率的信息公开化、信征系统建设、经济主体信用级别化和准金融机构的多样化、规范化发展等。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 生产者责任延伸 法律制度  引言  随
【摘要】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和现实需要。加强和改善高校党委的领导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高校党委要紧紧围绕法律、规章规定的职责,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以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依法治校为载体,引领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高校 党委领导 切入点 着力点    2010年9月,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教育事
【摘要】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活的三个主要方面,即理论学习生活、校园文化生活、网络休闲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于大学生点滴的现实生活中,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的转化,将之内化于学生的“心”,外化于学生的“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社会服务实践体系 红色网站 实效性       
【摘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联系、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一致性等层面深入剖析发展民营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并提出关于现阶段发展民营经济的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民营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道路  历经六十多年,中国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
【摘要】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时,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的民主思想。精辟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保障是民主的法制化,旗帜鲜明地宣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资本主义民主成果既要借鉴更要超越。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列宁邓小平继承创新  邓小平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的民主思想,既丰富了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还不够完善,制约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仍然大量存在。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只要社区矫正机关积极努力,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管,有计划、分层次地解决问题,社区矫正工作就一定能够摆脱困境,逐步实现社区矫正的法治化。  【关键词】社区矫正 法制化 困境 途径  社区矫正工作是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刑罚理念,它与监狱行刑
【摘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还存在着现行立法中有关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操作性等多方面的不足。应该从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专项法律法规,增强其操作性等措施入手,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 生产者责任延伸 法律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当今许多工业化
政治权利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文章将其规限于宪法学的领域,对其内涵予以考量.我国政治权利的实现有其特有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法制基础和文化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