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保险营销人员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近90%,但也有不少中专生,甚至一些没读过书的。”中国人寿南京分公司一名保险代理人对本刊记者说。
相比未能在大学里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有着系统专业知识的保险专业大学生对于行业需求已然炙手可热。
需求缺口不小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许飞琼介绍,目前保险行业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整个行业的营销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因此,保险代理人准入门槛的提高,将会对保险从业人员结构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一寿险公司高管称,其所在公司大专以上的保险销售人员比例占到60%-70%左右,在同行业比例中属于较高水平,对具有专业知识的“科班生”的需求也比较大。而纵观国内高校的保险教育,师资不足和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称为了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委托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4所大学举办保险专业。近30年来,各高校自主发展保险专业。
根据2011年一项数据统计,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大学生有3000—4000人。然而,我国保险业每年大约需要3万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
据统计,早在2003年,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而中国在2010年还不足300人。我国国内保险从业人口总量偏小。
有数据表明,目前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各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对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我国国内保险业人才储备的供需比例约为1∶4,就北京市场而言,保险人才缺口就有十多万。2010年《福布斯》亚洲企
业人才调查显示,保险承保(核保)人员和保险理赔人员排在十大急需人才类的第6位和第8位。
本刊记者统计,目前我国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100所。从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大学中,开设保险专业的学校呈逐年增多的态势,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苏、山东等省份均有6所
以上的高校开设保险专业。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西部省份多。
专业细化成趋势
据本刊记者调查,目前全国高校中,重点大学保险专业学生普遍比普通高校人数少。以武汉大学和河北金融学院为例,这2所大学的每一届的学生人数平均为10人和100人。多数重点高校走研究型人才路
线,而地方性院校正探索动手能力型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潘国臣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武汉大学保险系共有9名专职教师,在专业方面分为精算等专业。在本科生毕业去向方面,潘老师还认真地做过统计。“在过去的5年里,
超过1/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进入保险行业的毕业生也超过1/3;另外不到1/3的毕业生在银行或其他企业找到了工作。”
与重点大学研究型对比,地方性的高校更多地在探索操作性人才的培养。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李树利对本刊记者介绍,该学院的保险专业学生人数比重点院校多,但是一直控制在一个数值范围,“我们
并不提倡扩招。”
“以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为例,2007年以前保险专业是专科层次,2007年以后出现专科、专接本、本科三个层次,专科人数从以前的200多人缩减为如今的100多人,而本科人数也维持在100人左右这个
数值。”李树利说道。
对于师资力量,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高鹏介绍,他们目前邀请更多的有工科背景老师以及曾在保险一线工作的人才到学校做专职教师。“我们买了与保险公司一模一样的软件,进行试训。不仅学生
要参加,教师也要参与。”
“纸上谈兵”是软肋
潘国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出了目前国内保险行业和高校在保险专业教育上普遍面临的部分问题。“国内保险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保险业务除了保险营销之外,还包括市场开发、产品设计、
保险精算、展业、承保、客户服务、理赔等有关保险业务。”潘国臣说,这些工作岗位,都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和一定实务经验的毕业生。而国内缺乏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保险专业教师,虽然学生在
校能较为全面地学习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公司财务、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保险法、保险经营与管理、保险精算、保险会计与财务等),但大多数
学生很难接触到保险实务,特别是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有差距,保险公司认为学生不太好用。潘国臣还提到,大陆的保险行业形象较差,员工待遇不及银行、证券类金融行业。加上很多人不了解保险行业,甚至以为是保险是骗人的东西。这些共同导致学生本身不愿意选择保险专业,许多家长更是谈“保险”色变。
“保险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研究水平较浅。保险从业者的学历在金融业中比较低,专业人才少。”潘国臣说,随着保险业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保险专业,目前国内具有保
险专业的高校已达百余所,但保险专业依然比较冷门。目前高校师资普遍缺乏,一些保险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水平有限。而部分优秀的高学历毕业生则选择离校入行,教育资源更显不足。
相比未能在大学里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有着系统专业知识的保险专业大学生对于行业需求已然炙手可热。
需求缺口不小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许飞琼介绍,目前保险行业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整个行业的营销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因此,保险代理人准入门槛的提高,将会对保险从业人员结构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一寿险公司高管称,其所在公司大专以上的保险销售人员比例占到60%-70%左右,在同行业比例中属于较高水平,对具有专业知识的“科班生”的需求也比较大。而纵观国内高校的保险教育,师资不足和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称为了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委托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4所大学举办保险专业。近30年来,各高校自主发展保险专业。
根据2011年一项数据统计,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大学生有3000—4000人。然而,我国保险业每年大约需要3万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
据统计,早在2003年,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而中国在2010年还不足300人。我国国内保险从业人口总量偏小。
有数据表明,目前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各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对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我国国内保险业人才储备的供需比例约为1∶4,就北京市场而言,保险人才缺口就有十多万。2010年《福布斯》亚洲企
业人才调查显示,保险承保(核保)人员和保险理赔人员排在十大急需人才类的第6位和第8位。
本刊记者统计,目前我国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100所。从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大学中,开设保险专业的学校呈逐年增多的态势,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苏、山东等省份均有6所
以上的高校开设保险专业。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西部省份多。
专业细化成趋势
据本刊记者调查,目前全国高校中,重点大学保险专业学生普遍比普通高校人数少。以武汉大学和河北金融学院为例,这2所大学的每一届的学生人数平均为10人和100人。多数重点高校走研究型人才路
线,而地方性院校正探索动手能力型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潘国臣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武汉大学保险系共有9名专职教师,在专业方面分为精算等专业。在本科生毕业去向方面,潘老师还认真地做过统计。“在过去的5年里,
超过1/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进入保险行业的毕业生也超过1/3;另外不到1/3的毕业生在银行或其他企业找到了工作。”
与重点大学研究型对比,地方性的高校更多地在探索操作性人才的培养。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李树利对本刊记者介绍,该学院的保险专业学生人数比重点院校多,但是一直控制在一个数值范围,“我们
并不提倡扩招。”
“以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为例,2007年以前保险专业是专科层次,2007年以后出现专科、专接本、本科三个层次,专科人数从以前的200多人缩减为如今的100多人,而本科人数也维持在100人左右这个
数值。”李树利说道。
对于师资力量,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高鹏介绍,他们目前邀请更多的有工科背景老师以及曾在保险一线工作的人才到学校做专职教师。“我们买了与保险公司一模一样的软件,进行试训。不仅学生
要参加,教师也要参与。”
“纸上谈兵”是软肋
潘国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出了目前国内保险行业和高校在保险专业教育上普遍面临的部分问题。“国内保险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保险业务除了保险营销之外,还包括市场开发、产品设计、
保险精算、展业、承保、客户服务、理赔等有关保险业务。”潘国臣说,这些工作岗位,都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和一定实务经验的毕业生。而国内缺乏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保险专业教师,虽然学生在
校能较为全面地学习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公司财务、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保险法、保险经营与管理、保险精算、保险会计与财务等),但大多数
学生很难接触到保险实务,特别是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有差距,保险公司认为学生不太好用。潘国臣还提到,大陆的保险行业形象较差,员工待遇不及银行、证券类金融行业。加上很多人不了解保险行业,甚至以为是保险是骗人的东西。这些共同导致学生本身不愿意选择保险专业,许多家长更是谈“保险”色变。
“保险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研究水平较浅。保险从业者的学历在金融业中比较低,专业人才少。”潘国臣说,随着保险业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保险专业,目前国内具有保
险专业的高校已达百余所,但保险专业依然比较冷门。目前高校师资普遍缺乏,一些保险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水平有限。而部分优秀的高学历毕业生则选择离校入行,教育资源更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