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简述了小麦赤霉病2016年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的发生概况及特点,初步分析了造成该病在贵池区重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早播、生态控病、选用对路药剂,见花打药,2次防治,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原因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078-02
池州市贵池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为害,处于冬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1]。小麦常年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翌年4月上中旬抽穗扬花,扬花期常与4月份春雨期相遇,赤霉病在该区流行频率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4]。2016年,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小麦从抽穗至灌浆期长时间遭遇连阴雨天气,造成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其中迟熟小麦大流行。笔者依据当年贵池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为害情况,分析了流行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为今后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
1.1 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 据5月中旬小麦蜡熟期对全区麦田调查,全区共0.8万hm2小麦,全部发生赤霉病,病穗率一般为15.3%~61.5%,平均病穗率35.7%;病指7.3~32.4,平均病指19.6。其中病穗率≤20%的偏轻发生田块,面积为0.07万hm2,占植麦面积的8.3%;病穗率在21%~30%的中等发生田块,面积为0.17万hm2,占植麦面积的20.8%;病穗率在31%~40%的偏重发生田块,面积为0.41万hm2,占植麦面积的51.25%;病穗率≥40%的重发田块,面积为0.15万hm2,占植麦面积的18.75%。
1.2 田间显症早,后期病情上升迅速 近年来贵池区小麦扬花前田间均零星查见穗腐、秆腐。2016年赤霉病病穗于3月28日初见,为近5a赤霉病最早显症年份(病穗始见期:2012年为4月24日,2013年为4月8日,2014年4月6日,2015年为3月30)。4月中旬小麦进入灌浆期,田间普遍发病,发病田块占植麦面积80%以上,平均病穗率13.2%,但发病程度较低,以1级为主。4月25日后病情迅速上升,5月上旬中期进入显症高峰期,病田率100%,平均病穗率29.6%,病指15.4,尤其迟熟小麦病穗率高达49.2%,发病程度显著加重,以3~4级为主。
1.3 所有小麦品种均发病,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 贵池区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有扬麦13、扬麦17、镇麦8号、苏麦188、浩麦1号等。调查发现所有小麦品种都有发病,但品种间病情差异显著,其中以镇麦8号发病最重,病穗率一般为32.5%~65.8%,平均46.5%,浩麦1号发病偏轻,病穗率一般为9.3%~34.2%,平均28.4%。
1.4 播期不同发病程度差异大,迟播小麦发病重 5月上、中旬全区小麦赤霉病普查,不同播期小麦赤霉病病情差异明显,迟播小麦发病最重,达到5级,而早播、适播小麦发病程度一般为3~4级,如扬麦17,早播、适播、迟播麦田,乳熟期平均病穗率分别是24.9%、28.6%、41.7%,病指分别是8.7、12.6、18.3;蜡熟期平均病穗率分别是27.5%、32.8%、54.8%,病指分别是12.7、17.5和27.3。
1.5 区域间发病程度差异大,山区麦田发病重 据对全区小麦赤霉病调查分析,梅街、梅村等山区镇街发生程度明显重于秋江、殷汇等沿江圩镇街。山区一般品种病穗率为36.5%~68.4%,高感品种超过90%,沿江圩区一般品种病穗率为15.3%~46.2%,高感品种在70%左右。
1.6 田间自然发病程度高,适期2次防治控病效果显著 2016年,全区小麦赤霉病自然病穗率一般为78.2%~96.5%,平均91.4%,几近绝收。贵池区植保站根据菌源、品种及气候条件及时作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预报,区农委广泛宣传、全面发动,极大提高了小麦种植户的防治意识,基本做到了见花打药,2次防治,累计防治面积1.3万hm2次,其中防治2次的田块占85.0%,有效控制了赤霉病的危害,共挽回粮食损失9 000余t。调查表明,适期内不同防治次数麦田小麦赤霉病病情差异显著,防治2次一般田块病穗率为18.5%~38.4%,平均病穗率34.5%;防治1次一般田块病穗率为31.2%~56.5%,平均病穗率42.1%。防治2次比防治1次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明显偏轻,显著低于田间自然病穗率(91.4%),控病效果明显。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极为有利 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和流行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2016年贵池区中迟熟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雨日较多,温度较高。4月中旬,雨日8d,比大发生的2003年、2012年分别多2d、3d,比常年多3.1d;平均气温18.4℃,比2003、2012年分别高1.6℃、0.2℃,比常年高1.8℃。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迟熟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累计雨日数23d,雨量334.3mm,平均气温18.4℃,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9倍,雨日和雨量为历史同期首位,超过赤霉病大流行的9~12d指标。适温、高湿天气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侵染及病害流行,是导致小麦赤霉病重发的主要原因。
2.2 菌源充足 小麦赤霉病是贵池区常发性病害,在年度间具有间歇性暴发流行的特点。贵池区自2003年以来的14a间,大流行4a,偏重发生3a,中等以下发生7a,近2a均为偏重以上流行。贵池区85%以上田块为稻茬麦,长期稻、麦连作,有利小麦赤霉病病菌积累。据区植保站2016年3月下旬调查,稻桩平均丛带菌率、枝带菌率分别为36.1%和6.5%,与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相近,田间菌源量大,完全满足赤霉病发生。
2.3 小麦种植品种抗性差,生育进程差异大 今年全县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主体品种为扬麦13、扬麦17、镇麦8号、苏麦188、浩麦1号等。据田间调查,上述品种中仅浩麦1号对赤霉病稍有耐病性,其余对赤霉病抗病性均不强。中稻茬小麦多在10月中、下旬播种,由于2015年11月份出现连续降雨天气,单季糯稻茬小麦普遍在11月上、中旬播种,播期不一,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扬花持续时间长,有利赤霉病菌侵染、流行。 2.4 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中迟熟小麦扬花期吻合 2016年贵池区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旬前期,正是中迟熟小麦的抽穗扬花期。
2.5 受气候异常影响,植株抗逆性差 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2015年暖冬,小麦苗期生长较旺,部分早播小麦年前拔节,元月下旬出现2次强降雪降温过程,小麦冻害较重。2016年4、5月份出现连续降雨天气,雨日多,雨量大,麦田普遍长期积水,积水田块占65%以上,小麦根系渍害严重,植株出现早衰,抗逆性差。
3 防治对策建议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耐)病品种 贵池区近2a推广种植的浩麦1号,其田间总体发病要轻于其他品种,具有一定的耐病性。
3.1.2 适期早种 10月中下旬播种,力争4月上旬抽穗扬花,扬花期避开4月中下旬春雨期。
3.1.3 生态控病 加强田间管理,“三沟”配套,降渍保根防早衰,按照丰产栽培和肥料运筹技术要求,实施健身栽培,增强小麦自身抗性。
3.2 化学防治
3.2.1 确定防治适期与次数 要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首次预防,流行年份确保2次防治不动摇,即在第1次防治后5~7d再进行第2次防治。施药应抢时间,钻雨隙,抢在雨前进行,确保控制为害[5]。
3.2.2 选准防治药剂 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性长的药剂,如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嘧菌酯等[6]。2016年全区多菌灵抗性菌株检测平均为9.0%,应控制使用多菌灵单剂及其复配剂。在化学防治时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如低聚糖素、芸薹素内酯等,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增强抗病性。施药时要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注意农药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圣菊.我国小麦赤霉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J].中国农业科学,1991,24(1):60-66.
[2]甘斌杰.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61-362,388.
[3]马学文,陈思宏,倪运东,等. 2012年洪泽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2(10):28-30.
[4]温明星,陈爱大,杨红福,等.小麦抗赤霉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113-115.
[5]孙俊铭,韦刚,张启高,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适期及不同防治次数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1):110,139.
[6]孙光忠,彭超美,刘元明,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81-83.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原因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078-02
池州市贵池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为害,处于冬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1]。小麦常年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翌年4月上中旬抽穗扬花,扬花期常与4月份春雨期相遇,赤霉病在该区流行频率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4]。2016年,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小麦从抽穗至灌浆期长时间遭遇连阴雨天气,造成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其中迟熟小麦大流行。笔者依据当年贵池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为害情况,分析了流行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为今后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
1.1 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 据5月中旬小麦蜡熟期对全区麦田调查,全区共0.8万hm2小麦,全部发生赤霉病,病穗率一般为15.3%~61.5%,平均病穗率35.7%;病指7.3~32.4,平均病指19.6。其中病穗率≤20%的偏轻发生田块,面积为0.07万hm2,占植麦面积的8.3%;病穗率在21%~30%的中等发生田块,面积为0.17万hm2,占植麦面积的20.8%;病穗率在31%~40%的偏重发生田块,面积为0.41万hm2,占植麦面积的51.25%;病穗率≥40%的重发田块,面积为0.15万hm2,占植麦面积的18.75%。
1.2 田间显症早,后期病情上升迅速 近年来贵池区小麦扬花前田间均零星查见穗腐、秆腐。2016年赤霉病病穗于3月28日初见,为近5a赤霉病最早显症年份(病穗始见期:2012年为4月24日,2013年为4月8日,2014年4月6日,2015年为3月30)。4月中旬小麦进入灌浆期,田间普遍发病,发病田块占植麦面积80%以上,平均病穗率13.2%,但发病程度较低,以1级为主。4月25日后病情迅速上升,5月上旬中期进入显症高峰期,病田率100%,平均病穗率29.6%,病指15.4,尤其迟熟小麦病穗率高达49.2%,发病程度显著加重,以3~4级为主。
1.3 所有小麦品种均发病,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 贵池区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有扬麦13、扬麦17、镇麦8号、苏麦188、浩麦1号等。调查发现所有小麦品种都有发病,但品种间病情差异显著,其中以镇麦8号发病最重,病穗率一般为32.5%~65.8%,平均46.5%,浩麦1号发病偏轻,病穗率一般为9.3%~34.2%,平均28.4%。
1.4 播期不同发病程度差异大,迟播小麦发病重 5月上、中旬全区小麦赤霉病普查,不同播期小麦赤霉病病情差异明显,迟播小麦发病最重,达到5级,而早播、适播小麦发病程度一般为3~4级,如扬麦17,早播、适播、迟播麦田,乳熟期平均病穗率分别是24.9%、28.6%、41.7%,病指分别是8.7、12.6、18.3;蜡熟期平均病穗率分别是27.5%、32.8%、54.8%,病指分别是12.7、17.5和27.3。
1.5 区域间发病程度差异大,山区麦田发病重 据对全区小麦赤霉病调查分析,梅街、梅村等山区镇街发生程度明显重于秋江、殷汇等沿江圩镇街。山区一般品种病穗率为36.5%~68.4%,高感品种超过90%,沿江圩区一般品种病穗率为15.3%~46.2%,高感品种在70%左右。
1.6 田间自然发病程度高,适期2次防治控病效果显著 2016年,全区小麦赤霉病自然病穗率一般为78.2%~96.5%,平均91.4%,几近绝收。贵池区植保站根据菌源、品种及气候条件及时作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预报,区农委广泛宣传、全面发动,极大提高了小麦种植户的防治意识,基本做到了见花打药,2次防治,累计防治面积1.3万hm2次,其中防治2次的田块占85.0%,有效控制了赤霉病的危害,共挽回粮食损失9 000余t。调查表明,适期内不同防治次数麦田小麦赤霉病病情差异显著,防治2次一般田块病穗率为18.5%~38.4%,平均病穗率34.5%;防治1次一般田块病穗率为31.2%~56.5%,平均病穗率42.1%。防治2次比防治1次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明显偏轻,显著低于田间自然病穗率(91.4%),控病效果明显。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极为有利 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和流行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2016年贵池区中迟熟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雨日较多,温度较高。4月中旬,雨日8d,比大发生的2003年、2012年分别多2d、3d,比常年多3.1d;平均气温18.4℃,比2003、2012年分别高1.6℃、0.2℃,比常年高1.8℃。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迟熟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累计雨日数23d,雨量334.3mm,平均气温18.4℃,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9倍,雨日和雨量为历史同期首位,超过赤霉病大流行的9~12d指标。适温、高湿天气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侵染及病害流行,是导致小麦赤霉病重发的主要原因。
2.2 菌源充足 小麦赤霉病是贵池区常发性病害,在年度间具有间歇性暴发流行的特点。贵池区自2003年以来的14a间,大流行4a,偏重发生3a,中等以下发生7a,近2a均为偏重以上流行。贵池区85%以上田块为稻茬麦,长期稻、麦连作,有利小麦赤霉病病菌积累。据区植保站2016年3月下旬调查,稻桩平均丛带菌率、枝带菌率分别为36.1%和6.5%,与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相近,田间菌源量大,完全满足赤霉病发生。
2.3 小麦种植品种抗性差,生育进程差异大 今年全县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主体品种为扬麦13、扬麦17、镇麦8号、苏麦188、浩麦1号等。据田间调查,上述品种中仅浩麦1号对赤霉病稍有耐病性,其余对赤霉病抗病性均不强。中稻茬小麦多在10月中、下旬播种,由于2015年11月份出现连续降雨天气,单季糯稻茬小麦普遍在11月上、中旬播种,播期不一,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扬花持续时间长,有利赤霉病菌侵染、流行。 2.4 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中迟熟小麦扬花期吻合 2016年贵池区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旬前期,正是中迟熟小麦的抽穗扬花期。
2.5 受气候异常影响,植株抗逆性差 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2015年暖冬,小麦苗期生长较旺,部分早播小麦年前拔节,元月下旬出现2次强降雪降温过程,小麦冻害较重。2016年4、5月份出现连续降雨天气,雨日多,雨量大,麦田普遍长期积水,积水田块占65%以上,小麦根系渍害严重,植株出现早衰,抗逆性差。
3 防治对策建议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耐)病品种 贵池区近2a推广种植的浩麦1号,其田间总体发病要轻于其他品种,具有一定的耐病性。
3.1.2 适期早种 10月中下旬播种,力争4月上旬抽穗扬花,扬花期避开4月中下旬春雨期。
3.1.3 生态控病 加强田间管理,“三沟”配套,降渍保根防早衰,按照丰产栽培和肥料运筹技术要求,实施健身栽培,增强小麦自身抗性。
3.2 化学防治
3.2.1 确定防治适期与次数 要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首次预防,流行年份确保2次防治不动摇,即在第1次防治后5~7d再进行第2次防治。施药应抢时间,钻雨隙,抢在雨前进行,确保控制为害[5]。
3.2.2 选准防治药剂 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性长的药剂,如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嘧菌酯等[6]。2016年全区多菌灵抗性菌株检测平均为9.0%,应控制使用多菌灵单剂及其复配剂。在化学防治时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如低聚糖素、芸薹素内酯等,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增强抗病性。施药时要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注意农药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圣菊.我国小麦赤霉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J].中国农业科学,1991,24(1):60-66.
[2]甘斌杰.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61-362,388.
[3]马学文,陈思宏,倪运东,等. 2012年洪泽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2(10):28-30.
[4]温明星,陈爱大,杨红福,等.小麦抗赤霉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113-115.
[5]孙俊铭,韦刚,张启高,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适期及不同防治次数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1):110,139.
[6]孙光忠,彭超美,刘元明,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81-83.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