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阐释健康中国战略--
营养与健康事关每一个群体。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是人民群众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之一。5月14日,由山西省科协主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山西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共同承办的营养健康与功能食品院士专家报告会在太原市迎泽宾馆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莅会交流,阐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主要内涵和要求,用权威统计数据分析影响我国人口健康问题的根源,强调日常保健的重要性,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做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推动健康中国发展建言献策。
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内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中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重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要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就必须先研究当前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制约着目标的实现。在中国,慢性病的普遍流行是影响中国国民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2016年8月19日,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即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与以往的工作方针不同之处在于,明确把健康融入到国家的所有政策中,这也就意味着健康这一问题牵扯到政府的相关部门,每一个部门都应制定健康的相关政策来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习总书记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这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一环。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
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是慢性病的流行。2012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6.6%(1991年为73.8%,2000年为80.9%),其中心脑血管病为首要死因,占慢性病死亡的51%,占总死亡的44.2%(2000年分别为41.4%、34.0%)。《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中表明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日常生活中维护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
日常生活中维护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哪些呢?第一要维持健康体重,把握消耗量与摄入量的平衡,正常成人的消耗量基本持平,日常代谢消耗占到总能量的60%~70%,人体活动消耗占到总能量的20%~30%,食物特殊动力消耗占到10%。
第二要牢记科学饮食“八字方针”,即调整、维持、控制、增加。调整即要调整进食顺序,先吃水果后吃饭。水果中的很多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糖尿病人群也要增加水果的摄入。维持即要保持高纤维素摄入和维持食物的多样化。控制即要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盐的摄入量每天要少于6g。增加即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谷类食物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因此,70岁以上消化道正常的人群每天应选择吃些杂粮。
此外,40岁以上的中年人要把握膳食结构与数量的“十个网球”原则,即每天要吃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的肉类,吃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要保证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的蔬菜。且要注意“四个一”原则,即每天要吃1个鸡蛋、喝1斤牛奶、吃1小把坚果和吃1副扑克牌大小的豆腐。蛋黄有丰富的卵磷脂,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服用。
第三重在锻炼,锻炼要注意频度,每周至少要运动三次,锻炼要注意时间,平均每天要运动半小时以上,锻炼还要注意强度,心率最好达到“170-本人年龄”。且锻炼方式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耐力型(消耗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舞蹈、太极拳、“模拟”跳绳等,或者采取力量型运动,即器械、哑铃、拉力器、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美国心脏学会2007年的保健指南中,第一次提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而最佳的锻炼时间应选择在下午4~5时左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早晨可做较轻量锻炼,如广播体操、太极拳、剑、散步等。
第四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三周就能初步形成,坚持三个月就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坚持半年就能形成牢固的习惯。
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别人无法替代,只能自己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只有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人人从我做起,“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你知道水资源和水危机指什么吗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从狭义上来说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007%。
水资源危机指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正常的水供给或水灾害防御秩序造成威胁的一种情形。造成水资源危机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人类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为浪费以及人们对水资源的污染。比如,由于松花江污染导致哈尔滨市停止供水4天,太湖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无锡市自来水水质变化等。
水资源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现实问题之一。
扶贫不是让农民都上楼
搬出土房住楼房,农民还会不买账?在一个深度贫困县,县里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从效果图看,排排楼房整齐,文化广场、商店、活动室等设施俱全,干部说,一个小区安置几个贫困村,能让贫困户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深入了解,听到农民的不少意见。尽管不少农民不情愿,政府却很热心,积极推动项目开工。一位干部坦言,现在用地指标可以跨省调剂,不抓紧整理土地,扶贫钱从哪来?然而,一味盯着农村的地,政府意愿代替农民意愿,社区建起来,产业、公共服务却跟不上,贫困户即便都上了楼,没活干、没收入,缺乏发展能力,也难稳定脱贫,甚至会出现返贫。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个案。前些年发达地区出现的“农民被上楼”“村庄合并”现象,正在一些贫困地区上演。用地指标跨省调剂,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好政策,有的地方之所以念歪了经,原因在于盲目的政绩冲动,只顾表面文章,忽视了贫困群众的长远发展。扶贫工作吹糠见米,基础工作不扎实,政策措施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无法让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会让脱贫质量打折扣。
当前,脱贫攻坚打的是“硬仗中的硬仗”,脱贫攻坚正从“打赢”向“打好”转变,越是时间紧、任务重,就越要在脱贫质量上下功夫,脱贫效果可持续是硬指标,看的是帮扶精准度高不高,政策针对性强不强,下苦功、做细活,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难题。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才能确保脱贫结果真实。
脱贫攻坚要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脱贫不是消亡农村的过程,村庄有自身发展规律。帮扶贫困村,不一定要整村拆迁、另起
炉灶,也不是一味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既要尊重乡村特色,又要遵循发展规律,把农民生活、农村风情融合起来,真正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脱贫攻坚要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愿不愿搬,搬到哪儿,应该让农民自己说了算,政府应分类解决好农民的多元需求。要以科学规划引导。要有产业支撑,让农民有稳定而持久的就业,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要完善养老、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仅在形式上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更要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过上好日子。
多往村里跑一跑,多聽听贫困户的声音,跑成“泥腿子”,就能找到“金点子”,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营养与健康事关每一个群体。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是人民群众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之一。5月14日,由山西省科协主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山西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共同承办的营养健康与功能食品院士专家报告会在太原市迎泽宾馆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莅会交流,阐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主要内涵和要求,用权威统计数据分析影响我国人口健康问题的根源,强调日常保健的重要性,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做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推动健康中国发展建言献策。
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内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中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重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要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就必须先研究当前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制约着目标的实现。在中国,慢性病的普遍流行是影响中国国民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2016年8月19日,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即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与以往的工作方针不同之处在于,明确把健康融入到国家的所有政策中,这也就意味着健康这一问题牵扯到政府的相关部门,每一个部门都应制定健康的相关政策来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习总书记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这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一环。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
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是慢性病的流行。2012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6.6%(1991年为73.8%,2000年为80.9%),其中心脑血管病为首要死因,占慢性病死亡的51%,占总死亡的44.2%(2000年分别为41.4%、34.0%)。《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中表明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日常生活中维护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
日常生活中维护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哪些呢?第一要维持健康体重,把握消耗量与摄入量的平衡,正常成人的消耗量基本持平,日常代谢消耗占到总能量的60%~70%,人体活动消耗占到总能量的20%~30%,食物特殊动力消耗占到10%。
第二要牢记科学饮食“八字方针”,即调整、维持、控制、增加。调整即要调整进食顺序,先吃水果后吃饭。水果中的很多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糖尿病人群也要增加水果的摄入。维持即要保持高纤维素摄入和维持食物的多样化。控制即要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盐的摄入量每天要少于6g。增加即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谷类食物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因此,70岁以上消化道正常的人群每天应选择吃些杂粮。
此外,40岁以上的中年人要把握膳食结构与数量的“十个网球”原则,即每天要吃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的肉类,吃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要保证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的蔬菜。且要注意“四个一”原则,即每天要吃1个鸡蛋、喝1斤牛奶、吃1小把坚果和吃1副扑克牌大小的豆腐。蛋黄有丰富的卵磷脂,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服用。
第三重在锻炼,锻炼要注意频度,每周至少要运动三次,锻炼要注意时间,平均每天要运动半小时以上,锻炼还要注意强度,心率最好达到“170-本人年龄”。且锻炼方式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耐力型(消耗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舞蹈、太极拳、“模拟”跳绳等,或者采取力量型运动,即器械、哑铃、拉力器、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美国心脏学会2007年的保健指南中,第一次提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而最佳的锻炼时间应选择在下午4~5时左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早晨可做较轻量锻炼,如广播体操、太极拳、剑、散步等。
第四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三周就能初步形成,坚持三个月就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坚持半年就能形成牢固的习惯。
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别人无法替代,只能自己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只有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人人从我做起,“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你知道水资源和水危机指什么吗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从狭义上来说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007%。
水资源危机指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正常的水供给或水灾害防御秩序造成威胁的一种情形。造成水资源危机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人类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为浪费以及人们对水资源的污染。比如,由于松花江污染导致哈尔滨市停止供水4天,太湖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无锡市自来水水质变化等。
水资源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现实问题之一。
扶贫不是让农民都上楼
搬出土房住楼房,农民还会不买账?在一个深度贫困县,县里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从效果图看,排排楼房整齐,文化广场、商店、活动室等设施俱全,干部说,一个小区安置几个贫困村,能让贫困户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深入了解,听到农民的不少意见。尽管不少农民不情愿,政府却很热心,积极推动项目开工。一位干部坦言,现在用地指标可以跨省调剂,不抓紧整理土地,扶贫钱从哪来?然而,一味盯着农村的地,政府意愿代替农民意愿,社区建起来,产业、公共服务却跟不上,贫困户即便都上了楼,没活干、没收入,缺乏发展能力,也难稳定脱贫,甚至会出现返贫。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个案。前些年发达地区出现的“农民被上楼”“村庄合并”现象,正在一些贫困地区上演。用地指标跨省调剂,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好政策,有的地方之所以念歪了经,原因在于盲目的政绩冲动,只顾表面文章,忽视了贫困群众的长远发展。扶贫工作吹糠见米,基础工作不扎实,政策措施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无法让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会让脱贫质量打折扣。
当前,脱贫攻坚打的是“硬仗中的硬仗”,脱贫攻坚正从“打赢”向“打好”转变,越是时间紧、任务重,就越要在脱贫质量上下功夫,脱贫效果可持续是硬指标,看的是帮扶精准度高不高,政策针对性强不强,下苦功、做细活,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难题。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才能确保脱贫结果真实。
脱贫攻坚要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脱贫不是消亡农村的过程,村庄有自身发展规律。帮扶贫困村,不一定要整村拆迁、另起
炉灶,也不是一味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既要尊重乡村特色,又要遵循发展规律,把农民生活、农村风情融合起来,真正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脱贫攻坚要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愿不愿搬,搬到哪儿,应该让农民自己说了算,政府应分类解决好农民的多元需求。要以科学规划引导。要有产业支撑,让农民有稳定而持久的就业,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要完善养老、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仅在形式上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更要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过上好日子。
多往村里跑一跑,多聽听贫困户的声音,跑成“泥腿子”,就能找到“金点子”,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