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fu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对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存亡起决定性作用,高校作为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在调查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认知、创新潜力、创新环境及创新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创新氛围、研究性教学、教师队伍和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环境
  作者简介:马晓旭(1972-),女,陕西华县人,扬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江苏 扬州 22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苏教[2010]第56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43-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在全球背景下,创新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存亡。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大学生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从创新主体——学生角度,采用大样本进行定量研究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经济类专业为例,从大学生视角出发,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设计及样本特征描述
  1.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扬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五个本科专业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对创新的认知与自我评价、大学生创新潜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制约因素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的抽样方法为整群随机抽样,主要以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发放问卷的形式完成,采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9份,有效率为95.8%。
  2.样本特征描述
  (1)被访者的性别分布情况为男生263人,占比54.9%;女生216人,占比45.1%。女生略少于男生,如表1所示。(2)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一年级学生刚进大学校门,课程学习任务重,较少有精力进行创新方面的思考,四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参加学校的各项创新活动比较少,因此,为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资料收集和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大部分样本来自二、三年级学生,占到总样本量的74.1%,如表2所示。(3)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农经专业被访人数较多,有134人,占比30%;其他专业调查学生较为平均,为20%左右,如表3所示。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数据分析及基本结论
  1.大学生的创新认知
  认知是行为的前提,大学生对创新的正确认知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从创新的重要性、对创新的理解、创新应具备的素质和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知调查,如表4所示。(1)对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知。在关于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调查中,82.7%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16.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只有0.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可见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在对“创新一定是高、精、尖项目吗?”的调查中,93.5%的学生认为“不一定,要看情况”,仅有6.5%的学生认为“是”,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3)对创新最需要的素质的认知。在对创新最需要具备的素质的调查中,60.3%的学生认为创新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灵敏的思维”,21.1%的学生认为是“充分的专业知识”,14.6%的大学生认为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试验”,只有4.0%的学生认为是“总结前人成果”。灵敏的思维是创新最重要的特质,多数学生对创新最需具备的素质的认识是正确的。(4)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呢?排在前三位是“勤于思考,在生活中试图运用创新思维”、“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和“多做创新性思维测试、训练”,分别占到样本总量的91.0%、77.9%和69.3%。说明学生对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认识清楚。
  基本结论:大多数学生对创新有着客观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多数学生认为“灵敏的思维”是创新最需具备的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依次是“在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和“多做创新性思维测试、训练”。
  2.大学生的创新潜力
  创新潜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准备状态,对创新成果有着重要影响。本次调查主要从大学生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联想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承担风险信心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5。(1)学习能力自我评价。在对学习能力的“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的调查中,多数被访者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评价很一般,占样本量的53.9%,35.7%的人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强。(2)大学生联想能力。大多数大学生的联想能力较为丰富,56.2%的学生经常会由一事物联想到其他,38.4%的人有时会联系到其他事物,仅有5.4%的人很少联想到其他。(3)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当被问及“当老师任命你为班干部,而你又毫无工作经验时,你会怎么做?”时,44.7%的学生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接受老师的安排,48.9%的人会勇敢地挑起担子。
  基本结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潜力,比如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完成艰巨任务也有较强的信心;这些创新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引导和开发。
  3.大学生的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实际操作能力的活动过程,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渠道,如表6所示。(1)对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调查时,86.2%的被访者参加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仅有13.8%的被访者从没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75.4%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科技实践活动,但仅有1%的学生撰写过科技论文。多数学生虽然参加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但能深入思考并撰写论文的很少。(2)创新实践。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对“你平时喜欢科技创新,发明创造吗?”的调查中,52.2%的大学生平时从未搞过,43.2%的学生有时会参与,而只有4.6%的学生经常搞科技创新、发明创造。
  基本结论:大学生对创新的含义及重要性持积极的态度,部分学生也积极参加了一些社会实践,但是参加课程实践的学生偏少,尤其是参与探索性课程实践(比如撰写科技论文)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缺乏主动探索精神,经常搞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的人很少。
  4.大学生的创新环境
  大学生的创新离不开环境的支持,课堂环境、教学管理制度、校园支持环境和实践环境等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表7所示。(1)教师上课情况。76.0%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偶尔会穿插跨学科知识,80.6%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会留出时间讨论,说明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穿插的跨学科知识偏少,课堂讨论明显不足。同时,学生的课程活动也偏少。72.2%的学生反映所学课程的实践环节“有,但不多”,26.1%的学生认为从来没有,仅有1.7%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很多。(2)校院举办的科技创新活动。64.9%的学生认为所在院系会偶尔举办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35.1%的学生认为经常举办。对院校举办科技创新活动,82.5%认为“过于形式化”,76.8%的学生认为“参与度不高”。说明院校虽然组织了一些科技活动,但还存在频率低、不够深入、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3)考核学生的重点。对学生的考核标准的重点,71.0%的学生认为应着重考查“实践应用能力”,26.5%的学生认为应着重考查“理解能力”,2.5%的学生认为应着重考查“学习知识、记忆力”。可见,学生希望考查应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基本结论:教师上课穿插的跨学科知识偏少,课堂讨论不足,所安排的课程实践明显不足;院校虽然组织了一些科技活动,但存在形式化、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目前对学生的考核重点在于记忆能力,学生希望增加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5.大学生创新的制约因素
  大学生拥有创新的热情,但他们认为创新活动实行起来有困难,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相关的支持措施。(1)大学生创新的主要困难有那些呢?71.4%的认为“缺乏指导”,73.5%的学生认为“缺乏实验条件”,48.9%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和机会”,35.9%的学生选择“没有资金和奖励”,24.0%的人认为“缺乏志同道合者”,21.5%的学生是“考评的内容和方式”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表8所示。(2)大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支持创新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69.1%的人认为应进行课程改革,67.8%的人需要“专业老师指导”,60.8%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一门创新能力的课程”,51.4%的学生认为要“进行考评体系改革”,如表9所示。
  基本结论:学生认为缺乏指导和实验条件是制约他们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希望能从课程改革、考核标准改革、创新课程设计和有专业老师指导等多方面为他们提供支持性的创新环境。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调查分析表明,多数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正确,具有一定的创新潜力,但创新思维欠缺、创新实践偏少、教学管理不力、创新环境不佳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才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全方位的支持。首先,社会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形成重视创新精神、支持创新活动、尊重创新成果、宽容创新失败的社会环境。其次,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创新的起点,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启蒙阶段,对后期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克服传统的家长权威型的教育模式,建立平等的、欣赏式的家庭教育模式,保护孩子丰富的幻想力,培养他们独立的判断力。[2]最后,应注重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宽松的氛围,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多举办一些如“博士博导论坛”、“大学生学术沙龙”等科技创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推进研究性教和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研究性教和学是指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实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强调以研究性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实践”和“科研”为两翼,通过科研带动、实践推动、教学实施三个环节,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课堂教学从创设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评和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实践教学将学生带入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知思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题研究教学是指导师提供课题或由学生根据兴趣及能力选择研究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最终完成研究课题的一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3]
  3.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卓越的带头人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首先,要迅速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技能。例如,可以多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进修、交流,也可以让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研实践技能。其次,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研讨,由单一的注入式转变为互动式,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提高课堂教学综合效果,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使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艺术。教师应利用良好的课堂导入艺术、师生互动艺术和激励艺术,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从接受性到创造性地体验成功,发展、享受和利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4]
  4.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提供优越创新环境
  教学管理制度如一根“指挥棒”,引导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配套的制度环境。首先,推进学分制改革,优化课程设置。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同时减少必选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独立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应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改革学生考核体系。变传统的以知识记忆和积累为主的单一考核体系为多元化考核体系,借助专题训练、实践表现、创新设计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资金、组织保障,并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采取导师负责制,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同时,可以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精神和物质激励。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6-05.
  [2]崔智林.从系统工程视野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Z1).
  [3]蒋乃华,马晓旭.“一体两翼”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6):66-68,93.
  [4]张富生.解读卢德馨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1-45.
  (责任编辑:沈清)
其他文献
摘要:家长检查学生作业现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教育测评学的视角看,如果家长检查学生作业的行为实施不当,不仅会导致教师作业测量质量的下降和作业评价功能的弱化,而且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盲目低效、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学习兴趣的弱化、学习效率的降低,严重削弱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学生作业的功能需要科学引导家长检查学生作业的行为,大力强化教师的教育测评学素质,保证教师作业测评的质量。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高校发展性课程评价制度是以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展开的,它旨在促进学生、老师的发展,课程价值的提升,它不仅是我国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现实选择,而且我国高校课程评价研究领域也急需这样的新的课程评价来充实。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评价趋势,发展性课程评价制度需要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文化、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保障才能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校课程;发展性课程评价;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刘青(1985-),女,
期刊
摘要:在分析了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和现状的前提下,提出将生命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中,以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理念并以生命教育的整体思维理念统摄通识课程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我国通识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使通识教育的实践(课程设置)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从而寻求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整合统一的突破。  关键词:生命教育;通识教育;通识课程  作者简介:王鲜萍(197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期刊
摘要:通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高职就业岗位特点的分析,叙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并探讨了开展专业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实践了体育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的改革途径,为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职业岗位;体育教学  作者简介:陈为民(1962-),男,广西玉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李晓红(1968-),女,湖南新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
期刊
摘要:在要求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产环境相接近的形势下,电子产品生产类实训课程已经不适合独立开设,课程整合及课程改革是一种趋势。论述了将“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电子工艺实训”、“电子线路板设计制作实训”这三门电子产品生产类实训课程整合的意义、思路、方法以及整合之后的一些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整合;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太淑玲(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自动化学院
期刊
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徐睿琛(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务处,讲师;牟占军(1963-
期刊
摘要:介绍了CDIO工程教学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产品创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实践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3-),女,河北唐山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蔡晓君(1963-),女,北京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2617)
期刊
摘要:“民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法学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对“民法学”课程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法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范贤聪(1966-),女,四川资阳人,宜宾学院法学系,副教授;顾晓明(1964-),男,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学生工作部,副教授。(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
期刊
摘要:大类招生背景下,“金融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的平台课程,其课程定位主要在于普及金融知识,为不确定的生源对象提供清晰的金融学专业认知平台。为此,“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在宏观层面给学生搭建关于整个金融学科的框架体系,并在具体章节中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内容;教学方法上需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模拟教学、课外拓展与实践等多元化复合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课
期刊
摘要:LabVIEW 是开发虚拟仪器应用软件的工具之一,利用其软件功能可模拟传统仪器的硬件功能。结合软件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的优点,采用虚拟的均值电压表、峰值电压表和有效值电压表来分别测量不同波形,以图形和数字等形象的形式表达了各种电压表测量结果,使“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教学。  关键词:虚拟仪器;LabVIEW;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王槐生(197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