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金融化、居民存贷比下降与住房资本转化:越储蓄,越买房

来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sea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后,我国居民部门储蓄率呈现下降趋势并进入加杠杆周期,与此同时,住房市场呈现量价齐升、持续上涨态势.针对该现象,本文在住房金融化视角下揭示了城市居民通过增加信贷的方式将储蓄向住房资本转化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的内生机制,并基于2006-2017年35个大中城市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居民部门存贷比与住房交易量、住房投资存在长期稳定负向关系;住房需求—价格弹性显著为正,表明住房产品呈现出“追涨杀跌”的金融特性;住房价格与当期居民储蓄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结合存贷比与住房长期显著负相关特征,居民部门在住房价格长期上涨的预期下存在继续降低存贷比并增加住房消费行为的倾向.本研究对解释我国储蓄率下降、杠杆率提高提供了证据,丰富了住房金融化理论内涵,也为重新认识我国居民部门“量入为出”的财富观念转变提供了新视角.最后从拓宽居民部门投资渠道、疏通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推进财产税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重要微观体现,这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2007-2019年的数据,通过企业年报文本识别的方法,刻画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度,并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主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度越高,则主业绩效越好,上述结论在经过多重稳健性、内生性处理后依旧成立.从机制路径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强化内部控制能力、吸引QFII机构持股、提高创新动能,这些都有助于主业绩效的提升.此外,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主业绩效的驱动效果有着较强的非对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源自“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不确定性加剧的现实.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为我们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深刻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机理提供了学理支撑.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资本论》对企业“脱虚向实”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收益公共分享、生产要素市场配置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为实现国民经济的供给与需求、数量与结构、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均衡发展,畅通优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循环,提供了
本文试图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房价的风险联动机制提供一个逻辑解释,并从理论维度、历史逻辑和现实路径三个层面探究风险的叠加过程.金融市场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引致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叠加,而家庭、企业和公共债务是金融周期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渠道,具体表现为“债务-通缩”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与房价风险的叠加.在财政压力与政绩激励的交互驱动下,我国地方政府一直在寻求土地、债务融资等预算外收入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土地市场价格上涨诱发的房地产市场繁荣,进一步催生了我国房地产金融属性,这为房价波动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