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战结束后,作为一场维护民主安全的战争刚取得胜利,人民不断地探寻内心的自由和对清规戒律的反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伊德心理学为消除美国生活中的清教主义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的民主、文明几乎被彻底的破坏,战后,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到纽约,使得战后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战争给人带来恐惧、压抑像魔一样控制着人们的精神领域。艺术家们强烈地感 受到需要一种能够揭示内心需求的艺术,一种觉醒的艺术,因而表现主义应运而生。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的正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绝望的情绪与精神状态,他们的手法是极度夸张且具有表现性的,发泄引起他们不满的人类的苦难、贫穷、暴力、战争、恐惧等,表现他们对被剥削和丑陋的弱势群体的同情。这是绘画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它导致了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创新性自我表现运动的兴起。在普遍观念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儿童拯救观”,认为每一个人在出生时都有着特殊的技能,可是在在生长过程中,这些潜能逐渐被一个规范化的社会和机械的教育方法所扼杀和毁灭。
自我表现主义最强调的是儿童的天赋,他们把儿童看成天生的艺术家,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知到的一切,以及使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对真实性的认识。在现在的学前教育和小学课程中,也有很多可以借鉴自我表现主义的观念和方法。尽量多的让孩子保持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用孩子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内心和想法,而不是用成人的规则和教学方法去破坏。并且他们认为任何一个非艺术家的人,都不可能胜任艺术教学工作。正规的艺术教师依赖于规范化的方法而不是他自己的直觉。唯有艺术家才具备这种敏锐的直觉,能够感知他人所期望表达的东西。现在的美术教育没有在最根本的教师资源上解决问题,只有在艺术上高度敏感度的人,才会启发学生的先天表现欲和想象力,毕竟教师自己的好恶与偏见都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着学生,在当代很多学生的作品风格与老师极为相似,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在教学相长的规律影响下,孩子作为一个个体在发展,绘画的质量也就不可避免的发展,同样作为画家的孩子也在成长。在自我表现思潮观念中,也涌现了很多的优秀艺术家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方式教学,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运用精致的复杂材料进行应用性艺术活动。
还比如闭眼画,所提倡的是人所依赖的应该是他的视觉能力而不是手的能力,不去深究技法和外形,只凭感觉和脑海当中的印象去描绘客观物体,这种方法也能充分调动内心的自我感受,更强调图形的作用给人的影响。同样将这种自我表现的观点放在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中,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依然是最重要的,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自由性,没有明确的正确错误之分,也没有一刀切的标准衡量,而且在孩童时期或者人生的每个阶段的想法和观看方式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把握的是心中产生的艺术的美感,而不是把手上的技术放在第一位,更不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理性的灌输进行教育,这本身也是破坏了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自然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
重建主义的观念形成于19世纪早期的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的概念,受到社会导进论和杜威实用主义的启发,带有一定的批判性质。1920年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当中。危机发生在胡佛政府时期,国家虽然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措施,但美国国力一直到罗斯福实行新政才开始得到恢复。尽管罗斯福连任时期复兴的征兆已十分明显但经济大萧条还是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美国的学校教育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学校关闭,学生辍学,很多地区也开始削减艺术课程和项目。艺术教育在那个时期被看成是不必要的,它没有其他应用学科所具有的快速提高生产力的和经济水平的作用,因此开始脱离社会生活和目的。这时有人提出重建观点,认为已经脱离社会生活艺术类的教学活動对旨在提供某种以文化本身为目的的永恒文化的学校来说,也是是适合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艺术作为一种狂热的崇拜,作为狂热崇拜者的一种深奥体验,也许正是第一类学校所需要的那种艺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艺术,作为达到集体目标的一种手段的艺术,无疑是现代学校所需要的那种艺术。因此可见,作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一种手段的艺术取代了对美本身追求的艺术,这与当时的大环境和歌颂普通人的时代观点是一致的。
重建主义艺术教育注重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性,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没有向过去的艺术教育独立于学科之中,而是开始把艺术教学和历史、地理、数学、社会科学、语言艺术和工业艺术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也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教育。那个时期的艺术教育还和社区相挂钩,去具体的解决社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注重了艺术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作为现在的艺术教育,我们坐在课堂里很难感受到艺术与生活发生的关系,学生通常会把美术课当成一种休闲娱乐的课程,这样也很难将艺术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发掘出来。因此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重建主义的观念思潮很显然为了配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出现了很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上的转变,这样的教育方法更能培养出全面适应环境的完整人格,也通过创造性的解决艺术方面的问题来提高了学生改善环境和改造社会的兴趣,开发出很多的艺术才能,并且与社会生活相适应,也提高了对环境艺术的艺术欣赏力。当艺术教育与日常经验密切相关是,它就显得非常伟大和充满意义。对重建主义观念的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社会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商业艺术、工业艺术和消遣艺术。通常的美术课程中,我们只有到了大学才分出设计类的学科,在高中小学的美术课程里忽略了设计的重要性,如果用刚才的自我表现主义的观念来想的话,每个人都有表达和创造的欲望,美术课的设置不应该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抑制和忽略创作的天性和感受,要保护好每个学生的天赋和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与社会更好的产生关系,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
李皎,女,汉族,山东人平度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主攻水墨人物研究方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战争给人带来恐惧、压抑像魔一样控制着人们的精神领域。艺术家们强烈地感 受到需要一种能够揭示内心需求的艺术,一种觉醒的艺术,因而表现主义应运而生。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的正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绝望的情绪与精神状态,他们的手法是极度夸张且具有表现性的,发泄引起他们不满的人类的苦难、贫穷、暴力、战争、恐惧等,表现他们对被剥削和丑陋的弱势群体的同情。这是绘画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它导致了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创新性自我表现运动的兴起。在普遍观念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儿童拯救观”,认为每一个人在出生时都有着特殊的技能,可是在在生长过程中,这些潜能逐渐被一个规范化的社会和机械的教育方法所扼杀和毁灭。
自我表现主义最强调的是儿童的天赋,他们把儿童看成天生的艺术家,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知到的一切,以及使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对真实性的认识。在现在的学前教育和小学课程中,也有很多可以借鉴自我表现主义的观念和方法。尽量多的让孩子保持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用孩子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内心和想法,而不是用成人的规则和教学方法去破坏。并且他们认为任何一个非艺术家的人,都不可能胜任艺术教学工作。正规的艺术教师依赖于规范化的方法而不是他自己的直觉。唯有艺术家才具备这种敏锐的直觉,能够感知他人所期望表达的东西。现在的美术教育没有在最根本的教师资源上解决问题,只有在艺术上高度敏感度的人,才会启发学生的先天表现欲和想象力,毕竟教师自己的好恶与偏见都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着学生,在当代很多学生的作品风格与老师极为相似,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在教学相长的规律影响下,孩子作为一个个体在发展,绘画的质量也就不可避免的发展,同样作为画家的孩子也在成长。在自我表现思潮观念中,也涌现了很多的优秀艺术家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方式教学,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运用精致的复杂材料进行应用性艺术活动。
还比如闭眼画,所提倡的是人所依赖的应该是他的视觉能力而不是手的能力,不去深究技法和外形,只凭感觉和脑海当中的印象去描绘客观物体,这种方法也能充分调动内心的自我感受,更强调图形的作用给人的影响。同样将这种自我表现的观点放在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中,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依然是最重要的,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自由性,没有明确的正确错误之分,也没有一刀切的标准衡量,而且在孩童时期或者人生的每个阶段的想法和观看方式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把握的是心中产生的艺术的美感,而不是把手上的技术放在第一位,更不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理性的灌输进行教育,这本身也是破坏了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自然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
重建主义的观念形成于19世纪早期的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的概念,受到社会导进论和杜威实用主义的启发,带有一定的批判性质。1920年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当中。危机发生在胡佛政府时期,国家虽然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措施,但美国国力一直到罗斯福实行新政才开始得到恢复。尽管罗斯福连任时期复兴的征兆已十分明显但经济大萧条还是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美国的学校教育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学校关闭,学生辍学,很多地区也开始削减艺术课程和项目。艺术教育在那个时期被看成是不必要的,它没有其他应用学科所具有的快速提高生产力的和经济水平的作用,因此开始脱离社会生活和目的。这时有人提出重建观点,认为已经脱离社会生活艺术类的教学活動对旨在提供某种以文化本身为目的的永恒文化的学校来说,也是是适合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艺术作为一种狂热的崇拜,作为狂热崇拜者的一种深奥体验,也许正是第一类学校所需要的那种艺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艺术,作为达到集体目标的一种手段的艺术,无疑是现代学校所需要的那种艺术。因此可见,作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一种手段的艺术取代了对美本身追求的艺术,这与当时的大环境和歌颂普通人的时代观点是一致的。
重建主义艺术教育注重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性,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没有向过去的艺术教育独立于学科之中,而是开始把艺术教学和历史、地理、数学、社会科学、语言艺术和工业艺术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也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教育。那个时期的艺术教育还和社区相挂钩,去具体的解决社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注重了艺术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作为现在的艺术教育,我们坐在课堂里很难感受到艺术与生活发生的关系,学生通常会把美术课当成一种休闲娱乐的课程,这样也很难将艺术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发掘出来。因此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重建主义的观念思潮很显然为了配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出现了很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上的转变,这样的教育方法更能培养出全面适应环境的完整人格,也通过创造性的解决艺术方面的问题来提高了学生改善环境和改造社会的兴趣,开发出很多的艺术才能,并且与社会生活相适应,也提高了对环境艺术的艺术欣赏力。当艺术教育与日常经验密切相关是,它就显得非常伟大和充满意义。对重建主义观念的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社会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商业艺术、工业艺术和消遣艺术。通常的美术课程中,我们只有到了大学才分出设计类的学科,在高中小学的美术课程里忽略了设计的重要性,如果用刚才的自我表现主义的观念来想的话,每个人都有表达和创造的欲望,美术课的设置不应该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抑制和忽略创作的天性和感受,要保护好每个学生的天赋和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与社会更好的产生关系,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
李皎,女,汉族,山东人平度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主攻水墨人物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