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技法例谈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除了好的材料、好的构思谋篇、不同寻常的思想和立意外,语言的别样表达也很重要。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更多的是指语言表达能运用各种修辞,使平淡的语言生出惊奇,使套板语言陌生别致。
  一、比喻
  比喻这种修辞我们经常运用,用得好坏,关系到文章是否形象。什么是比喻?墨子说:“辟也者,举它物而明之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彼物也。”现在普遍的说法是:用一个浅近具体的事物去比拟另一个深奥抽象的事物,取喻体的某一个类似点。它的作用就是使语言好懂、具体、生动。艾青就这样说:“人的思想活动产生联想和想象,无非是生活经验的复合。在这种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比喻。”
  1.比喻要有联想力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以曹植描写女神的文字为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
  其意在于极状洛神这位美人轻盈的体态和明艳的风姿容颜,像轻快飞翔的鸿雁翩翩起舞,像游茫茫天宇的飞龙柔软弯曲,像初绽怒放的秋菊光彩耀人,像春松般风华正茂。曹植是粗线条地描述女子之美,喻体离日常生活很远,女子之美是带着飘飘然的仙气的。我们再看《诗经》里的一段: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四字一比喻,对脸部所有器官进行详细全面地联想,每一个细节都唤醒读者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挖掘。这样的诗多读,可以让零散的,日常的,无生命的事物充满了联想的整合能力,汇聚、串联后的美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同样写女子之美,文人曹植笔下的女子是高高在上的,《诗经》因为来源于民间,就带着浓浓的日常气息,女子之美可亲可近。
  2.比喻要新奇独特
  钱钟书的《围城》里有这样一段话:
  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外,面包、牛肉、红酒无一不酸。
  钱钟书式的幽默在比喻的运用中体现了他独特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对各种菜的比喻都有了沉重的联想,鱼像海军陆战队,肉像潜水艇士兵,让人不禁对生活中的无奈抱以会心一笑。
  再看例文:
  茄子皱得像核桃,蒜苗黄得像京剧里奸臣的胡须,运菜车像破冰船,箱子中的黄瓜每一根都翠绿挺拔,像警棍一般笔直,用手一碰发出清脆的声音,像翡翠雕成的工艺品,西红柿都像红玛瑙。(毕淑敏《屋脊上的女孩》)
  毕淑敏将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写得极具情趣,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让比喻这种看上去俗套的修辞发挥了超常的新奇感,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独特。
  二、对比
  对比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充满张力,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以最快的速度获得阅读快感。一些好的电影、电视剧、小说,就是用对比这种最俗的方式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怎么会有艺术的观赏价值?《红楼梦》里人物的命运从大富大贵到最终白茫茫的雪地,让多少人吁叹不已。人们常说的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惹下了多少眼泪。这都是运用对比产生的艺术效果。
  1.对比要观点鲜明
  我们来看一组流行语和两组短信:
  ①迎合只会掉价,坚守才有身价。②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秒的幸福。③钻石恒久远,一颗就破产!④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穷。⑤少吃盐,多吃醋,少吃肉,多吃菜,少吃糖,多吃水果,少坐车,多步行,少生气,多微笑,少忧伤,多睡觉。⑥白云不向天空承诺去留,但朝夕相伴;风景不向眼睛说出永恒,但美丽怡人;星星不向夜空许下光明,但努力闪烁。
  上面的格言和短信几乎都清一色使用了对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意义相反,观点突出,有说服力,每一句都让人印象深刻。
  2.对比要有落差
  看一组古诗: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再看苏轼的文章: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上面无论是一些唐代的诗句还是苏轼的文章都毫不犹豫地运用了对比这种手法。陈子昂的诗通过天与人对比,空旷和渺小对比,更见人的孤独与怀才不遇。柳宗元的诗也是,天地间一孤独的渔翁,对比出内心的坚守和艰难。杜甫和陈陶的诗写出了诗人对不爱惜百姓的统治者的抨击。苏轼的文章更是写出了宇宙的永恒和人类的渺小以及对这一人生经典痛苦的智慧化解。
  三、反复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反复这种修辞应来源于《诗经》,《诗经》里有大量一唱三叹的诗,如开篇之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
  在这种一唱三叹中,把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什么比念念不忘更怦然心动呢。人喜新,也恋旧。所以人们会对旧的东西重章叠唱。现在的流行歌曲,都是沿袭了这一简单的修辞技巧。
  用反复的修辞最能表达强烈的感情。看一首吴奔星的《别》: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走,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留下整个的你。
  你走了,一句话也没有留
  徒留给我不知多深的思念。
  想你,在每个夜里;
  想你,在夕阳西下时
  想你,在清晨露珠里
  想你,在飘逸小河里
  这道离别之诗打动了多少离别之际的毕业生,他们面对离情,无法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当吴奔星用反复的手法一步步地表达出来,那种深深地离情化作了永恒的记忆。有什么比留在记忆里更永恒呢?
  读北岛的《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
  北岛其它的作品《空白》、《彗星》、《雪线》、《回答》都用了反复这一手法。《一切》这首诗,内容看似单一,但是情感却在反复中一步一步加深。
  四、比拟、夸张
  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让一篇文章不同寻常。若几种修辞合用,文章就更显光彩了。李白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高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这首诗用语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却很出色,就是拟人与夸张在起作用。再看例文: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学会历史的旁观》)
  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但是从看待历史的角度看,何尝不是用了夸张,使历史之所以众说纷纭的原因如此形象清晰。
  五、对偶、排比
  对偶与排比的运用,让句子看上去整齐舒畅,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种节奏美、音乐美。请看下面一段: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一句句排比造成了难以抵挡的气势,那种不容怀疑的情感向你走来。再看大家熟悉的课文内容: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鲜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故都的秋》)
  这段文字也是对偶与排比双管齐下,使文章有了浓郁的诗意美,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六、反问、设问
  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反问句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请看下文: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心中的天平》)
  一组排比构成的反问句让读者耳目一新,亲切、舒缓却又容不得你有不同的想法,反问句强调出作者观点的独一无二以及作者的沉着思辩力。再看下面一段:
  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郁,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生活是什么》)
  这一段用了一个设问句,一组排比构成的答案写出了生活的多种多样,这是设问句带来的思考。
  七、引用、反语、借代等辞格的综合运用
  多种修辞的运用,可以看出作者创作的才华,体现其语言运用的智慧,展现作者的个人语言魅力。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嘱咐,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思念,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守候。
  这一段首先是一个设问句,几个答案里面又含有古典诗歌的直接引用,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再看亲情是牵挂,是守候,是思念,是嘱咐,则又运用了借代,而古典诗歌里又有对比、对偶等多种修辞。可以看出作者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高超水准。
  再请看鲁迅的文章: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也是很丰富的,引用“平民化”讽刺挖苦敌人的伪君子形象。“倘使背着周游世界”则用了漫画式的夸张,“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则用了反语。   再看张晓风的一段:
  曾在翻译诗里爱过希腊废墟的蔓草荒烟,曾在风景明信片上爱过夏威夷的明媚的海滩,曾在线装书里迷上“黄河之水天上来”,曾在江南的歌谣里想自己架一叶迷途于十里荷香的小舟……而半生碌碌,灯下惊坐,忽然发现魂牵梦萦的仍是中央山脉上那只我未曾一睹其面的鹰鸟。(张晓风《情怀》)
  这里张晓风用排比句,把历史淡化成蔓草荒烟是借代,迷上“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指诗歌,然后远近对比,写出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无比热爱。
  八、虚实
  宋徽宗的《深山藏古寺》,齐白石的《十里蛙声一片》,这两幅画都是虚实结合得很好的典范,深得中国文字露与藏的艺术,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与中国艺术虚实结合如出一炉。“实者,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无影无形之谓也。”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能达到意境的开拓与深化。在明暗虚实、远近高低、光影声色的搭配中,将时间艺术的诗歌与空间艺术的绘画合二为一,构成一种流动、和谐而又幽深的意境,让读者获得弦外音,言外意,味外味。虚实结合的方式是“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中国古代诗论就认为虚与实结合恰当能够体现文字的意蕴深厚。以下面片断诗词为例: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②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长亭送别》通过对秋景的描述,看到了悲伤的离情,离情藏在深深的秋景中。《春江花月夜》里把思念藏在无边无际的月光中,让月光把遥远的时空距离拉得很近。王维的《山居秋暝》把对官场的厌倦写在明月松间,让实实在在的画境照出一平如镜的充满禅意的内心世界。
  九、回环
  回环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回环这种修辞用在文章结构上可拥有无限的美感,前呼后应,交相辉映,会造成团圆的美感 。中国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回环诗,如林语堂《理想之屋》: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
  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
  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
  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
  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
  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
  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
  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
  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
  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
  鹤报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却;
  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这首诗通过回环,使文章语言活泼,回环往复,语气和缓,获得了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再看一首歌词: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女孩子们摘走了。女孩儿们都到哪去了?男孩子们娶走了。男孩都到哪里去了?变成士兵打仗去了。士兵都到哪里去了?全部埋进坟墓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
  这段歌词,唱出了战争给世界带来的无尽创伤,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到了极致,对美好事物的消失也悲伤到了极点。
  十、无修之辞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用修辞的修辞可能是最高境界的修辞。古有催人泪下的《陈情表》、《项脊轩志》,有白居易让老太太都读得懂的诗。今有鲁迅的大词小用,毛泽东的俗词雅用。有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②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③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韩愈《盆池五首》)
  读着这样语言浅近又内容丰富的诗实乃享受。
  十一、陌生化
  语言最让人生厌的莫过于模式化,如果把日常的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很俗的语言都会耳目一新,变得有了创意。如张晓风的语言就做到了把日常生活陌生化:
  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地摘着,那样心安理得地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香椿》)
  作者眼里,本应是人对树的看法,换位成树对人的态度,这样的角色转换,使文字不按常理出牌,顿生新意。
  鲁迅擅长褒义贬用:“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达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陌生化的效果在这里通过变形,有了极强的漫画意味。
  再看余光中的一段文章: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余光中《沙田山居》)
  种种错觉拉开了视觉与现实的距离,这样的扭曲给了人无限的心灵空间,使景物向着纵深方向拓展。就像庄生梦蝶的故事,是庄生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生,没有人说得清楚。这种故意的陌生化使文字有了无数种因朦胧造成的丰富想象空间。
  再看一组有创意的词语搭配:
  ①奶奶鲜嫩茂盛,水份充足。(莫言《红高粱》)②杏树的枝头挂满五颜六色的目光。(汪国真)③我的长相很中国;模样长得很广东。   这种陌生化的手法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我们所需要的是模仿,并且捕捉它。近些年非常流行网络用语。如方文山把唐诗宋词陌生化,文白相间,人们就爱得如痴如醉,如安意如演绎宋词,余秋雨进行《文化苦旅》,闫红挖掘《诗经》,这些作家都是把平常故事陌生化的高手。
  十二、标点、句式
  标点、句式的巧妙运用,会使文章的内容非常具有表现力,我们来看王维的几首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这首诗第一句是陈述句,第二句是疑问,第三句是祈使句,最后一句是感叹句。四种不同的句式,把诗的内容浅而有味地表现出来。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
  这首诗首句是祈使句,第二句是疑问句,第三句是陈述句,最后一句是感叹句。语气的感叹把一个悲伤的息夫人言简意赅地刻画出来。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
  这首诗首句是感叹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三句是祈使句,最后一句是疑问句。语气的变换,使感情峰回路转,离情之意油然加深。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标点一改,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就《清明》一诗,不增减一字,只加标点,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时间、地点、场景、对话皆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同的标点,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我们要在标点上下点功夫,不用吹灰之力就能让语言产生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天太大。海太阔。人太老。游泳的姿势和动作太单一。胆子和力气太小。舌苔太厚。词汇太贫乏。胆固醇太多。梦太长。床太软。空气太潮湿。牢骚太盛。书太厚。……(王蒙《海的梦》)
  几个句号,让文字有了意识的流动。怪不得没有标点的书读起来更让人拥有想象力。
  纵观以上各种修辞在作文里的运用,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今作家在修辞技巧运用上己经炉火纯青,深入浅出,不着斧痕之迹。“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每一种至法里,依旧难以离开技巧之妙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312000)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叶圣陶早就指出:“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那么如何让作文充满真情呢?  一、教师引导,启发兴趣  作文话题往往比较深刻,有的材料作文立意还要独到、准确,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常常仅将题目要求说完便让学生开始写作,学生更是觉得难上加难,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