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体中用、中西合璧已成为中国当前专业音乐的主流,随着西方曲式结构理论的传入,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者开始有了调性布局的观念、复调写作的观念、主题的观念、运用展开手法的观念,并运用奏鸣曲式这类西方经典性曲式的音乐结构进行音乐创作。本文旨在对《节日序曲》的曲式结构与西方典型插部性奏鸣曲式的结构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探索和总结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插部奏鸣曲式; 借鉴;创新 ; 调性 ; 主题材料
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音乐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感艺术,同样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西音乐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对西方音乐,尤其是交响乐的观念与技法的借鉴和运用,中国民族管弦乐在其固有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本人将以施万春的《节日序曲》为例对此加以阐述。
《节日序曲》是为了纪念伟大列宁90诞辰和向“五一”献礼而写的作品。乐曲所要展现的是全国各族人民欢庆节日地热烈欢腾的场面和浓烈的抒情意味。其中,作曲家对藏族、维吾尔族、阿细族歌舞场面作了动人的描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节日序曲》以热情洋溢的笔墨抒发了作曲家对祖国繁荣的讴歌。他把汉族音调的喜庆,藏族歌舞的优美,维族歌舞的奔放,阿细族歌舞的热情浑然天成地融进浓浓的乐思。欢乐的锣鼓点和各民族的歌舞节奏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恢宏的节日画卷。
主题材料及其发展
1、主题材料
序奏主题表现出普天同庆的欢乐情绪;主部主题描绘出人们喜庆节日的愉悦心情;副部主题刻画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歌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插部Ⅰ展现了藏族人民欢庆节日的喜悦之情;插部Ⅱ是对维吾尔族欢天喜地庆节日场面的生动描写 ;插部Ⅲ勾勒出阿细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场面。
2、主题材料的发展
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在初次呈示后重复了一遍。随后连接部中在属调上再次出现,并以模进手法进行了展开、发展。连接部的最后19小节中,作曲家采用了序奏主题加以发展引入副部。在结束部中,副部材料加以变化(三度关系离调)后再度出现。插部Ⅰ、插部Ⅲ主题换调(插部Ⅰ:e羽---E宫、插部Ⅲ:C宫---E宫)后在次出现。插部Ⅱ中,主题则运用了卡农手法加以发展。再现部中,主部省略了重复部分,连接部中的最后19小节也被省去。在省略了8小节的结束部后,通过一段“导入”引向了真正的尾声;尾声中,副部主题、主部主题、序奏主题得到了很大地展开、发展,尾声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形象作了适当地概括。
由此可知,《节日序曲》对插部性奏鸣曲式的借鉴、创新表现为:
一、对插部奏鸣曲式的借鉴
(一)以插部代替展开部
在传统奏鸣曲式①中,呈示部之后往往是使其乐思得以积极发展的展开部,但此乐曲却使用了插部来代替展开部,这主要是因为在这首作品中,作者以呈示部表现万民欢腾的庆祝节日的场面,以展开部描写天安门前少数民族的歌舞场面。这两部分相异的内容就使音乐发展的主要部分不是呈示部音乐材料的展开,因而使新的音乐主题材料出现得以可能。因此在呈示部之后不在是发展呈示部主题的展开部,而是一个由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构成的插部来代替展开部,生动地表现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情景。
(二)副部的调性从对比到统一
奏鸣曲式是一种戏剧性的曲式,它主要表现对立事物的矛盾冲突、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调性对比到调性统一来实现的。因此,在插部性奏鸣曲式中,呈示部中的副部常不以主调出现,从而实现与主部在调性上的对比。当呈示部再现时,副部就会返回主调,实现调性统一,充分体现奏鸣曲式中矛盾和统一的辨证关系。此曲中,呈示部中的副部没有在主调A宫上出现,而是出现在F宫上,再现部中的副部回到了主调A宫,达到了调性统一。
(三)连接部中主部主题的转调再现
连接部中主部主题的转调再现对奏鸣曲式的借鉴体现为以下二点:
1、在古典乐派的作品中,副部主题常常只是将主部主题改调出现,实现调性的对比。此作品主部主题在连接部中以属调出现(A宫---E宫),充分体现其古典特色。
2、在连接部中,主部主题在属调上转调出现(换调、转调就有了展开的性质)。因此,主部主题在此处进行了展开、发展,这就对展开性思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四)插部中的展开性思维
1、插部中复调手法的运用
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常出现复调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复调因素的不间断性特点可以帮助奏鸣曲式中主题的剧烈展开。在此作品的的插部Ⅰ、插部Ⅱ、插部Ⅲ中,同样运用了复调手法:分别在藏族囊玛歌舞曲调中叠加堆谢歌舞曲调形成第二主题;在维族歌舞曲调中叠加哈撒克族歌舞曲调形成第二主题;在阿细族歌舞曲调叠加苗族飞歌形成第二主题,以及插部Ⅱ中主题再现时作曲家所采用的卡农手法,无一不显示出展开性思维。
2、调性的局部动荡
展开部的任务主要是直接进行矛盾冲突,体现着冲突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主要表现在调性长时间处于不稳定和连续转换的状况之下。从结构图式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此曲的插部Ⅰ呈现出G宫---e羽---E宫---#c羽---#C宫的调性布局;插部Ⅱ呈现出bE---C的调性布局;插部Ⅲ呈现出C宫---G徵的调性布局。它们或是同宫犯调、移宫犯调,或是关系大小调交替,显示出调性的不稳定。
(五)尾声的材料综合
插部性奏鸣曲式中的结尾常应用前面的主题材料,同时给以一定的变化发展。这首作品的尾声在17小节的导入之后分别出现了副部主题、主部主题及序奏材料,并予以展开、发展,整首乐曲的主要形象在尾声中得到了很好综合。
二、对插部性奏鸣曲式的创新
(一)、再现部前使用锣鼓点实现对再现部的过渡。
在传统奏鸣曲式中,由于展开部中的调性与和声长期处于不稳定和频繁变化的过程之中,所以为了能使主部主题在主调上得以平稳再现,展开部的结尾往往可能出现由主调的属和弦构成的一个相当长度的段落即“属和弦准备段”。但这首作品却选择了中国传统连接手法---锣鼓段引入再现部,这主要是由于:插部的调性相对比较稳定,几个主题多为呈示型,能够使主题在主调上获得稳定的再现,因此“属准备段”已不再需要了;为了突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展示人们在传统节日里热烈欢腾、锣鼓齐鸣、载歌载舞的生动画面,而选用了锣鼓全奏以发挥连接作用导入再现部。
(二)、连接部中主部主题的转调再现
在主部主题的转调再现中所体现出的对奏鸣曲式的借鉴前面已详细论述,同时它也显示出创新的一面。乐曲中,作者把主部转调部分放在连接部中,这就使连接部的结构得以扩大。这是由于情节的要求:人们吹着唢呐,敲着锣鼓喜迎佳节,情绪越来越高涨,正是以这一情绪发展为基础,作者将主题作了五度移调,乐队以全奏奏出,更突出地体现了整首乐曲锣鼓喧天的气氛。并且在欢庆之余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憧憬着幸福生活,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优美、流畅的副部,这样就使得连接部结构的扩大成为可能。
总之,施万春的《节日序曲》在极大发扬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巧妙地借鉴并运用了西方奏鸣曲式的技法与思维,使中国的民间音乐和西方音乐实现了完美结合。
西体中用、中西合璧②已成为中国当前音乐的主流,中西音乐的融合给中、西方音乐者们开辟了更为广袤而神奇的天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借鉴不等于照抄照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音乐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基本精神之上,在此基础上努力吸收西方音乐的精华,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即指典型奏鸣曲式,见吴祖强编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1月版。
[2]李吉提编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265页。
关键词:插部奏鸣曲式; 借鉴;创新 ; 调性 ; 主题材料
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音乐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感艺术,同样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西音乐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对西方音乐,尤其是交响乐的观念与技法的借鉴和运用,中国民族管弦乐在其固有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本人将以施万春的《节日序曲》为例对此加以阐述。
《节日序曲》是为了纪念伟大列宁90诞辰和向“五一”献礼而写的作品。乐曲所要展现的是全国各族人民欢庆节日地热烈欢腾的场面和浓烈的抒情意味。其中,作曲家对藏族、维吾尔族、阿细族歌舞场面作了动人的描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节日序曲》以热情洋溢的笔墨抒发了作曲家对祖国繁荣的讴歌。他把汉族音调的喜庆,藏族歌舞的优美,维族歌舞的奔放,阿细族歌舞的热情浑然天成地融进浓浓的乐思。欢乐的锣鼓点和各民族的歌舞节奏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恢宏的节日画卷。
主题材料及其发展
1、主题材料
序奏主题表现出普天同庆的欢乐情绪;主部主题描绘出人们喜庆节日的愉悦心情;副部主题刻画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歌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插部Ⅰ展现了藏族人民欢庆节日的喜悦之情;插部Ⅱ是对维吾尔族欢天喜地庆节日场面的生动描写 ;插部Ⅲ勾勒出阿细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场面。
2、主题材料的发展
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在初次呈示后重复了一遍。随后连接部中在属调上再次出现,并以模进手法进行了展开、发展。连接部的最后19小节中,作曲家采用了序奏主题加以发展引入副部。在结束部中,副部材料加以变化(三度关系离调)后再度出现。插部Ⅰ、插部Ⅲ主题换调(插部Ⅰ:e羽---E宫、插部Ⅲ:C宫---E宫)后在次出现。插部Ⅱ中,主题则运用了卡农手法加以发展。再现部中,主部省略了重复部分,连接部中的最后19小节也被省去。在省略了8小节的结束部后,通过一段“导入”引向了真正的尾声;尾声中,副部主题、主部主题、序奏主题得到了很大地展开、发展,尾声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形象作了适当地概括。
由此可知,《节日序曲》对插部性奏鸣曲式的借鉴、创新表现为:
一、对插部奏鸣曲式的借鉴
(一)以插部代替展开部
在传统奏鸣曲式①中,呈示部之后往往是使其乐思得以积极发展的展开部,但此乐曲却使用了插部来代替展开部,这主要是因为在这首作品中,作者以呈示部表现万民欢腾的庆祝节日的场面,以展开部描写天安门前少数民族的歌舞场面。这两部分相异的内容就使音乐发展的主要部分不是呈示部音乐材料的展开,因而使新的音乐主题材料出现得以可能。因此在呈示部之后不在是发展呈示部主题的展开部,而是一个由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构成的插部来代替展开部,生动地表现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情景。
(二)副部的调性从对比到统一
奏鸣曲式是一种戏剧性的曲式,它主要表现对立事物的矛盾冲突、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调性对比到调性统一来实现的。因此,在插部性奏鸣曲式中,呈示部中的副部常不以主调出现,从而实现与主部在调性上的对比。当呈示部再现时,副部就会返回主调,实现调性统一,充分体现奏鸣曲式中矛盾和统一的辨证关系。此曲中,呈示部中的副部没有在主调A宫上出现,而是出现在F宫上,再现部中的副部回到了主调A宫,达到了调性统一。
(三)连接部中主部主题的转调再现
连接部中主部主题的转调再现对奏鸣曲式的借鉴体现为以下二点:
1、在古典乐派的作品中,副部主题常常只是将主部主题改调出现,实现调性的对比。此作品主部主题在连接部中以属调出现(A宫---E宫),充分体现其古典特色。
2、在连接部中,主部主题在属调上转调出现(换调、转调就有了展开的性质)。因此,主部主题在此处进行了展开、发展,这就对展开性思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四)插部中的展开性思维
1、插部中复调手法的运用
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常出现复调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复调因素的不间断性特点可以帮助奏鸣曲式中主题的剧烈展开。在此作品的的插部Ⅰ、插部Ⅱ、插部Ⅲ中,同样运用了复调手法:分别在藏族囊玛歌舞曲调中叠加堆谢歌舞曲调形成第二主题;在维族歌舞曲调中叠加哈撒克族歌舞曲调形成第二主题;在阿细族歌舞曲调叠加苗族飞歌形成第二主题,以及插部Ⅱ中主题再现时作曲家所采用的卡农手法,无一不显示出展开性思维。
2、调性的局部动荡
展开部的任务主要是直接进行矛盾冲突,体现着冲突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主要表现在调性长时间处于不稳定和连续转换的状况之下。从结构图式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此曲的插部Ⅰ呈现出G宫---e羽---E宫---#c羽---#C宫的调性布局;插部Ⅱ呈现出bE---C的调性布局;插部Ⅲ呈现出C宫---G徵的调性布局。它们或是同宫犯调、移宫犯调,或是关系大小调交替,显示出调性的不稳定。
(五)尾声的材料综合
插部性奏鸣曲式中的结尾常应用前面的主题材料,同时给以一定的变化发展。这首作品的尾声在17小节的导入之后分别出现了副部主题、主部主题及序奏材料,并予以展开、发展,整首乐曲的主要形象在尾声中得到了很好综合。
二、对插部性奏鸣曲式的创新
(一)、再现部前使用锣鼓点实现对再现部的过渡。
在传统奏鸣曲式中,由于展开部中的调性与和声长期处于不稳定和频繁变化的过程之中,所以为了能使主部主题在主调上得以平稳再现,展开部的结尾往往可能出现由主调的属和弦构成的一个相当长度的段落即“属和弦准备段”。但这首作品却选择了中国传统连接手法---锣鼓段引入再现部,这主要是由于:插部的调性相对比较稳定,几个主题多为呈示型,能够使主题在主调上获得稳定的再现,因此“属准备段”已不再需要了;为了突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展示人们在传统节日里热烈欢腾、锣鼓齐鸣、载歌载舞的生动画面,而选用了锣鼓全奏以发挥连接作用导入再现部。
(二)、连接部中主部主题的转调再现
在主部主题的转调再现中所体现出的对奏鸣曲式的借鉴前面已详细论述,同时它也显示出创新的一面。乐曲中,作者把主部转调部分放在连接部中,这就使连接部的结构得以扩大。这是由于情节的要求:人们吹着唢呐,敲着锣鼓喜迎佳节,情绪越来越高涨,正是以这一情绪发展为基础,作者将主题作了五度移调,乐队以全奏奏出,更突出地体现了整首乐曲锣鼓喧天的气氛。并且在欢庆之余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憧憬着幸福生活,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优美、流畅的副部,这样就使得连接部结构的扩大成为可能。
总之,施万春的《节日序曲》在极大发扬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巧妙地借鉴并运用了西方奏鸣曲式的技法与思维,使中国的民间音乐和西方音乐实现了完美结合。
西体中用、中西合璧②已成为中国当前音乐的主流,中西音乐的融合给中、西方音乐者们开辟了更为广袤而神奇的天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借鉴不等于照抄照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音乐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基本精神之上,在此基础上努力吸收西方音乐的精华,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即指典型奏鸣曲式,见吴祖强编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1月版。
[2]李吉提编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