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当仙山的许多善男信女们,在修身养性爱教的同时,更不乏忧国忧民,祈福国泰民安的情怀,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将军便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人物。
1945年8月至9月间,为庆祝抗战胜利,刘峙将军在武当山金顶立抗日战争胜利紀念碑一块,感怀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抒发恢复祖国河山的一片壮心。碑体青石直立,镌刻遒劲“我武维扬”。解读此碑,抗日期间“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的英烈壮观重现眼前。
一、碑文存放位置及外观尺寸
此碑原立于天柱峰顶,被泥土掩盖。1991年前后维修金顶签房时发掘,故90版的《武当山志》没有收录,其他文献也鲜有提及,知之者不多。此碑目前镶嵌在紫禁城内,由“人门”通往“灵官殿”的石壁上,在石阶的左侧。碑通高157厘米、宽70厘米、厚9.5厘米,本地青石质地。
二、碑文内容及注释
碑文上款:革命军兴时追随囗最高统帅蒋公,转战南北,戡平内乱,周览名山大川,恒以未登元岳为憾。兹值奉命捍御外侮,得便亲临绝顶,适捷报传来,倭寇屈服,天柱峰俨若。
正文:我武维扬
碑文下款:受降城,喜我武之维扬,增名山之彩色,爰题碑以志纪念
中华民国卅四年中瀚 刘峙
碑文上款的“元岳”,即玄岳。《水经》称,“顺山谓之元岳。”
“俨若”:恭敬的样子。语出《礼记.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 。
正文“我武维扬”。我武维扬,形容威武凌厉,奋发向上的样子。 出自 《尚书·秦誓》:“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碑文下款的“受降城”,指作者将要到河南接受日军的投降。
“中华民国卅四年八月中瀚”,是一九四五年八月中旬。
“中瀚”:每月分三旬:上旬也称上瀚(浣),中旬也称中瀚,下旬也称下瀚。
译文:
革命军兴时,追随最高统帅蒋公,转战南北,戡平内乱,(顺便也)看遍了名山大川,但一直以没有登武当山为憾事。正好赶上奉命捍御外侮,有机会亲临武当山天柱峰绝顶,恰巧捷报传来,日寇投降,(我和)天柱峰(一样)恭恭敬敬的(祝贺)我武维扬。
(我马上要去)接受降城,喜我武之维扬,增名山之彩色,于是题碑以志纪念
三、碑文形成的时代背景
1945年2月,刘峙接替李宗仁,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日军无条件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诏书。刘峙于9月1日,率部进驻老河口,经南阳到漯河,接受河南境内日军投降。此碑文应该在1945年8月14日至9月1日之间为庆祝抗战胜利而作。
四、碑文作者刘峙的简历
刘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
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战无不胜,高居五虎上将之首,名声一时无二。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
1938年改任鄂湘川黔边区主任兼第五预备军司令。
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
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
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8 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
1949年7月移居九龙。
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五、其他抗日将士题写的碑文诗词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五战区的抗日将士驻扎在武当山,李宗仁、李品仙、李郭德洁、方振武、梁寿笙、张任民等都在武当山题写了碑文和诗词。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期间在天柱峰题写了 “整军经武”碑、“万方多难此登临”碑;
李品仙(1890-1987),字鹤龄。二级陆军上将,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期间,在武当山写下《为寻胜景武当游》诗歌;
李宗仁夫人李郭德洁题写了“名山观止”碑;
著名抗日将领方振武将军曾于民国廿八年(1939年)游历武当山,并留《游天柱峰》诗歌为记;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主任徐燕谋先生题写了“名山并寿”碑;
梁寿笙(1907-1945),原名春华,广西南宁人。曾任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作战处长 ,在武当山题写了“五岳嵯峨孰并妍”诗;
张任民(1898-1985) ,广西马平县人,第五战区中将、军法执行总监,在武当山留下《雨后登武当》诗;
民国著名书法家、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宗彝,丙寅年(1926年)为武当山题写了“一柱擎天”摩崖石刻。
探究此碑,研究围绕此碑文发生的故事,抚今追昔,动人心魄的历史依然令人唏嘘。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铸造出来的民族精神是坚不可摧的,它是国魂,它是民魂,它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崛起的支撑、挺立的基石、发展的动力。
1945年8月至9月间,为庆祝抗战胜利,刘峙将军在武当山金顶立抗日战争胜利紀念碑一块,感怀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抒发恢复祖国河山的一片壮心。碑体青石直立,镌刻遒劲“我武维扬”。解读此碑,抗日期间“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的英烈壮观重现眼前。
一、碑文存放位置及外观尺寸
此碑原立于天柱峰顶,被泥土掩盖。1991年前后维修金顶签房时发掘,故90版的《武当山志》没有收录,其他文献也鲜有提及,知之者不多。此碑目前镶嵌在紫禁城内,由“人门”通往“灵官殿”的石壁上,在石阶的左侧。碑通高157厘米、宽70厘米、厚9.5厘米,本地青石质地。
二、碑文内容及注释
碑文上款:革命军兴时追随囗最高统帅蒋公,转战南北,戡平内乱,周览名山大川,恒以未登元岳为憾。兹值奉命捍御外侮,得便亲临绝顶,适捷报传来,倭寇屈服,天柱峰俨若。
正文:我武维扬
碑文下款:受降城,喜我武之维扬,增名山之彩色,爰题碑以志纪念
中华民国卅四年中瀚 刘峙
碑文上款的“元岳”,即玄岳。《水经》称,“顺山谓之元岳。”
“俨若”:恭敬的样子。语出《礼记.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 。
正文“我武维扬”。我武维扬,形容威武凌厉,奋发向上的样子。 出自 《尚书·秦誓》:“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碑文下款的“受降城”,指作者将要到河南接受日军的投降。
“中华民国卅四年八月中瀚”,是一九四五年八月中旬。
“中瀚”:每月分三旬:上旬也称上瀚(浣),中旬也称中瀚,下旬也称下瀚。
译文:
革命军兴时,追随最高统帅蒋公,转战南北,戡平内乱,(顺便也)看遍了名山大川,但一直以没有登武当山为憾事。正好赶上奉命捍御外侮,有机会亲临武当山天柱峰绝顶,恰巧捷报传来,日寇投降,(我和)天柱峰(一样)恭恭敬敬的(祝贺)我武维扬。
(我马上要去)接受降城,喜我武之维扬,增名山之彩色,于是题碑以志纪念
三、碑文形成的时代背景
1945年2月,刘峙接替李宗仁,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日军无条件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诏书。刘峙于9月1日,率部进驻老河口,经南阳到漯河,接受河南境内日军投降。此碑文应该在1945年8月14日至9月1日之间为庆祝抗战胜利而作。
四、碑文作者刘峙的简历
刘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
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战无不胜,高居五虎上将之首,名声一时无二。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
1938年改任鄂湘川黔边区主任兼第五预备军司令。
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
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
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8 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
1949年7月移居九龙。
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五、其他抗日将士题写的碑文诗词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五战区的抗日将士驻扎在武当山,李宗仁、李品仙、李郭德洁、方振武、梁寿笙、张任民等都在武当山题写了碑文和诗词。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期间在天柱峰题写了 “整军经武”碑、“万方多难此登临”碑;
李品仙(1890-1987),字鹤龄。二级陆军上将,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期间,在武当山写下《为寻胜景武当游》诗歌;
李宗仁夫人李郭德洁题写了“名山观止”碑;
著名抗日将领方振武将军曾于民国廿八年(1939年)游历武当山,并留《游天柱峰》诗歌为记;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主任徐燕谋先生题写了“名山并寿”碑;
梁寿笙(1907-1945),原名春华,广西南宁人。曾任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作战处长 ,在武当山题写了“五岳嵯峨孰并妍”诗;
张任民(1898-1985) ,广西马平县人,第五战区中将、军法执行总监,在武当山留下《雨后登武当》诗;
民国著名书法家、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宗彝,丙寅年(1926年)为武当山题写了“一柱擎天”摩崖石刻。
探究此碑,研究围绕此碑文发生的故事,抚今追昔,动人心魄的历史依然令人唏嘘。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铸造出来的民族精神是坚不可摧的,它是国魂,它是民魂,它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崛起的支撑、挺立的基石、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