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过年仪式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ntla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哪过年?进了腊月门儿,想必根儿在农村的城里人,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这样的踌躇,但在城里生活多年的母亲,说起在哪过年,几乎都是果决地说:“回老家!”
  这么多年,母亲惦记着灶王爷,她说别看灶王爷灰头土脸的,可他还管着一家人的吃喝,得把他老人家伺候好,要不然来年吃冷饭。
  因了母亲固有的这个意识,每年的这一天,母亲都是在傍晚时分,在锅头上摆一碟糖果果,或者花生糖,向贴在墙壁上的灶王爷画像敬上一炷香,等香烛烧完以后,拿来一刀黄表纸,再把灶王爷从墙上请下来,跪在锅台前,一边焚烧着灶王爷画像和黄表纸,一边念念有词,无非就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话儿。等灶王爷和黄表纸都化为灰烬了,母亲才趴在锅头前,恭恭敬敬地磕上三个头,那情景,庄严、凝重,一丝不苟,就像一位佛家居士礼拜佛祖一样,让我在不自觉中感受到母亲的虔诚。不过,有那么几年母亲是不辞灶的,一是哥哥当兵的那几年,再就是我在外地求学的那几年。
  母亲回了老家,我也不能不回。我是上班一族,上班上到了腊月二十八。
  今年是“小晋”年,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等我回到家时,该蒸的母亲已经蒸好,该煮的母亲已经煮好,就连藕合、豆腐和带鱼都已经炸好,她见我回来,说吃的、喝的、用的俺都备下了,就等你去接你爹。我知道,母亲所说的“接你爹”,其实就是接家堂。过年接家堂,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样的风俗,但我的老家,年三十儿这天,一般是下午或者傍晚,家中男性不論大小,都要到逝去的长辈坟前,烧上几张黄表纸,磕上三个头,再念道几句“老的少的”,告请他们跟着自己回家过年。年,不仅是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是生者与祖先的团圆。而这样的团圆,既是尊重,也是感恩。
  “接”回父亲,所有的仪式都与神灵有关,因为在母亲的意识中,门有门神,床有床神,炉灶里有火神,粮食缸里有仓神。前些年打下的压水井母亲说也有水神保佑,要不然,压出的水咋能这样清冽?在母亲的眼里,老家的角角落落,都有神灵的保护。所以,在我祭祖的时候,母亲则捧着一沓黄表纸,不是在这里烧上几张,就是在那里烧上几页,在灶王爷的神像下,也小心翼翼地供香、焚纸、奠茶、磕头,似乎怕得罪了灶王爷,让我没饭吃……对于母亲的这种对天地、对祖先的敬意,之前我是不为然的,总以为那是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但现在却认为,这不是封建,不是迷信,更不是落后,而是一种传统,一种诉求,是把人的生命和生命所波及到的血缘,融入天地、四时、万物的各守其正之中,是生命与人世终极的另一种关怀。
  凌晨时分,村子里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我在鞭炮声中祭奠完了祖先,与母亲一道在院子的香台上,摆上供品,跟着她跪在台上,行了祭天之礼,把母亲对天地、对祖先的敬意,波纹般地推向了远处。
其他文献
在2016年度中国散文年会期間,一场散文朗诵会,让我领略了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北京官儿多,文学名家更多。王蒙、梁晓声、叶延滨、韩静霆、王宗仁、巴根、刘庆邦、蒋建伟、温亚军等10多位全国著名作家、杂志社主编等,在年会上相继作了关于散文创作的精彩讲座。梁晓声饱含深情地回忆年轻时代的木质旧书箱,结婚时简陋而必需的书柜,慨叹当今的年轻人买房置业基本上忽略书柜,阅读生活仅限于小小的手机屏,这位老作家用细
期刊
在浙北家乡,无论谁家,一所新居落成后,首当其冲的大事就是打土灶。  关于打土灶,早在清代赵翼的《扈从途次杂咏·土灶》诗题自注中记载:“掘地为灶”,这是远祖村民最原始的“灶具”,后来人类发明了固化的容器,才有了高出地面用砖块砌成的灶,其制成或结构一直流传延续至今。打土灶是个技术活,一般要预备好土砖、河沙、黄泥等材料,请村里手艺娴熟的泥水匠来完成每道工序。  土灶一般建在厨房一隅,紧靠窗口下,有长方形
期刊
几天前,天色阴晦,我来到黄河边,在凄风呜咽、连绵起伏的河畔,观望对岸斑驳光秃的梁峁,灰黄单调得让人生出许多苍凉。河谷里,雾霭缥缈,灰蒙蒙一片,河水挂着寒光,凄婉地流淌着,像疲惫至极的旅人,一路跋涉,一路叹息。  没想到今天的一场大雪,竟使黄河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有雪的黄河是一道百看不厌的风景,那是天使在尽己所能为他人祈求幸福,像白色的火焰在整个苍茫的冬日燃烧着黄河的灵魂。就是这样的一刻,我听见雪
期刊
母亲把左手从父亲的颈脖底下抽出,又轻轻地把父亲的手从自己身上搬开,像侍弄婴儿一样把父亲整个身躯往床中间轻轻推移。我被惊醒,母亲说:“还早着呢,我起来煮粥,等会有客人,你再睡会儿。”  我赶紧帮忙把父亲往我这边拉,母亲说:“不用,这老头都瘦成个人干了,一身骨头,没几斤,我推得动。”我轻轻地将右手伸进父亲的颈脖底下,把父亲整个揽了过来,还在熟睡中的父亲下意识地偎了过来,左手曲在身侧,右手箍在我身上,右
期刊
有一首歌这么唱:“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哦,这歌听过。《九九艳阳天》是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柳堡的故事》就是在宝应县一个叫柳堡的地方拍的。  歌词中的蚕豆花,虽然平常本色,却也独具风姿,远远看去,像一只只蝴蝶栖息在片片绿叶之间,只是没有蝴蝶衣衫的华丽。是花,大多是会让人闻得着香气的,蚕豆花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花谢了,清香还在,那香气会浸到豆荚包裹的一粒粒蚕豆里。小
期刊
无缘无故滴了一夜的冬雨,早晨,仍没有止息的意思。一个人等待公交车,连一丝点燃希望的影子都没有。  一辆“四个圈”停了下来,摇开车窗。我欣喜若狂地奔了过去,像捡到了金条。那人审视了一下包装很严密的我,忽然,掉转头,谜一样地开走了。既来之,则等之,我就不信公交车们都生了病。  车终于呼啸而来了,我范进中举般地冲了过去,像极地脱险的呼救。  司机的表情很莊严,神圣。我倏地伫立了,那车里是清一色的“绿军装
期刊
每次回老家,都是匆匆去,匆匆来。今日也是如此,早晨骑车把孩子带到老家,交给了母亲,和父亲唠叨了几句,在孩子的啼哭声中冲出大门。就要骑车离开的一刹那,我猛然看到大门外的篱笆上,盛开着一朵朵紫莹莹的牵牛花,分外妖娆。  牵牛花是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缠绕植物,在家乡它一直是人们最熟悉和最喜爱的花卉,常用它来点缀屋前、屋后、篱笆、墙垣、亭廊和花架。它风姿绰约,酷似喇叭状,又名喇叭花,一般在春天播种,夏秋开花,
期刊
每个妈妈年轻时都是满脸的胶原蛋白,后来有了我们这些闹腾的熊孩子,她们操心、变老。“变老”两个字听起来不觉得有什么,可是它们会没有一点点防备地变成几根白发,几条皱纹在不经意间就出现,  不管是在书上,还是电视上看到,讴歌母亲的分布密集,连“祖国”后边儿都要加上“母亲”二字。啊!我爱你,我的祖国母亲!似乎中国文化一直有一个标配———浓厚的恋母情结,从古至今,母爱这个名词都自带神圣、伟大的光环,在人们看
期刊
1995年4月,我和妻子回越西中所给父亲过生日。儿子在读学前班,由姨妹照管,没有与我们同行。途经普雄镇,我们便来到普雄的妹妹家。他们家四岁和六岁的一儿一女,见到我们很亲热,我跟着妹弟去农贸市场买了鱼和配料,又买了些蔬菜。舅舅家的大老表也在普雄,听说我们来了,也立刻赶到了。我和大老表摆谈,妹妹和妻子做饭。妹弟去街上买了啤酒来叫我们喝。大老表说吃饭的时候再喝,我的意思也一样。清洗鱼时,妻子要抠鳃来丢,
期刊
很多人都说芦荻是没有香气的,我却觉得自己不止一次闻到过,在阳光的蒸腾下,梦幻的浪漫,有点“香奈儿五号”般致命的诱惑。  天气晴好,我去骆驼山森林公园,看见一丛芦苇在池塘边开得正盛,绿色的苇叶,有点像甘蔗的叶子,都是细长的带子状。前方有个可爱的人儿正在走,因久雨乍晴,碎裂的地上有很多泥浆,山上也有溪水沿着低洼处汩汩下来,她专心致志地找干净的石块迈开脚,走一步,挪一步,生怕自己陷进泥缝里,不到十米的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