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自强诚信、创新前进的企业精神,展现着一代代同车人的风采,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更书写着“中国创造”的品牌骄傲
年后的山西大同,凛冽的寒风,零下十几度的干冷天气,让记者这个在南方生活的人感到有点不适。然而,在大同市的西南方,一家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总组装车间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总共三排,每排两百多米长的生产流水线上,一台台蓝白相间的“钢铁金刚”被一字排开,旁边分类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工具材料,脚下的水磨石地板则纤尘不染。环顾四周,佩戴黄色安全帽、着装整洁的工人师傅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他们分工协作,将一个个零部件稳稳地吊装到“钢铁金刚”中,再仔细安装调试。每一个作业岗位的旁边,都醒目地竖立着规范化作业程序标准板,整个现场有条不紊,让人感到协调和谐。
随着生产线的延伸,越靠后,“钢铁金刚”的完工程度越高,直到最后让记者认出了它。来到这里,记者才知道,万里铁道线上奔驰的“和谐型”电力机车竟然是这样制造出来的。而在众多组装的机车中,一台天蓝色的电力机车与众不同又格外引人注目,再过一段时间等它完工后就将远赴欧洲市场。
这就是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同车公司),我国重要的电力机车研发生产制造基地之一。
刚刚过去的2014年,正值同车公司建企60周年。这个由新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铁路机车制造企业,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直至现在的“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的全部种类车型生产。从1954年建厂至今,同车公司已累计向共和国铁路提供了将近1万台大马力干线机车,这份殊荣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铁路装备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地处塞外古都的企业里,有着六千人的在职员工。如果再加上退休人员和员工家属,差不多有四万人居住在它附近的社区里,企业墙里墙外可谓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社会。这里很多员工的家庭都是三代工作和生活于此,直到现在,仍有很多员工子女在外读完大学,依然首选回到这里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此同时,这家企业每年都吸引全国各地高校近百名的莘莘学子,放弃一线城市来到这里求职,选择在黄土高原上安家落户。
是什么让它拥有如此的魅力?记者找到同车公司的企业高管,试图得到答案。但他们说,更希望记者多采访一下企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标兵。“因为他们是同车公司的脊梁,没有他们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就不会有企业的今天。”他们介绍说,“当你真正融入一线员工中,就能感受到我们同车人的善良、真诚、勤奋、实干,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同车公司特有的‘前进’(历史产品机车型号)精神,而这些都是鼓舞我们永远前进的驱动力。”
在随后的四天采访中,记者参观了同车公司落成不久的“厂史馆”,拜访了退休员工代表,更走入技术管理部门,下到生产一线班组,在岗位上采访了多位同车公司的员工。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随着采访的深入,同车公司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渐渐清晰,而这个企业的“前进”精神也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记者。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造出咱中国人自己的机车”
记者拜访了曾经负责多本铁路行业志书编撰工作的同车公司退休员工秦明山,拜读了他主编的《同车老年》。言谈中,仿佛时光倒流,一幅幅刻满岁月痕迹的画面,让记者回到了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
今年79岁高龄的秦明山,从建厂初期就来到这里,算得上是第一代同车人,对企业更有着特别的情感。
据他介绍,新中国刚成立时,铁路系统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自己根本不具备成规模制造机车车辆的能力。当时全国可统计的4069台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型号更多达198种,各种零件既匮乏也互不相通。也因此,中国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讲奉献,祖国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哪里最艰苦我们就选哪里,就是希望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秦明山说。当时他刚刚从大连机车制造学校毕业,分配到山西大同,参加同车公司前身大同机车厂的建设。秦老回忆,当时坐着火车来大同,也不知道是哪国进口的老旧蒸汽机车和铁皮车厢拉着他们西行,最快的时速也就是30多公里,火车走走停停了好几天,遭的那份罪让他至今难忘。
“但我们的心情又是无比激动的,能够参与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机车制造厂的兴建,这份殊荣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1954年8月16日,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拉开帷幕之时,《人民日报》在头版刊载了大同机车厂破土动工的消息,向世人正式宣告新中国加快铁路装备工业建设的决心。随后,在古城大同的七峰山下、十里河畔,创业者们挤在残垣断壁的古庙里,在老乡腾出的土炕上,从事繁忙的设计工作;转业而来的战士们,散去身上的硝烟,在他们曾经流血的地方开始了崭新的建设工作;从其它铁路工厂调来的能工巧匠们,怀着为建设新厂贡献聪明才智的愿望,不舍昼夜地忘我劳动。
1959年12月26日,大同机车厂生产的第一台和平型蒸汽机车试制成功。从此,新中国的机车装备制造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新机车下线的那一天,嘹亮的汽笛声响彻长空,在场的同车人相拥而泣,这是幸福的泪水,是欢腾的泪水,中国人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机车!
“越是在困难面前,越是能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
让我们把时光再推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建厂已三十多年的大同机车厂为祖国生产了5571台大马力干线蒸汽机车,配置在12个铁路局的116个机务段,承担了当时全国铁路货运量70%左右的运输任务,成为世界上制造数量最多的蒸汽机车制造厂,被誉为“中国蒸汽机车的故乡”。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述国,就是在这个时间进厂的。当年风华正茂的他,刚刚高中毕业,算得上是第二代同车人,从父辈手中接过焊把,成为一名一线电焊工。他是幸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油田和电厂的建设,使我国能源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蒸汽机车逐步被更加先进的国产内燃、电力机车替代,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既为宋述国这一代同车人提供了梦寐以求的舞台,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宋述国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蒸汽机车可以说是‘粗、大、笨’,车体钢板又硬又厚,焊工活儿讲究的是结实耐用。内燃、电力机车则是‘高、尖、精’,车体钢板仅有几毫米,不但要把它焊好焊结实,更要焊得平顺、漂亮!”
他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时候,工友们都喜欢带着饭来上班,为的就是下班后不回家能在班组里再练一会儿技术。有一次,他和工友们下班一起练习一个难度较高的焊接手法,反复练习就是拿不下来,不知不觉折腾到了半夜,这让大家很是沮丧。后来一工友说,这样不行,不如去技术处问问技术员,听说他们晚上也有人,碰碰运气。就这样,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跑到了工厂技术处。可一进门,却让他们吃了一惊。只见办公室里仅有的两台计算机前也围满了技术人员,办公桌边上还打着地铺。一问才知道,技术人员为了弄懂图纸上的关键工序,轮流守着几台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用最大的效率学习,常常整宿不归。
宋述国说,不止是他们电焊工,很多干蒸汽机车时拿惯扳手的钳工、铆工,为了转产需要,转行干起电工和接线工。下班后,大家都自觉去夜大学习电器组装知识,为了牢记机车电气线路图,他们就用铁丝勾画出走线草图,一遍遍模仿布线。“那时候,碰见个工友,一摊开手,有老茧的是铆工、焊工,有道道血口子的,一定是电工和接线工。”
正是有了这股子拼劲儿,从1992年起,大同机车工厂自主研制的韶山7型系列电力机车被陆续开发出来,工厂一跃成为我国第二大电力机车专业研发制造基地。
倾注工厂全体员工心血的0058号韶山7D型电力机车,首次亮相铁道部新造机车质量展示会。“大同机车厂,第一名!”当部领导宣布成绩后,在场的同车人再也忍不住了,大家相拥一起,欢呼鼓掌!“当消息传回来时,我们家家都像过年一样,奔走相告。”宋述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
正是对高品质的追求,“大同机车”被选为我国铁路第五次、第六次大提速主型机车,最终成就国内直流电力机车领域40%的市场份额。历经转型的阵痛,“大同机车”又重新登上我国铁路牵引装备的顶峰。
“我们造出了世界最牛的机车”
2003年3月12日,大同机车厂改制为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全国劳动模范王宏之前从没有想到,他会和来自法国的专家一起共事,更没有想到,要在他的手里打造出集多个世界之最的电力机车产品。
2005年起,同车公司开始引进法国阿尔斯通技术,肩负起引进国际一流技术,生产世界一流机车的重任。拥有娴熟铆工技术的王宏,被公司确定为机车底架试制的技术工人,一同参与试制的还有一名法方派来的技术指导人员,叫阿赫芒。他俩之间有一个较真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开工第一天,王宏就给阿赫芒出了一个小难题。原来,与过去的产品不同,新型机车排障器安装孔的数量是与之配套螺栓的一倍,那么多出来的孔是干什么用的?是图纸有问题,还是原本的设计就如此?王宏拿着图纸找到了阿赫芒,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答案。阿赫芒看看图,又看看工件,随后耸耸肩,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不清楚,并善意地提醒王宏,“这是设计师的事,操作人员只要把自己的活儿干好就行。”
外方那里没收获,但王宏的钻劲儿上来了。下班后,他跑到下工序,仔细研究起排障器的安装原理。通过测量、研究和比对分析,王宏明白了,“孔比螺栓多,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却降低了排障器的组对难度,提高了组对效率,这样的设计思路确实是高。”他如获至宝,当晚就将此法融汇在自己设计的几套工装里,多个难点问题迎刃而解。第二天,看着王宏一边改工装一边解释“多孔原理”,阿赫芒竖起了大拇指,“王先生,你是一个较真儿的朋友,我佩服你!”
与王宏相邻车间的全国劳模南利军,也是这样的一线工人。他负责的是数控激光切割设备的操作。技术引进时,同车公司同步引进了一台瑞士数控激光切割机。南利军被选调到这台设备上担任第一操作者。比起过去的传统火焰切割,这台设备既先进又复杂。而且他还面临一个尴尬的难题——设备说明书上所有的内容均是英文,而且跑遍各大书店,也没有找到与激光切割相关的培训教材。
“当时一看说明书,我的头都发懵,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南利军说,“不过,车间领导不断地鼓励我,还专门为我联系了公司这方面的技术专家一起攻关,这让我信心大增。”为了彻底征服这台机器,南利军一边虚心向厂家服务人员请教,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报考大专,自学英文。在设备安装过程中,他主动帮助外方人员进行设备组装,在设备调试中,他又查阅了大量英文参考书,将每一个参数都整得清清楚楚,并记录在学习笔记本中。
激光组后来又陆续进口了瑞士、德国等不同国家的5台激光切割机,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控切割设备。
现在,不管是哪国产的机器,操作起来多么复杂,只要在南利军手里,他都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它们在钢板上“跳舞”。不仅如此,激光组18名成员,全部都是南利军带出来的,现在都成为车间里的技术“大拿”和生产骨干,大家笑称自己是南利军的“徒子徒孙”,师出名门。
就像南利军带徒弟一样,近几年来,同车公司先后选送370名员工走出国门进行交流,回国后再通过接力培训,整体培育出一支站在行业前端、具有广阔视野的人才队伍。“公司还通过围绕关键工序创建“金蓝领”创新工作室,每周我都要专门安排时间过去,攻难关、带徒弟也是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2014年,以南利军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南利军成为同车公司众多“金蓝领”创新工作室中的一名负责人。
2007年,由同车公司生产的和谐2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作为主力车型加盟我国重载铁路干线——大秦铁路,随后助力大秦铁路年运量六破世界纪录,世人惊叹。而同车公司研制生产的和谐2B型、和谐2C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陆续成为我国京沪、京广、陇海等铁路干线货运的绝对牵引主力,中国铁路牵引机车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是真正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就在记者采访的同时,一个好消息传了过来,让记者也激动不已。由同车公司承担的自主研发我国最大轴重货运电力机车项目取得重大突破,2台同车公司最新研制生产的和谐2F型30吨轴重大功率电力机车在我国30吨轴重铁路综合试验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全部试验项目圆满成功,该车也顺利通过铁路部门的评审。
当看到《新闻联播》报道这一消息时,记者立即联系到了同车公司这一车型主要设计师之一的青年设计师谢曲波。采访那天,一见面让记者颇感意外。坐在对面的小谢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一名多个荣誉璀璨加身的先进典型。他不仅是同车公司的特等劳动模范,同时也是火车头奖章获得者。
1980年出生的谢曲波,算起来是第三代同车人,他的身上有着80后敢想、敢拼和不服输的劲头儿。
据小谢介绍,我国地大物博,机车运行线路长,期间要经过不同的气候条件带,西部多风沙、东部多雨雪,南北温差变化大,国外机车罕有此方面的经验。他在设计初期,不拘于现有行业技术,积极更新设计思路,同时还分赴各机务段,实地了解机车线路运用情况,将我国铁路路情路况综合分析,融入设计中,使新型机车能够完全满足不同环境的长大距离运用。
牵引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是电力机车的“心脏”和“大脑”,也是核心技术中的核心,过去一直依赖进口。中国北车作出了由同车公司牵头,联合中国北车其它几家企业共同展开攻关,自主研发国产机车牵引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即“北车心”的战略决策。
谢曲波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作为主机企业设计师,在机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中,他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深入研究,提出电气控制原理,和兄弟企业设计人员一起对机车牵引控制技术反复论证、修改和试验。在机车试制中,他一头扎进试制现场,将机车调试台位当成了现场办公室,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全程参与试制。“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找小谢不用来办公室,直接去现场,他肯定在那里。”同事们这样说。
正是凭借强有力的责任心,以谢曲波为代表的同车公司技术人员们拿下了核心技术的一个又一个高地,不断地收获丰硕成果。2012年底,由同车公司牵头组织实施,装配“北车心”系统的自主化新型和谐2型电力机车宣告诞生,一举打破国外核心技术的垄断。谢曲波来不及庆功,又全身心投入到机车赴段试验中,一走就是5个多月,以至于在次年的公司劳模表彰大会上,只好由部门领导替他上台领奖。
“小谢正在机务段工作,他感谢公司对他的厚爱,但他说试验现场更需要他。”当部门领导解释后,全场先是沉寂了两秒钟,随后,又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全体与会人员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最可爱的人的深深敬意。
2013年,装载“北车心”系统的同车公司新型和谐2型电力机车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随即投入大批量生产和投用。在一年的时间里,该型机车迅速入主中原铁路、西部铁路以及进京大通道的丰沙铁路,成为我国铁路货运牵引的生力军。2014年,由同车公司作为主机企业牵头负责的“和谐2型系列电力机车平台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科研项目,问鼎中国铁道行业最高奖。在今年春运期间,同车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和谐2型电力机车,实现在7个运输最繁忙的一线城市机务段“零”机破运用(“机破”为检验机车故障数据的专业词),全面收获客户好评。至此,同车公司和谐2型系列电力机车,凭借先进的技术、稳定的性能和在机车运用成本方面的绝对优势,光荣绽放市场,叫响“大同机车”的品牌。
记者还想再和谢曲波好好聊一聊,却发现他一直在看表,原来正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台正在组装中的天蓝色电力机车让他牵挂不已。“实在不好意思,那台机车是我们出口欧洲的电力机车,意义重大。”小谢介绍说,2011年,正是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同车公司成功获得了白俄罗斯铁路12台大功率电力机车订单,首开我国大功率电力机车出口欧洲市场的先河。两年来,这批机车表现非常出色,欧洲客户在大加赞赏的同时又向同车公司追订了18台机车订单。那台天蓝色的机车正是这第二单中的首台车,他必须到现场,随时提供技术服务,确保合同按期兑现。
听到这里,记者赶紧结束了采访。“我其实就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老师您可以多采访采访我们的一线员工,他们的故事比我要精彩。”小谢不好意思地连着道歉,一边小跑着一边和记者挥手告别。
四天的采访中,记者结识了同车公司十多位优秀的员工代表,如全国技术能手、机车调试工艺员成鹏飞;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焊接技术工艺员吕纯洁;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邓立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女电焊工杨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数控焊接机器人操作工祁卫东等等。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有的憨厚一笑,有的不善言谈。他们可能有很多的故事,但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认为自己仅仅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而已。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人,心系中国的铁路装备制造业,用自己的默默无闻和兢兢业业,为祖国的建设奉献着青春,流淌着汗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用自强诚信、创新前进的企业精神,展现着一代代同车人的风采,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更书写着“中国创造”的品牌骄傲!
采访结束后,记者乘车返京。车过河北阳原,不远处并行的大秦铁路上,一列长达2千米的万吨钢铁巨龙正在行进。“龙头”被记者一眼认出,正是同车公司的“火车头”。靓丽的身姿、疾驰的身影,让记者再一次想起那浓缩在企业发展的画卷中,一段段发生在劳模和标兵身上的故事,它们将会在记者的记忆中深存,历久而弥新。
责任编辑 陈晰
年后的山西大同,凛冽的寒风,零下十几度的干冷天气,让记者这个在南方生活的人感到有点不适。然而,在大同市的西南方,一家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总组装车间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总共三排,每排两百多米长的生产流水线上,一台台蓝白相间的“钢铁金刚”被一字排开,旁边分类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工具材料,脚下的水磨石地板则纤尘不染。环顾四周,佩戴黄色安全帽、着装整洁的工人师傅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他们分工协作,将一个个零部件稳稳地吊装到“钢铁金刚”中,再仔细安装调试。每一个作业岗位的旁边,都醒目地竖立着规范化作业程序标准板,整个现场有条不紊,让人感到协调和谐。
随着生产线的延伸,越靠后,“钢铁金刚”的完工程度越高,直到最后让记者认出了它。来到这里,记者才知道,万里铁道线上奔驰的“和谐型”电力机车竟然是这样制造出来的。而在众多组装的机车中,一台天蓝色的电力机车与众不同又格外引人注目,再过一段时间等它完工后就将远赴欧洲市场。
这就是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同车公司),我国重要的电力机车研发生产制造基地之一。
刚刚过去的2014年,正值同车公司建企60周年。这个由新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铁路机车制造企业,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直至现在的“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的全部种类车型生产。从1954年建厂至今,同车公司已累计向共和国铁路提供了将近1万台大马力干线机车,这份殊荣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铁路装备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地处塞外古都的企业里,有着六千人的在职员工。如果再加上退休人员和员工家属,差不多有四万人居住在它附近的社区里,企业墙里墙外可谓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社会。这里很多员工的家庭都是三代工作和生活于此,直到现在,仍有很多员工子女在外读完大学,依然首选回到这里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此同时,这家企业每年都吸引全国各地高校近百名的莘莘学子,放弃一线城市来到这里求职,选择在黄土高原上安家落户。
是什么让它拥有如此的魅力?记者找到同车公司的企业高管,试图得到答案。但他们说,更希望记者多采访一下企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标兵。“因为他们是同车公司的脊梁,没有他们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就不会有企业的今天。”他们介绍说,“当你真正融入一线员工中,就能感受到我们同车人的善良、真诚、勤奋、实干,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同车公司特有的‘前进’(历史产品机车型号)精神,而这些都是鼓舞我们永远前进的驱动力。”
在随后的四天采访中,记者参观了同车公司落成不久的“厂史馆”,拜访了退休员工代表,更走入技术管理部门,下到生产一线班组,在岗位上采访了多位同车公司的员工。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随着采访的深入,同车公司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渐渐清晰,而这个企业的“前进”精神也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记者。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造出咱中国人自己的机车”
记者拜访了曾经负责多本铁路行业志书编撰工作的同车公司退休员工秦明山,拜读了他主编的《同车老年》。言谈中,仿佛时光倒流,一幅幅刻满岁月痕迹的画面,让记者回到了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
今年79岁高龄的秦明山,从建厂初期就来到这里,算得上是第一代同车人,对企业更有着特别的情感。
据他介绍,新中国刚成立时,铁路系统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自己根本不具备成规模制造机车车辆的能力。当时全国可统计的4069台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型号更多达198种,各种零件既匮乏也互不相通。也因此,中国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讲奉献,祖国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哪里最艰苦我们就选哪里,就是希望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秦明山说。当时他刚刚从大连机车制造学校毕业,分配到山西大同,参加同车公司前身大同机车厂的建设。秦老回忆,当时坐着火车来大同,也不知道是哪国进口的老旧蒸汽机车和铁皮车厢拉着他们西行,最快的时速也就是30多公里,火车走走停停了好几天,遭的那份罪让他至今难忘。
“但我们的心情又是无比激动的,能够参与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机车制造厂的兴建,这份殊荣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1954年8月16日,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拉开帷幕之时,《人民日报》在头版刊载了大同机车厂破土动工的消息,向世人正式宣告新中国加快铁路装备工业建设的决心。随后,在古城大同的七峰山下、十里河畔,创业者们挤在残垣断壁的古庙里,在老乡腾出的土炕上,从事繁忙的设计工作;转业而来的战士们,散去身上的硝烟,在他们曾经流血的地方开始了崭新的建设工作;从其它铁路工厂调来的能工巧匠们,怀着为建设新厂贡献聪明才智的愿望,不舍昼夜地忘我劳动。
1959年12月26日,大同机车厂生产的第一台和平型蒸汽机车试制成功。从此,新中国的机车装备制造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新机车下线的那一天,嘹亮的汽笛声响彻长空,在场的同车人相拥而泣,这是幸福的泪水,是欢腾的泪水,中国人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机车!
“越是在困难面前,越是能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
让我们把时光再推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建厂已三十多年的大同机车厂为祖国生产了5571台大马力干线蒸汽机车,配置在12个铁路局的116个机务段,承担了当时全国铁路货运量70%左右的运输任务,成为世界上制造数量最多的蒸汽机车制造厂,被誉为“中国蒸汽机车的故乡”。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述国,就是在这个时间进厂的。当年风华正茂的他,刚刚高中毕业,算得上是第二代同车人,从父辈手中接过焊把,成为一名一线电焊工。他是幸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油田和电厂的建设,使我国能源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蒸汽机车逐步被更加先进的国产内燃、电力机车替代,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既为宋述国这一代同车人提供了梦寐以求的舞台,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宋述国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蒸汽机车可以说是‘粗、大、笨’,车体钢板又硬又厚,焊工活儿讲究的是结实耐用。内燃、电力机车则是‘高、尖、精’,车体钢板仅有几毫米,不但要把它焊好焊结实,更要焊得平顺、漂亮!”
他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时候,工友们都喜欢带着饭来上班,为的就是下班后不回家能在班组里再练一会儿技术。有一次,他和工友们下班一起练习一个难度较高的焊接手法,反复练习就是拿不下来,不知不觉折腾到了半夜,这让大家很是沮丧。后来一工友说,这样不行,不如去技术处问问技术员,听说他们晚上也有人,碰碰运气。就这样,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跑到了工厂技术处。可一进门,却让他们吃了一惊。只见办公室里仅有的两台计算机前也围满了技术人员,办公桌边上还打着地铺。一问才知道,技术人员为了弄懂图纸上的关键工序,轮流守着几台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用最大的效率学习,常常整宿不归。
宋述国说,不止是他们电焊工,很多干蒸汽机车时拿惯扳手的钳工、铆工,为了转产需要,转行干起电工和接线工。下班后,大家都自觉去夜大学习电器组装知识,为了牢记机车电气线路图,他们就用铁丝勾画出走线草图,一遍遍模仿布线。“那时候,碰见个工友,一摊开手,有老茧的是铆工、焊工,有道道血口子的,一定是电工和接线工。”
正是有了这股子拼劲儿,从1992年起,大同机车工厂自主研制的韶山7型系列电力机车被陆续开发出来,工厂一跃成为我国第二大电力机车专业研发制造基地。
倾注工厂全体员工心血的0058号韶山7D型电力机车,首次亮相铁道部新造机车质量展示会。“大同机车厂,第一名!”当部领导宣布成绩后,在场的同车人再也忍不住了,大家相拥一起,欢呼鼓掌!“当消息传回来时,我们家家都像过年一样,奔走相告。”宋述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
正是对高品质的追求,“大同机车”被选为我国铁路第五次、第六次大提速主型机车,最终成就国内直流电力机车领域40%的市场份额。历经转型的阵痛,“大同机车”又重新登上我国铁路牵引装备的顶峰。
“我们造出了世界最牛的机车”
2003年3月12日,大同机车厂改制为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全国劳动模范王宏之前从没有想到,他会和来自法国的专家一起共事,更没有想到,要在他的手里打造出集多个世界之最的电力机车产品。
2005年起,同车公司开始引进法国阿尔斯通技术,肩负起引进国际一流技术,生产世界一流机车的重任。拥有娴熟铆工技术的王宏,被公司确定为机车底架试制的技术工人,一同参与试制的还有一名法方派来的技术指导人员,叫阿赫芒。他俩之间有一个较真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开工第一天,王宏就给阿赫芒出了一个小难题。原来,与过去的产品不同,新型机车排障器安装孔的数量是与之配套螺栓的一倍,那么多出来的孔是干什么用的?是图纸有问题,还是原本的设计就如此?王宏拿着图纸找到了阿赫芒,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答案。阿赫芒看看图,又看看工件,随后耸耸肩,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不清楚,并善意地提醒王宏,“这是设计师的事,操作人员只要把自己的活儿干好就行。”
外方那里没收获,但王宏的钻劲儿上来了。下班后,他跑到下工序,仔细研究起排障器的安装原理。通过测量、研究和比对分析,王宏明白了,“孔比螺栓多,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却降低了排障器的组对难度,提高了组对效率,这样的设计思路确实是高。”他如获至宝,当晚就将此法融汇在自己设计的几套工装里,多个难点问题迎刃而解。第二天,看着王宏一边改工装一边解释“多孔原理”,阿赫芒竖起了大拇指,“王先生,你是一个较真儿的朋友,我佩服你!”
与王宏相邻车间的全国劳模南利军,也是这样的一线工人。他负责的是数控激光切割设备的操作。技术引进时,同车公司同步引进了一台瑞士数控激光切割机。南利军被选调到这台设备上担任第一操作者。比起过去的传统火焰切割,这台设备既先进又复杂。而且他还面临一个尴尬的难题——设备说明书上所有的内容均是英文,而且跑遍各大书店,也没有找到与激光切割相关的培训教材。
“当时一看说明书,我的头都发懵,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南利军说,“不过,车间领导不断地鼓励我,还专门为我联系了公司这方面的技术专家一起攻关,这让我信心大增。”为了彻底征服这台机器,南利军一边虚心向厂家服务人员请教,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报考大专,自学英文。在设备安装过程中,他主动帮助外方人员进行设备组装,在设备调试中,他又查阅了大量英文参考书,将每一个参数都整得清清楚楚,并记录在学习笔记本中。
激光组后来又陆续进口了瑞士、德国等不同国家的5台激光切割机,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控切割设备。
现在,不管是哪国产的机器,操作起来多么复杂,只要在南利军手里,他都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它们在钢板上“跳舞”。不仅如此,激光组18名成员,全部都是南利军带出来的,现在都成为车间里的技术“大拿”和生产骨干,大家笑称自己是南利军的“徒子徒孙”,师出名门。
就像南利军带徒弟一样,近几年来,同车公司先后选送370名员工走出国门进行交流,回国后再通过接力培训,整体培育出一支站在行业前端、具有广阔视野的人才队伍。“公司还通过围绕关键工序创建“金蓝领”创新工作室,每周我都要专门安排时间过去,攻难关、带徒弟也是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2014年,以南利军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南利军成为同车公司众多“金蓝领”创新工作室中的一名负责人。
2007年,由同车公司生产的和谐2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作为主力车型加盟我国重载铁路干线——大秦铁路,随后助力大秦铁路年运量六破世界纪录,世人惊叹。而同车公司研制生产的和谐2B型、和谐2C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陆续成为我国京沪、京广、陇海等铁路干线货运的绝对牵引主力,中国铁路牵引机车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是真正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就在记者采访的同时,一个好消息传了过来,让记者也激动不已。由同车公司承担的自主研发我国最大轴重货运电力机车项目取得重大突破,2台同车公司最新研制生产的和谐2F型30吨轴重大功率电力机车在我国30吨轴重铁路综合试验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全部试验项目圆满成功,该车也顺利通过铁路部门的评审。
当看到《新闻联播》报道这一消息时,记者立即联系到了同车公司这一车型主要设计师之一的青年设计师谢曲波。采访那天,一见面让记者颇感意外。坐在对面的小谢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一名多个荣誉璀璨加身的先进典型。他不仅是同车公司的特等劳动模范,同时也是火车头奖章获得者。
1980年出生的谢曲波,算起来是第三代同车人,他的身上有着80后敢想、敢拼和不服输的劲头儿。
据小谢介绍,我国地大物博,机车运行线路长,期间要经过不同的气候条件带,西部多风沙、东部多雨雪,南北温差变化大,国外机车罕有此方面的经验。他在设计初期,不拘于现有行业技术,积极更新设计思路,同时还分赴各机务段,实地了解机车线路运用情况,将我国铁路路情路况综合分析,融入设计中,使新型机车能够完全满足不同环境的长大距离运用。
牵引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是电力机车的“心脏”和“大脑”,也是核心技术中的核心,过去一直依赖进口。中国北车作出了由同车公司牵头,联合中国北车其它几家企业共同展开攻关,自主研发国产机车牵引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即“北车心”的战略决策。
谢曲波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作为主机企业设计师,在机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中,他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深入研究,提出电气控制原理,和兄弟企业设计人员一起对机车牵引控制技术反复论证、修改和试验。在机车试制中,他一头扎进试制现场,将机车调试台位当成了现场办公室,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全程参与试制。“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找小谢不用来办公室,直接去现场,他肯定在那里。”同事们这样说。
正是凭借强有力的责任心,以谢曲波为代表的同车公司技术人员们拿下了核心技术的一个又一个高地,不断地收获丰硕成果。2012年底,由同车公司牵头组织实施,装配“北车心”系统的自主化新型和谐2型电力机车宣告诞生,一举打破国外核心技术的垄断。谢曲波来不及庆功,又全身心投入到机车赴段试验中,一走就是5个多月,以至于在次年的公司劳模表彰大会上,只好由部门领导替他上台领奖。
“小谢正在机务段工作,他感谢公司对他的厚爱,但他说试验现场更需要他。”当部门领导解释后,全场先是沉寂了两秒钟,随后,又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全体与会人员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最可爱的人的深深敬意。
2013年,装载“北车心”系统的同车公司新型和谐2型电力机车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随即投入大批量生产和投用。在一年的时间里,该型机车迅速入主中原铁路、西部铁路以及进京大通道的丰沙铁路,成为我国铁路货运牵引的生力军。2014年,由同车公司作为主机企业牵头负责的“和谐2型系列电力机车平台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科研项目,问鼎中国铁道行业最高奖。在今年春运期间,同车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和谐2型电力机车,实现在7个运输最繁忙的一线城市机务段“零”机破运用(“机破”为检验机车故障数据的专业词),全面收获客户好评。至此,同车公司和谐2型系列电力机车,凭借先进的技术、稳定的性能和在机车运用成本方面的绝对优势,光荣绽放市场,叫响“大同机车”的品牌。
记者还想再和谢曲波好好聊一聊,却发现他一直在看表,原来正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台正在组装中的天蓝色电力机车让他牵挂不已。“实在不好意思,那台机车是我们出口欧洲的电力机车,意义重大。”小谢介绍说,2011年,正是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同车公司成功获得了白俄罗斯铁路12台大功率电力机车订单,首开我国大功率电力机车出口欧洲市场的先河。两年来,这批机车表现非常出色,欧洲客户在大加赞赏的同时又向同车公司追订了18台机车订单。那台天蓝色的机车正是这第二单中的首台车,他必须到现场,随时提供技术服务,确保合同按期兑现。
听到这里,记者赶紧结束了采访。“我其实就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老师您可以多采访采访我们的一线员工,他们的故事比我要精彩。”小谢不好意思地连着道歉,一边小跑着一边和记者挥手告别。
四天的采访中,记者结识了同车公司十多位优秀的员工代表,如全国技术能手、机车调试工艺员成鹏飞;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焊接技术工艺员吕纯洁;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邓立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女电焊工杨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数控焊接机器人操作工祁卫东等等。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有的憨厚一笑,有的不善言谈。他们可能有很多的故事,但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认为自己仅仅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而已。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人,心系中国的铁路装备制造业,用自己的默默无闻和兢兢业业,为祖国的建设奉献着青春,流淌着汗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用自强诚信、创新前进的企业精神,展现着一代代同车人的风采,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更书写着“中国创造”的品牌骄傲!
采访结束后,记者乘车返京。车过河北阳原,不远处并行的大秦铁路上,一列长达2千米的万吨钢铁巨龙正在行进。“龙头”被记者一眼认出,正是同车公司的“火车头”。靓丽的身姿、疾驰的身影,让记者再一次想起那浓缩在企业发展的画卷中,一段段发生在劳模和标兵身上的故事,它们将会在记者的记忆中深存,历久而弥新。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