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能否把注意力和思维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与隋感中去,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优与劣,而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就是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就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提问谈几点看法。
1 提问的对象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毕竟是为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反映出来的。而学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核心。这就是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那些少数能考上高-级学校的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所以,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握学生的心态,了解学生的实际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教材,向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均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2 提问的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太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答还必须答到点子上,答到教师的答案上,学生没有问的权利和机会。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探究的源头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除了师问生答的常规形式外,还要多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学生旬司自答、互问互答、生问师答等。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加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有利于思考性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问题的产生、质疑、探究、解决的目的。
3 提出的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又能防止学生开小差、思想走神。而对于要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设计,使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如果所提的问题过于直接、简单、或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问,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会感到无趣和思想上松懈。比如:讲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时,如果直接提问,就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上,是很明确的。如果调换角度问:“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等已学过的旧知识,综合性较强。但经过学生的思考、回答、补充和教师的适当点拔,学生是可以解决的。这样的问题新颖、避免了太直太露,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导致提问后“冷场”和“卡壳”,同样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这样的内容,提问时要深入浅出,即“深题浅问”。它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拔千斤。
4 提问对象和内容的最佳组合
课堂上一个问题的提出和选择哪一位同学回答,肯定不是随意的,-定有-位最佳人选,即提问对象和内容的最佳组合。因为,回答老师的问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其结果的好坏,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增强,也关系颇大。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都有责任尽量减少随意性。这是个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一般地讲,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问题的难度系数成正比,而同等程度的学生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不是对某些学生的重视和对另一些学生的歧视,恰恰相反,是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这正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要求,也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致。例如:两个难度相当的问题,一个是选项题,一个是分析题。分析题应让思维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回答;选项题则让巴维能力强、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对后进生的提问要把握尺度,内容不能太难,如果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启发、诱导;如果回答不全面,要在纠正的同时给予鼓励;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产生自豪感,从而形成渴求知识的学习动力。
另外,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知识、情感和觉悟于一体的教育学科,所以,一堂课结束后不能画“句号”,应从教材出发,结合社会现象、热点、焦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观察、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达到思想政冶课的教学目的。
1 提问的对象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毕竟是为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反映出来的。而学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核心。这就是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那些少数能考上高-级学校的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所以,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握学生的心态,了解学生的实际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教材,向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均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2 提问的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太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答还必须答到点子上,答到教师的答案上,学生没有问的权利和机会。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探究的源头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除了师问生答的常规形式外,还要多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学生旬司自答、互问互答、生问师答等。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加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有利于思考性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问题的产生、质疑、探究、解决的目的。
3 提出的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又能防止学生开小差、思想走神。而对于要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设计,使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如果所提的问题过于直接、简单、或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问,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会感到无趣和思想上松懈。比如:讲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时,如果直接提问,就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上,是很明确的。如果调换角度问:“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等已学过的旧知识,综合性较强。但经过学生的思考、回答、补充和教师的适当点拔,学生是可以解决的。这样的问题新颖、避免了太直太露,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导致提问后“冷场”和“卡壳”,同样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这样的内容,提问时要深入浅出,即“深题浅问”。它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拔千斤。
4 提问对象和内容的最佳组合
课堂上一个问题的提出和选择哪一位同学回答,肯定不是随意的,-定有-位最佳人选,即提问对象和内容的最佳组合。因为,回答老师的问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其结果的好坏,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增强,也关系颇大。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都有责任尽量减少随意性。这是个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一般地讲,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问题的难度系数成正比,而同等程度的学生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不是对某些学生的重视和对另一些学生的歧视,恰恰相反,是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这正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要求,也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致。例如:两个难度相当的问题,一个是选项题,一个是分析题。分析题应让思维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回答;选项题则让巴维能力强、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对后进生的提问要把握尺度,内容不能太难,如果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启发、诱导;如果回答不全面,要在纠正的同时给予鼓励;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产生自豪感,从而形成渴求知识的学习动力。
另外,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知识、情感和觉悟于一体的教育学科,所以,一堂课结束后不能画“句号”,应从教材出发,结合社会现象、热点、焦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观察、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达到思想政冶课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