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门类,所以仅仅抓好基本功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演唱者必须有较成熟的心理素质。本文从学生在演唱中常常出现的不良心理表现出发,展开对演唱过程中心理调控能力培养的研究。
关键词:教学实践;声乐演唱;不良心理;心理调控
演唱的心理状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处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可以随歌唱者的意志去调节、指挥。但在演唱时,却往往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的心理状态。一些表演中所出现的不良心理会影响到声乐表演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了解学生表演中的心理特征,找出种种不良心理的解决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控能力,在表演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1 学生在演唱中常常出现的不良心理表现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紊乱的心理活动,从而严重影响了歌唱的实际效果。只有让学生处于积极、稳定、正常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将平时所学的本领不打折扣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演唱中的不良心理进行分析,争取找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1.1 具有胆怯的心理
胆怯心理表现在学生身上主要是显得胆小怕事、害怕挫折、经不起失败、对技术上的学习有一定畏难情绪、在公开场合怯场等。造成胆怯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主观原因有:学生属于内向型性格;思想拘谨、胆小,平时缺乏演唱实际锻炼等。内向型性格的人自尊心太强,他会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演唱成功与否系于荣辱,从而过于紧张而导致上场胆怯。思想拘谨、胆小的人一到大场合就精神紧张、心里害怕,从而导致思维混乱。而越是思维混乱就越胆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平时缺乏演唱实际的锻炼也会导致表演者一上台就转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脑子一片空白,思维暂时停止;客观原因主要有:过于重视别人的评价,把别人对自己演唱水平的高低评价看得太重,因而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精神压力;过去有过演出失败的经历,且刺激太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演出总要失败的心理定式;从单独在琴房到在众人面前演出,演唱环境发生了变化;平时缺乏锻炼,“底气不足”等。演唱中的胆怯心理会使表演者思维难以集中,理解、分析、思考和想象的能力降低,记忆迟钝,对科学的歌唱方法与技巧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还会使表演者歌唱的呼吸、吐字、发声与共鸣器官失去灵活性,使歌唱发声控制力减弱,发声的状态难以协调,从而失去原有的平衡。
克服胆怯心理,首先要增强学生自信心,多给他们做一些好的心理暗示;其次要创造表演契机,增加舞台经验。再次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最后要做好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即对自己所演唱的作品要非常的熟悉。另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实现自我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调节。
1.2 产生自卑的心理
自卑心理就是产生一种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的心理状态。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常常觉得自不如人,对稍加努力就可完成的事轻易放弃,不能自立,容易自暴自弃,也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过分夸大自己与别人水平的差距。这类学生无论其演唱水平如何,总是会将自己期待的水平当成自己的现实水平,从而人为地给自己设置各种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由于存在自卑心理的人总是会将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总觉得自己比不过别人,因此最后往往会导致缺乏足够大的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缓解学生的自卑心理:首先,为学生制定合理而准确的目标与要求。如果制定的要求过高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而产生自卑心理,但如果制定的要求过低又容易使他们丧失自信,易放弃。所制定的目标应该与表演者的实际水平相吻合,或稍微高出他们的现有水平。其次,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进行声乐训练时,不应一味地注重声乐技巧的学习,还要培养他们全面感受音乐的能力,从多方面给予学生鼓励,引导他们正确表现自己、评价自己,发挥长处,并完整地表现声乐作品。再次,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要对训练难度心里有数。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训练的目的、要求,共同分析作品难度,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来增强自信心。
2 如何培养学生演唱中的心理调控能力
为了真正解决学生在演唱中的不良心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能力。这需要从抓好基本功训练、加强舞台实践、激发表演者的兴趣、启发表演者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1)教师应抓好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说:“防止神经紧张的方法是相信自己掌握了真正的歌唱艺术,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因此,为了防止演唱中及训练中种种不良心理的出现,教师应将抓好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为首要任务,如要求学生在发声技巧、吐字清晰、音色变化、音调高低、节奏急缓、力度轻重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耐心细致的进行练习,并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身从事声乐艺术的情操,增强自身的动力。扎实的基本功,能为表演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舞台实践也是培养表演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舞台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舞台感觉和自信心,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磨炼自我、积累演唱经验;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实践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减少应对不利条件的能力。加强舞台实践,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舞台准备。充足的舞台准备包括以下内容:熟练乐谱,熟背歌词;多合伴奏;解决难点;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注意第一首歌曲的选择;上场前将歌曲在心中默唱一遍等。
(3)启发学生的感情就是要让他们通过美好的声音形象或语言,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纯技术的偏见。有的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可以很自如地唱出自己恐惧的高音,但在被告诉实际音高后却唱不上去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注意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而不要只是单纯地追求技术技巧。
(4)努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一场成功的表演,需要的不仅仅是利益的追求和动机的迫使,还有学生自身对于表演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深思熟虑,培养学生对于美好的歌唱的追求,这是确保演出成功的重要条件。
3 结语
众所周知,声乐的乐器是长在人身体内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发声本领,但它发出的音质好坏,是和人的气质、个性、心情、文化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技术掌握得好的学生,才能在演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可见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与环节,所以学生的演唱心理调控能力要靠教师平时的培养和学生的点滴积累,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 李萍.声乐理论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教学实践;声乐演唱;不良心理;心理调控
演唱的心理状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处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可以随歌唱者的意志去调节、指挥。但在演唱时,却往往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的心理状态。一些表演中所出现的不良心理会影响到声乐表演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了解学生表演中的心理特征,找出种种不良心理的解决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控能力,在表演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1 学生在演唱中常常出现的不良心理表现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紊乱的心理活动,从而严重影响了歌唱的实际效果。只有让学生处于积极、稳定、正常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将平时所学的本领不打折扣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演唱中的不良心理进行分析,争取找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1.1 具有胆怯的心理
胆怯心理表现在学生身上主要是显得胆小怕事、害怕挫折、经不起失败、对技术上的学习有一定畏难情绪、在公开场合怯场等。造成胆怯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主观原因有:学生属于内向型性格;思想拘谨、胆小,平时缺乏演唱实际锻炼等。内向型性格的人自尊心太强,他会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演唱成功与否系于荣辱,从而过于紧张而导致上场胆怯。思想拘谨、胆小的人一到大场合就精神紧张、心里害怕,从而导致思维混乱。而越是思维混乱就越胆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平时缺乏演唱实际的锻炼也会导致表演者一上台就转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脑子一片空白,思维暂时停止;客观原因主要有:过于重视别人的评价,把别人对自己演唱水平的高低评价看得太重,因而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精神压力;过去有过演出失败的经历,且刺激太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演出总要失败的心理定式;从单独在琴房到在众人面前演出,演唱环境发生了变化;平时缺乏锻炼,“底气不足”等。演唱中的胆怯心理会使表演者思维难以集中,理解、分析、思考和想象的能力降低,记忆迟钝,对科学的歌唱方法与技巧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还会使表演者歌唱的呼吸、吐字、发声与共鸣器官失去灵活性,使歌唱发声控制力减弱,发声的状态难以协调,从而失去原有的平衡。
克服胆怯心理,首先要增强学生自信心,多给他们做一些好的心理暗示;其次要创造表演契机,增加舞台经验。再次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最后要做好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即对自己所演唱的作品要非常的熟悉。另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实现自我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调节。
1.2 产生自卑的心理
自卑心理就是产生一种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的心理状态。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常常觉得自不如人,对稍加努力就可完成的事轻易放弃,不能自立,容易自暴自弃,也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过分夸大自己与别人水平的差距。这类学生无论其演唱水平如何,总是会将自己期待的水平当成自己的现实水平,从而人为地给自己设置各种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由于存在自卑心理的人总是会将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总觉得自己比不过别人,因此最后往往会导致缺乏足够大的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缓解学生的自卑心理:首先,为学生制定合理而准确的目标与要求。如果制定的要求过高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而产生自卑心理,但如果制定的要求过低又容易使他们丧失自信,易放弃。所制定的目标应该与表演者的实际水平相吻合,或稍微高出他们的现有水平。其次,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进行声乐训练时,不应一味地注重声乐技巧的学习,还要培养他们全面感受音乐的能力,从多方面给予学生鼓励,引导他们正确表现自己、评价自己,发挥长处,并完整地表现声乐作品。再次,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要对训练难度心里有数。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训练的目的、要求,共同分析作品难度,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来增强自信心。
2 如何培养学生演唱中的心理调控能力
为了真正解决学生在演唱中的不良心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能力。这需要从抓好基本功训练、加强舞台实践、激发表演者的兴趣、启发表演者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1)教师应抓好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说:“防止神经紧张的方法是相信自己掌握了真正的歌唱艺术,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因此,为了防止演唱中及训练中种种不良心理的出现,教师应将抓好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为首要任务,如要求学生在发声技巧、吐字清晰、音色变化、音调高低、节奏急缓、力度轻重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耐心细致的进行练习,并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身从事声乐艺术的情操,增强自身的动力。扎实的基本功,能为表演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舞台实践也是培养表演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舞台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舞台感觉和自信心,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磨炼自我、积累演唱经验;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实践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减少应对不利条件的能力。加强舞台实践,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舞台准备。充足的舞台准备包括以下内容:熟练乐谱,熟背歌词;多合伴奏;解决难点;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注意第一首歌曲的选择;上场前将歌曲在心中默唱一遍等。
(3)启发学生的感情就是要让他们通过美好的声音形象或语言,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纯技术的偏见。有的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可以很自如地唱出自己恐惧的高音,但在被告诉实际音高后却唱不上去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注意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而不要只是单纯地追求技术技巧。
(4)努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一场成功的表演,需要的不仅仅是利益的追求和动机的迫使,还有学生自身对于表演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深思熟虑,培养学生对于美好的歌唱的追求,这是确保演出成功的重要条件。
3 结语
众所周知,声乐的乐器是长在人身体内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发声本领,但它发出的音质好坏,是和人的气质、个性、心情、文化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技术掌握得好的学生,才能在演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可见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与环节,所以学生的演唱心理调控能力要靠教师平时的培养和学生的点滴积累,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 李萍.声乐理论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