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依然是詹姆斯·艾沃里一个跨文化的国际性影片。日裔编剧石黑一雄曾经与詹姆斯·艾沃里合作过影片《长日将尽》,此部影片是两个人的第二次合作。石黑一雄的家族史和上海很有渊源,其祖父是曾在上海生活过的外国移民,而其父亲就生在上海。但是影片所描写的那一段历史却是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占时期,是中国反日情绪最为高涨的时期,是日本人在中国留下滔滔罪行的时期。而美国此时对日侵华的态度又是怎样?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这个敏感题材在一个日本裔编剧、一个美国导演手下又会如何处理?
《伯爵夫人》表面上讲的是一个倾城之恋式的故事。双目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杰克逊,沦为舞女的俄国贵族索菲亚,两个人因为某种因缘走到了一起,共同经营一所名为“伯爵夫人”的酒吧。在杰克逊这边,“伯爵夫人”是他孤独心灵的寄居所,也是他对于自己往日遭遇的一种逃脱与逃避。在索菲亚这边,“伯爵夫人”是她得以谋生的手段,也是她被家人歧视的缘由。联系两个人的“伯爵夫人”酒吧,恰恰是横亘在两个人中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上海沦陷,“伯爵夫人”被迫停业,杰克逊不得不直面残酷的现实,并且终于明白自己不应再沉迷于过去的承诺,现时他最不应该失去的是索菲亚,是乱世中两个人的相依相扶。索菲亚被家人遗弃,战火之中,终于鼓起勇气去争取她原以为并不配拥有的女儿,同时也重新寻回自信去面对他与杰克逊的感情。两个原来各自舔伤口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在日军进攻上海的隆隆炮火声中,杰克逊和索菲亚母女三人搭上逃离上海、开往苏州的小船。
詹姆斯·艾沃里是一个谨慎的人,自认对中国文化并不熟悉,虽然片中有包括中国在内等不同民族的角色描写,却完全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描写西方人的故事,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看待那一段的历史,中国上海的战乱在这里是一个背景也是一个起因,让詹姆斯·艾沃里得以展开他的跨文化研究,让男女主人公自此进行他们的异域倾城之恋。詹姆斯·艾沃里也曾经提到:“《伯爵夫人》本来就是讲身在上海的西方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角色是西方的,故事的中国元素很淡化。”
在詹姆斯·艾沃里的影片中少不了有关民族性的描绘展示,《伯爵夫人》也不例外。首先是索菲亚以及其所处的俄国落寞贵族阶级,由于俄国国内革命来中国避难,从原来万人之上的地位跌至一无所有,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其无法适应与面对当前的窘困生活,始终妄想从头开始,重回之前的贵族生活。一方面,他们中的有些人思想观念固执而自私,索菲亚为他们做出了巨大的付出与牺牲,依然遭到了他们的嫌弃;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可以从索菲亚身上看到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虔诚与奉献精神。松田先生在这里是一个间谍的身份,他身上具备了一个新兴国家咄咄逼人的气势,目的明确,极具野心。他的宏伟蓝图就是让日本成为能与美、英、法并肩的强国,在日本入侵上海之后,有一个他不动声色地站在高处俯瞰地面的仰视镜头,镜头紧接着就转接到混乱不堪的逃难人群,可谓耐人寻味。但同时他对杰克逊的友情却也是真挚的。杰克逊靠赌马赢得了开酒吧的钱,这也是对美国民族性格的一个写照。另外还有邻居犹太人,历尽苦难漂流他乡,却坚毅乐观、随遇而安。最后对中国人的描绘,有势利的酒吧老板、管事,有忠诚的司机,有跋扈自私的买办,更有码头上好心的妇人,可谓全面精准。
而詹姆斯·艾沃里是怎样处理那一段历史的?片中靠近结尾处有一队日本军队持枪将杰克逊逼至窄巷的场景,一排闪亮的刺刀直指杰克逊,杰克逊告诉日本兵自己是盲人,一步步摸索着刺刀蹒跚而去。就像主角杰克逊的眼疾,这里同样可以看作是一处隐喻,是处在那段历史中的两个国家的相互位置。“伯爵夫人”酒吧是杰克逊的避世之所,然而在大的政治环境之下,是容不得个人的偏安的。上海的攻陷,使杰克逊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影片对中国当时的内战也有一定的批判,由杰克逊在赛马场地的一番言行表露出来。但总的来说,导演对那段历史并没有详尽鲜明地从政治方面去阐释,只是讲基本的一些史实,通过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表现出来,是一幅那段历史中不同民族及个人命运的浮世绘。
在本片拍摄过程中,詹姆斯·艾沃里的金牌搭档制片人伊斯梅尔·莫吉安特于2005年5月25日不幸去世,享年68岁,两人一起参与制作的文艺片《霍华德庄园》、《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告别有情天》都在国际上引起重要反响,堪称经典之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摄影是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他的手提摄影给了《伯爵夫人》区别与詹姆斯·艾沃里以往影片不同的镜语风格。
[责编/布丁]
《伯爵夫人》表面上讲的是一个倾城之恋式的故事。双目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杰克逊,沦为舞女的俄国贵族索菲亚,两个人因为某种因缘走到了一起,共同经营一所名为“伯爵夫人”的酒吧。在杰克逊这边,“伯爵夫人”是他孤独心灵的寄居所,也是他对于自己往日遭遇的一种逃脱与逃避。在索菲亚这边,“伯爵夫人”是她得以谋生的手段,也是她被家人歧视的缘由。联系两个人的“伯爵夫人”酒吧,恰恰是横亘在两个人中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上海沦陷,“伯爵夫人”被迫停业,杰克逊不得不直面残酷的现实,并且终于明白自己不应再沉迷于过去的承诺,现时他最不应该失去的是索菲亚,是乱世中两个人的相依相扶。索菲亚被家人遗弃,战火之中,终于鼓起勇气去争取她原以为并不配拥有的女儿,同时也重新寻回自信去面对他与杰克逊的感情。两个原来各自舔伤口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在日军进攻上海的隆隆炮火声中,杰克逊和索菲亚母女三人搭上逃离上海、开往苏州的小船。
詹姆斯·艾沃里是一个谨慎的人,自认对中国文化并不熟悉,虽然片中有包括中国在内等不同民族的角色描写,却完全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描写西方人的故事,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看待那一段的历史,中国上海的战乱在这里是一个背景也是一个起因,让詹姆斯·艾沃里得以展开他的跨文化研究,让男女主人公自此进行他们的异域倾城之恋。詹姆斯·艾沃里也曾经提到:“《伯爵夫人》本来就是讲身在上海的西方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角色是西方的,故事的中国元素很淡化。”
在詹姆斯·艾沃里的影片中少不了有关民族性的描绘展示,《伯爵夫人》也不例外。首先是索菲亚以及其所处的俄国落寞贵族阶级,由于俄国国内革命来中国避难,从原来万人之上的地位跌至一无所有,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其无法适应与面对当前的窘困生活,始终妄想从头开始,重回之前的贵族生活。一方面,他们中的有些人思想观念固执而自私,索菲亚为他们做出了巨大的付出与牺牲,依然遭到了他们的嫌弃;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可以从索菲亚身上看到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虔诚与奉献精神。松田先生在这里是一个间谍的身份,他身上具备了一个新兴国家咄咄逼人的气势,目的明确,极具野心。他的宏伟蓝图就是让日本成为能与美、英、法并肩的强国,在日本入侵上海之后,有一个他不动声色地站在高处俯瞰地面的仰视镜头,镜头紧接着就转接到混乱不堪的逃难人群,可谓耐人寻味。但同时他对杰克逊的友情却也是真挚的。杰克逊靠赌马赢得了开酒吧的钱,这也是对美国民族性格的一个写照。另外还有邻居犹太人,历尽苦难漂流他乡,却坚毅乐观、随遇而安。最后对中国人的描绘,有势利的酒吧老板、管事,有忠诚的司机,有跋扈自私的买办,更有码头上好心的妇人,可谓全面精准。
而詹姆斯·艾沃里是怎样处理那一段历史的?片中靠近结尾处有一队日本军队持枪将杰克逊逼至窄巷的场景,一排闪亮的刺刀直指杰克逊,杰克逊告诉日本兵自己是盲人,一步步摸索着刺刀蹒跚而去。就像主角杰克逊的眼疾,这里同样可以看作是一处隐喻,是处在那段历史中的两个国家的相互位置。“伯爵夫人”酒吧是杰克逊的避世之所,然而在大的政治环境之下,是容不得个人的偏安的。上海的攻陷,使杰克逊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影片对中国当时的内战也有一定的批判,由杰克逊在赛马场地的一番言行表露出来。但总的来说,导演对那段历史并没有详尽鲜明地从政治方面去阐释,只是讲基本的一些史实,通过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表现出来,是一幅那段历史中不同民族及个人命运的浮世绘。
在本片拍摄过程中,詹姆斯·艾沃里的金牌搭档制片人伊斯梅尔·莫吉安特于2005年5月25日不幸去世,享年68岁,两人一起参与制作的文艺片《霍华德庄园》、《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告别有情天》都在国际上引起重要反响,堪称经典之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摄影是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他的手提摄影给了《伯爵夫人》区别与詹姆斯·艾沃里以往影片不同的镜语风格。
[责编/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