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中化学实验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化学很重视实验课,但是实验课也是最容易出现混乱、最难上好的课型之一,只有运用心理学知识,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教师才能因势利导,让实验课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化学实验课 问题 心理学 解决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标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化学实验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体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展示自己舞台。但是实验课也是最容易出现混乱,让一部分学生得以浑水摸鱼,结果一无所获的课型。我根据多年实验课教学体会,总结了化学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心理学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1.上课纪律差,缺乏耐心。
学生进入实验室,总是很难很快地安静下来,不是这边摸一下就是那里碰一下,有些学生会聚在一起高声讨论,大声喧哗,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趁教师不注意时偷吃东西,缺少良好的课堂纪律。即使是一些平时很“听话”的学生,在实验教室也会表现得很兴奋,给教师的讲解、示范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例如:在做醛类银镜反应的实验时,有些学生在配置银氨溶液的环节中,没有控制好氨水溶液的加入量,加得过多或者过少,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出现该有的现象,于是就放弃了努力,人云亦云地草草了结。
2.行为习惯不良,操作力差。
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动作不规范,操作出现失误。例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中,需要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很多学生受到生活中习惯动作的影响,在托盘天平使用时用手直接拿砝码、称量后的滤纸随意丢弃、容量瓶盖随意放置……实验结束后即使实验老师再三叮嘱,也会有几张实验桌很狼藉,不是实验仪器没放整齐,就是一些器材(如砝码等)没有放到指定的位置,甚至一些学生没有清洗仪器就离开实验室。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但给实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更给后面班级学生进行实验造成了不良影响。
3.实验现象失真,实验报告不如实填写。
实验是一项非常精确的事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实验老师也会经常出现实验失败的结果。但是奇怪的是学生却很少出现失败,他们的实验报告总是成功者居多。例如:在铝的化合物相互转化的试验中,有些学生不按照要求逐滴加入试剂,过量之后往往看不到应有的现象,而且后续实验也根本无法完成,但实验结束都要求交上实验报告,完整记录实验现象,他们由于害怕实验不成功会受到批评,因此迟迟不肯填写实验报告,不是等待别人的实验结果就是仅凭书本知识去应付,结果交上的实验报告填写基本一致,这就使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能。
4.依赖心强,动手能力弱。
实验是依靠动手来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总是在观望,看着别人怎么做,尤其是一些女生在试剂面前缩手缩脚。如做金属钠、钾与水反应的实验,由于现象过于激烈,很多女生总是害怕地躲得远远的,更有甚者尖叫不已,缺乏实验精神,让实验很难开展下去。
二、心理学分析及解决策略
1.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心理学认为好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实验课常有一种神秘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屁股未坐稳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器材乱拿、试剂乱加,总想自己先搞个什么“新”发现。实验还没开始就出现的这些情况,势必影响实验课的纪律和最后的实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上课前反复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进行爱护实验室内各种物品的思想教育,明确提出学生进出实验室和进行实验时的文明举止要求。另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学生认识到好奇心并不等于求知欲,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好奇心转化为化学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素质。
2.培养坚强“意志力”,提高自控能力。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大脑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从而影响旁人,造成整个实验室内互相干扰、学生思维混乱,到最后来了之后整个实验该做什么,该观察什么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对于实验中出现的某些异常现象的分析、推理了,一节实验课下来一无所获。这些就是意志力不够、自控能力差的具体表现。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再三强调实验室纪律,要保持安静,不能高声谈笑,更加不能“热血沸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比如: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磨练意志力,增强耐力;通过适当的挫折训练磨练顽强意志,增强不服输的精神;通过军训、夏令营活动等改掉他们娇生惯养、依赖心强、动手能力差、怕脏怕累的不良习惯,增强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3.要很强“自尊心”,不要很强虚荣心。
“自尊心”是指个体因自身的价值、在群体中的地位而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的体验。自尊心是一个人需要尊重的反映,是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和荣誉感密切有联系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最敏锐的情感。青少年将目光由外转向内,开始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位置,希望获得老师、同伴的认可。拥有自尊心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处理这种自尊,就可能陷入另一个误区——“死要面子”,即虚荣心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如果实验失败,没有取得应有的结果,一些学生会觉得很“丢面子”,而丢面子则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会让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为了不让自己丢面子,就不实事求是地作观察记录。对于已经失败的实验,硬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或者把错误现象说成正确现象。这样当然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对于那些自己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原因的学生,即使回答的不完整,我们也要给予表扬,而对于那些通过抄袭他人、不认真思考照搬课本获得答案的学生,要给予批评,要建立一种“以独立思考为荣,以懒惰、抄袭为耻”的氛围。此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保护好他们的自尊。教师应通过这些努力,使学生克服死要面子的不良心理,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4.打破“定势思维”,诱发积极思维能力。
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定势,它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它可能会大大提高人们在解决同类问题时的速度和能力,但对于新的课题,往往会因为方法或角度的固定,而对解决问题造成阻碍。化学实验中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操作,有些类似于生活中的基本动作,但在化学上对于细节要求更严格。有些学生在试验中往往会把生活中的定势做法用到实验中,导致实验不规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同样是取用固体,若是按照生活习惯,不使用纸槽、镊子等工具,直接取用,就会导致药粉沾满管壁或者块状固体药品砸坏试管底部。另外,传统的实验有很多验证性实验,结果往往课本中已经有了描述,学生实验前就已产生一种思维定势,观察现象时就不是去主动发现,而变成了看书中描述的现象有没有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懒于观察、思考,创造性一点点泯灭。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加强调,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多做探究性实验,同学间多合作交流,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一定要打破常规定势做法、定势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5.克服畏惧心理,做学生的榜样
化学实验丰富多彩,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在化学实验中难免会有一些有毒、有害、强腐蚀性的化学物品(如氯气、硫化氢、硫化氢、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实验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剧烈发热、发光甚至爆炸的现象出现(如:氢气与氯气光照时的反应、铝热反应等),这些都会令学生的神经紧绷,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在单独实验时,一些学生更是紧张得手发抖,动作僵硬,严重时则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实验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恐惧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是外界刺激作用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变化而产生的。为了排除学生畏惧紧张心理,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实验前的指导,讲清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仪器、药品的性能,规范操作要领。对化学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教师不应“超度”渲染,讲明只要正确操作不会发生危险。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对于重点实验重点示范,力争万无一失,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要镇定自如,果断处理,不要造成人为的恐惧。最后,对于部分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胆小女生和粗心的学生,实验巡视时常到他们面前走走,并给予具体指导和鼓励,这样做会增强他们对实验的信心和安全感。
经过几年的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化学实验课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做人、做事、合作、共处、生存”方面的重要意义,但只有配合心理学知识,真正掌握了学生心理,才能让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起到培养人、发展人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也才会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铮.心理学教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2).:77-78,212-227.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概论网络课程.(发布时间:未知)http://yjsy.nenu.edu.cn/wlkc/xinlixue/dijiuzhangdierjie2.htm,2010- 3-10.
[4]戴庆飞.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心理障碍及防治[J].林区教学,2008,(5):137-138.
关键词: 化学实验课 问题 心理学 解决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标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化学实验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体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展示自己舞台。但是实验课也是最容易出现混乱,让一部分学生得以浑水摸鱼,结果一无所获的课型。我根据多年实验课教学体会,总结了化学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心理学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1.上课纪律差,缺乏耐心。
学生进入实验室,总是很难很快地安静下来,不是这边摸一下就是那里碰一下,有些学生会聚在一起高声讨论,大声喧哗,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趁教师不注意时偷吃东西,缺少良好的课堂纪律。即使是一些平时很“听话”的学生,在实验教室也会表现得很兴奋,给教师的讲解、示范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例如:在做醛类银镜反应的实验时,有些学生在配置银氨溶液的环节中,没有控制好氨水溶液的加入量,加得过多或者过少,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出现该有的现象,于是就放弃了努力,人云亦云地草草了结。
2.行为习惯不良,操作力差。
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动作不规范,操作出现失误。例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中,需要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很多学生受到生活中习惯动作的影响,在托盘天平使用时用手直接拿砝码、称量后的滤纸随意丢弃、容量瓶盖随意放置……实验结束后即使实验老师再三叮嘱,也会有几张实验桌很狼藉,不是实验仪器没放整齐,就是一些器材(如砝码等)没有放到指定的位置,甚至一些学生没有清洗仪器就离开实验室。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但给实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更给后面班级学生进行实验造成了不良影响。
3.实验现象失真,实验报告不如实填写。
实验是一项非常精确的事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实验老师也会经常出现实验失败的结果。但是奇怪的是学生却很少出现失败,他们的实验报告总是成功者居多。例如:在铝的化合物相互转化的试验中,有些学生不按照要求逐滴加入试剂,过量之后往往看不到应有的现象,而且后续实验也根本无法完成,但实验结束都要求交上实验报告,完整记录实验现象,他们由于害怕实验不成功会受到批评,因此迟迟不肯填写实验报告,不是等待别人的实验结果就是仅凭书本知识去应付,结果交上的实验报告填写基本一致,这就使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能。
4.依赖心强,动手能力弱。
实验是依靠动手来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总是在观望,看着别人怎么做,尤其是一些女生在试剂面前缩手缩脚。如做金属钠、钾与水反应的实验,由于现象过于激烈,很多女生总是害怕地躲得远远的,更有甚者尖叫不已,缺乏实验精神,让实验很难开展下去。
二、心理学分析及解决策略
1.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心理学认为好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实验课常有一种神秘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屁股未坐稳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器材乱拿、试剂乱加,总想自己先搞个什么“新”发现。实验还没开始就出现的这些情况,势必影响实验课的纪律和最后的实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上课前反复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进行爱护实验室内各种物品的思想教育,明确提出学生进出实验室和进行实验时的文明举止要求。另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学生认识到好奇心并不等于求知欲,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好奇心转化为化学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素质。
2.培养坚强“意志力”,提高自控能力。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大脑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从而影响旁人,造成整个实验室内互相干扰、学生思维混乱,到最后来了之后整个实验该做什么,该观察什么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对于实验中出现的某些异常现象的分析、推理了,一节实验课下来一无所获。这些就是意志力不够、自控能力差的具体表现。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再三强调实验室纪律,要保持安静,不能高声谈笑,更加不能“热血沸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比如: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磨练意志力,增强耐力;通过适当的挫折训练磨练顽强意志,增强不服输的精神;通过军训、夏令营活动等改掉他们娇生惯养、依赖心强、动手能力差、怕脏怕累的不良习惯,增强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3.要很强“自尊心”,不要很强虚荣心。
“自尊心”是指个体因自身的价值、在群体中的地位而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的体验。自尊心是一个人需要尊重的反映,是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和荣誉感密切有联系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最敏锐的情感。青少年将目光由外转向内,开始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位置,希望获得老师、同伴的认可。拥有自尊心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处理这种自尊,就可能陷入另一个误区——“死要面子”,即虚荣心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如果实验失败,没有取得应有的结果,一些学生会觉得很“丢面子”,而丢面子则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会让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为了不让自己丢面子,就不实事求是地作观察记录。对于已经失败的实验,硬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或者把错误现象说成正确现象。这样当然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对于那些自己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原因的学生,即使回答的不完整,我们也要给予表扬,而对于那些通过抄袭他人、不认真思考照搬课本获得答案的学生,要给予批评,要建立一种“以独立思考为荣,以懒惰、抄袭为耻”的氛围。此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保护好他们的自尊。教师应通过这些努力,使学生克服死要面子的不良心理,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4.打破“定势思维”,诱发积极思维能力。
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定势,它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它可能会大大提高人们在解决同类问题时的速度和能力,但对于新的课题,往往会因为方法或角度的固定,而对解决问题造成阻碍。化学实验中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操作,有些类似于生活中的基本动作,但在化学上对于细节要求更严格。有些学生在试验中往往会把生活中的定势做法用到实验中,导致实验不规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同样是取用固体,若是按照生活习惯,不使用纸槽、镊子等工具,直接取用,就会导致药粉沾满管壁或者块状固体药品砸坏试管底部。另外,传统的实验有很多验证性实验,结果往往课本中已经有了描述,学生实验前就已产生一种思维定势,观察现象时就不是去主动发现,而变成了看书中描述的现象有没有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懒于观察、思考,创造性一点点泯灭。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加强调,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多做探究性实验,同学间多合作交流,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一定要打破常规定势做法、定势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5.克服畏惧心理,做学生的榜样
化学实验丰富多彩,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在化学实验中难免会有一些有毒、有害、强腐蚀性的化学物品(如氯气、硫化氢、硫化氢、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实验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剧烈发热、发光甚至爆炸的现象出现(如:氢气与氯气光照时的反应、铝热反应等),这些都会令学生的神经紧绷,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在单独实验时,一些学生更是紧张得手发抖,动作僵硬,严重时则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实验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恐惧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是外界刺激作用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变化而产生的。为了排除学生畏惧紧张心理,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实验前的指导,讲清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仪器、药品的性能,规范操作要领。对化学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教师不应“超度”渲染,讲明只要正确操作不会发生危险。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对于重点实验重点示范,力争万无一失,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要镇定自如,果断处理,不要造成人为的恐惧。最后,对于部分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胆小女生和粗心的学生,实验巡视时常到他们面前走走,并给予具体指导和鼓励,这样做会增强他们对实验的信心和安全感。
经过几年的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化学实验课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做人、做事、合作、共处、生存”方面的重要意义,但只有配合心理学知识,真正掌握了学生心理,才能让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起到培养人、发展人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也才会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铮.心理学教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2).:77-78,212-227.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概论网络课程.(发布时间:未知)http://yjsy.nenu.edu.cn/wlkc/xinlixue/dijiuzhangdierjie2.htm,2010- 3-10.
[4]戴庆飞.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心理障碍及防治[J].林区教学,2008,(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