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中国科技城是绵阳肩负的国家使命。经过18年的努力,科技城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增长、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但与此同时,科技城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如何让创新产业落地生根?
7月18日至19日,中共绵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决定》和《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下称“两个《决定》”)对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作出了战略谋划。《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绵阳市委书记刘超,详解两个《决定》。
《中国经济周刊》:绵阳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有何阶段性安排?
劉超: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活跃、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兴盛、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结合绵阳实际,将2018年到本世纪中叶按照4个时间节点作出阶段性目标安排。
第一阶段:到2020年建市35周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阶段:到2025年建市40周年,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到2035年建市50周年,中国科技城建设国家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西部现代化强市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第四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西部现代化强市全面建成。全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国经济周刊》:四川省委提出“要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如何理解“超常发展”?
刘超:对于什么是“超常发展”,市委认为就是要以超常的信心决心、超常的思路举措,推动中国科技城实现超常的建设成效,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增长极,更好实现国家建设中国科技城的战略意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中国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初衷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科技成果特别是绵阳富集的国防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做出示范。随着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虽然赋予了中国科技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但这一初衷始终未曾改变。我们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必须坚持产业化导向,把科技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加速把科技成果特别是国防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经济发展的成效检验中国科技城建设的成效。
《中国经济周刊》:在绵阳的军工科研院所多集中在实验层面,离产业较远,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更多的创新主体?
刘超: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必须有的放矢、方法得当。首要是抓创新主体培育,培育更多“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主体;基础是抓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服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良好环境;关键是抓创新活力激发,以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动力活力;核心是抓创新产业培育,壮大既能起支柱作用又有良好成长性的创新产业集群。
在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将充分依靠在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增强动力,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另一方面,绵阳科技创新资源多以国防军工科技创新资源为主,这些资源多数集中在科学实验领域,离产业、离市场较远,且自主管理权限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客观上限制了国防科研院所“军转民”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开放的手段,放眼全国全球,着力聚集更多科技创新、军民融合资源要素来绵阳发展。
另外,优质的创新企业是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主体力量。《决定》提出要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将企业R
7月18日至19日,中共绵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决定》和《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下称“两个《决定》”)对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作出了战略谋划。《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绵阳市委书记刘超,详解两个《决定》。
《中国经济周刊》:绵阳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有何阶段性安排?

劉超: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活跃、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兴盛、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结合绵阳实际,将2018年到本世纪中叶按照4个时间节点作出阶段性目标安排。
第一阶段:到2020年建市35周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阶段:到2025年建市40周年,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到2035年建市50周年,中国科技城建设国家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西部现代化强市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第四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西部现代化强市全面建成。全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国经济周刊》:四川省委提出“要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如何理解“超常发展”?
刘超:对于什么是“超常发展”,市委认为就是要以超常的信心决心、超常的思路举措,推动中国科技城实现超常的建设成效,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增长极,更好实现国家建设中国科技城的战略意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中国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初衷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科技成果特别是绵阳富集的国防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做出示范。随着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虽然赋予了中国科技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但这一初衷始终未曾改变。我们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必须坚持产业化导向,把科技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加速把科技成果特别是国防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经济发展的成效检验中国科技城建设的成效。
《中国经济周刊》:在绵阳的军工科研院所多集中在实验层面,离产业较远,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更多的创新主体?
刘超: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必须有的放矢、方法得当。首要是抓创新主体培育,培育更多“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主体;基础是抓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服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良好环境;关键是抓创新活力激发,以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动力活力;核心是抓创新产业培育,壮大既能起支柱作用又有良好成长性的创新产业集群。
在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将充分依靠在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增强动力,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另一方面,绵阳科技创新资源多以国防军工科技创新资源为主,这些资源多数集中在科学实验领域,离产业、离市场较远,且自主管理权限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客观上限制了国防科研院所“军转民”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开放的手段,放眼全国全球,着力聚集更多科技创新、军民融合资源要素来绵阳发展。
另外,优质的创新企业是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主体力量。《决定》提出要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将企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