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并简述了当代大学生素质的现状及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高等院校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受到冲击与挑战。素质教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来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大学根本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为学生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当中,使其从潜移默化的被动形成变成学生自我培养的主动升华过程。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发展的完整性,而不是把人仅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工具。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所提出的我国人才培养的根本方针,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这一段我们十分熟悉的话,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内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
素质教育要求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 先进的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交叉的知识;有较好的表达、动手、组织、创新能力;有胜不骄、败不馁,别人成功不嫉妒的素质。现在强调的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对“全面发展”这四个字的一种回归,就是要回到我们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上来,切切实实地推行这一方针,而这就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容。
高校素质教育的特殊涵义。根据对未来人才素质构成的认识,目前研究认为,高校素质教育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五个主要方面,强调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与外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素质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涉及到“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缺一不可。
对于高校来说,高等教育属于定向的专门教育阶段,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高校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高等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在观念上解决如何克服功利主义,由“知识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将教育内容由书本向社会扩展、把参与教育活动的师生双方都看作教育的主体,建立新的教育主体观。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每个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生动活泼发展基础之上。而要构建这种教育,则必须对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方式和应试教育模式的转变,就应该积极地构建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二、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好的,并呈现出向上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1、在政治上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兴衰,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社会生活中提倡宽容、理解、勤劳、谦逊;2、在人生道路上提倡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精神;3、对校园生活,主张“高品位”,提倡“公平竞争”意识,并注意文化修养上的全面性。
由于教育的不完善,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局限等因素,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具体表现是:1、在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上,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一些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热情不高,反映勉强;2、在业务素质的培养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书本知识较多,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口径小,创新精神不足,适应能力差;3、在心理素质上,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大多受到家庭的宠爱,同时也由于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导致部分人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在逆境中求发展求上进的进取精神。
从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一些高校开设的课程量偏少和因人随意设课等现象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学校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1、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训练,忽略心灵的教化、人格的培养;2、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内容陈旧呆板和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已逐步凸现出来;3、过分讲究专业对口,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4、教育价值观上狭隘的功利主义。将高校培养的人才仅看作生产力发展中掌握了高新技术的劳动力,高校则成了“制造”这种劳动力的“工厂”,忽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5、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及个性化的培养。
由于素质教育的社会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不只是学校的职责,它应是全社会的事情,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终生教育。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并且它们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网络。人们在学校学习的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自学能力形成并提高的黄金阶段。因此,在培养人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鼠目寸光,学校教育应有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探索和拓展新的境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三、对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
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个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这三方面体现了高校素质教育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下面根据这三方面提出一些对于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的思考。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良好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是点点滴滴长期积累的结果。素质教育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它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的素质往往是在细微处显示出来。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素质教育是贯穿于我们教育的始终的,我们上的每一堂课,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我们的学风校风,都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悉悉相关。大学要完成几十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既要完整掌握理论,又要形成熟练的技能,本身就很紧张,不可能再进行仅同儿童般的“愉快教育”。如何在完成必要的专业教育的同时,不增加学生负担,最大限度地弥补基础教育的不足,提升大学生素质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狭隘的“为功利”而学为“为做人”而学,这是高校素质教育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要注重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面性, 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我们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学习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自学能力是诸能力的核心, 是形成多种能力的基础, 是转换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 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仅靠传授的知识是很不够的,他们需要各种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而素质教育既是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途径, 也是社会适应性的需要。注重学生的能力结构的培养在这里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研究能力、自立能力、表达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应注意积极创造素质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对学生起到应有作用
积极引导,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从理论到舆论再到政策,使素质的培养沿着一条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营造氛围;创造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进入这个环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在这种熏陶下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恐怕比某些强制性的“教育”更为重要;要做好“引导”和“营造”工作需要全体高校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包括增加选修课比重、开设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开展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指导学生读书、举办各种讲座、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美化校园和生活环境等等。
(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注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为实现这个目的, 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即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仍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很多时候恰恰是课堂教学问题没有解决好,才极大地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因此,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素质教育实施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素质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于各科教学当中的,所有任课教师均负有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任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更加科学地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问题,充分揭示本学科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美学思想、伦理思想、创新思想等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学习兴趣、创造力、意志品质的熏陶和培养。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素质教育的社会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不只是学校的职责,它应是全社会的事情,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终生教育。因此,在培养人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鼠目寸光,学校教育应有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探索和拓展新的境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神洲.整体推进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1999,(11).
[2]班华.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8,(5).
[3]林灵.从素质结构谈素质教育[N].南方日报,1997,(12).
[4]王卫东.教育毕竟不是工业化生产[J].广东教育,1998,(6).
[5]柳袁照.素质教育的误区[N].中国教育报,1988,(04).
[6]于松.论大学生素质教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高等院校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受到冲击与挑战。素质教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来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大学根本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为学生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当中,使其从潜移默化的被动形成变成学生自我培养的主动升华过程。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发展的完整性,而不是把人仅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工具。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所提出的我国人才培养的根本方针,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这一段我们十分熟悉的话,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内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
素质教育要求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 先进的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交叉的知识;有较好的表达、动手、组织、创新能力;有胜不骄、败不馁,别人成功不嫉妒的素质。现在强调的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对“全面发展”这四个字的一种回归,就是要回到我们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上来,切切实实地推行这一方针,而这就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容。
高校素质教育的特殊涵义。根据对未来人才素质构成的认识,目前研究认为,高校素质教育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五个主要方面,强调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与外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素质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涉及到“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缺一不可。
对于高校来说,高等教育属于定向的专门教育阶段,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高校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高等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在观念上解决如何克服功利主义,由“知识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将教育内容由书本向社会扩展、把参与教育活动的师生双方都看作教育的主体,建立新的教育主体观。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每个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生动活泼发展基础之上。而要构建这种教育,则必须对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方式和应试教育模式的转变,就应该积极地构建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二、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好的,并呈现出向上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1、在政治上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兴衰,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社会生活中提倡宽容、理解、勤劳、谦逊;2、在人生道路上提倡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精神;3、对校园生活,主张“高品位”,提倡“公平竞争”意识,并注意文化修养上的全面性。
由于教育的不完善,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局限等因素,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具体表现是:1、在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上,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一些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热情不高,反映勉强;2、在业务素质的培养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书本知识较多,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口径小,创新精神不足,适应能力差;3、在心理素质上,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大多受到家庭的宠爱,同时也由于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导致部分人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在逆境中求发展求上进的进取精神。
从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一些高校开设的课程量偏少和因人随意设课等现象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学校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1、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训练,忽略心灵的教化、人格的培养;2、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内容陈旧呆板和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已逐步凸现出来;3、过分讲究专业对口,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4、教育价值观上狭隘的功利主义。将高校培养的人才仅看作生产力发展中掌握了高新技术的劳动力,高校则成了“制造”这种劳动力的“工厂”,忽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5、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及个性化的培养。
由于素质教育的社会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不只是学校的职责,它应是全社会的事情,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终生教育。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并且它们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网络。人们在学校学习的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自学能力形成并提高的黄金阶段。因此,在培养人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鼠目寸光,学校教育应有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探索和拓展新的境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三、对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
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个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这三方面体现了高校素质教育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下面根据这三方面提出一些对于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的思考。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良好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是点点滴滴长期积累的结果。素质教育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它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的素质往往是在细微处显示出来。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素质教育是贯穿于我们教育的始终的,我们上的每一堂课,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我们的学风校风,都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悉悉相关。大学要完成几十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既要完整掌握理论,又要形成熟练的技能,本身就很紧张,不可能再进行仅同儿童般的“愉快教育”。如何在完成必要的专业教育的同时,不增加学生负担,最大限度地弥补基础教育的不足,提升大学生素质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狭隘的“为功利”而学为“为做人”而学,这是高校素质教育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要注重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面性, 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我们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学习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自学能力是诸能力的核心, 是形成多种能力的基础, 是转换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 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仅靠传授的知识是很不够的,他们需要各种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而素质教育既是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途径, 也是社会适应性的需要。注重学生的能力结构的培养在这里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研究能力、自立能力、表达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应注意积极创造素质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对学生起到应有作用
积极引导,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从理论到舆论再到政策,使素质的培养沿着一条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营造氛围;创造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进入这个环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在这种熏陶下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恐怕比某些强制性的“教育”更为重要;要做好“引导”和“营造”工作需要全体高校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包括增加选修课比重、开设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开展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指导学生读书、举办各种讲座、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美化校园和生活环境等等。
(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注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为实现这个目的, 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即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仍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很多时候恰恰是课堂教学问题没有解决好,才极大地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因此,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素质教育实施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素质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于各科教学当中的,所有任课教师均负有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任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更加科学地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问题,充分揭示本学科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美学思想、伦理思想、创新思想等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学习兴趣、创造力、意志品质的熏陶和培养。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素质教育的社会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不只是学校的职责,它应是全社会的事情,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终生教育。因此,在培养人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鼠目寸光,学校教育应有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探索和拓展新的境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神洲.整体推进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1999,(11).
[2]班华.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8,(5).
[3]林灵.从素质结构谈素质教育[N].南方日报,1997,(12).
[4]王卫东.教育毕竟不是工业化生产[J].广东教育,1998,(6).
[5]柳袁照.素质教育的误区[N].中国教育报,1988,(04).
[6]于松.论大学生素质教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