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unzh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明了中国城镇化的概况,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和特点,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及其历史意义和发展趋势,并强调了它的本质涵义;而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八项对策建议,内容涵盖了建镇指导思想、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机制、新型农村社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生态效益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十八届三中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就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划定了方向和架构。
  一、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以城镇化为最大特征。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近10%,同期城镇化率由17.9%升至51.3%。⑴2002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堪称世界奇迹。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⑵按照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51%。这种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背离,表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和必要性依然较大。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差距也是潜力,未来二、三十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⑶
  传统和新型城镇化的区别。前30年,中国走了一条快速城镇化之路。中国传统城镇化在有力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传统城镇化是以土地为核心的粗放型扩张模式,以物质资本大量消耗为驱动力,导致空间过度集中,环境严重污染,一些城市已经患上比较严重的“城市病”。正如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说,传统城镇化是城市优先发展、高耗能、数量增长型、高环境冲击型、放任式机动化、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则应该是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低能耗、质量提高型、低环境冲击型、集约式机动化、社会和谐的城镇化。⑷新型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六点上:一是效率更高;二是质量更高;三是资源更节约;四是生态更环保;五是规模更小;六是成本更低。⑸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何为新型城镇化?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它应有的特点是:(1)人本的城镇化。即是解决农民进城的城镇化,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城镇化,实质是解决农民的问题。(2)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它不仅是把城市发展了,农村也不能衰落,农业还要同时实现现代化,把新农村建设跟人口城镇化很好地结合。(3)有特色的城镇化。即是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分离,且远规划不可少;还要有特色产业、特色品牌。(4)集群的城镇化。产业要集群,城镇要集群,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协调建设,不同的城市之间、城镇之间要加强分工协作,提高整体的竞争力。(5)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它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6)市场的城镇化。城镇化应由市场和企业来推动,政府也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不要过大,主要搞规划、引导、政策的制订工作,并要结合市场来做。(7)智慧的城镇化。要把城市的信息、网络、物联网、互联网、信息文明建立起来,这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面。(8)品质的城镇化。中国现在城市化的品质还不高,地上建筑物建得很漂亮,但是地下管道不行。譬如北京部分路段一下雨就积水。⑹要推行新型城镇化,应符合上述八个特点,这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
  新型城镇化意义在于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早在1950年,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和苏联对中国的大规模设备投资,促使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待“三通一平”等基础实施工作完成以后以及1957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的劳动力的减少直接造成了农业产出无法满足城市需求,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了城市的劳动力大规模向农村迁移。这样基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农业剩余通过城乡剪刀差和国家计划调拨的方式进入城市,支撑国家工业化发展,二元结构由此形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农民工在不断为城市奉献后,又像候鸟一样回到农村,除了一亩三分薄田外,没有城市先进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措施。只有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农民主体地位和农民利益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困境才有可能破解。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城市还暂时无法容纳新增大量人口,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成为破解之道,它既可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又可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梦想。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显著特征有三:(1)主要标志是“农转非”,即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规模。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据专家测算,当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约占23%,在城镇化等因素的带动下,每年将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40%左右,从而形成一个高达6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⑺(2)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了服务业主导的时候。实践证明,以工业为主导的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已给长三角、珠三角带来麻烦,引进工业的时候带来大量外来人口,这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释放这些压力要花费大量财政支出。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呈现“缓慢发展——加速上升——缓慢发展”的趋势。其中,城市化率超过57%以后,服务业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445美元,按照世界通行的研究模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应该在58.8%左右,服务业水平应该在52.8%;但是2011年,中国服务业比重仅为43.1%,滞后9.7个百分点。此前中国的城市化一直是工业主导的模式,现在应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候了。(3)它将为农业机械发展提供长远机遇。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经营规模化与资本化将成为大势所趋,由此也给农业机械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应对农村劳动力减少的唯一办法,是将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变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大规模作业和集中化生产,这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核心是农民的发展问题,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第二,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大中小城市要一起协调发展。第三,要防止城市病,不能像拉美一些国家那样,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棚户贫民。⑻实际上,过去一些地方的城镇化,演变成了“地产化”甚至“楼市化”。特别是,一些政府受“土地财政”的驱使,打着推进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旗号,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大量侵占农业用地,不惜驱赶农民“洗脚上楼”,当无地可耕的“楼主”,这显然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这次中央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其含义包括人本城镇化、市场城镇化、文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城镇化等等。因此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依据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涵义,笔者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1、认清并纠正观念误区,解决“建镇指导思想”问题。第一个误区是以土地城镇化来代替人口城镇化。很多地方政府搞城镇化很兴奋,搞大拆大建、造城运动,房地产大开发。新型城镇化首先是解决农民的城镇化,不能用土地城镇化替代了人口的城镇化。第二个误区是以政府城镇化来代替市场的城镇化。政府把城镇化作为拉动GDP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抓手,这是有问题的。城镇化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的一个结果,它们是要协调发展的。工业化解决产业、就业问题,城市化才有岗位;农业现代化提高了,才能解决更多城市居民的吃饭问题;先有市后有城,市场化弄好了,城镇化才是自然的。第三个误区是以高成本的城镇化来代替高效率的城镇化。城鎮化是要有巨大的投入的,城镇化的推进也有效率的问题。经济学上讲回报,城镇化投入时也要注重效率。第四个误区是以城镇的现代化来代替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仅仅是把现有的几个城市建得很好、很漂亮,但农民进不来,门槛太高。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城乡统筹的,应该是让农民能进得起城的城镇化。第五个误区就是以半城市化代替全面城市化。现在很多的农民是进了城,但是他们只是民工,只是盲流,只是打工仔,他们不能分享现代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城乡两栖的。应该把他们变成真正的农民进城,进城了就应该享受基本的城市居民待遇。城市居民有的,他们都应该有,这才是全城市化。目前中国51.27%的城镇化比例里,有很大的一个比例是半城市化,真正的城市化只有30%多、40%,就还有很大的、很多的工作要做。只有避免以上五个误区,才能健康、持续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民“有实力进镇”的问题。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是广大农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目前农民对土地所享有的权益本质上只是一种身份权,而不是一种财产权,也就是说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经营者,只享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这种格局导致广大农民既想进城,而因自身没有实力又不敢进城,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就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出租、抵押的制度,使农民的土地能变为有价值的资产,进而获取进入城镇的“第一桶金”。一是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通过向经营大户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公司转让、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民可以在不直接参与土地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二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市、同价、同权”,使广大农民能够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补偿权利和相应收益。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经营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经营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如通过集体土地入股参与城镇开发等形式,使农民既可进城,又可在城镇化建设中获得稳定的收益,实现安居乐业。三是探索建立农民土地及房屋抵押质押信贷制度。解决农民拥有的主要资产不能成为金融机构抵押品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使农民能够通过对资产的合理处置,获得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金支持。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土地流转平台,让农村土地在公共、透明,村民全程参与的情况下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是前提条件。而土地流转就需要更多像土地资源网这样专业、权威的农村土地流转平台作为依托。⑼四是建立进城镇农民的住房保障体系。参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探索通过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优先享有住房保障待遇等政策,使农民能够比较体面地进镇,进而成为有实力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新居民。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无异于是农民的又一次解放,必然让农民创造财富的激情充分涌流,让城镇化建设的活力竞相迸发。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有身份进镇”的问题。改革开放的一大进步,就是允许农民离开土地,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之中,但是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使农民进城后的身份问题无法解决,长期游离于城镇与农村之间。这种二元化的制度设计,使得广大农民即使生活在城镇,也无法扎根于城镇,“离乡”不“背井”的最大隐忧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却在感受不一样的“阳光”,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明显身份差异,成为影响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就必须着力解决农民“有身份进镇”的问题,从而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普照城乡大地。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放宽户籍限制特别是小城镇的落户政策,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为农民迁入小城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二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建立农民与城镇居民衔接一致的教育、医疗、就业、低保等政府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能够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并在城镇安居乐业。适应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对农民转移就业的特点和要求,大力开展有针对性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尽快实现在城镇就业。⑽三是城镇化应把农村留守老人考虑进去。新型城镇化不能只是考虑中青年农民,应该把农村老人也考虑进去。中国城镇化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造成了大规模的农村留守老人,这种状况必须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进行转变。要鼓励中青年劳动力和老年人一起迁移到中小城镇,同时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扶持刺激政策。
  4、完善财税扶持政策,解决“有产业进镇”的问题。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撑,城镇与产业的关系,就像躯干与血肉的关系,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增强城镇发展的活力,吸引农民进镇并留在城镇。因此,要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资源向小城镇聚集,支持城镇产业发展,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城市的中小企业转移到小城镇发展。抓住大中城市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契机,积极引导部分规模适度、成长前景好、产业技术相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流向中心镇及其周边工业园区,通过小城镇吸纳,帮助其做大做强。二是扶持“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发展。利用税收地方留成、财政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企业,使其成为对城镇发展具备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特色产业。同时,还要研究完善小城镇第三产业的税收征管,加大第三产业在小城镇产业中的比重,解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三是整合土地利用政策。探索通过切块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适度放宽小城镇非耕地建设用地报批等多种途径,支持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小城镇产业发展了,就可以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的转移,“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春运民工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
  5、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解决“有资金建镇”的问题。处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小城镇,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破解小城镇发展的资金“瓶颈”,必须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作用。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各类支农资金整合打包,集中投向小城镇建设。同时坚持地方债务规模控制原则。通过“控制存量、约束增量”的方法和经济增长中化解的思路,将地方债务控制在我国GDP的一定比例范围。二是建立税收留存政策。对小城镇产生的地方税收留存部分实行一定比例的返还,激发当地政府发展小城镇的积极性。三是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机制。放宽资源的流动条件,对部分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可考虑适当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小城镇开发。四是创新要素管理方式。通过要素市场的资源和资本流动,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同时,在小城镇建设用地报批、房屋产权登记税费等方面,要研究制定比大中城市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各方面资金资源流向小城镇,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
  6、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解决“创新型建镇”的问题。具备城镇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社区,它的出现对优化和发展城镇化体系是一个创新和进步,对未来村庄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它是指具有一定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农村人口群体,为了一个或多个共同关心的诉求,在空间上聚集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它具有以下特征:(1)开放性特征。新型农村社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照顾了传统村庄固有的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但其发展又突破了传统村庄的上述边界,是多个村庄社会共同体的组合,因而不再像传统村庄社区那样封闭,而是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社会系统。(2)多样化功能。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也可以满足他们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文化方面的多种需要,因而具有多种功能。(3)建设主体多元化。新型農村社区的建设主体既有血缘、地缘为主的村庄成员或者家族成员,还有政府、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这与传统村庄社区的单一建设主体形成明显差别。(4)成员联系更紧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受业缘关系和公共服务关系的影响,社区成员利益趋同性更高,社区成员在利益诉求上容易形成一致。它优势在于:一是促进生产要素城乡一体化配置;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优化城镇组织体系与发展结构;四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与环境;五是实现农村居民身份与就业转变;六是扩大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据专家测算,未来十年中国将有四亿农村人口、一亿个家庭进入城镇,如果其中有50%的家庭进入新型农村社区,至少可产生10万亿元的国内消费需求,将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做出重要贡献。⑾总之,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既能够促进农村扩大投资规模、增加消费,又能够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
  村庄合并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形式。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组建成新型农村社区(也称为“中心村”),形成新的居住模式、管理服务模式和产业格局。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优越性在于:它有利于较快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它有利于合理利用资金避免浪费;它有利于集约节约用地;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是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之一,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形式。典型案例如全国闻名的华西村。⑿
  7、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规模化建镇”的问题。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根本出路。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2011年,中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田灌溉面积占比、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都超过了50%,另一方面,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达到15.2%。⒀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调整,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有了明显改善。今后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技推广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三要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期,既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又要考虑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四要加强农民培训。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五要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促进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需要规模化的生产。规模化的生产刺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农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率也将进一步提高。
  8、注重农村生态效益,解决“城镇化环境”的问题。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容易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而影响到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则无法回避生态环境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在:①人口增长过快。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土地资源短缺。④地面沉降。⑤土壤污染。⑥乡镇工业污染。⑦生态环境恶化,等等。究其环境恶化的成因是:①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②缺乏环保意识。③自然资源的过量利用。④环境监控能力薄弱。⑤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⑥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⑦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等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更加明显。一方面中国能源资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环境持续污染和百姓日益强烈的环保诉求之间的矛盾凸显。这不仅是民生的焦点问题,也是重要的发展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例如,与其大量出口光伏电池遭遇国外反倾销“狙击”,不如在国内充分培育新能源消费市场,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机制大力推广新能源,于国于民都有利。新型城镇化要通过绿色发展,逐步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让中国经济获得发展新天地。
  
  参考文献:
  郭世涛(大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1月19日,来源:百度网站。
  《十八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关注新型城镇化》,2012年11月14日,来源:光明日报。
  李克强:《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2012年10月9日,来源:央视网。
  《十八大新政策之新型城镇化内需最大潜力所在》,《金华日报》2012年12月3日。
  郭江山:《新型城镇化——中国农村未来之路》,《银行家》2013年第3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十八大后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兴产业》,2013年1月10日,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联盟。
  《十八大: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机械规模发展》,2012年11月14日,来源:新浪微博。
  赵刚印:《城镇化不能成楼市化》,《无锡日报》2013年4月15日。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 美国农庄不再是梦》,2012年11月19日,来源:土地资源网。
  谭可敏:《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013年12月9日,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张军:《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的新尝试》,《中国报道》杂志2013年3月9日。
  杨世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就地城镇化》,2012年9月19日,来源:百度网站。
  刘朔:《在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经济日报》2012年10月15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变压器渗漏油的原因、危害,提出了查找渗漏点的方法及防治措施。旨在提高维修人员对变压器渗漏原因的了解,以便更快速准确的查找渗漏点位置,为今后预防、分析、判断及处理此类故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变压器;渗漏;分析; 防治;  中图分类号:TM4文献标识码: A  一、变压器渗漏油的危害   电力变压器是输油气站场电力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它承担着电压变换,电能分配和传输的
期刊
摘要:照明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行业内部所重视,其实在早期的室内设计中就对照明和光有相当高的要求,只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建设步伐的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室内设计这个行业中。不乏有一些无经验,无技术的人来做这一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只注重样式感,形式感,而忽视了功能和实用性。那么对照明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更是懂之甚少。随着设计师的素养不断的提高,各种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不
期刊
摘要:土建工程中地铁建设这一细化被现在的城市越来越多应用于生活交通中。保证地铁安全顺利运行的关键是对地下复杂情况的正确勘察。新测量仪器的出现和更适应时代发展新测量方法的运用让城市地铁精度高,施工情况复杂的难点变得可以被较好的解决。先提供一些工程测量方法和技术在地铁建设中的实践案例以供进行研究。   关键词:土建工程 测量方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1 土建工程以及工程测量 1
期刊
【摘要】在西门子轧机的自动控制技术中,位置自动控制是轧机自动控制的重要组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压下位置控制、轧辊速度控制以及侧导板开口度控制等全都由位置控制系统来完成。本文介绍了位置控制的关键技术原理、发展状况及其在西门子自动化轧机中的应用。  【关键词】西门子;轧机;自动化;位置控制;   中图分类号:TN830文献标识码: A  一、系统简介  中厚板轧制具有来料短、道次变化频繁、产品规格
期刊
摘要:高速公路是我们当今道路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高速公路是如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桥梁,高速公路的地位无可替代,对高速公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对于高速公路的路基路面的排水设计是整个工程十分的关键。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排水设计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概述高速公路排水设计对于高速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及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显著的影响。高速公路排水设计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考虑
期刊
【摘要】: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极其重要部分,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节约施工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及基本原则入手,详细阐述现场施工管理方法,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管理质量。   【关键词】:土建施工;施工现场;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
期刊
摘要:本工程冷热源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末端采用全热回收式溶液调湿新风机组配合干式风机盘管,室内设CO浓度检测系统。节能环保,舒适健康。完全满足LEED白金认证标准。  关键词 节能设计 地源热泵 绿色建筑 全热回收热泵式溶液调湿新风机组 干式风盘 地板辐射采暖   中图分类号:TE08文獻标识码: A  一、采暖空调系统的主要节能设计技术措施  1. GSHP地源热泵系统;  2.GSHP制冷/供热
期刊
摘要:电厂电气控制系统如何在更多地考虑降低发电成本的同时,又能够切实保证设备的有效稳定、安全运行,进而增强整体竞争实力,谋长期生存、发展之道。众所周知,电气设备的控制性能将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生产,因此它的重要性便不容置疑。  关键词:电厂电气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我国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厂电气控制系统所采用智能化的前端设备现场总线的监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升高的标志。高层建筑工程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既为我们城市的发展及人民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在其快速发展中所曝露出来的相关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包含着众多的施工技术要点和设计难题,一旦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人身安全损失和财产损失,因此强化对高层建筑施
期刊
摘要:钢结构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建筑业上的主要建筑结构类型之一。近年来,我国在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技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掌握了各种复杂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在全国各地已经建造了许多规模巨大而且结构复杂的钢结构厂房,有力的推动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钢结构 施工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钢结构是以钢材制作为主,一般由型钢和钢板通过焊接、螺栓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