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关注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提问更巧妙,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呢?
一、问题设计要留有探索的空间,突出启发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并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设置问题时要考虑给学生适当的思维空间。
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设计“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使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积极探索。
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朝代冬天的晚上,在北方的一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在烤火,老人在抽烟,孩子在吃烤番薯,中年人在吃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有学生还画了简笔画。如果只按常规思路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二、教师要学会增加问题的“卖点”
还是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内容,传统的导入是“明清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中国是举世最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且治理得最好的国家”。那么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国?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这里指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确实能体现伏尔泰的话。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改进提问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三、在逆向发现的空白处设置提问
在空白处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探索中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一些问题,若依正向思维去考虑,有时会很困难,如果改为逆向思考,就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式,从而再发现和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在逆向发现的空白处设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如我安排这样一个探究设计:初中生小刚与爸爸因回家时间意见不一致而产生冲突,怎么办?让学生討论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学生提出“先斩后奏”,先答应爸爸准时回家,等到了同学家就尽情玩,超过时间爸爸也没办法。我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逆向探究,“先斩后奏”会有什么后果?思考后,学生认为,这只能受到批评并失去家长的信任,所以“先斩后奏”并非良策。
(责 编 莫 荻)
一、问题设计要留有探索的空间,突出启发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并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设置问题时要考虑给学生适当的思维空间。
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设计“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使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积极探索。
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朝代冬天的晚上,在北方的一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在烤火,老人在抽烟,孩子在吃烤番薯,中年人在吃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有学生还画了简笔画。如果只按常规思路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二、教师要学会增加问题的“卖点”
还是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内容,传统的导入是“明清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中国是举世最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且治理得最好的国家”。那么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国?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这里指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确实能体现伏尔泰的话。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改进提问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三、在逆向发现的空白处设置提问
在空白处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探索中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一些问题,若依正向思维去考虑,有时会很困难,如果改为逆向思考,就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式,从而再发现和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在逆向发现的空白处设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如我安排这样一个探究设计:初中生小刚与爸爸因回家时间意见不一致而产生冲突,怎么办?让学生討论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学生提出“先斩后奏”,先答应爸爸准时回家,等到了同学家就尽情玩,超过时间爸爸也没办法。我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逆向探究,“先斩后奏”会有什么后果?思考后,学生认为,这只能受到批评并失去家长的信任,所以“先斩后奏”并非良策。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