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从放空到归零

来源 :LADY格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sha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锦添一个星期就能拍上千张的照片。跟痴迷的摄影家一块儿旅行,你会发现他即使不在按快门,也会同样专注地一直四处在看。他的视线余光是磨锐过的。他在下出租车时或在午餐桌上都能找到可拍的画面。照相因而就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要它停下来也有如要画家搁下画笔一样困难。
  他的摄影表达一套复杂的语言,因为他过的就是复杂而多层次的生活。叶锦添平时关心的层面很广,他的照片也反映出这种多样性。他的照片模糊、快捷、简单、纪实、恬静、神秘。描述这些照片所需要的形容词能填满一张很长的单子。他是职业的细节观察者,在一天之中,他可能会注意到布料的悬挂、缝针的细节、某种特别色调的灰色,浮雕的刻画,或者是较大的景观中洒在建筑物上的阳光、夜色里的都市、空中俯瞰的海岸线。这等专业的工作应该是多人合作的,可能还动用了大型电影制作组的大批专家。然而他也是个艺术家,艺术家的定义就是孤独的,不论后面支援架构如何。因此创作的压力仍归他一人,唯独他一人。这是最富挑战力也是收获最丰盛的职位。
  叶锦添最早在香港是主修摄影的学生,之后在台湾的剧场工作经验改变了他的方向。摄影原是他用来记录舞蹈和剧场设计的工具。而现在这些照片本身就成了戏剧。
  ──策展人马克·霍尔本 (Mark Holborn)
  比例的世界
  北京刚降过一场雨,细密而持久,这样的6月比以往显得干净潮湿。叶锦添正在工作室里准备他即将开幕的艺术展《梦渡间》,他站在5米高的人偶形态的装置艺术作品“Lili”面前,好像在和她对话。这个巨型Lili将会艺术展上的惊喜,她不可能不吸引你,她戴着墨镜,你看不清她的眼睛,却感到她无时无刻的注视。
  叶锦添一直在忙,布置工作、招待朋友、接受采访,他说话声音不大,语速却快,似乎时刻处在自己完整的逻辑中。“这一年我也有些变化,很多东西越来越清晰,我在写《神思陌路》之外的第二部理念书,把自己所感觉到的哲学写出来。这牵涉到我所有创作层面的东西,《梦渡间》是其中一个层面。”
  Lili并非真实的人类,“借由Lili来介入我们平日的生活空间,去传达对身处空间的矛盾和奇特感,这种近乎异质介入的感受一直是我试图去捕捉的。她诞生于未来的世界,来到21世纪,和人类一起行动,她会哭也会笑,跟常人无异……而她不是真人,但她类人类的特质,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故事背景。”
  Lili穿着和常人一样的衣服,只不过被放大几倍,叶锦添对她最原始的想法,源自关于“比例”的思考。他饶有兴致地讲道,“这不仅仅是视觉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人的比例世界。如果我们的比例不一样,我们的世界会完全不同。若腿增高一米,所有的房子都要增高,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人的思考是无限的,但是比例很重要,比例的平衡甚至可以避免浪费,好像“明明是那么小的一个人,却需要一万件衣服,这里面一定是出了什么错” 。所以叶锦添总是一身黑衣,“主要是因为懒得换,渐渐越来越觉得没必要”,索性成了一种风格。
  工作室外是雨后青草和泥土的混合味道,偶尔溜进室内轻抚安静的“睡Lili”,一个蜷缩如初生儿的洁白雕塑。“睡Lili”是一个原型,“人永远是和环境构成一体的,她永远会吸收周围的环境。在台湾她是台湾的女孩,在印度就会是印度的状态。”工作室里还有其他不同造型的Lili,她们都有一种说不出是冷漠还是平静的表情,她们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来自睡着的Lili,“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原型,只要找到它,就会散发他独有的光芒。”
  角度
  “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看,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一棵树,也可以从树的角度来看自己。在摄影的领域里,我追求一种摄影对象的平衡角度,平视与无心是我看世界的角度,我们都不会占有它,却能同时拥有同一个东西、同一个空间、同一个境界。事物包罗万象,平视彼此,这也是我所追求的艺术角度。”
  ——《神思陌路》
  最終审美
  叶锦添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在诸多身份标签中,他第一个身份其实是摄影师。这一次的《梦渡间》即将展出他大量的个人摄影作品。尽管大部分人是通过电影美术和服装造型的领域来了解他,但摄影始终是他“最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方法,也是最直接和世界接触的方式”。
  其实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即便你看尽他所有的作品,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雕塑、装置作品、文字……没有界限,涉及的内容无孔不入,关乎你的生活细节,你依然无法掌握他的内在脉络。就像他书里写道,“心思像一潭湖水,表面平静,暗里却流动着丰富的纹样,那变幻的直觉牵动着心绪的变化。”
  人们更喜欢称他为“跨界艺术家”,艺术是神奇的通道,“它会透视到真实里面,去重新看世界。”多年之后,摄影逐渐隐退为兴趣和爱好的叶锦添还是喜欢拍人。只是这是个奇怪的年代,“去过那么多地方,人已经很类同。在某种情况下都长得一样,穿一样的衣服,留一样的发型。”于是摄取人们不同的瞬间是他的乐趣,“摄影可以改变一个人,不同的瞬间,照片里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人。”
  为了将人从类同中区别出来,在不同的地方,叶锦添会特意去找文化味。在孟加拉,他被那里的人打动,“他们生活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可以看到很多我们被遮蔽的生活底层的东西。”可能是因为穷,“穷是可以把真实露出来的,那都是留了很久的东西。”
  1986年,叶锦添从《英雄本色》开始,投入到电影美术的工作中。在香港生活多年后,发现人越来越实际,身不由己。这种不自在的生活不适合“自我中心”的叶锦添,他于是去台湾寻找创作的更多可能性。时机带来新的问题,“时间要非常有力量的时候,创造有力量的东西,共振才会大。如果那个地方还没有准备好,就不是那个东西。”
  2005年,叶锦添的工作室设置在北京。在北京的发展可能性很大,还有很多没有成熟的东西。“有难度,但有动力。如果可以成功,可以带动一些改变。”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不过未来世界的好处就是,你在哪其实无所谓。东京、伦敦、纽约、巴黎,找一个地方停在那边,就是全世界。”   就好像“跨界”其实对叶锦添而言,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费力。尽管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但媒介只是一种载体,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最终审美”,于是所有的外在形式都通过艺术家自己的内在转化而互通。
  寂静可以使人看见
  “就像水流,存在于一个活的状态,没有期望,没有成功与失败,只有不断地流动。艺术的载体,是对一个时代的察觉能力。人的恒定感,可以使自己成为世界的一切,这是人生最大的美感。安静,则可以让人专注地观察世界。”
  ——《神思陌路》
  活着,就是瞬间的梦幻
  叶锦添的朋友要来工作室看他,他在电话里小声地问,有什么好吃的吗?他说他也需要找灵感,会去找朋友吃饭、聊天、喝咖啡;喜欢听阿根廷、非洲的音乐,和60年代的迷幻之声。他喜欢的The Doors(大门)乐队的名字,源自于英国诗人Willam Blake的诗句“当知觉之门被打开,人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穷无尽”,寓意通过音乐之门来寻找一切事物的答案。
  叶锦添也在通过艺术来寻找答案,“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艺术的东西表达清楚,我也很有兴趣看看群众的反映”,这是他对《梦渡间》艺术展的期待。如果说通过影展他想传达出一种理念,那便是“灵魂的自由。找回人最原始的敏感度,你就会有方法处理自己的记忆。”这是文化的一部分,做出来的东西才会比较有意义,不至于浮躁。他的影展笔记上写道,“活着,就是瞬间的梦幻”,好像他的每一张照片,都是记忆的载体。也许有一天人会消亡,但精神却以艺术的形式留下。就像Lili,她代表着一种可以穿越时间的力量。
  用艺术建造的是一个新的可能性,“艺术千万不要给人家定义,艺术应该是一切的,不要框在哪个地方。框在哪個地方就没法生存。除非你的艺术给艺术家本身的讯息大到超过一切。如果这个世界就给你一条直线,那么你倾家荡产都要去画。因为,这样是有力量的。”
  叶锦添也多少有些这种味道,好在他有无数秘密通道通向无穷无尽,他于是带给我们的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广阔的想象世界。
  归零
  LADY:不同领域的转换对您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吗?
  叶锦添:你一定要有归零的能力,就是要经过高峰。要做很多东西才能完整,熟悉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立体思考,观念上就可以调换。比如场景,是剧场化还是电影化都在脑海里。像雕塑是有亮感的,其实衣服也有,一块儿布料的轻重在人身体上走过来,是不一样的。
  LADY:您觉得您创作的核心源泉是什么?
  叶锦添:可能是盲目自信;还有对现状不太满意;内部讯息爆棚,需要找出口。我周围的讯息很多,所以就一直尝试做不同的东西。
  LADY:是否会担心您想要传达的讯息无法被观众接收到,或者被误读?
  叶锦添:我的范围很广,我自己没有什么束缚。哪里都可以表达我的东西,大众看电影会看到,不一定要去看我的艺术。当我做艺术,不去看大众作品的人,也会去看我的东西。沟通的广度是,不能每个东西都想到每一个人,要最大地保持作品的纯度。
  LADY:合作中您会不会坚持自己的理念?
  叶锦添:与人合作是从一个角度切入,共同创作。所以我没有什么个人的东西要坚持,我只坚持那个作品最后是好的。
  LADY:您觉得最理想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叶锦添:感觉很充沛,找到了新的语言,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重新翻新作品,传统里也有新的东西。
  LADY:您创作的时候会不会经常感到孤独?有时也觉得很累?
  叶锦添:不见得不孤独。但用心去拍东西不会累,想着结果才会累。
其他文献
让全身滑丽丽  1、脱毛前先去角质  为了防止脱毛后留下内生毛发,先去除死皮。透过给需要脱毛的地方去角质,可以先除去内生毛发,因为肌肤被软化后,能减少内生毛发的生长。但是,千万要注意去角质工作不能太频繁,这样可能会引发其他皮肤问题,造成疼痛、感染或者更加严重的伤害。  2、先涂爽身粉  如果你是选择自己在家做脱毛工作的话,脱毛的时候,先把爽身粉涂在要去毛的部位,这样可以使脱毛的效果更加好。  3、
期刊
绘者:鼠曲草,又名:大陵三百里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5年以来八次入陕,在关中地区只身寻访唐十八陵的踪迹,临摹了大量现存的唐十八陵石刻。  “我的手绘本子是从速写本一路演变过来的。”鼠曲草说,“跟他们写满文字的本子不一样,2009年以前,我的本子除了一定要写的日期和少量说明文字外,绝不多写字。文字描述过于直白,人家一下子就看得懂,跟文字相比,画画的神秘性十足,需要花费心思去解读,没有多余
期刊
绘者:赤颜犬  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国画专业。  大学毕业以后到北京一直在动画公司做原画创作。2011之后辞职在家画画,最喜欢用笔墨手法画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漫画。现在更喜欢大把时间花在弹古琴上。  您画画几年了?  有十年出头。  您的职业是什么?  就是画画。  什么时候开始用画画的形式记录生活?  其实我没想过要记录生活,不过看起来很像在记录自己经历的一些事,要说最早的话,我记得小学时候就画过
期刊
无解,一种名曰“富士”的美学  横跨静冈和山梨两县的富士山,在日本社会文化中的存在意义或许早已超过了一座名山的范畴。据《竹取物语》所记,相传许多武士将长生不老的灵药拿到这座日本最高峰上燃烧,以求健康长寿;而日语中“不死、不尽”的发音皆与“富士”相近,故此山得名“富士”,寓意“永生”。  初见富士山那日,雨。水气压至头顶,不见她娇美的脸。心底是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凯风快晴》中只一眼便再难忘怀的色
期刊
在印度,寡妇是一种耻辱。丈夫死去,妇女便会受到社会和家人的排挤和歧视,她的家庭担心她的不幸会为家族带来厄运。于是很多寡妇会前往圣城Vrindavan和瓦拉纳西,到那里乞讨,或者在寺庙中诵读祈祷文以赚取微薄的收入。无政府组织Sulabh International在积极为这些寡妇谋取福利,提供庇护以及教育,希望提高她們的生活条件。  巴基斯坦女子Sameem Ali在13岁时被迫嫁给了一个年纪比她大
期刊
顺天湾,随着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韩国委员会之后,以独特的自然生态奇景获得了全世界游客的关注。“顺天”,顾名思义“顺着天意”,顺天湾所在正是陆地淡水与海水交相汇合的地方,独特的经纬位置,使之形成了独特的广袤湿地和茂盛的芦苇丛。特别是70万平的巨大芦苇群落不仅展示了美丽神秘的一面,还有着重要的环境意义。芦苇的净化功能强,过去的30年间这里没有发生赤潮现象,也丝毫没有微生物腐烂的味道。沿着探访路可以近距
期刊
温情。  日本女摄影师伊原美代子拍摄了一组作品,讲述88岁的祖母Misao和小猫Fukumaru的故事。2003年的某天,祖母在自家田地里捡到一只遭遗弃的小猫,并收养了它,从此祖母和小猫建立起一段深厚的感情,一起吃饭、睡觉、洗澡,甚至一起在田间干活。祖母曾对小猫说:“我们永远不分开。”  唯美。  30岁的女摄影师Lucia Griggi在斐济的海洋中拍摄到英勇的冲浪者在水下与巨浪搏斗的精彩画面。
期刊
中国戏曲学院动画系毕业。现工作于某动画公司。业余热爱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正德年间的囧人囧事1,2》。  您画画几年了?  25年了。  什么时候开始用画画的形式记录生活?  什么时候开始吗?我想想,高中吧。  为什么开始用画画记录生活?  当时给同班同学画肖像,然后各种编排他们,畫四格小漫画那样的。  平常喜欢用什么画材?为什么?  photoshop或者传统纸和黑水笔。  画的程序是什么?
期刊
济州是韩国最大的岛屿,由火山岛形成,有着“韩国夏威夷”之称。与夏威夷的热情、火辣不同,济州处处透着韩国文化独有的细腻和精致,恬静的气息渗透在它的一景一物当中,甚至是街道、路边的小店。  龙头岩是最能够体现济州“火山岛”特色的地方,整个海岸由纯黑色的火山岩石构成。济州岛风大,一个人站在龙头海岸,听着巨浪拍打的声音,倒是有一种莫名的宏大感。在龙头岩的背面,“海女”大妈们,会在岩石上出售刚刚打捞上来的海
期刊
“我当老师已经25年了。在挪威,儿童16岁前都享受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我的工作是教会孩子们读写和算术,教会他们区分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女性的独立,在挪威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淘气。由于长年和小朋友接触,我开始关注儿童权利的保障问题。同时,老人的权益也是我的关注点之一,我总觉得他们需要帮助和保护。”谈到孩子和老人艾莲非常认真,“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中国外交部组织的赴河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