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妄”的历史中隐渗的文化诉求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电影《黄金时代》同期上映的《亲爱的》和《心花路放》,已经分别从社会冷思考与现实热炒作的潮评中褪去,而相比《黄金时代》的票房却步伐坎坷、雾路艰辛。文艺气息浓重的电影却在这个时代没有完全体现出价值,而这份历史与文化的使命也随之淡然消逝。也许会有太多的观众以现代的思潮去理解《黄金时代》的缘由与经过,使得恰恰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独树一帜的电影《黄金时代》,虽然也掺拌着现代青年人的理想,但终究被滚滚红尘掩盖了历史的文化诉求。本文围绕电影《黄金时代》的“成”与“败”,从电影文本、历史文化和商业制作的角度出发来评述影片当中隐含的文化诉求。
  关键词:文化诉求;“成”与“败”;黄金时代;散文体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82-02
  一、文艺的“脚步”与年代的“印记”
  通过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埋名“黄金年代”的文艺青年——萧红,重新站上了历史舞台。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在整个文艺浪潮渐渐“败退”的年代,似乎嗅到了一丝丝文艺的“海腥味”,这也许是一个错觉,没过多久,这部电影的票房以“滑铁卢”式的成绩随之匆匆下线。单从影片的电影文本来分析,除了运用大量的记录型、自述型与倒叙型表现以外,最令人觉得有心意的是散文体式的对话与旁白。也许,人物传记的电影也可以抒情,但是抒情太过于平淡后,导演也融入了煽情的元素。“文艺类型的电影拍的很文艺,文艺类型的电影制作也很文艺。”也许这就是电影《黄金时代》的最大卖点。抛开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剧本叙事,从电影中似乎也看到了年代的景貌和文人的体态。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曾经谈到“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影像,以影像的序列(即符合逻辑和辩证的编排)构成一种语言。”电影《黄金时代》的语言,造就了视听语言在叙事结构中散发浓重的文艺气息和文艺风格。以历史的时间线索引导人物的空间运动,近乎诗意的结构方式,把对话与旁白拆解为段落,并重构整个散文体式的文章般表述。导演力图回归历史原貌,重心点放在了主人公萧红的生平事迹中,形成了人物传记类型的文艺电影。从电影的文本角度出发,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例子,画面唯美动人,色彩光线靓丽,构图平稳规矩。反思第六代引领的碎片化风格,导演许鞍华文艺且朴实的影像虽区别了后现代主义,似乎渗透着一种返璞归真之意,却没有挣脱碎片化解构处理的手法,而承担了失去大批观众欣赏的代价。
  影片《黄金时代》的开头主人公萧红黑白画面的自述,到萧红弟弟张秀珂再到萧红好友舒群的自述,既作为转场又连贯了叙事,但是叙述的声音内容配合一幕幕画面,几笔简单的视听语言运用,成为了半记录式的结构模式,由此开始延续。唯美的画面把人物情境带到了那个时代,力图回溯历史的真实,几幕萧红孩童时的镜头,却匪夷所思落在了后期即将登场的萧军身上,导演似乎想巧妙地过度叙事而不会显得那么平淡,这种跳跃性无非增添了一些电影的文艺气息,却忽略了观众对视听语言的理解错乱。讨巧的手段这样一显,丢缺了影片良好的承接。这样的例子本片出现过多次,不仅仅是用声音来实现合乎情理的转场,而且还以画面来填补叙事内容的空缺。这种表现手法也可以叫做文艺,也可以叫做避免脱节。
  从历史的真实性而言,影片《黄金时代》做到了一部分的还原本真,但在人塑造方面,《黄金时代》明显失真,为了打造迎合现代的青春文艺审美,扭曲了历史人物的真实。例如,葛浩文著的《萧红传》中,真实考证了萧军的形象:“萧军生得短小身材(身高仅五尺三寸),国字脸,目光锐利,加上咄咄逼人的弯弓眉,性格粗暴,常酗酒、口角、打斗。”在影片中,几乎半数以上的任务特征都是与史实相违的,上述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电影作为一种二度创作的艺术,在历史方面的还原可以加工创新,但是作为萧红传记的电影,无论如何对历史也不能频繁失真。拍摄年代戏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历史而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而《黄金时代》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文化的“激流”与影像的“记录”
  电影《黄金时代》中的台词从始至终都散布着文艺,观众几乎从习惯到陶醉于这样的氛围中。散文体式的旁白与对话,让人感觉翻开一本厚重的书籍,记载着全部都是属于萧红这样文艺青年的黄金年代。影片多次“记录”了萧红的作品,每一次发生的事情都迎合了作品的诞生,这也是本片碎片化处理的叙事形式。片中出现的重要人物鲁迅,导演刻意编排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对整个鲁迅与萧红见面的次数都一一罗列,影片把“教科书”式的鲁迅那般“言辞犀利”的形象一改平常,给观众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文雅慈祥的鲁迅。这也许是导演对鲁迅的解读,也可能是对整个黄金年代人物的解读。许鞍华说过:“我想让演员不要想他们是那个年代的人,只是想当时这个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跟那个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这样子你就直接能进去他们的生活,要不这些人没有感觉,没有灵魂。”这也证明了导演在影像“记录”历史的同时,把每一个碎片拼凑成自己想象的那样,即便是无法真实,也要把当时的“黄金时代”表现出来。
  这部电影除了文艺以外,还有使人深思的一面,那就是文人与文化。导演许鞍华从多方面刻意表现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忠实:萧红在影片当中多次说道“我只想好好写文章,对政治,我不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正是文人的骨风成就了一批推进文化“激流”的人物,也造就了历史中文化名人的典范。在如今整个社会中,迁客骚人的事迹已经成为传说,许鞍华意图通过《黄金时代》来呼唤当今社会的文艺之路和文化诉求。在滚滚红尘的现代社会,《黄金时代》作为一个文本的“出发点”来创造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而来的历史观、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持的创作风格与擅长的创作手法也是融入了其中。文化的“激流”掀起了一波文艺的浪潮,许鞍华用自己的创作方式来“记录”其心中的“黄金时代”,似乎成为一种怀旧,但更多的是一种感慨与诉求。
  三、历史的“虚妄”与现实的“映射”
  与同期上映的两部电影《亲爱的》与《心花路放》相比,《黄金时代》的票房十分惨淡,原因在于三点:第一,视听语言的运用在一定层面没有迎合大众审美的心理习惯。让·米特里谈到“在电影中‘观众从来不是针对一个事物,而是通过一个事物获得讯息。’两个程序同时并举。”换句话来讲,观众的审美虽具多样性,但总体观影的思维确实通过电影本体给出的范畴来解读其本身内涵,而电影《黄金时代》把影视手法抒情化或散文体化,这样的蒙太奇也随之呈现抒情的风格,这就导致观众或者被迫习惯于这种表现方法,或者缺乏耐心甚至反感;第二,商业制作与文艺创作本来就是电影界争论许久而未见分晓的事情,在文艺电影创作初期,导演以及剧作人员都会考量电影本身实现的价值定位,把电影的“成败”与商业的票房挂钩,更不会出现如王家卫等风格派导演的唯美电影的作品。所以,笔者认为虽然《黄金时代》没有达到预期的票房数据,但是显示出中国电影在文艺片道路上敢于迈出步伐并且承担“千夫所指”;第三,引萧红传记而创作的《黄金时代》,已经定性人物传记电影,并用文艺手法创作,虽并非开河之作,但也在大量商业电影“争花怒放”中“独树一帜”,这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对文艺情怀的回顾,更是对现今文化的诉求。影片的上映引起了萧红热,众多学者观众都频频关注萧红,纠正影片的真实与虚伪,这样就掀起了一股批驳的浪潮,纷纷给出否定的差评,导致观影数量减少,影片票房“跌落”。   不谈影片的票房数据的价值,单论影片的背后深意,《黄金时代》却在影响力上达到了其该具备的价值,体现有三点:第一,《黄金时代》背后对年代风云人物的致敬不仅仅在影片画面中处处流露,那种充满暖色的画面,光鲜靓丽的人物情境,诗意的台词表达等等,都体现出该影片努力挖掘黄金时代风云人物的全貌;第二,观影后使观众最难过的是萧红最后误诊的去世,去世后那段回忆录般的自述,骆宾基眼神中虚幻的萧红背影,这些都成为本片感人至深的情感表现。影片背后是导演许鞍华通过回顾年代人物往事,感慨当今时代的文艺没落和颓然。如此深刻的情怀,成为《黄金时代》留下最为珍贵的价值;第三,影片作为人物传记电影,重现历史景貌,把生命与文学融为一体,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论战争残忍,还是艰难穷困,还是生命垂危,都贯穿了文人风度和文艺情怀,影片最后的抒情强烈抒发出一个思想:人的生命历史长河中地位是渺小的,但是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会在历史中永存。即便影片《黄金时代》呈现“虚妄”的历史,但这份感叹中的历史情怀显得格外沉重与庄严。
  四、结 语
  从表面的、从简而论的“成功”或“失败”,“文艺”或“商业”的二元对问题上设定,更值得探讨的是遮蔽于表象的争议聚焦背后的诸多内涵。电影《黄金时代》在票房数据上没有体现出价值,但是在历史的文化诉求中挖掘了深意。在这样“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艺术创作中回归历史本性,叙事结构“真”与“虚”之间的辩证关系本身成为了一种表现方式。散文体式的风格把人物传记的文艺电影演绎得独具意蕴,即便观众感觉没有清晰的主线索,没有所谓的“一气呵成”,但也成为文艺电影文艺化的一种新的尝试与突破。电影《黄金时代》的艺术价值,最终回归于“虚妄”的历史中,隐渗着强烈的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1]陈旭光主持、金慧姸主讲.北大文艺沙龙:《力透纸背、人生与时代——电影〈黄金时代〉的出发与到达》[R].2014.
  [2](法)让.米特里著.崔君衍译.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3]葛浩文.萧红传(第二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网易:专访许鞍华《黄金时代》是我最实验的电影[EB/OL].http://ent.163.com/14/0908/08/A5JUFN5000034UB9.html.
  [5]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舆论阵地,不断顺应我国媒体格局、舆论格局的发展变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组织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今被政府广泛采用的微博问政为政民互动搭建了沟通的新平台,经由公民新闻的传播、舆论的引导,使虚拟的信息更加趋向于真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组织传播环境、传播形式也相应发生新的变化,传播已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的平等对话模式,这无疑给互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两会期间各大媒体比拼的新平台。本文以“人民新闻”和“腾讯新闻”两大客户端对2014年两会新闻的传播为例,研究不同类型的移动客户端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定位以及新媒体特性,提供差异化的时政新闻产品。移动客户端用户既是受众,也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媒体在发展新闻客户端时,需思考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功能需求,发挥受众的能动性、主体性,在内容和形态上不断创新,以
期刊
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  磨练中成长,平凡中坚守,静下来沉思,在实践中彰显价值。热爱、执着,敬业、探索,在主持的道路上我将孜孜追求、勇往直前。探索语言之美,传递正能量,让语言艺术永放光芒。  主持人述评:让快乐常在,让笑声永恒;探索艺术精髓,感受艺术魅力。当人们还在对他的相声意犹未尽时,他却以主持人的身份活跃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之上。从相声演员到主持人的华丽转身,他都是一位将欢乐带给了观众、将正能量传
期刊
摘 要:上海“越剧皇后”筱丹桂的自杀事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警局通过调查,认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因为债务问题而自杀的事件,但媒体认为筱丹桂是受“封建残余”逼迫而死,继而将筱丹桂引申为千万受压迫的妇女,鼓励妇女应该站起来反对“封建残余”的压迫,一步步构建起“妇女解放”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筱丹桂;媒体;妇女解放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
期刊
摘 要:新时期的灾害事件近年来得到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其中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信息传播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无论是在汶川地震还是在南方冰雪灾害中,各方媒体的报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其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舆论的方向。所以,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来探究在新时期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  关键词:灾害事件;流程;信息传播;报道特点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的媒介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对社交媒介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由于社交网络场域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征,过度依赖线上人际互动会造成现实人际互动能力的降低,出现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因此,针对大学生“社交”成瘾的现实,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接触和使用媒介;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通过给予更对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观。  关键词:社
期刊
摘 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走入困局,在我国共时性发展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市场竞争走出困局,走向蓝海?本文以《新闻晚报》的停刊为切入点来阐述目前我国传统媒体的困惑和状态,解读并运用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含义本质以及媒介发展的实时经济导向,使用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理论原理,讨论如何能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环境下重塑自我,走出新媒体带来的强效竞争,从而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共时性;广告
期刊
摘 要:晚报因其信息量丰富、报道风格亲民,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科技传播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在宁波最受读者欢迎的《宁波晚报》为例,在2013年7月1日到2014年6月30日的报纸中,运用构造周抽样法抽取两周的样本,分析其科技报道的现状和问题,进而对全媒体环境下晚报的科技报道创新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宁波晚报;科技报道: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目前学术研究热点。本文从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出发,选用电影产业价值链、技术链和文化链为分析框架,构建了基于三链融合视角的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为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三链融合;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69-03  电影产业国
期刊
摘 要: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自播出后,引发国内乃至亚洲韩剧风潮。与之相反的是,我国国内电视剧似乎正经历寒流。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韩两国电视剧产业的差距。在新媒体环境下,韩剧依靠韩国成熟的文化产业保障体系,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将受众需求与参与放在首位,同时将多屏营销引入电视剧产业,使韩剧的发展再次迎来高潮。  关键词:韩剧产业;新媒体;来自星星的你;互联网思维;多屏营销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