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音是人们感受自然的重要元素。尽力发掘和营造城市的自然之声对维护居民珍贵的户外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声景观营造的重要性在现代生活中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对城市自然之声的生态及社会价值探讨,提炼出以水景和植物景观为途径的自然声景设计模式,为将声音融入景观设计、营造高品质自然声景观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声景观,设计,体验,栖息地
城市人声鼎沸、车流如织的嘈杂环境将大自然本真的语言肢解破坏,人们渴望在都市场域里寻求自我对大自然的归属感。城市居民不仅是声讯息的接收者,其内心的需求也可借由声音激发产生,创造声环境恰是还原听者内心的沉静。野花野草能使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的荒野。自然的声音同样能使人产生狂野之美,适当的场景亦能引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自然之声。
城市声品质依赖于环境声音的自然性程度。自然声是环境固有的基调,由生物及物理资源构成的自然声景素材可为城市提供更多自然属性,而非自然的声音会模糊城市生态功能,对居民观景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美国最先从自然声景的保护与利用人手,制定出一整套自然声景保护系统:日本著名的“百种日本音量:保护我们的遗产”活动,选定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声音如海潮、蛙鸣、钟鸣等,对自然声音予以保护。“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与何来?”(陈扶摇所著《秘传镜花》)在我国传统园林中,营造和感知自然声景是品味“整体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声音作为景观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逐渐被大家认知.国内外对于声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从声景客观现状、人对声音的感受评价、声景记录与描述方法、声景观营建与规划等4方面展开。本文结合文献、案例及笔者对声景的体会,从水景观、植物景观之声景营造两大角度出发,以其栖息地建设、空间营造及人的环境心理感受等方面探讨城市中自然之声的设计途径,旨在以聲音作为载体,展现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体悟.为今后城市中更多的可听化自然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1水景与声景设计
1.1水元素与声景设计
自然环境中水景观形式多样,大海、清潭、溪涧、瀑布是自然界原生的水景环境,自成一套音阶体系。发挥水的流动性特点,利用不同的流速、水量、落差高度塑造各异的水景效果,借助构筑物小品及下垫面材料的不同属性.为声景营造提供多种模式,不同的流速、水量、落差高度塑造各异的水景效果。利用水元素进行声景营造时,应考虑为不同功能的空间搭配契合于自身场所气质的水景装置。
1.1.1低分贝水声营造休憩氛围
忽略水的强烈动势,以营造静谧幽深的空间氛围为目的模拟自然界水景形态,还原生态的水环境。轻盈又温和的声信号传达出舒适的体验感受,此类声景设计旨在为个体提供轻松愉悦的休憩氛围。第十五届加拿大国际花园节获奖作品——ROTUNDA圆盘水盆装置小品(图1),将黑色构体装配而成的水盆置于极自然的环境.天然的落叶、杂石、鸟粪及风力作用于水潭发出的声音被装置放大,整个设计与周围环境契合统一。
1.1.2高分贝水声塑造中心景观
城市公共区域水景设置以掩盖环境噪声为目的,制造水流落差形成的喷泉或瀑布,以高分贝水声隔绝噪声.成为城市吸引力较强的中心景观。设计需结合场域功能、区位、公共化程度形成不同影响力效果,防止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干扰。
哈普林设计的西雅图高速公路花园(FreewayParkin Seattle),用园林景观解决城市中的高速公路带来的问题,利用停车场屋顶和闲置空地,结合场地高差30m的现状,创造跨越公路的绿地花园。巨大的混凝土构筑物结合竖向变化勾勒出山水峡谷的磅礴气势,水在各层级间跌落倾泻,激扬的水声吸引人们融人自然环境。水石碰撞出的乐章和进溅的水花隔绝了外部嘈杂的声污染,成为减弱交通噪声对城市气氛破坏的极佳案例。
英国钢都谢菲尔德市火车站前广场通过大型不锈钢墙板隔离噪声,以水幕、水潭、小瀑布、水喷泉等多种水装置塑造与车站广场嘈杂氛围截然不同的微妙环境。流畅的水幕曲线将广场空间巧妙隔离,引导行人体验多样的水音阶,治愈旅途的疲惫和无聊。
1.2水声景营造与空间体验
设计师极力捕捉丰富的声景素材旨在提升个体接收声信号的满意度,城市居民在微缩山水的景观空间中尝试获取大自然般震慑心魄的声景体验。通过设计细腻的声景体验模式,借助声音自身高低强弱的变化,调动听者对大自然的期待和共鸣。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中特定空间水景的设计,形成了极佳的声景观体验效果。
矿坑花园原属人工采矿遗迹。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辰山南坡被用作开采建筑石材的场地并形成东西两大矿坑。2011年花园经综合治理改造后建成,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地坪及山崖的改造,建设为特色修复式花园。花园空间序列组织有序.设计者通过考量各区域支配性声音,强化声景的空间体验(图2)。
声音的无边界状态同样可塑造场所领域感。利用音调、音色、强弱变化等听觉特性挖掘声景的空间性,通过把控中心声景和路径方向的整体节奏。调动人们心理及生理的应激变化.促进入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矿坑花园山体和台地导致地势变化丰富,利用高差形成的声影区、动态水景的声掩饰及周围水杉林和草花植物引起的声衰减.塑造引人思考沉思的安静空间。东侧山壁的山瀑声级最大,可定义为声系统中心.水从山顶一泻而下撞击岩石,强化中心点声景效果。矿坑花园声景体验路径的设置顺序为钢筒一栈道一浮桥一山洞隧道一世外花园.由山瀑、水潭、山洞、水帘洞引发的泉水声、山瀑声、钢板声产生声景层次的变化(图3)。
2植物景观与声景设计
古人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自然界的虫鸣鸟语与清风竹响,它的吟唱就同树木花草一样,具有风景般的存在意义。林问偶闻鸟啼、雨落树冠作响,人们为天然的声景素材所吸引。植栽元素及其生境塑造下的自然声环境.是从植物本身及动植物栖息地建设下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等角度出发。探讨植物景观与声景设计的多种营造手法。 2.1植物与声景设计
植物固有的自然属性,使得其与各种自然之相的互动均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声景。树木吸引鸟类与昆虫栖息,微风拂其阔叶、针叶树种的叶片,因植物叶片大小质地不同产生别样的音阶。“邀风引雨”“集鸟纳婵”是中国传统园林植物声景营造方式的形象体现,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营造出特别的植物声景美,在相关文献中有详细的论述。现代城市绿地植物是很好的降噪绿色屏障,可营造隔离交通噪声的相对宁静环境,同时以绿地为载体的风声、鸟鸣的加入(特定的环境中可用绿地中隐藏的电子音响设备播放),更能很好地改善环境声景,使游客充分感受自然之美。
从环境心理层面提高绿地品质.利用丰富的景观视觉美降低居民对噪声的关注.提高绿地使用者的综合环境感受。绿地的生态质量同声音的强弱、类型及人们的喜好有直接关系,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设计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品质,为人们提供接近安静、自然的场所。声景结合园林植物丰富的种类、色彩、树形、层次构建的视觉景观,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体验绿地的自然特性。
2.2栖息地营造与声景营造
为营造更舒适的自然声环境,需尽力吸引虫类、鱼类、鸟类等动物停留栖息。飞鸟在果树及林木中筑巢取食,竹蛉、石蛉藏身于灌丛和树叶里,斗蟋躲在石礁内声声作响.秋蝉攀在树梢啼叫.鱼蛙潜游水湾内偶尔造势嬉戏。探索鸣禽、鸣虫不同的生境需求,为其提供多样且充足的生存条件和繁衍场地,是为城市声景增添生命力的重要措施。设计者尽力维护生物栖息地,便是保全城市中的自然之声、绿地结构异质性和微栖息空間不均匀分布的特点。满足不同种类动物的停留需求。生境一生态位原理是优化动物栖息地的重要理论依据。
结合地形地貌营造丰富生境。满足不同生物生态位需求。每一生物种类都有特定的生态因子和空间需求,挖掘场地环境特点,营造异质性生境,进一步通过群落复层设计增加空间生态位。为更多的鸟类和鸣虫提供适宜生存空间,保障声景的多样化。台湾关渡自然公园是台北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公园结合自然地貌,形成了丰富的生境类型,展示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可供游人进入的主要设施区包括自然中心、赏鸟小屋、步道、亲蟹观察区、埤塘生态区、海岸林区、北部低海拔林区及水质改善教学区等设施与景观.将关渡附近从海岸河口到低海拔山区的生态环境。以缩影的方式呈现。细致的微栖息空间设计,为丰富的物种创造生存条件,图4为埤塘生态区,还原了现今快速消失的静态水,营造了从湿生到水生的丰富生境。形成飞艇蛙鸣戏翠池的丰富景象。
腐木是昆虫的重要栖息地,在绿地的角落静置一堆树木枝干,便是一个有效的生境设计,英国尼曼斯花园(Nymans garden)十分重视原生生境营造,在园中角落放置一堆腐木,成为各种昆虫的栖息地(图5),并设立标牌告示游人:“我们设立木段,为甲壳虫、真菌、爬虫、蝾螈营造家园,它们会在此栖息和取食,移动或者在木头上跳跃会伤害生活在此的野生动物,请尊重它们的生境。”该花园也可以看到原地放置的枯树,苔藓及草本植物开始在此繁衍,形成一个自然演替的开端,在不远处新种植的小树,展示了人工干扰的群落演替进程(图6),稳定的群落结构和自然进化为多样物种的生存提供保障。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城市居民对环境噪声群体性反应的研究表明噪声污染排在水污染、大气污染之后,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调查对象对所处声环境均持否定态度。特别是对工作和公共场所的声环境现状提出质疑。同时对声音元素的量化研究表明,鸟鸣声、流水声是最与自然和谐、最使人愉悦的声景要素。由此可见,塑造生态健康的城市声景环境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景观措施。
声音作为自然界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展现自然元素的重要载体,美妙的自然之声是人们享受荒野乐趣的无形向导。声音的特质导致它容易被掩盖忽视,许多人已然忘记关心自己周边存在的美好声音。本文将听者一声音一环境声景观三要素的综合考虑作为自然之声景观设计的核心,声景营造与水景、植物景观结合,可以创造出趣味生动的声音类型:多样性的生境营造和保护.可以为更多物种提供栖息地,收获自然生物之声:细致巧妙的空间环境设计,使听者更好地感受天籁之声,获得愉悦身心的体验。通过探寻自然之声的社会价值和营造手法,还原古人对山水最初的情感依托,倡导居民走到户外收获滋养身心的听觉体验。对挽救城市空洞杂乱的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3.2讨论
声景观的营造效果受到环境声音类型、人的活动状态、景观环境特征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精心的自然声景设计需要体验者放慢脚步细细地体会。然而城市紧张而快速的节奏、公园绿地等景点密集的人群,会大大影响到游人对自然声景的欣赏和感悟。所以把声音作为景观设计元素。要求设计师改变当下景观设计以视觉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把声景观从设计后评价推进到设计前引入,结合场地的整体特征,将声景的设计融入到整体的景观规划中。
城市居民是声景的体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营造着。城市声景观需要每一位居民的参与和保护,加大对声景观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声音的认知和重视,亦是实现将自然声景引入城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声景观,设计,体验,栖息地
城市人声鼎沸、车流如织的嘈杂环境将大自然本真的语言肢解破坏,人们渴望在都市场域里寻求自我对大自然的归属感。城市居民不仅是声讯息的接收者,其内心的需求也可借由声音激发产生,创造声环境恰是还原听者内心的沉静。野花野草能使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的荒野。自然的声音同样能使人产生狂野之美,适当的场景亦能引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自然之声。
城市声品质依赖于环境声音的自然性程度。自然声是环境固有的基调,由生物及物理资源构成的自然声景素材可为城市提供更多自然属性,而非自然的声音会模糊城市生态功能,对居民观景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美国最先从自然声景的保护与利用人手,制定出一整套自然声景保护系统:日本著名的“百种日本音量:保护我们的遗产”活动,选定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声音如海潮、蛙鸣、钟鸣等,对自然声音予以保护。“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与何来?”(陈扶摇所著《秘传镜花》)在我国传统园林中,营造和感知自然声景是品味“整体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声音作为景观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逐渐被大家认知.国内外对于声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从声景客观现状、人对声音的感受评价、声景记录与描述方法、声景观营建与规划等4方面展开。本文结合文献、案例及笔者对声景的体会,从水景观、植物景观之声景营造两大角度出发,以其栖息地建设、空间营造及人的环境心理感受等方面探讨城市中自然之声的设计途径,旨在以聲音作为载体,展现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体悟.为今后城市中更多的可听化自然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1水景与声景设计
1.1水元素与声景设计
自然环境中水景观形式多样,大海、清潭、溪涧、瀑布是自然界原生的水景环境,自成一套音阶体系。发挥水的流动性特点,利用不同的流速、水量、落差高度塑造各异的水景效果,借助构筑物小品及下垫面材料的不同属性.为声景营造提供多种模式,不同的流速、水量、落差高度塑造各异的水景效果。利用水元素进行声景营造时,应考虑为不同功能的空间搭配契合于自身场所气质的水景装置。
1.1.1低分贝水声营造休憩氛围
忽略水的强烈动势,以营造静谧幽深的空间氛围为目的模拟自然界水景形态,还原生态的水环境。轻盈又温和的声信号传达出舒适的体验感受,此类声景设计旨在为个体提供轻松愉悦的休憩氛围。第十五届加拿大国际花园节获奖作品——ROTUNDA圆盘水盆装置小品(图1),将黑色构体装配而成的水盆置于极自然的环境.天然的落叶、杂石、鸟粪及风力作用于水潭发出的声音被装置放大,整个设计与周围环境契合统一。
1.1.2高分贝水声塑造中心景观
城市公共区域水景设置以掩盖环境噪声为目的,制造水流落差形成的喷泉或瀑布,以高分贝水声隔绝噪声.成为城市吸引力较强的中心景观。设计需结合场域功能、区位、公共化程度形成不同影响力效果,防止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干扰。
哈普林设计的西雅图高速公路花园(FreewayParkin Seattle),用园林景观解决城市中的高速公路带来的问题,利用停车场屋顶和闲置空地,结合场地高差30m的现状,创造跨越公路的绿地花园。巨大的混凝土构筑物结合竖向变化勾勒出山水峡谷的磅礴气势,水在各层级间跌落倾泻,激扬的水声吸引人们融人自然环境。水石碰撞出的乐章和进溅的水花隔绝了外部嘈杂的声污染,成为减弱交通噪声对城市气氛破坏的极佳案例。
英国钢都谢菲尔德市火车站前广场通过大型不锈钢墙板隔离噪声,以水幕、水潭、小瀑布、水喷泉等多种水装置塑造与车站广场嘈杂氛围截然不同的微妙环境。流畅的水幕曲线将广场空间巧妙隔离,引导行人体验多样的水音阶,治愈旅途的疲惫和无聊。
1.2水声景营造与空间体验
设计师极力捕捉丰富的声景素材旨在提升个体接收声信号的满意度,城市居民在微缩山水的景观空间中尝试获取大自然般震慑心魄的声景体验。通过设计细腻的声景体验模式,借助声音自身高低强弱的变化,调动听者对大自然的期待和共鸣。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中特定空间水景的设计,形成了极佳的声景观体验效果。
矿坑花园原属人工采矿遗迹。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辰山南坡被用作开采建筑石材的场地并形成东西两大矿坑。2011年花园经综合治理改造后建成,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地坪及山崖的改造,建设为特色修复式花园。花园空间序列组织有序.设计者通过考量各区域支配性声音,强化声景的空间体验(图2)。
声音的无边界状态同样可塑造场所领域感。利用音调、音色、强弱变化等听觉特性挖掘声景的空间性,通过把控中心声景和路径方向的整体节奏。调动人们心理及生理的应激变化.促进入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矿坑花园山体和台地导致地势变化丰富,利用高差形成的声影区、动态水景的声掩饰及周围水杉林和草花植物引起的声衰减.塑造引人思考沉思的安静空间。东侧山壁的山瀑声级最大,可定义为声系统中心.水从山顶一泻而下撞击岩石,强化中心点声景效果。矿坑花园声景体验路径的设置顺序为钢筒一栈道一浮桥一山洞隧道一世外花园.由山瀑、水潭、山洞、水帘洞引发的泉水声、山瀑声、钢板声产生声景层次的变化(图3)。
2植物景观与声景设计
古人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自然界的虫鸣鸟语与清风竹响,它的吟唱就同树木花草一样,具有风景般的存在意义。林问偶闻鸟啼、雨落树冠作响,人们为天然的声景素材所吸引。植栽元素及其生境塑造下的自然声环境.是从植物本身及动植物栖息地建设下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等角度出发。探讨植物景观与声景设计的多种营造手法。 2.1植物与声景设计
植物固有的自然属性,使得其与各种自然之相的互动均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声景。树木吸引鸟类与昆虫栖息,微风拂其阔叶、针叶树种的叶片,因植物叶片大小质地不同产生别样的音阶。“邀风引雨”“集鸟纳婵”是中国传统园林植物声景营造方式的形象体现,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营造出特别的植物声景美,在相关文献中有详细的论述。现代城市绿地植物是很好的降噪绿色屏障,可营造隔离交通噪声的相对宁静环境,同时以绿地为载体的风声、鸟鸣的加入(特定的环境中可用绿地中隐藏的电子音响设备播放),更能很好地改善环境声景,使游客充分感受自然之美。
从环境心理层面提高绿地品质.利用丰富的景观视觉美降低居民对噪声的关注.提高绿地使用者的综合环境感受。绿地的生态质量同声音的强弱、类型及人们的喜好有直接关系,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设计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品质,为人们提供接近安静、自然的场所。声景结合园林植物丰富的种类、色彩、树形、层次构建的视觉景观,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体验绿地的自然特性。
2.2栖息地营造与声景营造
为营造更舒适的自然声环境,需尽力吸引虫类、鱼类、鸟类等动物停留栖息。飞鸟在果树及林木中筑巢取食,竹蛉、石蛉藏身于灌丛和树叶里,斗蟋躲在石礁内声声作响.秋蝉攀在树梢啼叫.鱼蛙潜游水湾内偶尔造势嬉戏。探索鸣禽、鸣虫不同的生境需求,为其提供多样且充足的生存条件和繁衍场地,是为城市声景增添生命力的重要措施。设计者尽力维护生物栖息地,便是保全城市中的自然之声、绿地结构异质性和微栖息空間不均匀分布的特点。满足不同种类动物的停留需求。生境一生态位原理是优化动物栖息地的重要理论依据。
结合地形地貌营造丰富生境。满足不同生物生态位需求。每一生物种类都有特定的生态因子和空间需求,挖掘场地环境特点,营造异质性生境,进一步通过群落复层设计增加空间生态位。为更多的鸟类和鸣虫提供适宜生存空间,保障声景的多样化。台湾关渡自然公园是台北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公园结合自然地貌,形成了丰富的生境类型,展示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可供游人进入的主要设施区包括自然中心、赏鸟小屋、步道、亲蟹观察区、埤塘生态区、海岸林区、北部低海拔林区及水质改善教学区等设施与景观.将关渡附近从海岸河口到低海拔山区的生态环境。以缩影的方式呈现。细致的微栖息空间设计,为丰富的物种创造生存条件,图4为埤塘生态区,还原了现今快速消失的静态水,营造了从湿生到水生的丰富生境。形成飞艇蛙鸣戏翠池的丰富景象。
腐木是昆虫的重要栖息地,在绿地的角落静置一堆树木枝干,便是一个有效的生境设计,英国尼曼斯花园(Nymans garden)十分重视原生生境营造,在园中角落放置一堆腐木,成为各种昆虫的栖息地(图5),并设立标牌告示游人:“我们设立木段,为甲壳虫、真菌、爬虫、蝾螈营造家园,它们会在此栖息和取食,移动或者在木头上跳跃会伤害生活在此的野生动物,请尊重它们的生境。”该花园也可以看到原地放置的枯树,苔藓及草本植物开始在此繁衍,形成一个自然演替的开端,在不远处新种植的小树,展示了人工干扰的群落演替进程(图6),稳定的群落结构和自然进化为多样物种的生存提供保障。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城市居民对环境噪声群体性反应的研究表明噪声污染排在水污染、大气污染之后,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调查对象对所处声环境均持否定态度。特别是对工作和公共场所的声环境现状提出质疑。同时对声音元素的量化研究表明,鸟鸣声、流水声是最与自然和谐、最使人愉悦的声景要素。由此可见,塑造生态健康的城市声景环境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景观措施。
声音作为自然界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展现自然元素的重要载体,美妙的自然之声是人们享受荒野乐趣的无形向导。声音的特质导致它容易被掩盖忽视,许多人已然忘记关心自己周边存在的美好声音。本文将听者一声音一环境声景观三要素的综合考虑作为自然之声景观设计的核心,声景营造与水景、植物景观结合,可以创造出趣味生动的声音类型:多样性的生境营造和保护.可以为更多物种提供栖息地,收获自然生物之声:细致巧妙的空间环境设计,使听者更好地感受天籁之声,获得愉悦身心的体验。通过探寻自然之声的社会价值和营造手法,还原古人对山水最初的情感依托,倡导居民走到户外收获滋养身心的听觉体验。对挽救城市空洞杂乱的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3.2讨论
声景观的营造效果受到环境声音类型、人的活动状态、景观环境特征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精心的自然声景设计需要体验者放慢脚步细细地体会。然而城市紧张而快速的节奏、公园绿地等景点密集的人群,会大大影响到游人对自然声景的欣赏和感悟。所以把声音作为景观设计元素。要求设计师改变当下景观设计以视觉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把声景观从设计后评价推进到设计前引入,结合场地的整体特征,将声景的设计融入到整体的景观规划中。
城市居民是声景的体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营造着。城市声景观需要每一位居民的参与和保护,加大对声景观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声音的认知和重视,亦是实现将自然声景引入城市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