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学语文课堂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深刻阐发了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我国的语文教学科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主体地位 重要性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最主要特征之一,素质教育所主张的学生学习主体性具体表现为:自由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整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立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即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教材为载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
首先,我们应用质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紧紧围绕课本的教学目标,多设置疑惑,常用“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路”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在课堂上通过全体学生的课堂活动去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采取梳理后分轻重缓急的方法,区别对待。凡是与本次教学要求紧密相关的共性问题,应首先有计划地组织讨论;凡是与教学要求无至关重要的问题,课后另作处理;凡是有价值的特殊问题,可随机应变,特殊看待;凡是个别“滑边”的问题,只好作个别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问题归类、各有着落,从而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与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其次,我们应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比较思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同一问题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多开口,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以总结,对积极健康的观点给与肯定,指出消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品质。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学生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而语文课堂正是展示学生思想的最好阵地。意识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就把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归类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如在分析孟子的名篇《寡人之于国出》其中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引古论今,启之以学生。古之孟子所言的,与我国现阶段所制定的国策有何吻合之处?学生答曰:“可持续发展问题。”然后,我就这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课堂进行讨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如何做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学生反应热烈,各持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要着力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来的事实、要领、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根据现代认知心理理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则是知识的一定的联系构成的体系。只有两者同步高速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素质教育才能以此为起点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得以落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只是得出结论,这不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结果往往是对基本概念、理论的机械记忆,获取的知识不能产生广泛的迁移,缺乏迁移的知识则无法转变为能力,培养出的学生也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指出:“知识仍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
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较之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是更重要的目标。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亲临的情景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生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上的情境相同。因为新旧知识间进行交互作用,才可能建立高层次的认知结构。盲目压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其被压缩的恰恰是学习思维方法和能力提高的最佳机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与此相反,如果老师只是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用结论去代替知识形成的过程,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无生命力知识,却无法使他们适应新的要求去完善高一层的认知结构,课堂气氛也缺乏活力。
总之,为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语文教改势在必行,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形成一点重要的共识——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主体。并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能力和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认真做好语文教改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2 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
法,2000(2)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主体地位 重要性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最主要特征之一,素质教育所主张的学生学习主体性具体表现为:自由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整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立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即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教材为载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
首先,我们应用质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紧紧围绕课本的教学目标,多设置疑惑,常用“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路”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在课堂上通过全体学生的课堂活动去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采取梳理后分轻重缓急的方法,区别对待。凡是与本次教学要求紧密相关的共性问题,应首先有计划地组织讨论;凡是与教学要求无至关重要的问题,课后另作处理;凡是有价值的特殊问题,可随机应变,特殊看待;凡是个别“滑边”的问题,只好作个别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问题归类、各有着落,从而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与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其次,我们应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比较思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同一问题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多开口,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以总结,对积极健康的观点给与肯定,指出消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品质。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学生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而语文课堂正是展示学生思想的最好阵地。意识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就把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归类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如在分析孟子的名篇《寡人之于国出》其中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引古论今,启之以学生。古之孟子所言的,与我国现阶段所制定的国策有何吻合之处?学生答曰:“可持续发展问题。”然后,我就这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课堂进行讨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如何做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学生反应热烈,各持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要着力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来的事实、要领、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根据现代认知心理理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则是知识的一定的联系构成的体系。只有两者同步高速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素质教育才能以此为起点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得以落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只是得出结论,这不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结果往往是对基本概念、理论的机械记忆,获取的知识不能产生广泛的迁移,缺乏迁移的知识则无法转变为能力,培养出的学生也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指出:“知识仍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
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较之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是更重要的目标。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亲临的情景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生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上的情境相同。因为新旧知识间进行交互作用,才可能建立高层次的认知结构。盲目压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其被压缩的恰恰是学习思维方法和能力提高的最佳机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与此相反,如果老师只是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用结论去代替知识形成的过程,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无生命力知识,却无法使他们适应新的要求去完善高一层的认知结构,课堂气氛也缺乏活力。
总之,为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语文教改势在必行,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形成一点重要的共识——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主体。并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能力和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认真做好语文教改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2 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
法,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