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农村学生都有校服穿
佘亚云出生于山西省娄烦县米峪镇石河村的一个贫寒家庭,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2006年9月,19岁的佘亚云考入南京财经大学,新鲜、新奇、憧憬、梦想包裹着她。那天晚上,她们宿舍的卧谈会十分热闹,与佘亚云临铺的王觅是南京本地人。她说她以前整天穿着校服,郁闷极了,现在到了大学,一定要一天换一套衣服。王觅问佘亚云:“你们那儿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吗?”佘亚云顿时语塞,因为来自农村的她压根儿就不知道穿校服是啥感觉。
放寒假前,王觅从家里带来了一些衣服,交给佘亚云,说:“这是我小时候的衣服,几乎都是崭新的,送给你带回去给你表妹穿。”在这些衣服中,佘亚云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小学校服。佘亚云带回去的这套旧校服让表妹喜欢得不得了。看着表妹穿上校服一脸的兴奋,一道灵光在佘亚云脑海里闪过:既然农村的学生买不起昂贵的校服,而城市里的学生却平均每人至少会产生三四套闲置校服,自己何不去城里收购他们的校服,再低价转卖给农村学生呢。
当天,佘亚云就给王觅打电话,将转卖校服的想法告诉了她。王觅把曾经就读过的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张成芬校长的电话给了佘亚云,让她跟张校长联系。当佘亚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校服接力”的想法和张校长交谈之后,没想到张校长却是十分赞同和支持:“这不仅使校服‘二次’利用,养成孩子们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还能为农村孩子奉献一份爱心呢!”
佘亚云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村小学的武菊梅校长家。武校长听完佘压云的想法后,说道:“这的确是件好事。但是,那些穿过的校服是不是卫生呢?还有,校服上印的校名不是我们学校的校名啊。”佘亚云拍起了胸脯说:“收购回来的校服我一定会送去进行卫生消毒的,至于校服上的字,如今科技这么发达,肯定能把校名更改过来的。”
为了解决校服上的字,佘亚云回南京到处打听。她得知位于丹风街上的华茂服装厂是南京市中小学校服最大的供应商,于是拿着学生证找到了厂长姜琛。姜琛告诉她:“去掉衣服上的字,首先要看衣服的面料和字体是用什么方式做上去的。如果是用线缝上去的,只需要用针把线挑掉就可以;如果是橡胶质料的,可以用汽油搓洗;如果是棉、麻面料的,可以用3%的盐水浸洗,也可以用生姜水或冬瓜水搓洗,还可以用5%醋酸溶液和5%的氨水擦洗……”未了,姜琛还告诉佘亚云,南京市部分服装厂有处理衣服上字体的业务,如果量大的话可以与他们联系。
掌握了去掉衣服上字体的方法,佘亚云的校服接力就正式“开张”啦!
爱心传递有了新含义
2007年4月底,佘亚云根据武校长列出的身高规格。以30元一套的价格从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购买了50套旧校服。佘亚云将这50套校服送到服装厂去掉了“鼓楼一小”之后,刻上了“石河村小学”,然后再以每套50元的价格转卖给石河村小学。
除去每套校服的去字、刻字、消毒、缝补和运输的10元钱费用外,佘亚云净赚500元。这可是自己两个月的家教费啊。更让她高兴的还是武校长打电话来说,有的学生穿上校服就不想脱下来了。
自从石河村小学的学生穿上佘亚云从城里买回来的廉价校服之后,邻村其他小学几乎闻风而动,纷纷把电话打给了佘亚云。很快,佘亚云就从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南京市考棚小学、南京市第12中学初中部等6所中小学校购买了3300套旧校服接力到家乡的石河小学、米峪中学等7所中小学校。
就在佘亚云为校服接力忙得不亦乐乎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2008年3月的一天,佘亚云接到了长冲中学吴校长的电话,吴校长曾在2007年11月从佘亚云手中购买过400套校服,吴校长在电话里说许多家长反映校服上刻有校名的那块布料破损严重……佘压云傻了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那块布料做了去字处理和刻字加工,所以比别的地方的布料薄,容易破损。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服装厂建议不去字。可不去字岂不是让校服上挂着别的学校校名吗?
苦苦思考了几天,佘亚云突然想到一个方法——不去字,然后在校服上的原学校名称和新学校名称中间加上“手拉手”不就可以了吗?这样,不仅不用担心去字影响面料,说不定还真能让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手拉手”呢。
佘亚云马上打电话给吴校长,道完歉后她让吴校长把学校的资料和学生们的生活照片寄给她。虽然不知道她葫芦里卖什么药,吴校长还是把佘亚云需要的资料寄给她了。
佘亚云收到资料后,来到曾给长冲中学提供过校服的南京市第15中学。看到长冲中学土砖建的教室、木架床的宿舍以及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神,南京市第15中学的老师们眼眶湿润了。很快,佘亚云在该校募捐了200套免费校服和以20元一套的低廉价格收购的100套校服。这些校服在经过消毒处理和缝补之后,在原有的“南京市第15中学”之后刻上了“与长冲中学手拉手”字样寄往了长冲中学,同时与校服一起寄去的还有200名无偿捐赠校服的学生联名写的“致长冲中学200名同学的一封信。”
2008年6月底的一天,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六年级举行毕业典礼,典礼上的一项仪式就是让学生们拿出自己小学的校服卖给贫困地区的同龄人。然而,当天500名毕业生带校服来的却只有100多名。一位家长对佘亚云说:“我们不收你的钱吧,不划算,收你的钱吧,又才20元,反而玷污了这份爱心!”这位家长话音刚落,立即引起其他家长的附和。顿时,佘亚云羞得无地自容。许久,她才勇敢地站起来,说道:“20元钱是对你们当初买昂贵校服的一点经济补助,也是对孩子们献爱心的一点感谢,并不是在玷污爱心。其实比20元更有意义的是,让孩子们传递爱心,懂得‘二次利用’,使孩子们能够身体力行地为环保做贡献。”佘亚云的一番话引起了全场家长的掌声。刚刚还反对卖校服的家长也马上说:“下午我就让孩子把校服送来。”
不过家长的话却让佘亚云开始反思,她决定,今后按成本价转让校服。同时,佘亚云特意去制作了一批“爱心小志士”和“节约小卫士”的徽章。爱心小志士徽章送给那些卖校服的学生,而节约小卫士则送给买校服的学生。
从校服接力到课本接力
就在老家的学生都穿上了校服后,佘亚云又寻思开了:全国还有那么多贫困学生没有校服穿,自己应该将校服接力推广到全国各地。很快,佘亚云的帖子在南京财经大学的校园网上引起了轰动,同学们纷纷跟帖,许多来自江苏农村的同学都主动前来找她。在大家的帮助下,佘亚云的校服接力正式在江苏省展开。
随后,佘亚云又发现,很多城里学生因为升级而闲置了很多课本和学习参考书。然而,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都交不起昂贵的书费,更别谈买参考书了。
2009年10月中旬,佘亚云在南京的一些学校花钱淘来几十套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参考书,然后寄回了家,让爸爸在学校门口摆个摊子卖。
没想到二手学习参考书果然很受欢迎——县城书店里二三十元钱一本的书,在爸爸这里只要三五元钱。一个星期下来,购进的那批书差不多全卖完了!然而,佘压云并不满足现状,她想:南京的教材在江苏其他地方说不定可以用。于是,佘亚云又开始进行课本接力。
如今,通过校服接力和课本接力,佘亚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又为爱心传递、资源再利用开辟了道路。这个善于抓住机会的女孩目前正一边准备着毕业论文一边开始策划开一家“爱心公司”……
一丝善念成就了一个女孩的人生。
责编 梅 子
佘亚云出生于山西省娄烦县米峪镇石河村的一个贫寒家庭,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2006年9月,19岁的佘亚云考入南京财经大学,新鲜、新奇、憧憬、梦想包裹着她。那天晚上,她们宿舍的卧谈会十分热闹,与佘亚云临铺的王觅是南京本地人。她说她以前整天穿着校服,郁闷极了,现在到了大学,一定要一天换一套衣服。王觅问佘亚云:“你们那儿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吗?”佘亚云顿时语塞,因为来自农村的她压根儿就不知道穿校服是啥感觉。
放寒假前,王觅从家里带来了一些衣服,交给佘亚云,说:“这是我小时候的衣服,几乎都是崭新的,送给你带回去给你表妹穿。”在这些衣服中,佘亚云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小学校服。佘亚云带回去的这套旧校服让表妹喜欢得不得了。看着表妹穿上校服一脸的兴奋,一道灵光在佘亚云脑海里闪过:既然农村的学生买不起昂贵的校服,而城市里的学生却平均每人至少会产生三四套闲置校服,自己何不去城里收购他们的校服,再低价转卖给农村学生呢。
当天,佘亚云就给王觅打电话,将转卖校服的想法告诉了她。王觅把曾经就读过的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张成芬校长的电话给了佘亚云,让她跟张校长联系。当佘亚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校服接力”的想法和张校长交谈之后,没想到张校长却是十分赞同和支持:“这不仅使校服‘二次’利用,养成孩子们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还能为农村孩子奉献一份爱心呢!”
佘亚云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村小学的武菊梅校长家。武校长听完佘压云的想法后,说道:“这的确是件好事。但是,那些穿过的校服是不是卫生呢?还有,校服上印的校名不是我们学校的校名啊。”佘亚云拍起了胸脯说:“收购回来的校服我一定会送去进行卫生消毒的,至于校服上的字,如今科技这么发达,肯定能把校名更改过来的。”
为了解决校服上的字,佘亚云回南京到处打听。她得知位于丹风街上的华茂服装厂是南京市中小学校服最大的供应商,于是拿着学生证找到了厂长姜琛。姜琛告诉她:“去掉衣服上的字,首先要看衣服的面料和字体是用什么方式做上去的。如果是用线缝上去的,只需要用针把线挑掉就可以;如果是橡胶质料的,可以用汽油搓洗;如果是棉、麻面料的,可以用3%的盐水浸洗,也可以用生姜水或冬瓜水搓洗,还可以用5%醋酸溶液和5%的氨水擦洗……”未了,姜琛还告诉佘亚云,南京市部分服装厂有处理衣服上字体的业务,如果量大的话可以与他们联系。
掌握了去掉衣服上字体的方法,佘亚云的校服接力就正式“开张”啦!
爱心传递有了新含义
2007年4月底,佘亚云根据武校长列出的身高规格。以30元一套的价格从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购买了50套旧校服。佘亚云将这50套校服送到服装厂去掉了“鼓楼一小”之后,刻上了“石河村小学”,然后再以每套50元的价格转卖给石河村小学。
除去每套校服的去字、刻字、消毒、缝补和运输的10元钱费用外,佘亚云净赚500元。这可是自己两个月的家教费啊。更让她高兴的还是武校长打电话来说,有的学生穿上校服就不想脱下来了。
自从石河村小学的学生穿上佘亚云从城里买回来的廉价校服之后,邻村其他小学几乎闻风而动,纷纷把电话打给了佘亚云。很快,佘亚云就从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南京市考棚小学、南京市第12中学初中部等6所中小学校购买了3300套旧校服接力到家乡的石河小学、米峪中学等7所中小学校。
就在佘亚云为校服接力忙得不亦乐乎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2008年3月的一天,佘亚云接到了长冲中学吴校长的电话,吴校长曾在2007年11月从佘亚云手中购买过400套校服,吴校长在电话里说许多家长反映校服上刻有校名的那块布料破损严重……佘压云傻了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那块布料做了去字处理和刻字加工,所以比别的地方的布料薄,容易破损。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服装厂建议不去字。可不去字岂不是让校服上挂着别的学校校名吗?
苦苦思考了几天,佘亚云突然想到一个方法——不去字,然后在校服上的原学校名称和新学校名称中间加上“手拉手”不就可以了吗?这样,不仅不用担心去字影响面料,说不定还真能让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手拉手”呢。
佘亚云马上打电话给吴校长,道完歉后她让吴校长把学校的资料和学生们的生活照片寄给她。虽然不知道她葫芦里卖什么药,吴校长还是把佘亚云需要的资料寄给她了。
佘亚云收到资料后,来到曾给长冲中学提供过校服的南京市第15中学。看到长冲中学土砖建的教室、木架床的宿舍以及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神,南京市第15中学的老师们眼眶湿润了。很快,佘亚云在该校募捐了200套免费校服和以20元一套的低廉价格收购的100套校服。这些校服在经过消毒处理和缝补之后,在原有的“南京市第15中学”之后刻上了“与长冲中学手拉手”字样寄往了长冲中学,同时与校服一起寄去的还有200名无偿捐赠校服的学生联名写的“致长冲中学200名同学的一封信。”
2008年6月底的一天,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六年级举行毕业典礼,典礼上的一项仪式就是让学生们拿出自己小学的校服卖给贫困地区的同龄人。然而,当天500名毕业生带校服来的却只有100多名。一位家长对佘亚云说:“我们不收你的钱吧,不划算,收你的钱吧,又才20元,反而玷污了这份爱心!”这位家长话音刚落,立即引起其他家长的附和。顿时,佘亚云羞得无地自容。许久,她才勇敢地站起来,说道:“20元钱是对你们当初买昂贵校服的一点经济补助,也是对孩子们献爱心的一点感谢,并不是在玷污爱心。其实比20元更有意义的是,让孩子们传递爱心,懂得‘二次利用’,使孩子们能够身体力行地为环保做贡献。”佘亚云的一番话引起了全场家长的掌声。刚刚还反对卖校服的家长也马上说:“下午我就让孩子把校服送来。”
不过家长的话却让佘亚云开始反思,她决定,今后按成本价转让校服。同时,佘亚云特意去制作了一批“爱心小志士”和“节约小卫士”的徽章。爱心小志士徽章送给那些卖校服的学生,而节约小卫士则送给买校服的学生。
从校服接力到课本接力
就在老家的学生都穿上了校服后,佘亚云又寻思开了:全国还有那么多贫困学生没有校服穿,自己应该将校服接力推广到全国各地。很快,佘亚云的帖子在南京财经大学的校园网上引起了轰动,同学们纷纷跟帖,许多来自江苏农村的同学都主动前来找她。在大家的帮助下,佘亚云的校服接力正式在江苏省展开。
随后,佘亚云又发现,很多城里学生因为升级而闲置了很多课本和学习参考书。然而,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都交不起昂贵的书费,更别谈买参考书了。
2009年10月中旬,佘亚云在南京的一些学校花钱淘来几十套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参考书,然后寄回了家,让爸爸在学校门口摆个摊子卖。
没想到二手学习参考书果然很受欢迎——县城书店里二三十元钱一本的书,在爸爸这里只要三五元钱。一个星期下来,购进的那批书差不多全卖完了!然而,佘压云并不满足现状,她想:南京的教材在江苏其他地方说不定可以用。于是,佘亚云又开始进行课本接力。
如今,通过校服接力和课本接力,佘亚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又为爱心传递、资源再利用开辟了道路。这个善于抓住机会的女孩目前正一边准备着毕业论文一边开始策划开一家“爱心公司”……
一丝善念成就了一个女孩的人生。
责编 梅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