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回首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190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梦想,是把语文课改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
  做一个汉语课堂艺术家,应该不是奢望。
  
  从不认同教师到成为特级教师
  
  1981年,19岁,我从一所高等师专毕业,我的选择是,做电台播音员。
  我在学校里一直做播音员,被市电台的领导看中。做播音员,对一个19岁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主要是出于青年人的虚荣,自己的声音被无线电波传出去,让成千上万的人侧耳恭听,非常荣耀;再是出于对播音员的较高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向往。
  那时,正是一个著名故事流传的时代。那故事说的是,一个公社书记对一名教师说,好好干,干好了,我提拔你当售货员!这个故事并非虚构。连售货员都比教师待遇高,播音员肯定比教师高多了。那时,电视机远远没有普及,广播拥有大量听众。播音员、记者走到哪儿,一说,“我是电台的,就是那个播送什么什么的播音员”,肯定把人家“惊吓”一下,立即引来仰视艳羡的目光,把你前前后后打量一番。
  即使今天,你也得承认,一个中等学校的老师,其社会地位,仍不一定比得上市级电台的一个播音员!
  当然,市电台没有去成。我去了一所中等师范任教。做教师,本不是我的第一选择,执了教鞭,是不情愿的。不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而是这个职业选择了我。
  10年后的1992年,30岁的我对教师职业仍没有本心的认同。山东省筹建经济广播电台,向社会公开招聘主持人,我又一次“蠢蠢欲动”。经过与成百上千人的竞争,一点不出人意料,我被省电台录取了。
  省电台来校要人,学校不放人,这同样不出人意料。最终,我还得做教师。像一头笨拙的牛一样,被扭着脖颈,强行“按”在槽上,吃草、下奶。
  不认同这个职业,一点也不表明我不敬业,而是恰恰相反。同样像一头牛,勤恳劳作,不敢休闲。我任劳任怨地为这个职业而努力,为孩子们付出,踏踏实实卖力苦干,我心无旁骛,几乎把所有心思都耗在学习上和学生身上。有事实为根据:
  第一,1984年,我经过三轮淘汰性考试(比当初考大学还难),以优异成绩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本科,离职插班学习两年,1986年毕业。这两年,不是进修,而是我第二次成为正式的大学生。最后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这使我从教有了更加充实的知识与能力。
  第二,我连续多次被全校教师投票,推选为市(地级市)级优秀教师。当时分到我们学校的市(地级市)级优秀教师名额有限,每次只有一名。而我成了全校获得荣誉称号最多级别最高的人。
  第三,1991年,我参加全省教学能手讲课大赛,被评为文科组第一名,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同年,还被推选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4年,在我32岁的时候,有幸成为一名特级教师。
  
  由外而内思考语文教育
  
  身为语文教师,而我的阅读兴趣和重点却不在语文类书籍上。
  从走上教师岗位第一天起,我的阅读超出了平常的语文教育圈子,把触角伸展了文学、文化、哲学类典籍报刊上。《读书》《新华文摘》《二十一世纪》《哲学研究》等语文教育学科外的杂志,《西方哲学史》《西文现代哲学》《中国思想史》等书籍,都是我钟爱的。
  正是这些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影响了我的学术思维,使我能够从哲学、文化的角度,来对语文教育进行宏观的思考,使我对愈走愈狭窄以至拐入死胡同的纯粹工具化的语文教育,有了一定的反思。在僵硬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下,语文教育的确有愈来愈背离自身本真、背离汉语教育民族化的趋势。于是,我才有了一系列文章。
   1992年,我写作《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在1993年1月的《语文学习》上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辽宁的王中原老师评价说:“识见高人一筹,宏论振聋发聩”;河南特级教师杜常善写来热情洋溢的信,称赞拙文是“五四后首篇语文教育新论”。这些评价有溢美之辞,却表明了拙文的影响。
   之后,我又于1999年6月7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反对伪圣化》;在《中学语文》(2000.3)发表《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系列论文。我的论文多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围,宏观地探究语文教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本来就缺乏思想资源。要宏观地把握它的规律,触摸它的历史走向,需要借鉴哲学、文化学、历史学领域的资源。我的知识储备与学术思维习惯,对于宏观梳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历史脉络,恰好有益,属于歪打正着吧。
  一门具体学科的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常常跳出来,需要一双历史的宏大的“眼睛”。如果跳不出来,视野就过于狭窄,思路就过于拘囿,那么,就可能造成“内里人看热闹,门外人看门道”的局面。当然,最好的学术目光,是内里与门外结合的“双重目光”。
  1993年1月,我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人文精神”(不是“人文主义”概念)这个概念。有人以为,我们语文教育界的“人文精神”呼唤,是从文化界、文学界引进的,是受他们的影响,这是不对的。我之所以那么早就提出“人文精神”,完全是得益于我对当代中国哲学思想走向的密切关注。而我提出“反对伪圣化”,系统论述“新语文教育”概念,也是借鉴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资源。语文教育理论要走出迷途,要走向深刻,必须借助哲学界的思想资源。
  随着我对语文教育思考的深入,我的语文教育的思想观点也越来越清晰、越系统。我的“新语文教育”具体主张就是:①语言学与文学并重而更强调文学,②白话与文言并重而强调文言,③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并重而更强调举三反一,④分析与吟诵并重而强调吟诵,⑤理解与背诵并重而更强调背诵,⑥散文与诗歌并重而更强调诗歌,⑦崇高、神圣与真实、自由并重而更强调真实、自由,⑧写实与写虚并重而更强调写虚,⑨统一与多元并重而更强调多元,⑩技术训练与精神培育并重而强调精神培育。这10个方面,既包涵了我的理论主张,又总结了实践操作。
  
  梦想做汉语课堂艺术家
  
   我有一个大的梦想没有实现,正在为实现它而努力。这个梦想,就是把语文课塑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
  语文课,当然属于教育范畴,是在中小学设立的一门以训练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然而,语文课,却没有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大家在谈论语文课的时候,只是说,语文课具有艺术的特征,驾驭语文课需要教师具有艺术家的秉赋。但最终,不会承认,中小学的语文课属于艺术范畴,仍然一致认为,语文课,在本质上属于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门课程。
   我的梦想,是把语文课改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
  它应该是以引导中小学生鉴赏汉语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素质为核心。
   它应当辅以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用音乐烘托出来。
   它应当有言语的交锋,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
   它应当有幽默,机智穿插,笑声中达情会意。
   它应当有朗诵,或男声,或女声,或齐诵,或抑扬,或急缓,把“平面”的语言文字,变成“立体”的交响。
   它应当有书法,有图画,有线条,有色彩,传神写照。
   课堂是舞台,师生既是角色,师生也是受众,共同演绎一幕“综合的课堂艺术”。
   诗经是美的,楚辞是美的,唐诗、宋词、元曲也是美的;文言是美的,白话也是美的;汉语叙事文是美的,汉语议论文、抒怀文都是美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不能是美的?汉语构筑了汉语的文学艺术,我们为什么不能构筑汉语课堂的艺术?
  做一个汉语课堂的艺术家,应该不是奢望。
  
  中年的心灵,走向敬畏
  
  写这些文字时,我40岁;而读者读到它时,我已经41岁。这两个数字跳入我的眼中,令我惊悚。
   多少次,曾经眺望过自己的不惑之年,多少次,遥遥地向往过40岁。
   不经意间,40岁已过,41岁已然来临。
   曾经想,40岁时,我不会再浅薄,不会再虚妄,不会再鲁莽,不会再无知,我会非常成熟,沉稳,理性,非常富有智慧,学问渊博,知识富有,在某一方面,我会成为一个得心应手的行家里手。
  然而,40岁已经过去,我真实地感到,我依然浅薄、依然虚妄、依然鲁莽、依然无知,这种自我不满的感觉丝毫没有减轻。
  实事求是地体察,40岁,我肯定进步了。我虽然没有天天向上,但确实是年年有点滴长进。我不勤奋,但仍算努力;我愚钝,但还是一个正常人。
  我35岁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那么多耀眼的光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近年,又兼任《中国教育》杂志总编辑,主持全国最大的语文教育网络论坛“韩军在线”,担任《中国青年报》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委,等等。
  之所以感到自己依然浅薄、依然虚妄、依然鲁莽、依然无知,是因为,人对完善、成熟、渊博、智慧的追求……,是绝对性的,是无止境的;是内在的沉实、宁静,不是外在的浮华、喧嚣。
  这种向往与追求,本然地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它是游移的、不断增量的。向往与追求本身,是一种永恒持久的心态。生命无止境,境界无尽头。
  我总觉得,人的成长,不是一个正向过程,而是一个逆向过程。
  成长,映射在心灵上,不是心灵愈来愈膨胀,而是愈来愈收缩;不是愈来愈胆壮气盛,而是愈来愈胆怯气虚;不是愈来愈自大,而是愈来愈自知。
  这种感觉无以名之,姑且叫做“敬畏”吧。
  世间人与事,许许多多,纷纷纭纭,都使我产生由衷的敬畏。
   我敬畏学生。有时,学生突然提出问题,我无以应对,对后生的敬畏油然而生。
   我敬畏前辈。几十年前、几百年前、上千年前,前辈关于母语教育的见地已鞭辟入里,经验已十分成熟,而后生却还在绕弯子,争来吵去,玩弄名词术语,实在遗憾。
  我敬畏外行人。在有些外行人看来,语文教育十分简单,十分朴素,本来没有那么多曲里拐弯东西,有时,外行人三言两语,就点中语文教育的“命门”,令我茅塞顿开。我由衷敬畏他们。
  我敬畏身边的每个人。他可能是勤勉的民工,可能是纯真的婴儿,可能是平和深沉、不事张扬的老人。他们都在向我诠释一种人生态度。
  我敬畏大自然。它可能是默默生长的花草,可能是静静矗卧的山川,可能是无语的斜阳,可能是清亮的鸟鸣。它们都在为我树立一种灵魂姿态。
  40岁,心灵走向敬畏,应该不是衰退。
  责任编辑萧田
  (本栏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重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以现代化教学为手段,整合完善教学内容,扩大阅读范围,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以全面实现新课程理念下
本文通过对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操作架的结构形式对比计算,初步得出影响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操作架强度的因素;同时,根据操作架的几何关系和受力特点,给出了比较合理的操作架结构形
教育的关注点是什么?我以为,教育的关注点是课堂、是学生。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是要观察、分析、研究学生和课堂,以便让我们的教育更切近科学。下面的一些“微语”,选自我平时观察
本文提出了为提高电动车用电动机驱动系统性能,采用在电动机电势和电流中加以特定谐波以及相电压超前的电流负反馈控制策略.文中首先对轮式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的硬件设计做了
本文在对教师课堂指令语的定义和作用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r初中英语教师要有效地导人课堂指令语、有效组织活动的指令语,以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云计算技术作为现阶段有效整合信息化领域资源的先进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水平。论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各类后进生的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不同的方面去挖掘后进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挫折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让孩子明白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然而,在精彩的背后,有的语文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矫枉过正,简单地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新奇,滥用表演法、漫无边际地讨论、学科间无目的的整合等,在繁花似锦的课堂表象背后,缺失内涵,迷失了自我。  1. 活动泡沫,形动心不动  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即兴表演或其他体验活动是促进对课文理解的有效手段。然
本文介绍了回火对18-18-N护环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550℃回火使护环力学性能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