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角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当前,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屡见不鲜。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成为一种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放下架子,尊重学生,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如我在教《麻雀》一课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通过这教学片断,我感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还要从关注“差生”这个角度入手。“差生”在课堂上经常坐冷板凳,充当陪读的角色。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整齐划一,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过分强调共性,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多彩的个性。“差生”在课堂上往往遭到冷落,学习态度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与机会,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于是“差生”越来越差,正像布鲁姆所说的“三分之一学生由于缺少与教师进行课堂交往的机会而真正变成了差生。”对待“差生”,教师应特别关爱。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为“差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他们满腔热情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差异、利用差异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又一角度,也是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视点。分类训练、分层次推进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活动教学法等,都是针对学生的差异而设计的。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均是以儿童为中心,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减少课堂上静坐和听课的时间,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了便于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时我会把“秧田式”桌椅排列换成“马蹄形”、“半圆形”或“围坐式”,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全员参与的探究型、交往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這样的时刻。”在课堂中,我们有些老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不是暗示),试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气氛活跃,实际上是“穿新鞋走老路”,又走进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炼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住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下细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的探究的过程 。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三、提供给学生宽裕的自主探究空间
从生疑到释疑是学生学有长进的历程。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如教《跳水》一课,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刚提出,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有了读和问的权利,有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发言,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本组交流获得好评,小组成员全力以赴,群策群力。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在阅读教学下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保证自主探究的时间,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当前,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屡见不鲜。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成为一种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放下架子,尊重学生,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如我在教《麻雀》一课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通过这教学片断,我感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还要从关注“差生”这个角度入手。“差生”在课堂上经常坐冷板凳,充当陪读的角色。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整齐划一,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过分强调共性,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多彩的个性。“差生”在课堂上往往遭到冷落,学习态度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与机会,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于是“差生”越来越差,正像布鲁姆所说的“三分之一学生由于缺少与教师进行课堂交往的机会而真正变成了差生。”对待“差生”,教师应特别关爱。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为“差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他们满腔热情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差异、利用差异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又一角度,也是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视点。分类训练、分层次推进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活动教学法等,都是针对学生的差异而设计的。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均是以儿童为中心,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减少课堂上静坐和听课的时间,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了便于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时我会把“秧田式”桌椅排列换成“马蹄形”、“半圆形”或“围坐式”,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全员参与的探究型、交往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這样的时刻。”在课堂中,我们有些老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不是暗示),试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气氛活跃,实际上是“穿新鞋走老路”,又走进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炼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住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下细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的探究的过程 。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三、提供给学生宽裕的自主探究空间
从生疑到释疑是学生学有长进的历程。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如教《跳水》一课,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刚提出,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有了读和问的权利,有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发言,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本组交流获得好评,小组成员全力以赴,群策群力。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在阅读教学下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保证自主探究的时间,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